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保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指导原则、课程定位、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对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才能保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使精品课程起到长期的示范性作用。高职高专院校担负着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银领”人才的重任,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保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打造“银领工程”,提高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评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以来,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已经建设了涉及12大学科门类、适合本科和高职两个层次的1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以国家精品课程为借鉴,各省和各高校建设了众多的“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但是,对于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也出现了后续经费不足、教学条件难以长期保持等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指导原则、课程定位、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对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做一些探讨。
指导原则: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思想性原则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一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二是注重课程思想的教育,体现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三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先进性原则精品课程应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对整个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够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科学性原则高职高专的课程建设要科学定位,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都要遵循高职高专的教学规律,围绕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两个中心来建设。
系统性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系统的、互相联系的眼光看待精品课程建设。一是精品课程建设涉及教学内容的各个层面,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二是要有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把精品课程作为专业建设和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部分,注意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保证相关课程间的无缝衔接。三是对于精品课程的管理要有系统观念,要从事前(申报之前)、事中(建设过程中)和事后(申报成功之后)全过程加强管理。要清醒地认识到,精品课程的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个阶段。为了保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发挥其长期稳定的示范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目标性原则一是要实行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与目标管理和经济责任制的建立与健全配套衔接,事先将管理目标层层分解,明确规定有关方面或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使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够落到实处,成为考核的依据。二是精品课程建设既要服从本课程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又要服从于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必要时,可适当调整课程的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课程有别于学科型和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应当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针对就业岗位群,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职业性、技术应用性与示范性,既不能效仿“宽基础、重应用”的普通本科教育,也不能降低档次雷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激励与评价机制: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的立项、中期考核、课程验收、课程复审等环节应有严格的工作程序,特别要严格按程序进行挂牌精品课程复审。对已授予精品称号的课程,每2~3年应组织专家按程序进行复审。复审通过者,维持精品课程称号;复审未通过者,给予黄牌警示,并要求进行整改,一年后重新复审。若第二次复审仍未通过,则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
实行滚动资助制度与延续资助计划每个建设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3~4年。所谓滚动资助制度,就是对中期考核合格者,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继续资助;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升级资助;对考核不合格者,下半期不再资助或降档资助。为保证精品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配合滚动式资助制度,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延续资助计划,即对那些已建成的精品课程,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拨出专款,资助其先进教学理念和独特教学方式的持续实施。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应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精品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规定。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及时修订、制定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指导书,对教学时间安排、所需实验条件、实验器材、实验指导教师、目标、要求、内容、方法步骤、考核标准和办法等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应结合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教分离的基础上,增加平时的考核次数,对部分课程实行无纸化考试,对实践课程进行单独考试,全面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引导师生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活动应制度化和程序化,做到教学过程井然有序,考核方法公正、合理,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内容的优化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基础,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考,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为重点。教学内容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内容,增加应用性、适用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保证相关课程间的无缝衔接。
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可采用“2 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主要在学校学习,当然也包括到企业的认知实习、见习等,第三年在企业学习。前两年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模拟实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第三年根据教学和企业的实际,可安排学生直接在基层单位(车间)顶岗工作或者半天上课,半天工作。半天上课的内容由企业根据需要增设,一般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主讲。
教师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教师梯队。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应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学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合作培养、参加行业职业资格培训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可直接从大中型企业引进生产和经营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特别是实践课的教师队伍,形成稳定合理的教师梯队,保持主讲教师队伍的长期持续优化。
加强教风与师德建设应不断改善教风状况,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立体化教材: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教材是课程建设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作支撑。教材建设要逐步实现层次化、立体化和精品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教材建设应突出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思想性,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主要有以下途径:
选用国家规划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目前,这种教材在理论环节上占有优势,但往往实践环节不够充实。选用教材时,应特别注意实验指导教材的质量。
选用国家指定的职业资格考试或鉴定教材这种教材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特别适合作为高职高专的核心专业课教材。但应注意,选用国家指定的职业资格考试或鉴定教材应结合课程内容的整合进行,处理好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面对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学校应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引入课堂,企业也应经常地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这也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提供了可能性。学校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理论优势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合作开发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优质教材。
自编教材这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师资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由主讲教师自编与多种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主讲教师应尽量与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共同编写,利用在企业锻炼的机会,注意收集生产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将其吸收、充实到教材中,以增强教材的职业技术特色。这对主讲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实训基地: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没有完备的实验实训基地只能是一句空话。精品课程配套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核心。
对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实训要求,按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的需要,将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型、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
要认真研究和总结校企合作办学、产学合作的经验,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效校企合作机制。可考虑以学校自建、企业自建、校企共建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建设稳固的实验实习基地,努力将实习与承担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互惠互利。要充分利用校外基地人力资源和基地生产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使其成为稳定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企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服务。
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建设开放型的动态多媒体资源库是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途径。建设开放型的动态多媒体资源库有助于精品课程的教师与访问者之间实现交互,有助于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更新与完善,是实现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动态多媒体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试题库、素材库、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录像、电子图书、参考文献目录等。
要重点保障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条件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使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丛俊玲.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7).
