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72岁高龄的跛脚老人,为救落水孩童,毫不犹豫跳进湍急的漩涡之中,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了孩子,自己却再也没能上岸。
他,是一名从教40多年的退休优秀教师,默默耕耘教坛,在三尺讲台播撒爱心育人,早已桃李满园。
他,更是一位平民英雄,用生命诠释了无声的大爱,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胡生贵老师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先后在当地和江西全省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并入围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2011年11月16日,江西省教育厅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向舍己救人的退休教师胡生贵学习,鹰潭市人民政府日前发出通知,追授他“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号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胡生贵同志学习。在纷纷雨网站上,人们还建立了“贵溪救人牺牲老教师胡生贵纪念馆”,来自全国各地网民纷纷点烛以寄哀思。
在鹰潭贵溪市罗河镇的胡家村,胡生贵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奏响了一首生命之歌。
激流之中显大爱
2011年,8月22日下午5时许,一阵急促“救命!救命!黄超掉到水里去了!”急促的喊声打破了罗河镇惯常的宁静。
胡家村旁的罗塘河上,9岁的小黄超正在漩涡中奋力挣扎,岸边12岁的黄俊峰和8岁的小胡悦吓坏了,正束手无策地哭喊着。
当天情景,黄俊峰依旧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下午,他做完暑假作业后邀黄超、胡悦三人结伴到罗塘河游泳。不知不觉,三人嬉戏至罗塘河中间被淹没的拦坝上,由于拦坝石长期被河水浸泡,上面长满青苔,石块滑溜溜,初学游泳的9岁小黄超刚走出几米远,突然脚下一滑,湍急的水流迅速将他冲进坝下的深潭。
千钧一发之时,刚从老年协会教完腰鼓的胡生贵正好从河畔的田埂上路过。听见呼救声,跛着脚快速来到潭边,看到正在水中随着漩涡沉浮挣扎的黄超,他来不及多想,连衣服鞋袜都没脱就直接跃进深潭,朝落水的小黄超身边游去。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回去叫其他人,小孩子肯定会被淹死。胡生贵在水里持续了十多分钟,终于用枯瘦的双手将黄超慢慢推向了浅水区。懂事的黄俊峰也赶紧游过去,在前面用手拉住黄超。
黄超得救了。但由于水流急,加上体力消耗大,胡生贵与黄俊峰瞬间再次被急流冲开。看到黄俊峰被漩涡吞没,刚刚救完黄超的胡生贵心里一急,又拼命向黄俊峰游了过去,当他再次把黄俊峰推到岸边时,自己却已筋疲力尽,巨大的漩涡将他吸了进去,他伸出一只手想表达什么,已经没了力气,直至河水淹没了身体。
闻讯赶来的村民忙扎入潭中,在水中摸索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胡生贵拉上岸,可他却永远闭上了眼睛,没能再醒来。
青山哀恸,河水低咽。
不顾自身高龄,不顾个人安危,胡生贵毅然跳入激流中舍己救人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当地村民。当天夜里,近百名村民自发来到老人家中,轮流为老人守灵。出殡那天,罗河镇及周边村庄400多位父老乡亲更是特意赶来为他送行,队伍从村里排出好几里地。村民们都说:“胡老师真是个英雄,了不起!”
