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包分配政策的取消等一系列变化,大学生逐渐从天之骄子走向大众化。新世纪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不谙世事的象牙塔,已不再是为学生提供金饭碗的机构,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地方了。基于此,新世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新世纪;大学生;就业难
1.研究目的和意义
高校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当前网络关键词搜索:蚁族、蜗居、被增长……这些在互联技术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的网络热词,正如电视剧《蜗居》及其后隐藏的病态心理一样,大学生为改变命运,有时真是不择手段。而这背后又折射出大学生就业的多少无奈与期盼。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就业现状
现象一、广州有386名大学毕业生为争11个社区岗位的空闲岗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番角逐之后,淘汰了其余的375人,像这样上成百千名毕业生争抢一个职位的实例举不胜举,这就是知识的竞争。
现象二、在2006年辽宁省沈阳市科学宫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主办方上午9点开门,9点半就不许毕业生再进入会场,仅开门半小时时间会场就被3000多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挤满了,主办方怕进的人太多,造成安全隐患,只好被迫提前关门。
现象三、曾经在各大新闻和媒体上报道的《北大毕业生武小峰回家卖糖葫芦》和《清华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这样的情况非属个别,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
现象四、一名郑州新闻系的本科毕业生,一年投了800份电子版和文字版的求职简历未果。初次应聘受骗,后来平均两天就要去面试一次,同学们都送他一个绰号叫”面霸”。他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曾跟踪报道——《洪刚求职经历》。
现象五、大学生就业难直接催生考证热,不论与专业相关与否,先拿到手再说。相信不少学生手中都有一份证书排名表。而这种盲目的考证热又会导致盲目的就业。
2.2高校扩招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1999年以前,中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仅为4%,而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5%左右,这一数据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且相较于同等经济水平的亚洲其他国家也较低;数据的背后是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也不由得使人们抨击应试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扩招被看成一剂良方。大学扩招,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1999年,在各界的压力下,中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初期许多人认为,中国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些扩招考上大学的孩子更是欣喜若狂。然而其中的隐患却被悄然忽略。自2002年起,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逐渐呈现“高原”现象。2006年到2008年期间,初次就业率在大幅下降,再加上之前的“沉积”,不能就业的毕业生达到100余万。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然而三年后他们所要面对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2.3就业误区
《中国大学生就业》在校园图书馆自习室和教学楼内随机走访了一些同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人首选福利好;66.3﹪的人认为是稳定性好;59.5﹪的人表示保障好。接下来大学生们总结出的排序依次为:46.9﹪工资高;45.2﹪工作轻松;43.9﹪社会地位高;19.2﹪其他收入高;18.3﹪权力大。往往,大学生就业率达95%至100%的专业,并不是等热门专业,而集中诸如石油、地质勘探等艰苦专业上。但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到这些行业就业,因此也造成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困难。
2.4用人单位资源浪费
由于需就业人数多,可提供的岗位有限,用人单位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忘记人力资源成本等,一味强调高标准、高学历条件,原本专科生能胜任的工作由本科生做;本科生能做的工作要硕士、博士生做,还有不少用人单位盲目提高录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许多并不是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准入条件,不论岗位、不分性质,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证书和相关工作经验都被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形成了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费现象,造成了供求上的错位。不久前有消息称,一个普通电厂工人要求本科学历;华师一附中已只招收博士生。这种错位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教育资源、教育投入的浪费,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程度。
2.5教育与需求的脱节
我们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何前不久媒体大肆报道已亮黄牌、红牌的专业?当这些现象摆在面前时,我们不得不进行冷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培养上的盲日性。许多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已经严重地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大批毕业生并不是社会急需专业的人才,形成了供求不平衡,产业“相对过剩”。除此之外,我国的教育仍保留了填鸭式的教育,即师传生受,而忽视了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应试教育严重。再比如英语等热门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每个学校都有所涉及。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激增,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这样的学生由于手头只有一项专长,在面对竞争时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竞争的失利者,自然沦为“蚁族”。