[2]高嵩.教学质量:高职高专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3]石坤泉.促进产学结合 打造银领工程[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谢承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
作者简介:
高凡修(1971—),男,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会计系会计专业,讲师,经济学学士,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才能保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使精品课程起到长期的示范性作用。高职高专院校担负着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银领”人才的重任,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保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打造“银领工程”,提高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评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以来,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已经建设了涉及12大学科门类、适合本科和高职两个层次的1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以国家精品课程为借鉴,各省和各高校建设了众多的“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但是,对于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也出现了后续经费不足、教学条件难以长期保持等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指导原则、课程定位、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对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做一些探讨。
指导原则: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思想性原则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一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二是注重课程思想的教育,体现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三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先进性原则精品课程应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对整个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够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科学性原则高职高专的课程建设要科学定位,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都要遵循高职高专的教学规律,围绕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两个中心来建设。
系统性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系统的、互相联系的眼光看待精品课程建设。一是精品课程建设涉及教学内容的各个层面,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二是要有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把精品课程作为专业建设和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部分,注意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保证相关课程间的无缝衔接。三是对于精品课程的管理要有系统观念,要从事前(申报之前)、事中(建设过程中)和事后(申报成功之后)全过程加强管理。要清醒地认识到,精品课程的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个阶段。为了保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发挥其长期稳定的示范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目标性原则一是要实行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与目标管理和经济责任制的建立与健全配套衔接,事先将管理目标层层分解,明确规定有关方面或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使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够落到实处,成为考核的依据。二是精品课程建设既要服从本课程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又要服从于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必要时,可适当调整课程的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课程有别于学科型和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应当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针对就业岗位群,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职业性、技术应用性与示范性,既不能效仿“宽基础、重应用”的普通本科教育,也不能降低档次雷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激励与评价机制: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的立项、中期考核、课程验收、课程复审等环节应有严格的工作程序,特别要严格按程序进行挂牌精品课程复审。对已授予精品称号的课程,每2~3年应组织专家按程序进行复审。复审通过者,维持精品课程称号;复审未通过者,给予黄牌警示,并要求进行整改,一年后重新复审。若第二次复审仍未通过,则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
实行滚动资助制度与延续资助计划每个建设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3~4年。所谓滚动资助制度,就是对中期考核合格者,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继续资助;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升级资助;对考核不合格者,下半期不再资助或降档资助。为保证精品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配合滚动式资助制度,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延续资助计划,即对那些已建成的精品课程,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拨出专款,资助其先进教学理念和独特教学方式的持续实施。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应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精品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规定。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及时修订、制定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指导书,对教学时间安排、所需实验条件、实验器材、实验指导教师、目标、要求、内容、方法步骤、考核标准和办法等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应结合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教分离的基础上,增加平时的考核次数,对部分课程实行无纸化考试,对实践课程进行单独考试,全面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引导师生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活动应制度化和程序化,做到教学过程井然有序,考核方法公正、合理,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内容的优化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基础,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考,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为重点。教学内容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内容,增加应用性、适用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保证相关课程间的无缝衔接。
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可采用“2 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主要在学校学习,当然也包括到企业的认知实习、见习等,第三年在企业学习。前两年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模拟实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第三年根据教学和企业的实际,可安排学生直接在基层单位(车间)顶岗工作或者半天上课,半天工作。半天上课的内容由企业根据需要增设,一般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主讲。
教师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教师梯队。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应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学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合作培养、参加行业职业资格培训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可直接从大中型企业引进生产和经营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特别是实践课的教师队伍,形成稳定合理的教师梯队,保持主讲教师队伍的长期持续优化。
加强教风与师德建设应不断改善教风状况,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立体化教材: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教材是课程建设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作支撑。教材建设要逐步实现层次化、立体化和精品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教材建设应突出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思想性,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主要有以下途径:
选用国家规划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目前,这种教材在理论环节上占有优势,但往往实践环节不够充实。选用教材时,应特别注意实验指导教材的质量。
选用国家指定的职业资格考试或鉴定教材这种教材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特别适合作为高职高专的核心专业课教材。但应注意,选用国家指定的职业资格考试或鉴定教材应结合课程内容的整合进行,处理好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面对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学校应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引入课堂,企业也应经常地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这也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提供了可能性。学校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理论优势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合作开发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优质教材。
自编教材这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师资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由主讲教师自编与多种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主讲教师应尽量与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共同编写,利用在企业锻炼的机会,注意收集生产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将其吸收、充实到教材中,以增强教材的职业技术特色。这对主讲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实训基地: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没有完备的实验实训基地只能是一句空话。精品课程配套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核心。
对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实训要求,按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的需要,将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型、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
要认真研究和总结校企合作办学、产学合作的经验,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效校企合作机制。可考虑以学校自建、企业自建、校企共建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建设稳固的实验实习基地,努力将实习与承担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互惠互利。要充分利用校外基地人力资源和基地生产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使其成为稳定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企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服务。
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建设开放型的动态多媒体资源库是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途径。建设开放型的动态多媒体资源库有助于精品课程的教师与访问者之间实现交互,有助于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更新与完善,是实现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动态多媒体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试题库、素材库、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录像、电子图书、参考文献目录等。
要重点保障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条件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使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丛俊玲.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7).
[2]高嵩.教学质量:高职高专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3]石坤泉.促进产学结合 打造银领工程[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谢承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
作者简介:
高凡修(1971—),男,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会计系会计专业,讲师,经济学学士,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