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4715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我的叔叔于勒》,教材把它的主题定位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态情形和人性的异化,还有另一个方面的主题,是反映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这两点在小说中自然也有相应的体现,然而还原文本,做深入分析,会发现主题还可以深入探究。
   先从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三题说起,这个题目是这样的: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学生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我的母亲愁肠满腹,坐立不安。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兄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这些流浪汉,其缘故就在此。
   人教版教参114页给的答案如是说:
   保留开头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人教版的回答都是从小说技巧出发,未免有些避重就轻,甚至与教材之前分系得有些背离。人教版教参113页中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与生活”。如果把小说主题定位在这里,那么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被删去则是为了服务这个文学批评。因为小说开头和结尾所反映的,是一个身处势利小家庭中的“我”,在“金钱主宰了人心与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却依然保持着对人的同情与悲悯,这不是与教参提出的主题相悖了吗?所以开头结尾不得不删。
   然而,删了之后,人们发现,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有所缺失,整篇文章的主题也被相应地遮蔽,甚至是作者个人的思想也被无情阉割。
   通读整篇小说,不难发现作者对“我”寄予了厚望。教材中的“我”,还保留着人最基本的同情怜悯之心,所以在结尾处不仅把买牡蛎的钱给了于勒,还额外给了他小费。这个小费,有许多弦外之音,甚至不能将其定义为小费。“我”给他额外的钱,是基于我对叔叔于勒的身世的同情,不忍心看着自己的亲人遭受人情的冷落,这种冷落甚至来自于“我”的父亲、母亲、姐姐。
   为什么家庭中这些成员会有这样冷漠甚而厌恶的态度?是钱在作怪吗?金钱是外在的刺激物,占据了金钱就等于有了做人的地位和尊严,这个命题站在学术角度自然是不成立的。然而在世俗生活中,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却都是不争的事实。于是,需要重新讨论:决定人与人之间亲疏距离的到底是什么?
   金钱是实质性的因素,然而透过金钱,不难发现利益关系、价值取向是无形的诱导因素。
   通过小说,读者发现菲利普一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于勒的钱,可以设想于勒还了所欠的那部分钱或者再给一部分作为补偿,也是无法改变菲利普一家的现实状况的。然而,假如有一个富翁作为他们家的亲戚,菲利普一家的地位就会明显转变,这从他们家女儿的婚姻大事上的转变可见一斑,因为于勒的一封信而让菲利普的女儿“钓”到了女婿。或者,这个女婿也只是想借此得到一部分东西,不仅仅是经济上,还有更多无形的东西。
   于是,这些人都走到了一起,只有“我”未被同化,依然保持着由血缘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甚至在长大后,把这种关系扩大话,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同情于勒叔叔的遭际,进而同情那些与于勒一样被亲情抛弃的人,这种感情可以称之为“悲悯”。于是,可以发现作者在小说中,有一种对人性的呼唤,或者对人性改良的向往。
   基于此,不难发现作者在揭露——“破”的同时,也有“立”的一面。应该说,这才是作者想通过小说告诉读者的完整思想。
其他文献
语文是建立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上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语文,而积累的基础是“记”和“背”。同样,没有“记”和“背”就没有积累,所以说语文学科中的“记”和“背”是必须的。   我这里所说的“记”和“背”是建立在理解体会感悟之上的。其实语文学科中的“记”和“背”具有漫长的历程,其漫长性体现在人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已经在进行了。人总是在有意无意之中进行着这一行为,乃至到了学校这种行为就更加明朗化。学
期刊
一、前言   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性的集体表演项目。它是以体操为主体,包容各种各样的体育、文艺形式。动作造型、队形图案和艺术装饰(音乐、道具、服装乃至背景、场景、灯光等)是团体操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团体操的规模少至几十人多达成千上万人,在大的场(馆)中进行表演,堪称广场体育艺术。团体操是体操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手
期刊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有了很多的变化,很多老师蓦然发现: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提升。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每节语文课都追求的目标。老师们甚至希望,一节课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
期刊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创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备受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创新教学,势在必行。下面谈谈我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是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   一、生活教学与体验教学的结合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
期刊
非正式群体,是指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正式群体而言自发形成的无正式规定的自然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班中。有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向上,对于班的管理有大的促进作用;有的非正式群体性质中性,对班的管理无所谓好与坏;有的非正式群体却对班的管理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专门跟班主任唱“对台戏”。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非正式群体有以下特点:   1.结构比较松散,这种群体没有
期刊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输入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这些著名的教育理论无不说明,最有效的教育就是方法的教育。笔者以为就古诗鉴赏而言,引导学生掌握以下鉴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事半而功倍。   1、通读纵览,整体把握。   叶圣陶曾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强调重视理清
期刊
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引领到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具有能力的实际本领。也就是说,要求教师把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解教学的本质   教学应该注重
期刊
针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或篇章结构,三言两语的给予平价,这就是作文批语。作文批语分眉批、旁批和尾批,作文批语虽然短小,其作用却不小。客观、中肯、有见地的批语,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如此,它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作文是学生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的充分流露和表现   有道是:言为心声。作文不过是笔言,学生对某种现象的看法,对某个问
期刊
众所周知,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宰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自主运用知识.也就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怎么样去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呢?关键的是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跳脱出来,渐渐地隐身,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服务。下面我就一我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
期刊
很多初中学生非常辛苦地练习、记忆相关知识,只是到头来总缺乏运用能力。在日常语文能力运用中,说则支支吾吾,很难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有效传递信息;写则大量造假,假情节、假感情,以至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受到严重影响。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应该对忽视语文能力培养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造成忽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来自教材编排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型以讲读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强调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