2.6解决就业难的方法
面对种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提上日程。
2.6.1公务员,并非年轻人最好的规划
公务员的职业优势和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压力以及社会大群心理和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都在客观上促使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炙手可热。
在众多同学们眼中,“金饭碗”、“高福利”是公务员的另一名字。“公务员是一个性价比高的职业,是稳定且没挑战性的工作。”一同学如是说。 由于公务员背后的缺失,直接导致应届大学生考试忙,同时催化了公务员考试热。然而,公务员真的是24K纯金饭碗吗?真的是有权有势的性价比高的职业吗?真的是非你不可吗?在当今纷纭多变的局势下,任何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一定要把握好前提,那就是对选择对象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跟随在别人身后随波逐流。一份职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起码要从发展前景、个人兴趣、收入状况加以考虑。
2.6.2转变就业观念
为什么而就业?就业为了什么?这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前应冷静思考的问题。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建立,突出了就业主体的主动性地位。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上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精英化教育的”包当干部”等国家分配阶段。一些学生的就业观出现问题,在选择时一味的追求经济发达地区、追求高待遇,而忽视了基层岗位,形成了千军万马蜂拥在大城市、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国家急需的基层、农村、西部等重要岗位却“门前冷落鞍马稀”,造成了一种生源来源广泛,毕业生就业去向却很单一的人才流动的不协调,职业选择不理性的现象。如何转变就业观念,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新世纪大学生,应树立积极、健康、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择业观。要破除旧的”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就业观,树立起正确的新的就业观,自主就业、自由就业、多元就业,以平常心态面对就业和择业,不盲目跟从、攀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准确给自己定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去工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要多层次、多领域地选择,锻炼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然后再择业,拓宽自己的就业机会。
2.6.3高校应为学生做些什么
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大学生其个性、爱好、特长等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未来自我的职业定位、发展方向的认识也必然不同。了解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实施分类指导的目的。
“加强学习,聚集工作中心,实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工作理念;整合各种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国家,地方、高校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加强研究,全面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早日实现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化。”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任汪歙萍如是说。
另一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者,对外经贸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波则表示“对于高等院校,首先要转变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围绕毕业生的核心利益开展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共同为毕业生服务,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不能让就业主管部门孤掌难鸣。”
2.6.4创业,挖掘人生第一桶金
说起创业,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何志雄。脑瘫,支残。从小离不开母亲扶持呵护的他,在逆境中获得了双学士学位。然而大学文凭并没有给他带来福音,他曾发了两百多份求职信,不仅没有聘用,甚至有公司回应:如果我们聘用了你,就对公司形象有影响。面对屈辱和戏弄,柔韧的何志雄不沉沦、不屈服、更不听任命运的摆布。他激愤地喊出:“我不能当雇员,我就当老板!”经过市残联的创业培训,06年8月何支雄终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武昌创思电脑服务部。他边营业边培训,几年来他的连锁店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如今成为董事长的他,不仅有可观的收入,并获得了全省创业最项目大赛一等奖。经国际残疾人公约埃塞俄比亚研讨会现场推荐和志雄的现身说法,他的经验被推广。在世界残疾人群中获强烈反应。为此,央视曾为他拍摄了长达26分钟的专题片。
我不当雇员,我就是老板!成为激励残疾人向命运发起进攻的号角。对于四肢健全的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自己。新出路。
2.6.5我们正在努力
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已开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动员和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报考研究生,实现人生更好的发展,同时,院系已成立了考研英语辅导班,除规定每晚19:00——21:00为自习时间外,也请老师对有意考验的学生进行培训;社会上正在进行的创业比赛,也是一种双赢的政策。企业选取优秀创意给予投资,获得了精神资源,而有丰富思维没有资金学生,也得以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艺术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在今年改组后成立的就业创业部,就是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设立的,旨在为想要获得工作经历的学生提供信息中介的平台。(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俊生.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回归大学之道的体制保障[J].2011.53