瞬间的选择,既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更缘于道德的长期积淀。胡生贵用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大爱无声的乐章,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直到现在,张明兰老人依旧不敢相信老伴会以这种方式离开人世。他们风雨相伴50年,不离不弃。张明兰老人回忆说,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怀孕,由于妊娠反应强烈,非常想丈夫能够回来陪自己,但胡生贵没有答应,在妻子埋怨的目光中毅然踏上返校之路,因为学校里有40多个孩子需要他。他们共育有三儿两女,只有大儿子由于是在大年放假时出生,胡生贵在家陪伴,其他四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能第一时间陪伴左右。大女儿出生时,3天后的星期六回家,胡生贵才知道自己做了父亲。孩子们小的时候,经常生病,可他却总是没有时间去管。胡生贵的二女儿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她出麻疹,家里忙成一团乱麻,但爸爸工作太忙,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家看望她。
“他是一个‘不负责’的丈夫,却是百分之两百负责的好老师。所以最后我也想通了,我不支持他谁支持他呢。”张明兰老人双眼噙满泪水说。
扎根深山四十载
胡生贵1939年出生于贵溪市罗河镇排上村,1959年从鹰潭一中毕业后回到农村老家,随即成为罗河镇樟槎村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一年后,调到洋塘小学任教,离家有8公里远的路途。两年后,22岁的他成为当地最年轻的校长,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4年。
从教40年间,胡生贵先后在七个农村小学任教,而学校大多分布在偏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甚至骑自行车也要几个小时。于是,每周星期一出发,星期六回家成为他的时刻表。
在同事和同学眼里,胡生贵一直生活简朴,热心宽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大好人”。对老师,他视为兄弟姐妹。在洋塘小学任教时,有一次,教师王金火不幸患上胸膜炎,胡生贵知道后,不假思索地带头捐出存了三个月的工资。在王金火住院后,他多次前去探望,鼓励王老师勇敢与病魔搏斗。彭源汪家一学生父母双双残疾,家中生活困难,当时每月工资只有20多元钱的胡生贵坚持每个学期都帮她买好文具,情愿自己省吃俭用。
上世纪70年代,学校办学条件简陋,胡生贵的宿舍只是一个带阁楼的破祠堂,底层四间房安排四个年级的学生,唯一的四面透风的阁楼就成了他的宿舍,他白天教书,晚上挑灯批改学生作业。学校里教学设备和设施都很差,胡生贵就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他用稻草搓成绳子遮住。教学没有直尺和三角板,他动手用木头做好。学校柴火不够,他就亲自带老师上山砍柴,为学生烧火做饭。学校口粮不足,他就将自家带来的饭菜留给学生和老师吃。他穿的是一身早已洗得发白的旧衣裳,吃的是自家酸溜溜的咸菜。对学生,他深谙教育心理,因材施教。对于教学质量,他严格要求。每周坚持去听老师讲课,抽查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以身作则引导教师们上好每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
“胡校长调到哪个学校,哪个学校的工作面貌和教学成绩就迅速提升,他成为最受老师、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校长,各村的百姓总是争着把子女送到他学校读书。”和胡生贵共事12年的王水根高度赞扬说。
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辍学是胡生贵从教时最大的心愿。现为洋塘小学老师的汪能寿,对胡校长最难忘的记忆,定格在他风尘仆仆赶来做家访时的情景。当时,汪能寿家境困难,成绩也不太好,读完三年级父母就想让他辍学,回家帮忙干农活。胡生贵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时听说了这个情况,当天晚上就赶到汪能寿家去家访,苦口婆心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胡生贵说:“孩子不上学就没有前程,要是你们手头紧,学杂费我来垫!”两天时间里,胡生贵往汪能寿家跑了3趟,固执的家长终于被这位执著的校长感动了。
“胡校长的关心和负责,改变了我的人生!”汪能寿的言语中充满着感激,他告诉记者自己后来顺利完成学业,也成了洋塘小学一名教师。
其实,汪能寿绝非孤例,只要学生遇到困难,胡生贵都会竭尽所能伸出援手,像汪能寿这样被胡生贵“劝”回来的困难家庭学生还有30多个,他们中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为了家乡建设的人才。
有一种消逝叫永恒
胡生贵不仅是一位好校长,更是一位好教师。40年来,他一直担任着繁重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教学上,他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开心,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胡生贵的大儿子胡荣华告诉记者,有一年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两名学生上学途中遇雨,淋湿了全身。因为担心学生受凉感冒。胡生贵硬是跑了几里地回家帮学生拿来干爽的衣服,让学生换上。学生家长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特意来感谢。胡生贵说,这是应该的,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他就不配为一名人民教师。
1988年,胡生贵被调到排上村任教,由于资金短缺,学校只能为教师安排一顿午餐,加上老师多,饭菜不足。胡生贵作为一校之长,为了让老师吃得更好,总是拖到最后去食堂吃。有时,还假装说自己肠胃不好,吃不下。只有老伴知道他是为了把自己的那份饭菜留给其他教师。每次一放学回家,他就饿得端起中午家人吃剩的冷饭冷菜,胡吃一通。老伴心疼他,所以家中每天中午都要多留一点饭菜给他。
