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母亲影响,我们一家人对汉传佛教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敬感。母亲没什么文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我16岁出门远游行前,她会说的也就是要与人为善之类的我自小就听熟了的那么几句。当时年少,一心只想着飞往远方,只是静静地听了,也没怎么当回事。其实母亲的这些话,一直影响着我。
母亲对佛教的信仰数十年如一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三月三等重要的节日都会在家乡的佛寺中度过。自己成了北漂一族,二十余年来困守北京,结婚生女自己做了父亲后,虽然北京已经成为第二故乡,但是,漂泊感却越来越深。特别是去年女儿南下求学,我与家人分隔两地,这种精神上的漂泊无依更加深刻。两个月前回绵阳探望母亲与女儿,母亲即将返回云南家乡临行前一晚,提出想再去一趟圣水寺。
圣水寺是绵阳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香火旺盛,母亲多年前曾有缘到此。这次再去,正逢冬季,天气阴冷,寺内冷清,我陪着母亲静静地礼佛。或许是自己也已步人中年,母亲已经不再说那些要以人为善之类的话了,唯一叮嘱的只是要我照顾好自己,其他早已不再关心。我长期漂泊,长期在父母兄妹生活中的缺失,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慢慢的,他们的各种期望也都已经淡然了。那一日,我才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腿脚不便,已经无法从正面的台阶登上圣水寺的大雄宝殿,只能转由新造的卧佛前沿大道慢慢走上去。
在大雄宝殿前远望寺下,远景开阔,我与母亲静静地站了一会儿,那一刻,所有的纷杂世事暂时远离了,此地虽非故乡,但却能使我获得片刻的平静。我才突然间意识到,我自小随母亲去寺院,母亲为的或许就是在艰难的生活现实里,给自己的心灵寻找片刻的平静。而我因漂泊的生活,早已远离了寺院,远离了能使自己心灵平静的港湾。
或许是自小就熟悉汉传佛教寺院、佛像的原因,这些年藏传佛教艺术市场兴起,每年自己都能在拍场上看到不少精美的造像,但感觉上藏传佛像始终没有记忆中的汉传造像那样亲切、熟悉、自然、优雅。受寺院塑像风格的影响,我也一直固执地认为,佛造像只有寺院里的大体量像才有气势。
这次回绵阳前,翰海秋拍正在京预展、拍卖,意外地在预展现场再次见到铸造精美的明代中期汉地造大势至菩萨像,一转眼,距2008年12月首见时已过了7年。人说初见印象深刻,而于我,再见这尊大势至菩萨像,才更加打动心灵。陪母亲在圣水寺时,在观音殿看到那些自己自小就熟悉的菩萨像。蓦然间,才发现自己对菩萨像自来的那份熟悉,缘自小时常去的家乡寺院,那里所塑的天王、韦陀、罗汉、佛、菩萨像一直在自己的心里,在那一片遥远的宁静之地。
与藏传佛像相比,汉传佛像虽然缺少了造型上的多样变化,但却大多面容端庄、慈像,比如这尊大势至菩萨像,面相方圆,天庭饱满,眉似弯月,嘴角略带微笑,自然生动,一幅平易近人的慈像,正是自己自小就熟悉的汉地菩萨像。
只要自己愿意,我有着相当便利的条件经常能欣赏到北京每季拍卖的精美造像。尽管汉传造像的精美程度多数不及藏传造像,但在我心里,佛造像以及其他佛教艺术品,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艺术价值,也不在于价格高低,而是其宗教价值——能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能抚平、守护人的心灵…… 翰海再次拍卖的这尊大势至菩萨像,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眵,译为大势至、大精进,简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以宝冠上铸有宝瓶为标志,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虽然缺少了莲花宝座,但由高达80厘米的尺寸以及铸造的精工程度看,这尊大势至菩萨像显然继承了明初永宣宫廷的皇室造像风格,头部与身材比例适当,衣纹錾刻精美,细节刻画生动。据传,这尊造像原来供奉在北京地区的大型寺庙中,民国时被欧洲人掠走,20世纪60年代转入英国私人收藏,后来被亚美尼亚文物商带到墨西哥,70年代再被欧洲藏家购得,后来被西班牙的Planell收藏。
2006年开始,中国佛教艺术品开始成为拍卖场上的热点,这种热潮一直持续了十年,其间小有调整,但大势看好。去前年艺术市场整体行情下行,而佛像艺术品算是逆市上扬,尤其2015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无论是印度造像、尼泊尔造像,还是中国藏地造像、汉地造像行情都持续向好。
2015年秋拍,中国市场佛像拍卖再掀高潮,先是11月2日香港佳士得上拍尼泊尔马拉王朝早期的13世纪鎏金铜释迦牟尼佛立像,拍得8020万港币的高价。略带遗憾的是,此场经典亚洲佛教艺术专场14件仅拍出4件,拍得9700万港币。