关键词:新世纪;大学生;就业难
1.研究目的和意义
高校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当前网络关键词搜索:蚁族、蜗居、被增长……这些在互联技术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的网络热词,正如电视剧《蜗居》及其后隐藏的病态心理一样,大学生为改变命运,有时真是不择手段。而这背后又折射出大学生就业的多少无奈与期盼。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就业现状
现象一、广州有386名大学毕业生为争11个社区岗位的空闲岗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番角逐之后,淘汰了其余的375人,像这样上成百千名毕业生争抢一个职位的实例举不胜举,这就是知识的竞争。
现象二、在2006年辽宁省沈阳市科学宫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主办方上午9点开门,9点半就不许毕业生再进入会场,仅开门半小时时间会场就被3000多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挤满了,主办方怕进的人太多,造成安全隐患,只好被迫提前关门。
现象三、曾经在各大新闻和媒体上报道的《北大毕业生武小峰回家卖糖葫芦》和《清华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这样的情况非属个别,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
现象四、一名郑州新闻系的本科毕业生,一年投了800份电子版和文字版的求职简历未果。初次应聘受骗,后来平均两天就要去面试一次,同学们都送他一个绰号叫”面霸”。他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曾跟踪报道——《洪刚求职经历》。
现象五、大学生就业难直接催生考证热,不论与专业相关与否,先拿到手再说。相信不少学生手中都有一份证书排名表。而这种盲目的考证热又会导致盲目的就业。
2.2高校扩招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1999年以前,中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仅为4%,而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5%左右,这一数据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且相较于同等经济水平的亚洲其他国家也较低;数据的背后是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也不由得使人们抨击应试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扩招被看成一剂良方。大学扩招,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1999年,在各界的压力下,中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初期许多人认为,中国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些扩招考上大学的孩子更是欣喜若狂。然而其中的隐患却被悄然忽略。自2002年起,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逐渐呈现“高原”现象。2006年到2008年期间,初次就业率在大幅下降,再加上之前的“沉积”,不能就业的毕业生达到100余万。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然而三年后他们所要面对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2.3就业误区
《中国大学生就业》在校园图书馆自习室和教学楼内随机走访了一些同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人首选福利好;66.3﹪的人认为是稳定性好;59.5﹪的人表示保障好。接下来大学生们总结出的排序依次为:46.9﹪工资高;45.2﹪工作轻松;43.9﹪社会地位高;19.2﹪其他收入高;18.3﹪权力大。往往,大学生就业率达95%至100%的专业,并不是等热门专业,而集中诸如石油、地质勘探等艰苦专业上。但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到这些行业就业,因此也造成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困难。
2.4用人单位资源浪费
由于需就业人数多,可提供的岗位有限,用人单位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忘记人力资源成本等,一味强调高标准、高学历条件,原本专科生能胜任的工作由本科生做;本科生能做的工作要硕士、博士生做,还有不少用人单位盲目提高录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许多并不是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准入条件,不论岗位、不分性质,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证书和相关工作经验都被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形成了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费现象,造成了供求上的错位。不久前有消息称,一个普通电厂工人要求本科学历;华师一附中已只招收博士生。这种错位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教育资源、教育投入的浪费,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程度。
2.5教育与需求的脱节
我们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何前不久媒体大肆报道已亮黄牌、红牌的专业?当这些现象摆在面前时,我们不得不进行冷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培养上的盲日性。许多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已经严重地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大批毕业生并不是社会急需专业的人才,形成了供求不平衡,产业“相对过剩”。除此之外,我国的教育仍保留了填鸭式的教育,即师传生受,而忽视了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应试教育严重。再比如英语等热门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每个学校都有所涉及。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激增,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这样的学生由于手头只有一项专长,在面对竞争时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竞争的失利者,自然沦为“蚁族”。
2.6解决就业难的方法
面对种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提上日程。
2.6.1公务员,并非年轻人最好的规划
