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微博这两个每天刷机必刷的两个APP,上传的照片均需要通过美图有一种不美图就好像赤裸在光天化日之下之意。美图或称为P图,又称P或PS,来源于英文PHOTOSHOP的首字母,原意是指使用软件进行照片修图,现泛指经过软件加工的图形图像。这样一个原本专业领域使用的工具,借由数字化影像信息技术和无限链接的互联网络而成为一个大众化社交中心,继而形成网络社交平台一个似乎可有可无,然而却如影相随,无处不在的客观文化存在。
关键词:大众审美;美图;社交心理
自2011年美图类APP上线以来,下载量为应用类APP的领跑者,而后推出的美颜相机、美图贴贴、美拍、潮自拍等一系列产片人气高居不下,年龄分布从青少年到中年跨度大,用户范围有拓展到海外的势头。自拍美颜上传照片到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模式,美图APP 的流行与风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美图这一行为带来的社会问题频频出现并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关注和讨论。美颜过度、自拍泛滥、图片造假等等问题开始暴露于公众的视野中,《美图照片与真人不符温州女子卸妆见网友被打》《美颜照片动人网友微信相亲遭遇见光死》《女子不帮闺蜜美颜自拍照被打》等负面新闻出现使得美图 APP带来的消极影响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本研究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立足于社交审美心理,并结合了此类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分析现有社会现象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移动网络社交中,社交这种行为不仅包含着社会学中社会制度、社会角色、社会秩序等丰富的内容,还有它独特的审美化、美学化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人们越来越关心社交活动中的种种问题。追求美丽并试图用软件美化自己,折射出当下人们的自卑感与对美丽含义的粗浅化理解。古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本性,这是正常之事。但是,过分追求完美便是对美的扭曲。人们总是对自己容颜过分吹毛求疵,原是五官端正,站在镜子面前就只有赤裸裸的“丑”。这真的是丑吗?显然不是。人们眼中的美是流露于外在,特别是看到韩国小姐选美中对“千人一面”的美女表示赞叹,并以此把美丽标准化,使自己可更靠近所谓“美丽”。因此,美图软件的流行,无不印证了人们既缺乏自信又歪曲美丽的心理。一张让人垂涎的图片,不仅让人有被欺骗的可能,更使人与人交际时“信任薄膜”被撕破,情感上更加淡漠。特别是年轻群体,他们在按照美的理想来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同时,也日益自觉地按照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热忱地追求心灵美、语言美、外貌美与人际关系美的高度统一。这种显现让整个网络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若回归到社交源头,所谓社交行为中互相吸引的原则,最根本的是一种审美化原则。手机网络中的社交往往包含这种最原始的审美化的选择。在手机网络社交场合里,我们往往通过将自己审美化原则投射在社交对象身上从而决定了彼此之间关系的深浅。因此本研究切入用户的行为动机、审美心理、社交心理三个层面,探究美图文化的心理诱因,社会风气的外部干扰,有助于审视与剖析大众审美意象与动机,分析当下社会中唯“美”是图现象的行为基础。
一、美图文化盛行的缘由
(一)审美需求的表达
审美需求指的是人对于美的事物的观照、口味与享受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体现在对艺术美的无限追寻和创作。美图软件中常用的一些功能(如HDR、主动降噪、多种滤镜效果等),从最初的原始图片到对其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和色调的调整,或是原本普通的自拍照产生了通过美肤、放大双眼、收缩脸型等之类的改变,这种心理物理特征的改变逐渐形成一种感知和接受的过程,从而唤醒了人们原本的审美愉悦。而有时候通过使用与日常生活色调差异极大的或明艳或冷峻滤镜效果而达到的一种冲突美感,也带来了亢奋性的审美愉悦,将这种审美的满足传导给欣赏者。
同时,在美图文化中的自拍现象也有独特的文化心理,即掩饰性。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每种文化中对于外貌美都存在着一种大众普遍认同的、共通的评判价值。所以在自拍所呈现出来的样貌我们往往看到大家潜意识地在向这个标准靠近。
(二)审美情感的抒发