不仅是吃饭,胡生贵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学校或者是同事们提到缺什么,只要家里有,他总是拿了过去。胡荣华说:“父亲把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姐弟5人主要是靠母亲照顾。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也希望父亲能在身边,但他总是尽量把好处让给别人。不过,我们全家人都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
1998年,胡生贵退休回家。此时,他的5个子女都已成家并有了自己的事业,子女们都希望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父亲能回家好好歇歇。可村里人看他有文化,有威望,希望他帮助村里做点事。是听儿女们的话在家安享晚年,还是继续在人生的舞台发挥余热?胡生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2008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他充分发挥自己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点子、想办法、作贡献。村里修路、砌沟,他主动承担起石块运输的任务。
排上村党支部书记汪建军对记者说:“因为新农村建设要拓宽道路,当空心房拆迁遇阻时,是胡生贵带头将自家250多平方米的祖屋拆除。不仅如此,村里修路时,他第一个捐款,还日夜拿着铁锹、锄头义务修路,光他直接参与修建的公路就有近3里长。”
作为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师,胡生贵还非常关心村里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他自愿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工作,义务为村里十几个留守儿童当起了辅导员。村里的胡茂福老人记得,今年夏天,农家书屋因为要装修,他和胡生贵把书屋里几千册书搬了出来,等装修好后,又一册册地搬了回去,一直忙到晚上,胡生贵让他先回家吃饭,说自己留下来给图书一一分类、归档,以便孩子们第二天就能来书屋看书。
记者快要离开时,方老师动情地追忆说:“记得那年胡老师在排上小学做校长,有天晚上突然风雨交加,风把电线吹断了,学校里一片漆黑。那时学校十分简陋,窗户上订的是塑料薄膜,风一吹便发出哗啦啦的响声,特别是在下雨的晚上,很是吓人。为了驱除孩子们的恐惧,胡老师打着一支手电筒,在孩子们的宿舍外面站了一夜。”
那种在黑暗中擎着明灯的人,他的内心同样亮着一盞明灯,在星空下熠熠闪光。
胡生贵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三尺讲坛,用一生证明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与无悔。他从1959年选择去山村当一名教师到40年的坚守岗位,其义举顺理成章。他在72岁的古稀之年,秉着对生命的敬畏,选择了舍己救人的伟大举动。他以一位人民教师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恰如古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一种消逝叫永生,有一种陨落叫永恒,胡生贵用一腔热血铸就了不朽的师德与师魂,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英雄之歌。
他,是一名从教40多年的退休优秀教师,默默耕耘教坛,在三尺讲台播撒爱心育人,早已桃李满园。
他,更是一位平民英雄,用生命诠释了无声的大爱,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胡生贵老师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先后在当地和江西全省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并入围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2011年11月16日,江西省教育厅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向舍己救人的退休教师胡生贵学习,鹰潭市人民政府日前发出通知,追授他“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号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胡生贵同志学习。在纷纷雨网站上,人们还建立了“贵溪救人牺牲老教师胡生贵纪念馆”,来自全国各地网民纷纷点烛以寄哀思。
在鹰潭贵溪市罗河镇的胡家村,胡生贵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奏响了一首生命之歌。
激流之中显大爱
2011年,8月22日下午5时许,一阵急促“救命!救命!黄超掉到水里去了!”急促的喊声打破了罗河镇惯常的宁静。
胡家村旁的罗塘河上,9岁的小黄超正在漩涡中奋力挣扎,岸边12岁的黄俊峰和8岁的小胡悦吓坏了,正束手无策地哭喊着。
当天情景,黄俊峰依旧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下午,他做完暑假作业后邀黄超、胡悦三人结伴到罗塘河游泳。不知不觉,三人嬉戏至罗塘河中间被淹没的拦坝上,由于拦坝石长期被河水浸泡,上面长满青苔,石块滑溜溜,初学游泳的9岁小黄超刚走出几米远,突然脚下一滑,湍急的水流迅速将他冲进坝下的深潭。
千钧一发之时,刚从老年协会教完腰鼓的胡生贵正好从河畔的田埂上路过。听见呼救声,跛着脚快速来到潭边,看到正在水中随着漩涡沉浮挣扎的黄超,他来不及多想,连衣服鞋袜都没脱就直接跃进深潭,朝落水的小黄超身边游去。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回去叫其他人,小孩子肯定会被淹死。胡生贵在水里持续了十多分钟,终于用枯瘦的双手将黄超慢慢推向了浅水区。懂事的黄俊峰也赶紧游过去,在前面用手拉住黄超。
黄超得救了。但由于水流急,加上体力消耗大,胡生贵与黄俊峰瞬间再次被急流冲开。看到黄俊峰被漩涡吞没,刚刚救完黄超的胡生贵心里一急,又拼命向黄俊峰游了过去,当他再次把黄俊峰推到岸边时,自己却已筋疲力尽,巨大的漩涡将他吸了进去,他伸出一只手想表达什么,已经没了力气,直至河水淹没了身体。
闻讯赶来的村民忙扎入潭中,在水中摸索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胡生贵拉上岸,可他却永远闭上了眼睛,没能再醒来。
青山哀恸,河水低咽。
不顾自身高龄,不顾个人安危,胡生贵毅然跳入激流中舍己救人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当地村民。当天夜里,近百名村民自发来到老人家中,轮流为老人守灵。出殡那天,罗河镇及周边村庄400多位父老乡亲更是特意赶来为他送行,队伍从村里排出好几里地。村民们都说:“胡老师真是个英雄,了不起!”
