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8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使我国有了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并间接达到调节物价的货币政策,如何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实现对我国物价的有效调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 物价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24;F822.0;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97-01
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逐步放开了对物价的管制,使其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自由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物价的变动具有绝对的随意性。为防止物价波动的大起大落,确保波动的幅度、范围具有合理性,不致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确立了“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货币政策工具等手段的有效运用,以此引导物价在合理的水平上以适度的幅度波动。因此将货币政策与物价相结合,研究其对物价调控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货币政策对物价调控的概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可以理解为货币政策实际效果与中央银行调控目标预期效果间的差距性。中央银行基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经济制度、金融结构,选择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传导渠道,来影响现实的经济运行,以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但从现实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大小就反映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高低。
在对物价的调控上,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经历过效果不理想和效果较明显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原因,但总的来说,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物价的调控方面尚有许多问题和症结需要得到解决,只有通过货币政策的科学、合理运用,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物价调控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阻碍我国货币政策对物价有效调控的原因
物价稳定对一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对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控物价提出了较高要求。找准阻碍货币政策有效调控物价的原因,能极大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的重视不够
货币供应量在我国货币政策对物价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调控效果是比较好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其增加能相应引起信用的扩张,从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加,进而带动物价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仍然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重点监控的中间目标。但必须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与可控性正在逐渐减弱,因此建立新的指标体系变得十分迫切。
(二)信贷传导渠道不畅
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必须依赖特定的传导机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靠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而实现。但由于我国存在信贷配给问题,加之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性,我国信贷渠道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导作用。其对物价的调控效果由于滞后因素被大大抵消,只有通过加强对于信贷市场和信贷规模的管理,疏通好信贷传导渠道,才能提高信贷对物价调控的有效性。
(三)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并未发挥其应产生宏观调控功能,对物价的影响效果微弱,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央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定位有一定的偏差,即只重视货币供应量路径,而忽视利率传导路径,从而导致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机制未能真正形成,制约了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在货币市场领域展开的,而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仍然是管制利率,利率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我国经济运行中通过市场化的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渠道并不畅通。目前的利率机制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资金供给状况,也就降低了利率带动经济主体行为的有效性。
三、提高货币政策对物价调控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物价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克服问题、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有效性,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可以考虑如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货币政策运作的内部机制
首先,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金融市场,通过拓展金融市场体系层次,理顺市场传导机制,减少货币政策传导时滞,以有效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预期目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發展。
其次,加强金融机构自身改革。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其防范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机构资金运作的效率,增加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以利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二)疏通信贷传导渠道
1.调整贷款结构
防止信贷资金过分向国有企业倾斜,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优秀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注重优质私营客户的培养,根据其资产结构和经营方式特点设计出适合私营企业的贷款形式和贷款保障方式,促进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2.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要抓紧消费信贷有关立法工作。着手建立、完善区域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尽快形成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制定个人信用的统一征信标准与征信管理办法。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使国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政策传导作用。建立和发展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收益凭证,分流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投资于各类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化经济结构。
(三)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然后先使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贷款的竞争,进而放开贷款利率,最终放开存款利率。
2.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
3.促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对于存款先放开大额存款后放开小额存款,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使我国利率的形成机制逐步全面市场化,提高各微观主体对利率反应的敏感度,疏通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机制传导的通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刚安冬平.价格形势分析与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09.1.
[2]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3]陈东琪.当前物价形势与对策建议[J].中国物价,2007.4.
【关键词】货币政策 物价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24;F822.0;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97-01
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逐步放开了对物价的管制,使其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自由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物价的变动具有绝对的随意性。为防止物价波动的大起大落,确保波动的幅度、范围具有合理性,不致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确立了“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货币政策工具等手段的有效运用,以此引导物价在合理的水平上以适度的幅度波动。因此将货币政策与物价相结合,研究其对物价调控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货币政策对物价调控的概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可以理解为货币政策实际效果与中央银行调控目标预期效果间的差距性。中央银行基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经济制度、金融结构,选择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传导渠道,来影响现实的经济运行,以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但从现实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大小就反映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高低。
在对物价的调控上,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经历过效果不理想和效果较明显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原因,但总的来说,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物价的调控方面尚有许多问题和症结需要得到解决,只有通过货币政策的科学、合理运用,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物价调控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阻碍我国货币政策对物价有效调控的原因
物价稳定对一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对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控物价提出了较高要求。找准阻碍货币政策有效调控物价的原因,能极大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的重视不够
货币供应量在我国货币政策对物价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调控效果是比较好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其增加能相应引起信用的扩张,从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加,进而带动物价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仍然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重点监控的中间目标。但必须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与可控性正在逐渐减弱,因此建立新的指标体系变得十分迫切。
(二)信贷传导渠道不畅
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必须依赖特定的传导机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靠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而实现。但由于我国存在信贷配给问题,加之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性,我国信贷渠道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导作用。其对物价的调控效果由于滞后因素被大大抵消,只有通过加强对于信贷市场和信贷规模的管理,疏通好信贷传导渠道,才能提高信贷对物价调控的有效性。
(三)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并未发挥其应产生宏观调控功能,对物价的影响效果微弱,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央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定位有一定的偏差,即只重视货币供应量路径,而忽视利率传导路径,从而导致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机制未能真正形成,制约了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在货币市场领域展开的,而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仍然是管制利率,利率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我国经济运行中通过市场化的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渠道并不畅通。目前的利率机制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资金供给状况,也就降低了利率带动经济主体行为的有效性。
三、提高货币政策对物价调控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物价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克服问题、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有效性,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可以考虑如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货币政策运作的内部机制
首先,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金融市场,通过拓展金融市场体系层次,理顺市场传导机制,减少货币政策传导时滞,以有效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预期目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發展。
其次,加强金融机构自身改革。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其防范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机构资金运作的效率,增加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以利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二)疏通信贷传导渠道
1.调整贷款结构
防止信贷资金过分向国有企业倾斜,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优秀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注重优质私营客户的培养,根据其资产结构和经营方式特点设计出适合私营企业的贷款形式和贷款保障方式,促进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2.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要抓紧消费信贷有关立法工作。着手建立、完善区域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尽快形成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制定个人信用的统一征信标准与征信管理办法。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使国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政策传导作用。建立和发展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收益凭证,分流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投资于各类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化经济结构。
(三)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然后先使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贷款的竞争,进而放开贷款利率,最终放开存款利率。
2.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
3.促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对于存款先放开大额存款后放开小额存款,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使我国利率的形成机制逐步全面市场化,提高各微观主体对利率反应的敏感度,疏通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机制传导的通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刚安冬平.价格形势分析与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09.1.
[2]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3]陈东琪.当前物价形势与对策建议[J].中国物价,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