“江郎”为何“才尽”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时,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梁时代负有盛名的作家江淹离开宣城太守的职务后,回家途中,夜宿冶亭,梦见一个美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枝五色笔,在你这儿很多年了,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就从怀里拿出五色笔还给了他。从这以后,江淹再作诗撰文,竟写不成句。所以有“一夜之隔,江淹才尽”的说法。
  这个故事是荒诞不经的,世界上哪有一个作家因为晚上做了个梦,才思就马上丧失殆尽的事呢?但这个故事也为我们点明了江淹后半生文学创作濒至绝境的真实。
  江淹,字文通,河南兰考人。生于公元444年,活了66岁,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早年家境贫寒,13岁时,便失去了父亲。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伐薪糊口,孤儿寡母在饥寒中度日。其父江康之,雅有才思,对少年时代的江淹有很大影响。
  江淹沉静好学,很小时候就留心于文章,尤其敬佩司马长卿、梁伯之等人。
  江淹早年宦途很不得意,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极大关系。他历仕宋、齐、梁三代,短短62年间更换了三个朝代,14位国君走马灯似的上台下台,江淹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各统治集团之间周旋。
  早年,江淹依附宋建平王景素,由于“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广陵令郭彦文诬陷江淹贪污,江淹被治罪入狱。他从狱中上书给景素,述说自己蒙了不白之冤。景素见了他的自陈,深为他的文辞打动,当天就放他出了狱。
  齐少帝即位以后,景素专权,江淹多次进谏,不被采纳。江淹得知景素和他的几个心腹日夜密谋,推断他将要篡权,就赠他15首诗劝告他。景素十分恼怒,借一个机会将他罢黜为吴兴令。
  吴兴在当时来说是相当遥远的福建边境。江淹满腔愤懑和委屈,日重一日的乡土之思日夜萦绕着他。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诗赋,最有名的是他的骈体小赋《恨赋》、《别赋》。《恨赋》、《别赋》深刻地表达了当时下层知识分子的情绪,在表现技巧上,辞清句丽,艺术性很高,因此成为骈文中优秀的名篇。
  到了齐代,江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在齐高帝肖道成和沈攸之的互相吞并中,成为肖道成的得力谋士,肖道成得势后,他登上高位。
  江淹虽然才能出众,但他所追求的生活趣味却相当庸俗和浅薄。他说:“我做官所希望的不过是有二千石的俸禄,足够安适度过春夏秋冬的衣食。达到这个目的,我就辞官隐居,愿意幽静地居住、远隔人世,或者在自家花园里赏花、独自狂饮,有美姬侍候和歌女作伴就行了。再不然就出外逍遥、弹琴咏诗,度过我的晚年。我一生所学的东西,都是为了这些。”
  随着政治地位的升高、经济的优越,江淹对统治阶级的牢骚、忧惧和不满烟消云散。从齐武帝时起,他的创作就开始走下坡路。齐明帝肖道成死后,他的官职又一再升迁,到他离开宣城郡时,他的官职已超过二千石的级别。入梁以后,他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自称“人生行乐耳,须富贵州时。”这种志得意满,把他的文学才能断送殆尽。他在晚年,原准备写一部《赤县经》来填补《山海经》之缺,竟一直没有写成。由此看来,所谓“江郎才尽”,并非夜梦所致,而是环境的变迁、节操易改的结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