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江宛柳的军事文学创作中,报告文学是极为出彩的一部分。从曾经获“中国女兵征文奖”的《我在寻找那颗星》,到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的《蓝色太平洋》、《没有掌声的征途》,还有其他一系列作品,都有着很高的文学水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江宛柳 报告文学 特色
江宛柳深入体验陆海空三军各部队的生活,采写了大量颇有分量的报告文学作品。《昆仑》杂志刊登的《我在寻找那颗星》,获全军“中国女兵征文奖”,被《新华文摘》等全国许多媒体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长篇连播”节目中配乐播出,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将其改编成三集电视剧。《蓝色太平洋》和《没有掌声的征途》,先后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以及《昆仑》杂志优秀作品奖。这些优秀的作品标志着她的报告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她的作品关注军人及军人家属的情感哀乐,摄取军人的勇敢、坚毅、乐于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军人的品德、才学、性格等,也表现军人的困惑、焦灼、痛苦、酸涩、无奈以及沉重。
一、抵近前沿 直达内心
报告文学比新闻、通讯容量大,情节完整,文学形象性要求高,必须正确、艺术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因此,它比新闻、通讯的采访要求更细致、更深入。浮光掠影、粗枝大叶既不能把握生活本质的真实,也无法窥探人物心灵的奥妙。因为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心是写人,所以报告文学的采访角度,必须把镜头对准人——人的灵魂,对准人与人的关系。采访人、了解人,也很难。因为要深入地把握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内涵,不那么简单。因此报告文学的采访,还必须解决这个难题,才能打开报告文学构思谋篇的大门。
江宛柳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抵近前沿,直达内心”,她时常提醒自己:我们这一代人未能有父辈的战争经历,不可能成为像范长江、刘白羽那样的战地记者,但是他们的精神应在我们的队伍延续。
在《英雄唐家山》的写作中,江宛柳搭乘直升机进入堰塞湖区,由于是在浓云中飞行,对降落地点又一无所知,整个飞行过程极为凶险,等到降落时,“到了唐家山堰塞湖坝上——2000多万方垮塌的乱世和泥土堆成的求和,没有平地降落,直升机晃着,一只轮子悬停,离地还有一大截。大家先七手八脚把物资扔下去,然后再往下跳”(《英雄唐家山》)。到达地点之后的采访,又充满了饥饿干渴和余震等危险的考验,有时要拉着绳索攀爬几乎直立的陡坡,有时要在大雨滂沱的夜里守候。面对这些,江宛柳都没有退缩,她勇往直前,和武警官兵同吃住,一起面对险情的同时还要思考稿件的写作,同时利用海事卫星进行稿件的外传。
不只是在唐家山,从采访守卫南沙岛礁的官兵到赴东海报道“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复合型指挥员柏耀平;从在南方医院护士长杨丽身上解读平凡、寻找先进与平凡关联的过程,到蹲在基层报道普通军需仓库一个透明快乐的人;从登上东海前哨的高山观通站,到追踪驰骋“天路”的青藏兵站部汽车团;从常年担负我国海岸线上空巡逻警戒任务的作战机群,到跟随潜艇驰向大海深处的水下航程,江宛柳把“抵近前沿”的采访不仅仅看作是一种与官兵在自然距离上的缩短,更是努力走进官兵的思想深处。她在采访了解写作对象的经历、爱好、苦恼、向往、梦境的;同时,还积极做好外围的采访,找跟主人翁熟悉的有关人士,进行“全息立体摄影”的采访。通过对写作人物作多角度的透视,以形成对中心人物的立体化的视觉。
二、情感充沛 哲理深刻
每个报告文学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是个人使用语言特点的综合,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格调和气氛。它表现在个人的言语活动及其建构的话语中,与整个使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有关。每个人运用语言都有自己的习惯、爱好,这就是个人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也就形成了个人的语言风格。一个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品格气质、社会经历、思想境界、文化层次以及艺术传统、语言修养等多种主观因素,也要受到民族传统、时代环境、语言体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有的这些因素最终全都汇集在个人的言语活动和话语中,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即所谓的“文如其人”“话如其人”,风格就是本人。
在江宛柳的笔端总是奔腾着无限的感情,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感情与哲理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读她的作品时,往往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情感巨流汇入你的心房,而后带给你深深的回味与思索。
江宛柳的作品充满着无限的感情。这里面有缠绵的夫妻情,一对对夫妻悱恻的爱、苦涩的泪、苦痛的相思在军旅中演绎的如诗如画,他们都有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感情世界,对对方以及所从事的事业都有深刻的理解。江宛柳的作品同时充满了深刻的理性,她的作品通过对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刻画,张扬了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她把自己的思考也融入了作品。她在刻画人物的背后,也反映了当时军人所面对的一些艰辛困境,剖露了军营的现实。江宛柳的写作从个人利害中跳跃出来,本着对国家、民族、军队负责的态度,正视现实矛盾,揭示了当时军队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这对军队和国防建设也是一种侧面的思考和建议,但读来却也令人振聋发聩。