人类的情感本身就是丰富的,具有喜、怒、哀、乐等各类情绪,而审美情感则是以美为最高目的,它作为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属性是否符合主体审美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应,是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因素。这种审美意象不仅仅是事物外在本身,其内在也包含着种种情感投射。在美图文化中,大众通过拍摄、美化,再上传在微博、朋友圈中的图像亦是如此。上传图片的动机是旨在记录片刻、分享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大众也在力图传达着自己的美感和审美趣味以望去感染他人获得认同与共鸣。所谓美图中的“美”的行为,通过此类后期处理,适当将审美的对象进行艺术性、意境化的美化。
二、美图文化盛行对于社交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自我形象的沉溺
美化图片实则是一种对自我形象美化的行为,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图片时进行美化,通过提升形象审美来对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进行修复和提升的自我表露行为,还是整理照片时进行美化,对自己进行形象暗示的行为,都是用户对自我形象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而自从虚拟网络的出现,人们比起真实的自我形象,反而更注重网络中的“头像”“朋友圈”等虚拟形象。甚至出现了通过美化虚拟自我形象来达到炫耀的目的。
(二)展示焦虑与美图的过度依赖
沉浸于他人朋友圈或者微博照片的初中和高中女生会更多地审视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体重怀有更多的不满,并且更倾向于在心理上将自己的身体异化为客体。在去年7月发表的另一篇研究中,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的埃普尔·史密斯及其同事则发现,通过某些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可以预测出女性是否存在过食或贪食症症状。而这种焦虑除了普通人有,明星也许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平常站在聚光灯下,依赖化妆和造型,总是在人前展示出最美的一面。因此網络形象也是他们极力维护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明星在微博上晒出的照片也被发现美图过度。 (三)社交恐惧
本研究发现,有过美图使用行为的用户比非用户在现实社交中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且现实互动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18-25 岁、26-33岁的大学生和白领群体之中。因为该部分受众生活圈子大,重视社交同时又依赖互联网,偏爱朋友圈,他们的朋友圈维持主要通过网络渠道实现。正是因为这样,用户在网络社交中不自觉地长期使用美化后的自我形象,当现实社交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焦虑甚至恐慌。
三、如何改善美图文化对社交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合理控制使用频率
根据数据显示,“经常使用”的用户比“偶尔使用”的用户在自我认知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且明显分值有所提高,说明一定使用频率范围内,美图行为对自我认识是有积极影响的。
(二)合理控制使用深度
受访者中80%以上人群使用至少 3种以上的美图功能,其中美图和美肤成为最常用的功能。使用的功能越多,说明用户对自我形象的加工就越多,这样会大大拉开美化形象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这里的使用深度除了指使用功能的多少,还有使用功能的强度。例如美图秀秀的美肤功能中,有1-7 的美肤等级,等级越高,美肤效果越强,落差也就越大。为了避免落差太大引起的自我认识失调,建议用户合理控制使用APP的深度和强度。
(三)适当增加现实社交
18-25 岁以及26-33 岁群体是主要受众且依赖于网络社交,因此受到美图行为的影响也越大。尤其是23-33岁用户在社会自我认知中受到影响更大,这与他们依赖网络社交有一定关系。建议该类型受众多参与现实社交,减少网络社交的依赖性,同时减少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之间的落差带来的压力,让自己更多地适应现实社交活动。
(四)及时释放社交压力
数据显示,使用过美图APP的用户比非用户在社交自我上虽然分数有所提升,但对于问项“在现实生活中同他人相处会感到不自在”以及“我认为网络社交更让我放松”,则分数低于非用户。说明用户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中的美化自我形象而出现了社交压力。建议用户适当地释放压力,自我调节,把社交当做工作之余放松的方式,而不是一项任务。多跟熟悉开朗的朋友一起进行社交互动。
【参考文献】
[1]陈玉尧.网络自拍照与女性自我形象解读[J].商,2012(09):198.
[2]郭东.论形象審美在社会角色定位中的作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03):46-50.
