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最主要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通过公共艺术对公众心理影响的作用和对社会有益的功能得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大众心理的需求而不断得以扩展。社会在进步,随着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人们在公共空间停留的时间更长,由此会对公共环境及公共艺术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正是来自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才影响、决定了公共艺术社会功能的构建。
关键词:公共艺术;艺术价值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历史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一词,由“公共”和“艺术”名词复合而成。“公共”一次的词义为“commonality有公共平民之义。而“公民”的词源是civis,并由此衍生处表示公民身份的抽象名词civitas,该词经过抽象内涵的不断增加,最终成为commonality的同义词,在英语中指代比区域面积略大的一片人群居住地。“艺术”一词的含义是“技术、巧妙、美术”,指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意向图景。“艺术”一般与视觉相关,主要是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再现,在人视觉中留下印象。
国外公共艺术的发展
希腊是早期倡导公共艺术国家,主要是以雕塑为主。在古希腊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世界知名的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浓神庙。美丽的宗教艺术包括雕像,浮雕,雕塑,祭坛装饰艺术,琉璃彩绘,这些纪念性建筑物是公共艺术作品,这些设计展示了庄严了的美和基督教徒对宗教的虔诚。如中世纪的雕塑,罗马式的雕塑和哥特式的雕塑,都是典型的代表。
十七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见证宗教宣传活动,由天主教会发起的反宗教改革用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艺术。如建筑(翻新罗马的圣.彼得长方形教堂),雕塑(贝尼尼的狂喜的圣特蕾莎)和绘画(鲁本斯,卡拉瓦乔和委拉斯凯兹),展示了公共艺术在欧洲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公共艺术通过功能,形式和媒体急剧的扩大。政治发展扩大了公共艺术的功能,其被用于政治目的的关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到三十年代间,许多艺术家帮助建立了一个墨西哥壁画文艺复兴时期。
公共艺术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远古时期的各类石雕,丧葬纪念碑,雕像,宗教建筑,到现在的装饰造型艺术,绘画,彩绘玻璃,陶瓷,马赛克,挂毯以及众多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的,它的正式运用是在六十年代的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共艺术在中国兴起,首都机场的大型壁画的完工是公共艺术在中国兴起的标志。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雕塑界因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公共艺术就在中国发展到高峰。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各种形式,各种材质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在全国各地诞生。浮雕,雕塑,标志是公共空间艺术的主流代表作品。尤其是在大城市,像北京,公共艺术作品已经完全融入了城市的建设中,成为城市发展,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王府井步行街,长安街,西单文化广场,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等等。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融入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融入的自然之中,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以森林,公园为背景而创作的。
公共艺术就是大众的艺术。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发展经验。但是,不能全然照搬,要发展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公共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不同的民间习俗,不同的民间艺术来发展公共艺术。中国的城市发展很迅速,多数城市是以建设良好的公共环境形象为目标,所以,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现在迫切需要发展公共艺术。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
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具有感化心灵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是先由人的感官将各种感受传递到人脑形成抽象的思维,再由思维去影响和感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艺术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在当今浮躁杂乱的现实中,人们更需要借助艺术来缓解现实造成的心理压力,消除烦躁的情绪。由艺术引导心灵去寻找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是公众对艺术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正是公众的心理需求使艺术的功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首先,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可以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装饰和美化来展现自身的审美功能,以满足公众视觉享受的需求。当人的视觉感官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获得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其情绪得以升华。这就是公共艺术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首先引起人们视觉注意的并不是司空见惯的建筑或装饰,而是具备审美导向和审美教化作用的公共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公共艺术形式更容易与人达成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公共艺术被集中关注的原因之一。其次,公共艺术之所以能吸引公众的眼球,是因为它具备了与公众交流所必要的通俗性,这是由公众的另一个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公共艺术必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不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形式都应该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这也是公共艺术与架上艺术在创作上表现出的最大不同之处。因为公共艺术不能像架上艺术那样只顾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要关注大众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所表述的题材内容大多是大众所熟悉的,在造型上也主要以写实为主,即便是采取抽象的形式也多以唯美的方式进行表现。总之,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要以满足公众的审美标准为主,只有让公共艺术进入公众的生活中,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纵观历史,任何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都是在使公众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体现出来的。当然,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期待与心理需求,必然会成为公共艺术职能扩展和提升的潜在动力。 公共艺术对民众的教化