三、真实为基 细节制胜
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完美统一,是江宛柳报告文学的艺术特色,也是她的作品在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报告文学的基础是真实性。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自始至终必须立足于真实性,受到它的制约。报告文学作家没有小说家的那种“自由”,不能以一个原型为基础,再去虚构和再创造。报告文学作家只能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者事情,去艺术的认识和表现。
江宛柳是独具慧眼的报告文学作家,她不会在这种限制中束手无策。相反,她基于自己身为杂志编辑和军人双重身份的观察和思考,在扎实采访调查的基础之上,善于从所观所查中发现写作对象,挖掘其典型意义,并捕捉具有典型性的生动细节,依靠这些细节,塑造出具有独特鲜明个性,又能代表新时期军人某些普遍性的典型人物。
描写邬援军这个坦克旅长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江宛柳没有花多少笔墨于他思想的变化,而是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他填写志愿表这一细节,通过他三个志愿的填写,把这名坦克旅长甘于寂寞,为了心中理想,自愿扎根部队,选择一条“没有掌声的征途”的决心刻画的入木三分,读来颇为震动人心。柏耀平刚上542舰时,看到大家玩电子游戏机,手就痒,也挤进去试试,但他从没摸过这东西,上机两下就“死”。水兵们一边嘲笑他手臭,一边叫他靠边站,舰长就乐呵呵地靠边站。可是才玩上几回,大多数人就已经不是舰长的对手,3个月后,舰长玩游戏机的水平一跃成为全舰冠军,不论是打坦克打飞机,还是“超级玛利”、“魂斗罗”,舰长能从第一关一口气玩到最后一关,手眼配合之快捷如同一架电脑,把小伙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只剩吐舌头叹服的分儿。水兵们说:我们玩儿都玩不过舰长!(《穿过白云 穿过巨浪》)
在描写这名飞行员舰长的管理时,江宛柳没有像写经验材料或者工作总结那样列出个一二三,而是通过上文中那样和水兵们玩游戏机,请教他们给战舰检修时油漆打几遍除锈漆达到什么程度等细节的描写,使这名舰长的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使人信服,要靠过得硬的道理;而要打动读者的心灵,则需要一个个生动真实的细节。江宛柳通过一个一个活灵活现的细节描述,在看似漫不经意的叙述之间,就让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四、情感为线 折射变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确立的蓝图,决定了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近些年来从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到教育训练方式、军官兵员构成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热情地关注、忠实地记录我军现代化建设中这种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以强烈的爱国爱军情怀和胸有世界风云的理性意识去积极探索军队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始终是江宛柳军事体裁报告文学的关注热点。
江宛柳这些来自军营生活第一线的报告文学信息量大,能够及时传递给广大军内外读者以新鲜的、富于思想艺术价值的军营生活信息,而且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历史的高度去拥抱现实,真实地记录当代军营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们军队开拓进取的前进步伐。
但在表现形式上,她并没有用全景式、大纵深的触角去挖掘我军的这些历史巨变,而是巧妙的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描写,通过对感情的烘托,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染读者之后,进而引发他们的深思。
《我们远航赤道》一文中,作者以朴实无华而情溢其间的、轻灵率真而细腻纤巧的笔触,以激荡而厚重、奔放而又朴实的诗情,展现了那世界为之瞩目,中国人为之自豪的远洋综合航天测量船“远望号”上中国军人的情感的“蓝色”太平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我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巨变,但是通过描写这些把自己的青春、情爱都献给大海、献给中国国防航天事业的男儿们,使读者对他们情感的牺牲产生心灵的撞击,从而引发思考:我国防航天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立足于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既放眼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动向,又脚踏实地苦练精兵的军营现实生活场景。
参考文献
①佘树生、陈光旭:《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②丁晓原:《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③李丙银:《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④降巩民:《北京文化艺术年鉴》,方志出版社,2006
⑤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⑥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⑦马永强,《英雄主题的转换与升华——建国以来军事题材报告文学回顾》,《晋阳学刊》,1999(3)