瞬间的选择,既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更缘于道德的长期积淀。胡生贵用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大爱无声的乐章,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直到现在,张明兰老人依旧不敢相信老伴会以这种方式离开人世。他们风雨相伴50年,不离不弃。张明兰老人回忆说,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怀孕,由于妊娠反应强烈,非常想丈夫能够回来陪自己,但胡生贵没有答应,在妻子埋怨的目光中毅然踏上返校之路,因为学校里有40多个孩子需要他。他们共育有三儿两女,只有大儿子由于是在大年放假时出生,胡生贵在家陪伴,其他四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能第一时间陪伴左右。大女儿出生时,3天后的星期六回家,胡生贵才知道自己做了父亲。孩子们小的时候,经常生病,可他却总是没有时间去管。胡生贵的二女儿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她出麻疹,家里忙成一团乱麻,但爸爸工作太忙,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家看望她。
“他是一个‘不负责’的丈夫,却是百分之两百负责的好老师。所以最后我也想通了,我不支持他谁支持他呢。”张明兰老人双眼噙满泪水说。
扎根深山四十载
胡生贵1939年出生于贵溪市罗河镇排上村,1959年从鹰潭一中毕业后回到农村老家,随即成为罗河镇樟槎村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一年后,调到洋塘小学任教,离家有8公里远的路途。两年后,22岁的他成为当地最年轻的校长,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4年。
从教40年间,胡生贵先后在七个农村小学任教,而学校大多分布在偏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甚至骑自行车也要几个小时。于是,每周星期一出发,星期六回家成为他的时刻表。
在同事和同学眼里,胡生贵一直生活简朴,热心宽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大好人”。对老师,他视为兄弟姐妹。在洋塘小学任教时,有一次,教师王金火不幸患上胸膜炎,胡生贵知道后,不假思索地带头捐出存了三个月的工资。在王金火住院后,他多次前去探望,鼓励王老师勇敢与病魔搏斗。彭源汪家一学生父母双双残疾,家中生活困难,当时每月工资只有20多元钱的胡生贵坚持每个学期都帮她买好文具,情愿自己省吃俭用。
上世纪70年代,学校办学条件简陋,胡生贵的宿舍只是一个带阁楼的破祠堂,底层四间房安排四个年级的学生,唯一的四面透风的阁楼就成了他的宿舍,他白天教书,晚上挑灯批改学生作业。学校里教学设备和设施都很差,胡生贵就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他用稻草搓成绳子遮住。教学没有直尺和三角板,他动手用木头做好。学校柴火不够,他就亲自带老师上山砍柴,为学生烧火做饭。学校口粮不足,他就将自家带来的饭菜留给学生和老师吃。他穿的是一身早已洗得发白的旧衣裳,吃的是自家酸溜溜的咸菜。对学生,他深谙教育心理,因材施教。对于教学质量,他严格要求。每周坚持去听老师讲课,抽查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以身作则引导教师们上好每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
“胡校长调到哪个学校,哪个学校的工作面貌和教学成绩就迅速提升,他成为最受老师、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校长,各村的百姓总是争着把子女送到他学校读书。”和胡生贵共事12年的王水根高度赞扬说。
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辍学是胡生贵从教时最大的心愿。现为洋塘小学老师的汪能寿,对胡校长最难忘的记忆,定格在他风尘仆仆赶来做家访时的情景。当时,汪能寿家境困难,成绩也不太好,读完三年级父母就想让他辍学,回家帮忙干农活。胡生贵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时听说了这个情况,当天晚上就赶到汪能寿家去家访,苦口婆心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胡生贵说:“孩子不上学就没有前程,要是你们手头紧,学杂费我来垫!”两天时间里,胡生贵往汪能寿家跑了3趟,固执的家长终于被这位执著的校长感动了。
“胡校长的关心和负责,改变了我的人生!”汪能寿的言语中充满着感激,他告诉记者自己后来顺利完成学业,也成了洋塘小学一名教师。
其实,汪能寿绝非孤例,只要学生遇到困难,胡生贵都会竭尽所能伸出援手,像汪能寿这样被胡生贵“劝”回来的困难家庭学生还有30多个,他们中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为了家乡建设的人才。