公务员的职业优势和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压力以及社会大群心理和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都在客观上促使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炙手可热。
在众多同学们眼中,“金饭碗”、“高福利”是公务员的另一名字。“公务员是一个性价比高的职业,是稳定且没挑战性的工作。”一同学如是说。 由于公务员背后的缺失,直接导致应届大学生考试忙,同时催化了公务员考试热。然而,公务员真的是24K纯金饭碗吗?真的是有权有势的性价比高的职业吗?真的是非你不可吗?在当今纷纭多变的局势下,任何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一定要把握好前提,那就是对选择对象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跟随在别人身后随波逐流。一份职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起码要从发展前景、个人兴趣、收入状况加以考虑。
2.6.2转变就业观念
为什么而就业?就业为了什么?这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前应冷静思考的问题。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建立,突出了就业主体的主动性地位。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上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精英化教育的”包当干部”等国家分配阶段。一些学生的就业观出现问题,在选择时一味的追求经济发达地区、追求高待遇,而忽视了基层岗位,形成了千军万马蜂拥在大城市、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国家急需的基层、农村、西部等重要岗位却“门前冷落鞍马稀”,造成了一种生源来源广泛,毕业生就业去向却很单一的人才流动的不协调,职业选择不理性的现象。如何转变就业观念,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新世纪大学生,应树立积极、健康、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择业观。要破除旧的”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就业观,树立起正确的新的就业观,自主就业、自由就业、多元就业,以平常心态面对就业和择业,不盲目跟从、攀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准确给自己定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去工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要多层次、多领域地选择,锻炼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然后再择业,拓宽自己的就业机会。
2.6.3高校应为学生做些什么
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大学生其个性、爱好、特长等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未来自我的职业定位、发展方向的认识也必然不同。了解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实施分类指导的目的。
“加强学习,聚集工作中心,实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工作理念;整合各种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国家,地方、高校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加强研究,全面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早日实现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化。”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任汪歙萍如是说。
另一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者,对外经贸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波则表示“对于高等院校,首先要转变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围绕毕业生的核心利益开展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共同为毕业生服务,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不能让就业主管部门孤掌难鸣。”
2.6.4创业,挖掘人生第一桶金
说起创业,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何志雄。脑瘫,支残。从小离不开母亲扶持呵护的他,在逆境中获得了双学士学位。然而大学文凭并没有给他带来福音,他曾发了两百多份求职信,不仅没有聘用,甚至有公司回应:如果我们聘用了你,就对公司形象有影响。面对屈辱和戏弄,柔韧的何志雄不沉沦、不屈服、更不听任命运的摆布。他激愤地喊出:“我不能当雇员,我就当老板!”经过市残联的创业培训,06年8月何支雄终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武昌创思电脑服务部。他边营业边培训,几年来他的连锁店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如今成为董事长的他,不仅有可观的收入,并获得了全省创业最项目大赛一等奖。经国际残疾人公约埃塞俄比亚研讨会现场推荐和志雄的现身说法,他的经验被推广。在世界残疾人群中获强烈反应。为此,央视曾为他拍摄了长达26分钟的专题片。
我不当雇员,我就是老板!成为激励残疾人向命运发起进攻的号角。对于四肢健全的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自己。新出路。
2.6.5我们正在努力
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已开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动员和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报考研究生,实现人生更好的发展,同时,院系已成立了考研英语辅导班,除规定每晚19:00——21:00为自习时间外,也请老师对有意考验的学生进行培训;社会上正在进行的创业比赛,也是一种双赢的政策。企业选取优秀创意给予投资,获得了精神资源,而有丰富思维没有资金学生,也得以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艺术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在今年改组后成立的就业创业部,就是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设立的,旨在为想要获得工作经历的学生提供信息中介的平台。(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俊生.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回归大学之道的体制保障[J].2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