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与发展——对胡集书会的一点思考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eg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试着全面理解集体记忆这一学术概念,而仅仅阐释其功能性的话,那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建立群体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相对于漫长的可述历史和会更加漫长的未来,我们要在短暂的现实中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认同,在很大程度是必须依靠一个个共享的故事、一段段共同的体验、一种种相似的情怀在个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中的持续积累,如此认同才能得到实现.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近几年,中国的喜剧小品舞台活跃着一位“萌叔”的身影。这位高大魁梧、上唇与下巴周边常留一簇标志性胡须的演员,从上海东方卫视的《笑声传奇》栏目中脱颖而出,萌翻了现场的评委与全国观众,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喜剧舞台上佳作迭出,直至登上2018年央视春晚舞台。这位“萌叔”就是生于1980年的贾冰。  初识贾冰,源于他表演的喜剧小品《贾总的演讲》。《贾总的演讲》说的是一位有语言障碍的老板,在一次勉为其难的演讲
期刊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传播、传承,都不是单纯靠艺术自身的魅力就能实现的。想要将艺术发扬光大就离不开艺术爱好者—— 粉丝、知名艺人—— 偶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用今天的流行话语来说,艺术的广泛传播和有效傳承,需要借助粉丝、偶像的力量才能得到实现。本文试图对粉丝、偶像与艺术传播传承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梳理,以求能对今后的曲艺事业有所借鉴。  一、作为艺术传承基础的粉丝  在现在的流行话语中,“粉丝”代替了以往
期刊
回溯近百年的曲艺发展史,朱绍文、李德钖、侯宝林、蒋月泉、骆玉笙等名家都是所在历史时期的偶像级人物,他们用自己精湛的艺术和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拥趸。今天,我们将视角又聚焦在“偶像”身上,特别是从曲艺行业走出的“偶像”,关注其引发的社会思考,剖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研判其打造的传播路径,探寻其未来发展方向,目的就是借此提供“样板”,复制成功案例,对其他曲艺演员的偶像化养成给予经验和教训。  “江山代有
期刊
于是也就有了如苏州评弹、安徽琴书、凤阳花鼓、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评书、评话等丰富多彩的曲艺曲种.这些曲种都与其产生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
期刊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