⑧马立新,《红色理性与英雄形象》,《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⑨赵学勇、郑国友:《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江宛柳 报告文学 特色
江宛柳深入体验陆海空三军各部队的生活,采写了大量颇有分量的报告文学作品。《昆仑》杂志刊登的《我在寻找那颗星》,获全军“中国女兵征文奖”,被《新华文摘》等全国许多媒体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长篇连播”节目中配乐播出,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将其改编成三集电视剧。《蓝色太平洋》和《没有掌声的征途》,先后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以及《昆仑》杂志优秀作品奖。这些优秀的作品标志着她的报告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她的作品关注军人及军人家属的情感哀乐,摄取军人的勇敢、坚毅、乐于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军人的品德、才学、性格等,也表现军人的困惑、焦灼、痛苦、酸涩、无奈以及沉重。
一、抵近前沿 直达内心
报告文学比新闻、通讯容量大,情节完整,文学形象性要求高,必须正确、艺术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因此,它比新闻、通讯的采访要求更细致、更深入。浮光掠影、粗枝大叶既不能把握生活本质的真实,也无法窥探人物心灵的奥妙。因为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心是写人,所以报告文学的采访角度,必须把镜头对准人——人的灵魂,对准人与人的关系。采访人、了解人,也很难。因为要深入地把握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内涵,不那么简单。因此报告文学的采访,还必须解决这个难题,才能打开报告文学构思谋篇的大门。
江宛柳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抵近前沿,直达内心”,她时常提醒自己:我们这一代人未能有父辈的战争经历,不可能成为像范长江、刘白羽那样的战地记者,但是他们的精神应在我们的队伍延续。
在《英雄唐家山》的写作中,江宛柳搭乘直升机进入堰塞湖区,由于是在浓云中飞行,对降落地点又一无所知,整个飞行过程极为凶险,等到降落时,“到了唐家山堰塞湖坝上——2000多万方垮塌的乱世和泥土堆成的求和,没有平地降落,直升机晃着,一只轮子悬停,离地还有一大截。大家先七手八脚把物资扔下去,然后再往下跳”(《英雄唐家山》)。到达地点之后的采访,又充满了饥饿干渴和余震等危险的考验,有时要拉着绳索攀爬几乎直立的陡坡,有时要在大雨滂沱的夜里守候。面对这些,江宛柳都没有退缩,她勇往直前,和武警官兵同吃住,一起面对险情的同时还要思考稿件的写作,同时利用海事卫星进行稿件的外传。
不只是在唐家山,从采访守卫南沙岛礁的官兵到赴东海报道“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复合型指挥员柏耀平;从在南方医院护士长杨丽身上解读平凡、寻找先进与平凡关联的过程,到蹲在基层报道普通军需仓库一个透明快乐的人;从登上东海前哨的高山观通站,到追踪驰骋“天路”的青藏兵站部汽车团;从常年担负我国海岸线上空巡逻警戒任务的作战机群,到跟随潜艇驰向大海深处的水下航程,江宛柳把“抵近前沿”的采访不仅仅看作是一种与官兵在自然距离上的缩短,更是努力走进官兵的思想深处。她在采访了解写作对象的经历、爱好、苦恼、向往、梦境的;同时,还积极做好外围的采访,找跟主人翁熟悉的有关人士,进行“全息立体摄影”的采访。通过对写作人物作多角度的透视,以形成对中心人物的立体化的视觉。
二、情感充沛 哲理深刻
每个报告文学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是个人使用语言特点的综合,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格调和气氛。它表现在个人的言语活动及其建构的话语中,与整个使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有关。每个人运用语言都有自己的习惯、爱好,这就是个人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也就形成了个人的语言风格。一个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品格气质、社会经历、思想境界、文化层次以及艺术传统、语言修养等多种主观因素,也要受到民族传统、时代环境、语言体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有的这些因素最终全都汇集在个人的言语活动和话语中,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即所谓的“文如其人”“话如其人”,风格就是本人。
在江宛柳的笔端总是奔腾着无限的感情,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感情与哲理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读她的作品时,往往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情感巨流汇入你的心房,而后带给你深深的回味与思索。
江宛柳的作品充满着无限的感情。这里面有缠绵的夫妻情,一对对夫妻悱恻的爱、苦涩的泪、苦痛的相思在军旅中演绎的如诗如画,他们都有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感情世界,对对方以及所从事的事业都有深刻的理解。江宛柳的作品同时充满了深刻的理性,她的作品通过对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刻画,张扬了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她把自己的思考也融入了作品。她在刻画人物的背后,也反映了当时军人所面对的一些艰辛困境,剖露了军营的现实。江宛柳的写作从个人利害中跳跃出来,本着对国家、民族、军队负责的态度,正视现实矛盾,揭示了当时军队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这对军队和国防建设也是一种侧面的思考和建议,但读来却也令人振聋发聩。