公共艺术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另一关键功能还在于它凸显鲜明的文化精神指向,颂扬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公众社会赋予了公共艺术这样一个卓越而光荣的使命,那就是通过公共性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鼓舞民众积极进取,以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这将成为公共艺术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因此当公共艺术展现于公众面前时,不只是受到空间和环境的制约,还要在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恪守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时代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艺术才能起到团结、教化民众的作用,成为社会道义的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需求层次和范围在逐步提高与扩大。公共艺术作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为满足公众对于环境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而逐渐显现出自己的作用。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特征。艺术审美作用以社会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导着公众的审美取向,而社会文化的进步又促使着公共艺术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公共艺术、公众心理和社会需求由此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公共艺术只有与社会和时代的步调相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其公共性的意义,促进社会的发展。
公共艺术保留历史记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创造和破坏、经验和教训、战争和灾难、英雄和伟人,这些都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节点,有纪念和记载的价值。所以,公共艺术除了美学目标外,还有传承信息、保存记忆的历史功能;大众精神生活的满足,也离不开对居住地历史的认同感。
公共艺术的记忆功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对事件、人物和地点的记忆。许多事实证明,社会和人的失忆都很惊人。文学大师巴金生前曾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时期,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的惨痛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是场景。”所以,当代公共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尊重历史和唤醒记忆,这种记忆并不只是怀旧,而是从这里出发,让所有的都参与者能够进入作品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中,连接起彼此之间互动交会的记忆与情感。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本民族的文化还会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公共艺术应当符合本土公众的审美标准,以为本土民众服务为己任,始终坚守自身的地域特色和社会职责。这关系到民族公共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更有待于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进行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钱家渝.视觉心理学.学林出版社,2006.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201.
[3]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4.1.
关键词:公共艺术;艺术价值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历史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一词,由“公共”和“艺术”名词复合而成。“公共”一次的词义为“commonality有公共平民之义。而“公民”的词源是civis,并由此衍生处表示公民身份的抽象名词civitas,该词经过抽象内涵的不断增加,最终成为commonality的同义词,在英语中指代比区域面积略大的一片人群居住地。“艺术”一词的含义是“技术、巧妙、美术”,指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意向图景。“艺术”一般与视觉相关,主要是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再现,在人视觉中留下印象。
国外公共艺术的发展
希腊是早期倡导公共艺术国家,主要是以雕塑为主。在古希腊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世界知名的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浓神庙。美丽的宗教艺术包括雕像,浮雕,雕塑,祭坛装饰艺术,琉璃彩绘,这些纪念性建筑物是公共艺术作品,这些设计展示了庄严了的美和基督教徒对宗教的虔诚。如中世纪的雕塑,罗马式的雕塑和哥特式的雕塑,都是典型的代表。
十七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见证宗教宣传活动,由天主教会发起的反宗教改革用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艺术。如建筑(翻新罗马的圣.彼得长方形教堂),雕塑(贝尼尼的狂喜的圣特蕾莎)和绘画(鲁本斯,卡拉瓦乔和委拉斯凯兹),展示了公共艺术在欧洲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公共艺术通过功能,形式和媒体急剧的扩大。政治发展扩大了公共艺术的功能,其被用于政治目的的关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到三十年代间,许多艺术家帮助建立了一个墨西哥壁画文艺复兴时期。
公共艺术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远古时期的各类石雕,丧葬纪念碑,雕像,宗教建筑,到现在的装饰造型艺术,绘画,彩绘玻璃,陶瓷,马赛克,挂毯以及众多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的,它的正式运用是在六十年代的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共艺术在中国兴起,首都机场的大型壁画的完工是公共艺术在中国兴起的标志。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雕塑界因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公共艺术就在中国发展到高峰。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各种形式,各种材质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在全国各地诞生。浮雕,雕塑,标志是公共空间艺术的主流代表作品。尤其是在大城市,像北京,公共艺术作品已经完全融入了城市的建设中,成为城市发展,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王府井步行街,长安街,西单文化广场,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等等。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融入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融入的自然之中,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以森林,公园为背景而创作的。
