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质疑对学生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的质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影响。但不懂得審时度势地运用有时恰会适得其反。本文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质疑的误区,试作简单分析,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课堂;质疑;误区;对策
一、 质疑,用思辨推开文本的大门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可使人获得正确的认识。人们在怀疑中发现真理,在怀疑中发展真理、创造新观念和新体系。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是衡量课堂教学优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
二、 当今课堂质疑的误区
质疑,不仅能促使学生吐露自己思维的轨迹,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是不错的教学方式。现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也倡导学生当堂质疑,课堂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在发问、在质疑。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这些课堂质疑时,却发现有些课堂质疑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1. 孩子,你真的有疑可质吗?
在我们的课堂上,质疑的环节有时竟成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幌子,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的提问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
例如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上课伊始,老师便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答曰:“我想知道大作家是谁。”“我想知道小老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老师顺势接道:“课前通过预习,同学们基本已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大声读读课文吧!”
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多么默契啊!来看看学生的问题吧:大作家是谁?萧伯纳。小老师是谁?小姑娘。既然已经预习,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这样的问题学生不是明知故问吗?学生的质疑流于形式,变成了为质疑而质疑,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2. 质疑,可别新瓶装旧酒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质疑恰是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有效环节。于是,许多老师把质疑当作一种时髦的幌子,打着质疑的旗号却仍按照自己备课过程中的预设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置之不理,学生的质疑形同摆设。这就是所谓的“以教驭学”。
曾听过一次三年级练习七“学用字词句”的公开课,介绍的是戏剧脸谱,以关羽、包公、孙悟空、秦桧等人的脸谱为例,判断不同的颜色在脸谱中所代表的人物性格。老师从几个典型人物入手,引导学生概括出“黑脸表正直,红脸表忠勇,白脸表奸诈”,这时,一生问道:“孙悟空是好人,脸上怎么会有很多白色?”老师愣了一下,纠正道:“谁说的?他的脸上还是红的多嘛!”于是继续上课。
其实,孩子说的没错,孙悟空的脸谱确实是白色居多,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试做一个简单的人物分析,孙悟空的性格中确有忠实勇敢的一面,脸谱中应有红色,而孙悟空在斩妖除魔的过程中也有机智的一面,将这样的人物性格也反映为白色。而老师对于这个课堂上生成的有意义的新问题不假思索地就否定了,无疑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热情。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却错过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3. 质疑,莫钻牛角尖。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或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商榷。“疑”为思之始,学之由。教师要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形成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问难的风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提出许多本质或非本质的问题,教师都要不加判断,不加疏导就急于解疑,进行教学。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课:《生命桥》,老师在教学中问道:“那一道道眼花缭乱的弧线就是老羚羊生命的轨迹。你愿意来画一画吗?其他同学看他画得对不对。”一个孩子在黑板上分别画了老羚羊和小羚羊跳跃的弧线。台下一学生立刻质疑:“老师,他画错了吧?应该小羚羊先跳,老羚羊后跳。”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立刻赞扬道:“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请你来画。”此言一出,学生们逐个挑起弧线的毛病来,有的说:“落下的线不够垂直。”……于是,半节课都用来讨论这个弧线该如何画了。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
质疑是探索的起因,探索是创新的手段,创新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自觉的探索过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1. 质疑需授之以渔。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确质疑目的,有疑可质,便去问,无疑可质,不强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以灌输的方式为主,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很多学生不会质疑,或提出的问题无须思考也能回答。因而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就语文学科而言,要教给孩子抓住重点词句质疑,抓住课题关键处质疑,抓住特殊的标点质疑等等,还可以从文本自身的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质疑,抓住教材的本质,拓宽学生的思路。
2. 质疑亦需解疑。
有了质疑环节,释疑也必不可少。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敷衍了事,会质疑还要会解疑。当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老师也并非事无巨细皆能通晓。哪些问题可以立即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慢慢探讨,哪些问题有价值等,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理应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思,有所疑,且敢于发问的精神,同时避免对质疑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偏差,真正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探究精神。
作者简介:
王爱朝,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城西学校。
关键词:课堂;质疑;误区;对策
一、 质疑,用思辨推开文本的大门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可使人获得正确的认识。人们在怀疑中发现真理,在怀疑中发展真理、创造新观念和新体系。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是衡量课堂教学优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
二、 当今课堂质疑的误区
质疑,不仅能促使学生吐露自己思维的轨迹,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是不错的教学方式。现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也倡导学生当堂质疑,课堂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在发问、在质疑。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这些课堂质疑时,却发现有些课堂质疑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1. 孩子,你真的有疑可质吗?