三、真实为基 细节制胜
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完美统一,是江宛柳报告文学的艺术特色,也是她的作品在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报告文学的基础是真实性。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自始至终必须立足于真实性,受到它的制约。报告文学作家没有小说家的那种“自由”,不能以一个原型为基础,再去虚构和再创造。报告文学作家只能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者事情,去艺术的认识和表现。
江宛柳是独具慧眼的报告文学作家,她不会在这种限制中束手无策。相反,她基于自己身为杂志编辑和军人双重身份的观察和思考,在扎实采访调查的基础之上,善于从所观所查中发现写作对象,挖掘其典型意义,并捕捉具有典型性的生动细节,依靠这些细节,塑造出具有独特鲜明个性,又能代表新时期军人某些普遍性的典型人物。
描写邬援军这个坦克旅长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江宛柳没有花多少笔墨于他思想的变化,而是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他填写志愿表这一细节,通过他三个志愿的填写,把这名坦克旅长甘于寂寞,为了心中理想,自愿扎根部队,选择一条“没有掌声的征途”的决心刻画的入木三分,读来颇为震动人心。柏耀平刚上542舰时,看到大家玩电子游戏机,手就痒,也挤进去试试,但他从没摸过这东西,上机两下就“死”。水兵们一边嘲笑他手臭,一边叫他靠边站,舰长就乐呵呵地靠边站。可是才玩上几回,大多数人就已经不是舰长的对手,3个月后,舰长玩游戏机的水平一跃成为全舰冠军,不论是打坦克打飞机,还是“超级玛利”、“魂斗罗”,舰长能从第一关一口气玩到最后一关,手眼配合之快捷如同一架电脑,把小伙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只剩吐舌头叹服的分儿。水兵们说:我们玩儿都玩不过舰长!(《穿过白云 穿过巨浪》)
在描写这名飞行员舰长的管理时,江宛柳没有像写经验材料或者工作总结那样列出个一二三,而是通过上文中那样和水兵们玩游戏机,请教他们给战舰检修时油漆打几遍除锈漆达到什么程度等细节的描写,使这名舰长的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使人信服,要靠过得硬的道理;而要打动读者的心灵,则需要一个个生动真实的细节。江宛柳通过一个一个活灵活现的细节描述,在看似漫不经意的叙述之间,就让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四、情感为线 折射变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确立的蓝图,决定了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近些年来从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到教育训练方式、军官兵员构成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热情地关注、忠实地记录我军现代化建设中这种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以强烈的爱国爱军情怀和胸有世界风云的理性意识去积极探索军队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始终是江宛柳军事体裁报告文学的关注热点。
江宛柳这些来自军营生活第一线的报告文学信息量大,能够及时传递给广大军内外读者以新鲜的、富于思想艺术价值的军营生活信息,而且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历史的高度去拥抱现实,真实地记录当代军营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们军队开拓进取的前进步伐。
但在表现形式上,她并没有用全景式、大纵深的触角去挖掘我军的这些历史巨变,而是巧妙的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描写,通过对感情的烘托,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染读者之后,进而引发他们的深思。
《我们远航赤道》一文中,作者以朴实无华而情溢其间的、轻灵率真而细腻纤巧的笔触,以激荡而厚重、奔放而又朴实的诗情,展现了那世界为之瞩目,中国人为之自豪的远洋综合航天测量船“远望号”上中国军人的情感的“蓝色”太平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我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巨变,但是通过描写这些把自己的青春、情爱都献给大海、献给中国国防航天事业的男儿们,使读者对他们情感的牺牲产生心灵的撞击,从而引发思考:我国防航天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立足于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既放眼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动向,又脚踏实地苦练精兵的军营现实生活场景。
参考文献
①佘树生、陈光旭:《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②丁晓原:《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③李丙银:《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④降巩民:《北京文化艺术年鉴》,方志出版社,2006
⑤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⑥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⑦马永强,《英雄主题的转换与升华——建国以来军事题材报告文学回顾》,《晋阳学刊》,1999(3)
⑧马立新,《红色理性与英雄形象》,《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⑨赵学勇、郑国友:《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