[3]梁利苹,吴利辉.社交回避及苦恼心理的研究综述[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06):2-13
[4]刘琼芬.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自我认知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王聪,顾芹,周言.消费者自我一致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基于巴纳姆效应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4(01):58-62.
关键词:大众审美;美图;社交心理
自2011年美图类APP上线以来,下载量为应用类APP的领跑者,而后推出的美颜相机、美图贴贴、美拍、潮自拍等一系列产片人气高居不下,年龄分布从青少年到中年跨度大,用户范围有拓展到海外的势头。自拍美颜上传照片到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模式,美图APP 的流行与风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美图这一行为带来的社会问题频频出现并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关注和讨论。美颜过度、自拍泛滥、图片造假等等问题开始暴露于公众的视野中,《美图照片与真人不符温州女子卸妆见网友被打》《美颜照片动人网友微信相亲遭遇见光死》《女子不帮闺蜜美颜自拍照被打》等负面新闻出现使得美图 APP带来的消极影响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本研究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立足于社交审美心理,并结合了此类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分析现有社会现象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移动网络社交中,社交这种行为不仅包含着社会学中社会制度、社会角色、社会秩序等丰富的内容,还有它独特的审美化、美学化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人们越来越关心社交活动中的种种问题。追求美丽并试图用软件美化自己,折射出当下人们的自卑感与对美丽含义的粗浅化理解。古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本性,这是正常之事。但是,过分追求完美便是对美的扭曲。人们总是对自己容颜过分吹毛求疵,原是五官端正,站在镜子面前就只有赤裸裸的“丑”。这真的是丑吗?显然不是。人们眼中的美是流露于外在,特别是看到韩国小姐选美中对“千人一面”的美女表示赞叹,并以此把美丽标准化,使自己可更靠近所谓“美丽”。因此,美图软件的流行,无不印证了人们既缺乏自信又歪曲美丽的心理。一张让人垂涎的图片,不仅让人有被欺骗的可能,更使人与人交际时“信任薄膜”被撕破,情感上更加淡漠。特别是年轻群体,他们在按照美的理想来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同时,也日益自觉地按照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热忱地追求心灵美、语言美、外貌美与人际关系美的高度统一。这种显现让整个网络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若回归到社交源头,所谓社交行为中互相吸引的原则,最根本的是一种审美化原则。手机网络中的社交往往包含这种最原始的审美化的选择。在手机网络社交场合里,我们往往通过将自己审美化原则投射在社交对象身上从而决定了彼此之间关系的深浅。因此本研究切入用户的行为动机、审美心理、社交心理三个层面,探究美图文化的心理诱因,社会风气的外部干扰,有助于审视与剖析大众审美意象与动机,分析当下社会中唯“美”是图现象的行为基础。
一、美图文化盛行的缘由
(一)审美需求的表达
审美需求指的是人对于美的事物的观照、口味与享受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体现在对艺术美的无限追寻和创作。美图软件中常用的一些功能(如HDR、主动降噪、多种滤镜效果等),从最初的原始图片到对其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和色调的调整,或是原本普通的自拍照产生了通过美肤、放大双眼、收缩脸型等之类的改变,这种心理物理特征的改变逐渐形成一种感知和接受的过程,从而唤醒了人们原本的审美愉悦。而有时候通过使用与日常生活色调差异极大的或明艳或冷峻滤镜效果而达到的一种冲突美感,也带来了亢奋性的审美愉悦,将这种审美的满足传导给欣赏者。
同时,在美图文化中的自拍现象也有独特的文化心理,即掩饰性。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每种文化中对于外貌美都存在着一种大众普遍认同的、共通的评判价值。所以在自拍所呈现出来的样貌我们往往看到大家潜意识地在向这个标准靠近。
(二)审美情感的抒发
人类的情感本身就是丰富的,具有喜、怒、哀、乐等各类情绪,而审美情感则是以美为最高目的,它作为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属性是否符合主体审美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应,是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因素。这种审美意象不仅仅是事物外在本身,其内在也包含着种种情感投射。在美图文化中,大众通过拍摄、美化,再上传在微博、朋友圈中的图像亦是如此。上传图片的动机是旨在记录片刻、分享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大众也在力图传达着自己的美感和审美趣味以望去感染他人获得认同与共鸣。所谓美图中的“美”的行为,通过此类后期处理,适当将审美的对象进行艺术性、意境化的美化。