接着是11月28日北京翰海古董珍玩专场上拍明永乐铁鎏金龙纹钺刀,从3600万元拍至6670万元;佛像专场再次上拍的前述明代大势至菩萨像拍得1564万元,较7年前的772.8万元翻了一倍。翰海此次82件金铜佛像拍出64.63%,成交了53件,拍得近3800万元。
12月7日,北京保利上拍英国古董商朱勒斯·斯彼尔曼(Jules Speelman)珍藏的12件佛像悉数拍出,14世纪释迦牟尼像拍得1.035亿元,14世纪交脚弥勒菩萨像拍至3910万元,清乾隆燃灯佛拍至3392.5万元。正是斯彼尔曼的藏品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时,掀起了中国十年来的佛教艺术品收热潮。当年上拍他的14件拍品,仅1件流拍,最贵的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拍到了1.166亿港币,13件成交品中6件价超千万元,最便宜的也拍到了440余万港币。保利另场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117件拍出76.92%,拍得6488.53万元。抛开价格不说,这些拍出高价的佛像都是市场上出现的造像精品,一直受到收藏名家的重视,可谓出身名门。比如14世纪释迦牟尼像1961年就进入到欧洲藏家之手,后经过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贝蒂·阿什曼(BertiAschmann)等人的收藏。其他公司上拍的佛教艺术专场虽然缺少超千万元成交的精品,但普遍的成交率都高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品。
佛教艺术品与书画、油画或者是瓷器、玉器等艺术品有着天然的不同之处,其突出表现就在于佛教艺术品主要用于佛教供奉,无论是供奉于寺院、宫廷,还是普通百姓人家,其主要的存在价值是佛教信仰。佛教艺术品的世俗价格越高,行情越好,越是从侧面反映了一定阶段佛教艺术的普及与兴盛,以及对佛教艺术精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而如今也确实是佛教文化较为兴盛的时期。
与当前拍场上的其他门类的艺术品相比,可能佛教艺术品的真品率略高一些,这或许也是其行情持续向好、成交率较高的原因所在吧!虽然收藏艺术品并非完全是有钱人的专利,但没有钱收藏艺术精品是很难的。对于佛教艺术品而言,新、老的真伪鉴定在收藏领域至关重要,但是对于信众而言,新、老似乎并不会影响其信仰价值。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佛的境界。佛教文化深邃博大,我知之甚少,更没有悟性,但深喜一西平措悟出的“若想勘破无常,心守一境。则必有任事物来则来,来的欢迎,当去则去,去了欢送的良好心态,这一点,无需修行,只是看清事物的本质便可自然生成。”然而,世俗如我,放下执念谈何容易呀!
母亲对佛教的信仰数十年如一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三月三等重要的节日都会在家乡的佛寺中度过。自己成了北漂一族,二十余年来困守北京,结婚生女自己做了父亲后,虽然北京已经成为第二故乡,但是,漂泊感却越来越深。特别是去年女儿南下求学,我与家人分隔两地,这种精神上的漂泊无依更加深刻。两个月前回绵阳探望母亲与女儿,母亲即将返回云南家乡临行前一晚,提出想再去一趟圣水寺。
圣水寺是绵阳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香火旺盛,母亲多年前曾有缘到此。这次再去,正逢冬季,天气阴冷,寺内冷清,我陪着母亲静静地礼佛。或许是自己也已步人中年,母亲已经不再说那些要以人为善之类的话了,唯一叮嘱的只是要我照顾好自己,其他早已不再关心。我长期漂泊,长期在父母兄妹生活中的缺失,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慢慢的,他们的各种期望也都已经淡然了。那一日,我才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腿脚不便,已经无法从正面的台阶登上圣水寺的大雄宝殿,只能转由新造的卧佛前沿大道慢慢走上去。
在大雄宝殿前远望寺下,远景开阔,我与母亲静静地站了一会儿,那一刻,所有的纷杂世事暂时远离了,此地虽非故乡,但却能使我获得片刻的平静。我才突然间意识到,我自小随母亲去寺院,母亲为的或许就是在艰难的生活现实里,给自己的心灵寻找片刻的平静。而我因漂泊的生活,早已远离了寺院,远离了能使自己心灵平静的港湾。
或许是自小就熟悉汉传佛教寺院、佛像的原因,这些年藏传佛教艺术市场兴起,每年自己都能在拍场上看到不少精美的造像,但感觉上藏传佛像始终没有记忆中的汉传造像那样亲切、熟悉、自然、优雅。受寺院塑像风格的影响,我也一直固执地认为,佛造像只有寺院里的大体量像才有气势。
这次回绵阳前,翰海秋拍正在京预展、拍卖,意外地在预展现场再次见到铸造精美的明代中期汉地造大势至菩萨像,一转眼,距2008年12月首见时已过了7年。人说初见印象深刻,而于我,再见这尊大势至菩萨像,才更加打动心灵。陪母亲在圣水寺时,在观音殿看到那些自己自小就熟悉的菩萨像。蓦然间,才发现自己对菩萨像自来的那份熟悉,缘自小时常去的家乡寺院,那里所塑的天王、韦陀、罗汉、佛、菩萨像一直在自己的心里,在那一片遥远的宁静之地。