在我们的课堂上,质疑的环节有时竟成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幌子,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的提问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
例如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上课伊始,老师便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答曰:“我想知道大作家是谁。”“我想知道小老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老师顺势接道:“课前通过预习,同学们基本已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大声读读课文吧!”
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多么默契啊!来看看学生的问题吧:大作家是谁?萧伯纳。小老师是谁?小姑娘。既然已经预习,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这样的问题学生不是明知故问吗?学生的质疑流于形式,变成了为质疑而质疑,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2. 质疑,可别新瓶装旧酒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质疑恰是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有效环节。于是,许多老师把质疑当作一种时髦的幌子,打着质疑的旗号却仍按照自己备课过程中的预设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置之不理,学生的质疑形同摆设。这就是所谓的“以教驭学”。
曾听过一次三年级练习七“学用字词句”的公开课,介绍的是戏剧脸谱,以关羽、包公、孙悟空、秦桧等人的脸谱为例,判断不同的颜色在脸谱中所代表的人物性格。老师从几个典型人物入手,引导学生概括出“黑脸表正直,红脸表忠勇,白脸表奸诈”,这时,一生问道:“孙悟空是好人,脸上怎么会有很多白色?”老师愣了一下,纠正道:“谁说的?他的脸上还是红的多嘛!”于是继续上课。
其实,孩子说的没错,孙悟空的脸谱确实是白色居多,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试做一个简单的人物分析,孙悟空的性格中确有忠实勇敢的一面,脸谱中应有红色,而孙悟空在斩妖除魔的过程中也有机智的一面,将这样的人物性格也反映为白色。而老师对于这个课堂上生成的有意义的新问题不假思索地就否定了,无疑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热情。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却错过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3. 质疑,莫钻牛角尖。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或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商榷。“疑”为思之始,学之由。教师要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形成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问难的风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提出许多本质或非本质的问题,教师都要不加判断,不加疏导就急于解疑,进行教学。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课:《生命桥》,老师在教学中问道:“那一道道眼花缭乱的弧线就是老羚羊生命的轨迹。你愿意来画一画吗?其他同学看他画得对不对。”一个孩子在黑板上分别画了老羚羊和小羚羊跳跃的弧线。台下一学生立刻质疑:“老师,他画错了吧?应该小羚羊先跳,老羚羊后跳。”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立刻赞扬道:“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请你来画。”此言一出,学生们逐个挑起弧线的毛病来,有的说:“落下的线不够垂直。”……于是,半节课都用来讨论这个弧线该如何画了。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
质疑是探索的起因,探索是创新的手段,创新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自觉的探索过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1. 质疑需授之以渔。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确质疑目的,有疑可质,便去问,无疑可质,不强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以灌输的方式为主,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很多学生不会质疑,或提出的问题无须思考也能回答。因而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就语文学科而言,要教给孩子抓住重点词句质疑,抓住课题关键处质疑,抓住特殊的标点质疑等等,还可以从文本自身的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质疑,抓住教材的本质,拓宽学生的思路。
2. 质疑亦需解疑。
有了质疑环节,释疑也必不可少。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敷衍了事,会质疑还要会解疑。当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老师也并非事无巨细皆能通晓。哪些问题可以立即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慢慢探讨,哪些问题有价值等,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理应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思,有所疑,且敢于发问的精神,同时避免对质疑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偏差,真正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探究精神。
作者简介:
王爱朝,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城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