二、美图文化盛行对于社交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自我形象的沉溺
美化图片实则是一种对自我形象美化的行为,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图片时进行美化,通过提升形象审美来对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进行修复和提升的自我表露行为,还是整理照片时进行美化,对自己进行形象暗示的行为,都是用户对自我形象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而自从虚拟网络的出现,人们比起真实的自我形象,反而更注重网络中的“头像”“朋友圈”等虚拟形象。甚至出现了通过美化虚拟自我形象来达到炫耀的目的。
(二)展示焦虑与美图的过度依赖
沉浸于他人朋友圈或者微博照片的初中和高中女生会更多地审视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体重怀有更多的不满,并且更倾向于在心理上将自己的身体异化为客体。在去年7月发表的另一篇研究中,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的埃普尔·史密斯及其同事则发现,通过某些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可以预测出女性是否存在过食或贪食症症状。而这种焦虑除了普通人有,明星也许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平常站在聚光灯下,依赖化妆和造型,总是在人前展示出最美的一面。因此網络形象也是他们极力维护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明星在微博上晒出的照片也被发现美图过度。 (三)社交恐惧
本研究发现,有过美图使用行为的用户比非用户在现实社交中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且现实互动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18-25 岁、26-33岁的大学生和白领群体之中。因为该部分受众生活圈子大,重视社交同时又依赖互联网,偏爱朋友圈,他们的朋友圈维持主要通过网络渠道实现。正是因为这样,用户在网络社交中不自觉地长期使用美化后的自我形象,当现实社交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焦虑甚至恐慌。
三、如何改善美图文化对社交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合理控制使用频率
根据数据显示,“经常使用”的用户比“偶尔使用”的用户在自我认知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且明显分值有所提高,说明一定使用频率范围内,美图行为对自我认识是有积极影响的。
(二)合理控制使用深度
受访者中80%以上人群使用至少 3种以上的美图功能,其中美图和美肤成为最常用的功能。使用的功能越多,说明用户对自我形象的加工就越多,这样会大大拉开美化形象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这里的使用深度除了指使用功能的多少,还有使用功能的强度。例如美图秀秀的美肤功能中,有1-7 的美肤等级,等级越高,美肤效果越强,落差也就越大。为了避免落差太大引起的自我认识失调,建议用户合理控制使用APP的深度和强度。
(三)适当增加现实社交
18-25 岁以及26-33 岁群体是主要受众且依赖于网络社交,因此受到美图行为的影响也越大。尤其是23-33岁用户在社会自我认知中受到影响更大,这与他们依赖网络社交有一定关系。建议该类型受众多参与现实社交,减少网络社交的依赖性,同时减少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之间的落差带来的压力,让自己更多地适应现实社交活动。
(四)及时释放社交压力
数据显示,使用过美图APP的用户比非用户在社交自我上虽然分数有所提升,但对于问项“在现实生活中同他人相处会感到不自在”以及“我认为网络社交更让我放松”,则分数低于非用户。说明用户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中的美化自我形象而出现了社交压力。建议用户适当地释放压力,自我调节,把社交当做工作之余放松的方式,而不是一项任务。多跟熟悉开朗的朋友一起进行社交互动。
【参考文献】
[1]陈玉尧.网络自拍照与女性自我形象解读[J].商,2012(09):198.
[2]郭东.论形象審美在社会角色定位中的作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03):46-50.
[3]梁利苹,吴利辉.社交回避及苦恼心理的研究综述[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06):2-13
[4]刘琼芬.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自我认知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王聪,顾芹,周言.消费者自我一致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基于巴纳姆效应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4(0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