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以来,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提高探究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学政治教学质量值得每个教师深入思考。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以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政治 困惑 可行性措施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接近于成年人,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变得更加灵敏。同时,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政治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然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角色、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由以往授课中过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开发与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以便适应当今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此,作为政治课教师,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怎样才能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率是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
(一)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而推动改革的进行。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依然有很多教师,可能因为高考等各种考试的压力,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在讲课的时候,从来不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却一个劲的让学生死背课本内容。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也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只会死记硬背,长期下去,完全抹杀了他们的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导致出现这种原因,根据我的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教师没有深刻的领会到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内涵。新课程改革是全面的实施了,但是,很多教师却不理解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可能是有的教师满足于传统方式取得的成绩或者是为应付统考和高考升学率;第二,教师习惯于在给问题下结论的时候,用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二)教师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喜欢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许会在短期内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应付期中考试、期末考考试,甚至高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期实施,显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定好的教学目标——讲述教学内容——课堂测试,就这样单向传递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政治教师把课堂时间完全集中于完成指标上,对于教学方法很少去研究,并且,教学内容严重依赖于依赖教材,一切都以教材的标准为主,教师依然畏首畏尾。这样变成虽然传统教学方式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在内容上并没有改观,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
三、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学政治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一)在思想观念上,教师要从“单纯的思想教育”到“大教育”的转变
就高中政治学科特点来讲,高中政治涉及的层面较其他学科较繁琐、较复杂,为此,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在充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深层的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会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的效果。在面对这种形式,要想更好的提高政治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彻底的隔断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彻底的抛弃过去只关心个人政治上成长进步为出发点而采取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大教育”的思想。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重视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最终实现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统一,在意识品质上,大力提倡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教师在一旁引导,既要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能够出现偏差,也不要让学生被一种思想、一种主义禁锢思想,达到了“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更多的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将自身扮演成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与学生实现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以改变传统教学那种沉闷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充分实现合作、民主、开放,在师生之间开展多维互动,只有这样理想的教学目标才能落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分析能力与独立人格的形成。例如,在讲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我问学生:“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哪个更为重要?”学生议论纷纷,最终形成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依法治国重要,二是认为以德治国重要,三是认为两种都重要。为了说服对方,学生们在学习过的法律与道德的基础上以及在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料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学生尝到了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更加积极了。其次,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专题讨论的形式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的时候,通过教师与小组共同讨论,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自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教给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从而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黄甫全主编.高中新课程目标的研究与开发[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孟庆男,任效峰.??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从规训化到人本化[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政治 困惑 可行性措施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接近于成年人,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变得更加灵敏。同时,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政治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然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角色、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由以往授课中过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开发与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以便适应当今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此,作为政治课教师,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怎样才能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率是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
(一)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而推动改革的进行。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依然有很多教师,可能因为高考等各种考试的压力,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在讲课的时候,从来不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却一个劲的让学生死背课本内容。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也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只会死记硬背,长期下去,完全抹杀了他们的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导致出现这种原因,根据我的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教师没有深刻的领会到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内涵。新课程改革是全面的实施了,但是,很多教师却不理解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可能是有的教师满足于传统方式取得的成绩或者是为应付统考和高考升学率;第二,教师习惯于在给问题下结论的时候,用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二)教师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喜欢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许会在短期内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应付期中考试、期末考考试,甚至高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期实施,显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定好的教学目标——讲述教学内容——课堂测试,就这样单向传递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政治教师把课堂时间完全集中于完成指标上,对于教学方法很少去研究,并且,教学内容严重依赖于依赖教材,一切都以教材的标准为主,教师依然畏首畏尾。这样变成虽然传统教学方式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在内容上并没有改观,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
三、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学政治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一)在思想观念上,教师要从“单纯的思想教育”到“大教育”的转变
就高中政治学科特点来讲,高中政治涉及的层面较其他学科较繁琐、较复杂,为此,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在充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深层的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会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的效果。在面对这种形式,要想更好的提高政治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彻底的隔断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彻底的抛弃过去只关心个人政治上成长进步为出发点而采取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大教育”的思想。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重视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最终实现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统一,在意识品质上,大力提倡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教师在一旁引导,既要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能够出现偏差,也不要让学生被一种思想、一种主义禁锢思想,达到了“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更多的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将自身扮演成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与学生实现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以改变传统教学那种沉闷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充分实现合作、民主、开放,在师生之间开展多维互动,只有这样理想的教学目标才能落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分析能力与独立人格的形成。例如,在讲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我问学生:“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哪个更为重要?”学生议论纷纷,最终形成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依法治国重要,二是认为以德治国重要,三是认为两种都重要。为了说服对方,学生们在学习过的法律与道德的基础上以及在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料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学生尝到了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更加积极了。其次,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专题讨论的形式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的时候,通过教师与小组共同讨论,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自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教给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从而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黄甫全主编.高中新课程目标的研究与开发[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孟庆男,任效峰.??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从规训化到人本化[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