与藏传佛像相比,汉传佛像虽然缺少了造型上的多样变化,但却大多面容端庄、慈像,比如这尊大势至菩萨像,面相方圆,天庭饱满,眉似弯月,嘴角略带微笑,自然生动,一幅平易近人的慈像,正是自己自小就熟悉的汉地菩萨像。
只要自己愿意,我有着相当便利的条件经常能欣赏到北京每季拍卖的精美造像。尽管汉传造像的精美程度多数不及藏传造像,但在我心里,佛造像以及其他佛教艺术品,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艺术价值,也不在于价格高低,而是其宗教价值——能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能抚平、守护人的心灵…… 翰海再次拍卖的这尊大势至菩萨像,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眵,译为大势至、大精进,简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以宝冠上铸有宝瓶为标志,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虽然缺少了莲花宝座,但由高达80厘米的尺寸以及铸造的精工程度看,这尊大势至菩萨像显然继承了明初永宣宫廷的皇室造像风格,头部与身材比例适当,衣纹錾刻精美,细节刻画生动。据传,这尊造像原来供奉在北京地区的大型寺庙中,民国时被欧洲人掠走,20世纪60年代转入英国私人收藏,后来被亚美尼亚文物商带到墨西哥,70年代再被欧洲藏家购得,后来被西班牙的Planell收藏。
2006年开始,中国佛教艺术品开始成为拍卖场上的热点,这种热潮一直持续了十年,其间小有调整,但大势看好。去前年艺术市场整体行情下行,而佛像艺术品算是逆市上扬,尤其2015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无论是印度造像、尼泊尔造像,还是中国藏地造像、汉地造像行情都持续向好。
2015年秋拍,中国市场佛像拍卖再掀高潮,先是11月2日香港佳士得上拍尼泊尔马拉王朝早期的13世纪鎏金铜释迦牟尼佛立像,拍得8020万港币的高价。略带遗憾的是,此场经典亚洲佛教艺术专场14件仅拍出4件,拍得9700万港币。
接着是11月28日北京翰海古董珍玩专场上拍明永乐铁鎏金龙纹钺刀,从3600万元拍至6670万元;佛像专场再次上拍的前述明代大势至菩萨像拍得1564万元,较7年前的772.8万元翻了一倍。翰海此次82件金铜佛像拍出64.63%,成交了53件,拍得近3800万元。
12月7日,北京保利上拍英国古董商朱勒斯·斯彼尔曼(Jules Speelman)珍藏的12件佛像悉数拍出,14世纪释迦牟尼像拍得1.035亿元,14世纪交脚弥勒菩萨像拍至3910万元,清乾隆燃灯佛拍至3392.5万元。正是斯彼尔曼的藏品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时,掀起了中国十年来的佛教艺术品收热潮。当年上拍他的14件拍品,仅1件流拍,最贵的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拍到了1.166亿港币,13件成交品中6件价超千万元,最便宜的也拍到了440余万港币。保利另场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117件拍出76.92%,拍得6488.53万元。抛开价格不说,这些拍出高价的佛像都是市场上出现的造像精品,一直受到收藏名家的重视,可谓出身名门。比如14世纪释迦牟尼像1961年就进入到欧洲藏家之手,后经过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贝蒂·阿什曼(BertiAschmann)等人的收藏。其他公司上拍的佛教艺术专场虽然缺少超千万元成交的精品,但普遍的成交率都高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品。
佛教艺术品与书画、油画或者是瓷器、玉器等艺术品有着天然的不同之处,其突出表现就在于佛教艺术品主要用于佛教供奉,无论是供奉于寺院、宫廷,还是普通百姓人家,其主要的存在价值是佛教信仰。佛教艺术品的世俗价格越高,行情越好,越是从侧面反映了一定阶段佛教艺术的普及与兴盛,以及对佛教艺术精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而如今也确实是佛教文化较为兴盛的时期。
与当前拍场上的其他门类的艺术品相比,可能佛教艺术品的真品率略高一些,这或许也是其行情持续向好、成交率较高的原因所在吧!虽然收藏艺术品并非完全是有钱人的专利,但没有钱收藏艺术精品是很难的。对于佛教艺术品而言,新、老的真伪鉴定在收藏领域至关重要,但是对于信众而言,新、老似乎并不会影响其信仰价值。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佛的境界。佛教文化深邃博大,我知之甚少,更没有悟性,但深喜一西平措悟出的“若想勘破无常,心守一境。则必有任事物来则来,来的欢迎,当去则去,去了欢送的良好心态,这一点,无需修行,只是看清事物的本质便可自然生成。”然而,世俗如我,放下执念谈何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