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及其改革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以所谓“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二元土地制度在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支撑城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化地不化人”、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当前,中国土地制度面临“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和农民要求更多的土地权利等新情况。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在强化农民土地权利的基础上,处理好土地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推动建设用地从“管供给”向“管需求”转变,以开拓税源、稳定税基,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发生了重大转换,他们进城不仅是要挣钱而且是为了在城市体面安居,城市定居已成为进城目的。在已经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农民的进城务工收入不足以支撑农民家庭体面融入城市,农民因此具有强烈的通过返乡创业来获取基于风险的高额利益回报。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仅仅通过务工获得平均工资不能完全完成农民家庭体面城市化的目标。这个不能完成体面城市化的确定性,使得农民有强烈的进入风险比较大、回报也可能比较高的创业中来。正是务工收入的确定性,导致农民工为体面进城目的而不惜选择
定性与定量之争由来已久,定性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的科学性遭受的质疑更为严厉。本文从研究的目标和手段两个维度对学术研究进行分类,综合探讨个案和定量研究的效度与价值议题。个案研究多采取归纳方式,致力于新知识的发现,定量研究则多以演绎方式开展,更关注知识的验证,二者的效度要求和目标导向各不相同。个案研究和定量研究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应该走向多维度融合。
《美洲国家间关于未成年人收养的法律冲突公约》是美洲国家组织解决区域性收养法律冲突和探寻收养法统一化的标志性成果。该公约于1984年5月24日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召开的第3届美洲国际私法特别会议上通过,1988年5月26日生效实施。它作为区域性统一跨国收养法运动的重要成就,为运用统一实体规范保护儿童利益树立了典范,不少条款对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创制《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国家间关于未成年人收养的法律冲突公约》不仅大力推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而且沿袭传统的秘密收养原则,并主张以被收养
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是指在文艺评论领域建立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遵循中国文艺发展规律、彰显中国审美特质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既能够针对中国文艺做出有效阐释和指导,又能为世界提供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话语实践。话语建构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话语创新是建构中国文艺评论的关键,要塑造精神品格,对中国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进行概括挖掘,从中国精神的高度去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中国文艺批评史。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评论意识,从学科体系
学术界有人认为,马克思理论中缺少所有权概念。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不是因为马克思没有自己的所有权概念,而是因为这些学者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所有权概念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特点。这些特点概而言之有三:一是马克思把传统法哲学中的所有权问题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而不是从法律上的财产关系入手把握所有权问题,从而使其所有权概念具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二是马克思通过考察所有权在近代世界的发展和演变,发现它具有自由和异化的双重本质,分别遵循主客同一律和主客对立律,从而令其所有权概念具有辩证矛盾的性
王夫之是明清鼎革之际“不著名”的时代人物,是后世尊崇的明末清初著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人生选择和学术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面对剧烈的社会变动,王氏父子均不愿独善其身而慷慨赴险以成就父子之伦,这也是后来王氏父子“移孝作忠”赴国难的伦理所在。面对王朝更替的政治变动,王夫之直面生死、气节、出处进退等家国伦理,从乱离、抗争、幻灭走向了隐逸。而孤忠持守、匡复道学的士大夫情怀,又引发了其学术反思、追问和总结,从而在出逃现实政治之时转向追求文化生命。不忘士大夫的责任,正是任何一个伟大和平凡的中国士人应有的担当。
科技是人基于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关于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方法体系,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底蕴。科技以人为本精神决定科技的真、善、美品格,要求现代科技发展坚持求真务实、基本权利保障、和谐共存的法伦理向度。在现实中,现代科技发展的法伦理向度常常因科技异化的影响而发生偏离,科技之伪恶丑现象使科技之真善美品格受到冲击。走出科技异化造成的法伦理困境、强化现代科技发展的法伦理向度,德法并举是根本保障,科技伦理法律化是关键和核心。
个体的心力、组织的推力、环境的涵育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动力源。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持续激活个体内在“心力”;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不断整合组织外在“推力”;三要借鉴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充分发挥环境的“涵育力”。通过动力源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社区治理现代化改革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启动以来的核心议题。基于全国多个城市的田野调查经验,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提炼为通才型治理与专才型治理两种理想类型。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要素中“人”与“事”的分离与并存、社区事务的边界模糊与职能交叉性、社区事务的动态性与非均衡性分配以及社区内生资源稀薄性等特性,社区治理现代化改革创新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社区组织与之相匹配。研究发现,通才型治理模式与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性质、社区公共事务的特性以及国家治理体制更为契合,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治理优势,是城市社区治理现
社区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地域关系体,而是一个不断展开关系实践的过程,不断创造用于规避风险和增进福利的社会资本。“治理”理念正在创造一种共享价值。伴随着现代社区治理的开放进程,部门混合与多元主体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不同于社企关系的应然判断,不仅有必要在中国社区治理转型的实践语境中讨论关系构建的现实样态,更需要审视传统地域性治理不断配适社区开放性和流动性的治理转型进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不同行动逻辑何以能够衔接,从而使跨部门的合作治理成为可能,这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治理深度转型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