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成才能力”。怎样才能让低年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具有自学兴趣和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首先必须做到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为主,实打实地着眼于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真正知识,得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人自进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以来,深受其益,我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培养学生爱读书、爱发言、爱提问、爱观察、爱动手、爱动脑想问题的习惯。得到很好的效果。
一、“启”是激发学习的兴趣
启发诱导,主要是从旧知识引导新知识,问题的提出,应该力求为学生创设情境或提示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主要形式是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授或体问。如教《狼和小羊》,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前面学了一则寓言,题目是什么?它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通过读题,从题目上看,这则寓言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狼和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这样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练”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读”,包括不同方式,如朗读、默读、引读等,就低年级来讲,可借助拼音来进行浪素;“练”,是学生按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能力的训练。“读”和“练”同步进行,“读”也是“练”的一种方式,读中有练,练中有读,“读”、“练”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教师应注意教给他们读、练的方法,在第一课时常规性读法必须做到:读??批画???查解??再读。第二课时进行达标性的读、练,学生以“学法提示”。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用“读??解析??评???读”的方法,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分析、品位重点词语。
三、了解“知”的程度,即使予以帮助
“知”也是模式的主体,它是学生结束“读”、“练”的自学环节后的知识反馈,它是“字检”和“他检”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具体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口头自学汇报或学生互相检查订正,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知”的情况,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方式,对学生的反馈信息予以肯定,纠错、修正、精讲、点拨或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明确意见,使他学与自学协调统一。
四、“结”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结”就是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的自学及教师有目的的点拨,从中懂得学习的方法。这个环节时间虽短,内容也简单,但教师的语言要精心设计,既要生动,概括的内容又必须精炼,要使学生从教师的“结”中得到学习的满足感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借助语文学科优势,实施美育教育
美育,也称作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地必须地承担起美育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该用美学的眼光去发现课文中蕴含着的美的内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感知课文插图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内容十分广泛,有故事情节的剪影,有古诗内容的描绘;有色彩艳丽的风景画;有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这些插图不仅图美,而且也包含了许多方面的情感教育,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实施美育的好素材。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插图,森林、阳光、蓝天构成的色彩斑斓的画面,将自然美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听到这两句诗,就知道是杜甫《绝句》中的前两句,再看看书中的插图吧!黄鹂在绿柳中嬉戏,白鹭在晴天上飞翔加之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泊船,一幅古画真正将诗人创作时的情景引到学生面前,使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明白了图中的意思,了解诗和画的结合点,真正做到“诗明画意,画借诗题”的完美境界,收到完美的教育效果。那么为什么会产成这样的感觉呢?这里除了黄鹂、白鹭这些活生生的事物之外,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也相当注意色彩之间的统一,黄鹂和翠柳是相似色,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自然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二、品析语言文字和段落层次的机构美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大多数课文内容文质兼美,体现了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如《笋芽儿》作者用童话故事的形式,用质朴的语言对话、心理描写告诉读者,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茁壮成长起来的这个道理。巧妙的把要说明的道理寓于故事情节中,教学时,教师可充分运用幻灯片,录音磁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再如《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本诗的语言美、层次清楚,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优美的语言中作者对少年儿童寄予的希望,由表及里地逐层理解语文内容。同时,也可运用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规范的朗读。朗读要自在,富有生气,充满真情,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渐进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朗读从声音的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读出词和句子和发音动作,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使课文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温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为音韵美,不仅爽于口,悦于目,且易燃于心。
本人自进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以来,深受其益,我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培养学生爱读书、爱发言、爱提问、爱观察、爱动手、爱动脑想问题的习惯。得到很好的效果。
一、“启”是激发学习的兴趣
启发诱导,主要是从旧知识引导新知识,问题的提出,应该力求为学生创设情境或提示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主要形式是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授或体问。如教《狼和小羊》,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前面学了一则寓言,题目是什么?它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通过读题,从题目上看,这则寓言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狼和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这样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练”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读”,包括不同方式,如朗读、默读、引读等,就低年级来讲,可借助拼音来进行浪素;“练”,是学生按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能力的训练。“读”和“练”同步进行,“读”也是“练”的一种方式,读中有练,练中有读,“读”、“练”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教师应注意教给他们读、练的方法,在第一课时常规性读法必须做到:读??批画???查解??再读。第二课时进行达标性的读、练,学生以“学法提示”。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用“读??解析??评???读”的方法,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分析、品位重点词语。
三、了解“知”的程度,即使予以帮助
“知”也是模式的主体,它是学生结束“读”、“练”的自学环节后的知识反馈,它是“字检”和“他检”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具体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口头自学汇报或学生互相检查订正,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知”的情况,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方式,对学生的反馈信息予以肯定,纠错、修正、精讲、点拨或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明确意见,使他学与自学协调统一。
四、“结”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结”就是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的自学及教师有目的的点拨,从中懂得学习的方法。这个环节时间虽短,内容也简单,但教师的语言要精心设计,既要生动,概括的内容又必须精炼,要使学生从教师的“结”中得到学习的满足感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借助语文学科优势,实施美育教育
美育,也称作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地必须地承担起美育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该用美学的眼光去发现课文中蕴含着的美的内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感知课文插图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内容十分广泛,有故事情节的剪影,有古诗内容的描绘;有色彩艳丽的风景画;有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这些插图不仅图美,而且也包含了许多方面的情感教育,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实施美育的好素材。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插图,森林、阳光、蓝天构成的色彩斑斓的画面,将自然美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听到这两句诗,就知道是杜甫《绝句》中的前两句,再看看书中的插图吧!黄鹂在绿柳中嬉戏,白鹭在晴天上飞翔加之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泊船,一幅古画真正将诗人创作时的情景引到学生面前,使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明白了图中的意思,了解诗和画的结合点,真正做到“诗明画意,画借诗题”的完美境界,收到完美的教育效果。那么为什么会产成这样的感觉呢?这里除了黄鹂、白鹭这些活生生的事物之外,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也相当注意色彩之间的统一,黄鹂和翠柳是相似色,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自然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二、品析语言文字和段落层次的机构美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大多数课文内容文质兼美,体现了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如《笋芽儿》作者用童话故事的形式,用质朴的语言对话、心理描写告诉读者,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茁壮成长起来的这个道理。巧妙的把要说明的道理寓于故事情节中,教学时,教师可充分运用幻灯片,录音磁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再如《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本诗的语言美、层次清楚,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优美的语言中作者对少年儿童寄予的希望,由表及里地逐层理解语文内容。同时,也可运用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规范的朗读。朗读要自在,富有生气,充满真情,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渐进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朗读从声音的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读出词和句子和发音动作,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使课文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温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为音韵美,不仅爽于口,悦于目,且易燃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