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才能把握住多媒体使用的“度”,既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觉、听觉优势,又能避免直接刺激引起学生的思维惰性。艺术上的“留白”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基于这样的特点,课件的运用同样要注意“留白”艺术的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画面;“留白”
1 画面的“留白”
多媒体课件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上,往往能营造出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当然,图在课件里是必不可少的。图片以它直观的感性刺激着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上,过多地调用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图片,只会使学生失去想像的空间,犹如盛开的花,美则美亦,但是即将失去了灵动的生命,让人惋惜。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具有一定意境的语言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抹煞学生各异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丰富想象,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法体会到那种“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含蓄之美,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停滞不前。
的確,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的描述可能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笔者们无限的遐思,让笔者们插上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果过多使用图片,使这个本应巨大的想像空间缩小了。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还是少留一点图片,多留一片想像的空间给学生。
2 声音的“留白”
多媒体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而,不能没有声音。适当插入一些优美的声音文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烘托了气氛,又轻松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的课件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让人感到象是在和一个哑人交流一样,心情沉重,气氛沉闷。但是过于追求声效,亦能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
例如前不久,笔者听了《珍珠鸟》一课,课件做得非常好,特别是播放的音乐与课文的主题十分相配。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音乐过多、过响,导致课堂上老师引人入胜的引导和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都被音乐声所遮盖,教学效果大大受损,有的同学甚至开起了小差。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如果在课堂上不加节制地滥用,必将导致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不合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将呈日薄西山之势。
其实,解决这个矛盾并不困难,只要在设计课件时,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及课堂上的需要进行设计。语文教学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少一点狭隘的功利主义,跳出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潭的评课标准,寻找新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契合处,“留一点空间,给师生;还一片书声,给课堂”,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做到为课堂服务“用有所用”,为学生服务“用有所获。”
3 时间的“留白”
常规教学中,在内容处理由形象向抽象、感性向理性转换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师生根据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而课件的使用,很容易侵占学生的“思考——发现”过程的空间,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当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作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在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生命桥》一则中,就在这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出现之前,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如果上天再给几分钟给他们这些羚羊话别,他们之间会怎样倾诉呢?悲凄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一下子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情动才涌。课文教学进行到后面: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时,笔者分明看见同学的眼中闪动的点点泪花。正是因为刚才“留白”做下了感情的铺垫,让他们体味到“生命桥”那份令人荡气回肠的感动。
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这种牺牲学生的想像、创造、思维学习为代价,那绝不是什么好事,它只能也必须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们要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一味地被潮流所左右。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该多一些“留白”。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画面;“留白”
1 画面的“留白”
多媒体课件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上,往往能营造出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当然,图在课件里是必不可少的。图片以它直观的感性刺激着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上,过多地调用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图片,只会使学生失去想像的空间,犹如盛开的花,美则美亦,但是即将失去了灵动的生命,让人惋惜。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具有一定意境的语言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抹煞学生各异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丰富想象,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法体会到那种“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含蓄之美,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停滞不前。
的確,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的描述可能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笔者们无限的遐思,让笔者们插上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果过多使用图片,使这个本应巨大的想像空间缩小了。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还是少留一点图片,多留一片想像的空间给学生。
2 声音的“留白”
多媒体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而,不能没有声音。适当插入一些优美的声音文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烘托了气氛,又轻松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的课件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让人感到象是在和一个哑人交流一样,心情沉重,气氛沉闷。但是过于追求声效,亦能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
例如前不久,笔者听了《珍珠鸟》一课,课件做得非常好,特别是播放的音乐与课文的主题十分相配。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音乐过多、过响,导致课堂上老师引人入胜的引导和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都被音乐声所遮盖,教学效果大大受损,有的同学甚至开起了小差。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如果在课堂上不加节制地滥用,必将导致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不合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将呈日薄西山之势。
其实,解决这个矛盾并不困难,只要在设计课件时,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及课堂上的需要进行设计。语文教学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少一点狭隘的功利主义,跳出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潭的评课标准,寻找新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契合处,“留一点空间,给师生;还一片书声,给课堂”,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做到为课堂服务“用有所用”,为学生服务“用有所获。”
3 时间的“留白”
常规教学中,在内容处理由形象向抽象、感性向理性转换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师生根据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而课件的使用,很容易侵占学生的“思考——发现”过程的空间,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当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作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在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生命桥》一则中,就在这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出现之前,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如果上天再给几分钟给他们这些羚羊话别,他们之间会怎样倾诉呢?悲凄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一下子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情动才涌。课文教学进行到后面: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时,笔者分明看见同学的眼中闪动的点点泪花。正是因为刚才“留白”做下了感情的铺垫,让他们体味到“生命桥”那份令人荡气回肠的感动。
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这种牺牲学生的想像、创造、思维学习为代价,那绝不是什么好事,它只能也必须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们要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一味地被潮流所左右。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该多一些“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