有一种消逝叫永恒
胡生贵不仅是一位好校长,更是一位好教师。40年来,他一直担任着繁重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教学上,他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开心,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胡生贵的大儿子胡荣华告诉记者,有一年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两名学生上学途中遇雨,淋湿了全身。因为担心学生受凉感冒。胡生贵硬是跑了几里地回家帮学生拿来干爽的衣服,让学生换上。学生家长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特意来感谢。胡生贵说,这是应该的,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他就不配为一名人民教师。
1988年,胡生贵被调到排上村任教,由于资金短缺,学校只能为教师安排一顿午餐,加上老师多,饭菜不足。胡生贵作为一校之长,为了让老师吃得更好,总是拖到最后去食堂吃。有时,还假装说自己肠胃不好,吃不下。只有老伴知道他是为了把自己的那份饭菜留给其他教师。每次一放学回家,他就饿得端起中午家人吃剩的冷饭冷菜,胡吃一通。老伴心疼他,所以家中每天中午都要多留一点饭菜给他。
不仅是吃饭,胡生贵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学校或者是同事们提到缺什么,只要家里有,他总是拿了过去。胡荣华说:“父亲把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姐弟5人主要是靠母亲照顾。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也希望父亲能在身边,但他总是尽量把好处让给别人。不过,我们全家人都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
1998年,胡生贵退休回家。此时,他的5个子女都已成家并有了自己的事业,子女们都希望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父亲能回家好好歇歇。可村里人看他有文化,有威望,希望他帮助村里做点事。是听儿女们的话在家安享晚年,还是继续在人生的舞台发挥余热?胡生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2008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他充分发挥自己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点子、想办法、作贡献。村里修路、砌沟,他主动承担起石块运输的任务。
排上村党支部书记汪建军对记者说:“因为新农村建设要拓宽道路,当空心房拆迁遇阻时,是胡生贵带头将自家250多平方米的祖屋拆除。不仅如此,村里修路时,他第一个捐款,还日夜拿着铁锹、锄头义务修路,光他直接参与修建的公路就有近3里长。”
作为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师,胡生贵还非常关心村里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他自愿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工作,义务为村里十几个留守儿童当起了辅导员。村里的胡茂福老人记得,今年夏天,农家书屋因为要装修,他和胡生贵把书屋里几千册书搬了出来,等装修好后,又一册册地搬了回去,一直忙到晚上,胡生贵让他先回家吃饭,说自己留下来给图书一一分类、归档,以便孩子们第二天就能来书屋看书。
记者快要离开时,方老师动情地追忆说:“记得那年胡老师在排上小学做校长,有天晚上突然风雨交加,风把电线吹断了,学校里一片漆黑。那时学校十分简陋,窗户上订的是塑料薄膜,风一吹便发出哗啦啦的响声,特别是在下雨的晚上,很是吓人。为了驱除孩子们的恐惧,胡老师打着一支手电筒,在孩子们的宿舍外面站了一夜。”
那种在黑暗中擎着明灯的人,他的内心同样亮着一盞明灯,在星空下熠熠闪光。
胡生贵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三尺讲坛,用一生证明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与无悔。他从1959年选择去山村当一名教师到40年的坚守岗位,其义举顺理成章。他在72岁的古稀之年,秉着对生命的敬畏,选择了舍己救人的伟大举动。他以一位人民教师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恰如古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一种消逝叫永生,有一种陨落叫永恒,胡生贵用一腔热血铸就了不朽的师德与师魂,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英雄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