公共艺术就是大众的艺术。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发展经验。但是,不能全然照搬,要发展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公共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不同的民间习俗,不同的民间艺术来发展公共艺术。中国的城市发展很迅速,多数城市是以建设良好的公共环境形象为目标,所以,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现在迫切需要发展公共艺术。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
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具有感化心灵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是先由人的感官将各种感受传递到人脑形成抽象的思维,再由思维去影响和感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艺术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在当今浮躁杂乱的现实中,人们更需要借助艺术来缓解现实造成的心理压力,消除烦躁的情绪。由艺术引导心灵去寻找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是公众对艺术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正是公众的心理需求使艺术的功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首先,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可以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装饰和美化来展现自身的审美功能,以满足公众视觉享受的需求。当人的视觉感官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获得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其情绪得以升华。这就是公共艺术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首先引起人们视觉注意的并不是司空见惯的建筑或装饰,而是具备审美导向和审美教化作用的公共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公共艺术形式更容易与人达成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公共艺术被集中关注的原因之一。其次,公共艺术之所以能吸引公众的眼球,是因为它具备了与公众交流所必要的通俗性,这是由公众的另一个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公共艺术必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不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形式都应该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这也是公共艺术与架上艺术在创作上表现出的最大不同之处。因为公共艺术不能像架上艺术那样只顾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要关注大众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所表述的题材内容大多是大众所熟悉的,在造型上也主要以写实为主,即便是采取抽象的形式也多以唯美的方式进行表现。总之,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要以满足公众的审美标准为主,只有让公共艺术进入公众的生活中,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纵观历史,任何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都是在使公众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体现出来的。当然,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期待与心理需求,必然会成为公共艺术职能扩展和提升的潜在动力。 公共艺术对民众的教化
公共艺术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另一关键功能还在于它凸显鲜明的文化精神指向,颂扬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公众社会赋予了公共艺术这样一个卓越而光荣的使命,那就是通过公共性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鼓舞民众积极进取,以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这将成为公共艺术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因此当公共艺术展现于公众面前时,不只是受到空间和环境的制约,还要在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恪守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时代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艺术才能起到团结、教化民众的作用,成为社会道义的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需求层次和范围在逐步提高与扩大。公共艺术作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为满足公众对于环境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而逐渐显现出自己的作用。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特征。艺术审美作用以社会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导着公众的审美取向,而社会文化的进步又促使着公共艺术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公共艺术、公众心理和社会需求由此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公共艺术只有与社会和时代的步调相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其公共性的意义,促进社会的发展。
公共艺术保留历史记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创造和破坏、经验和教训、战争和灾难、英雄和伟人,这些都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节点,有纪念和记载的价值。所以,公共艺术除了美学目标外,还有传承信息、保存记忆的历史功能;大众精神生活的满足,也离不开对居住地历史的认同感。
公共艺术的记忆功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对事件、人物和地点的记忆。许多事实证明,社会和人的失忆都很惊人。文学大师巴金生前曾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时期,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的惨痛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是场景。”所以,当代公共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尊重历史和唤醒记忆,这种记忆并不只是怀旧,而是从这里出发,让所有的都参与者能够进入作品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中,连接起彼此之间互动交会的记忆与情感。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本民族的文化还会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公共艺术应当符合本土公众的审美标准,以为本土民众服务为己任,始终坚守自身的地域特色和社会职责。这关系到民族公共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更有待于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进行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钱家渝.视觉心理学.学林出版社,2006.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201.
[3]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