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非隔离光伏发电系统漏电流问题,提出一种低漏电流五开关非隔离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其中1个开关管高频通断得到直流脉冲,其余4个开关管分作两组,它们以电网频率交替导通来改变电流方向,实现逆变并网,该电路拓扑经高性能二极管续流。通过分析漏电流,该光伏逆变器续流阶段电网侧与直流侧隔离,使得寄生电容两端不含高频分量,将漏电流限制到±20 mA以内。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拓扑能有效抑制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607151),四川省创新创业资助项目(S20191061505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非隔离光伏发电系统漏电流问题,提出一种低漏电流五开关非隔离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其中1个开关管高频通断得到直流脉冲,其余4个开关管分作两组,它们以电网频率交替导通来改变电流方向,实现逆变并网,该电路拓扑经高性能二极管续流。通过分析漏电流,该光伏逆变器续流阶段电网侧与直流侧隔离,使得寄生电容两端不含高频分量,将漏电流限制到±20 mA以内。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拓扑能有效抑制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
其他文献
传统单级可升压逆变电路能够克服升压和逆变电路不兼容的缺点,但拓扑本身结构使该类电路升压能力受逆变电路调制因子M的限制,不能完美的发挥其优点.针对现有的技术缺陷,提出
针对多样性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DPG)在阻感性的低压微网中并联运行时线路阻抗不一致的特点,在传统无功下垂控制中加入电压补偿改善无功功率的分配效果,
提出一种新型双温相变平板式太阳集热器,阐明其构造形式并建立三维物理模型,通过分析建立了冻害温差、冻害程度等安全性能评价指标,分析该双温相变集热器耐高温、耐低温工况下的蓄放热特性,并对不同地区冬、夏季实际条件下相变集热器温度变化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拉萨地区,双温相变集热器能有效减小过热时间约2 h,使冻害持续时间减少9 h以上、夜间最低温度提高约11℃。
对一种新型潜式张力腿平台风电机组及系统整体浮运安装技术进行研究,提出2套配套的施工沉放方法来实现这种结构的一体化安装。运用水动力软件MOSES对单体拖航和加辅助浮筒的湿浮拖航过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绞缆下沉安装过程与注水施工沉放过程,分析了整体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加辅助浮筒拖航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浪向角相对于浪高对结构在绞缆定位安装过程的运动和张力腿张力的影响更大,但整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结构在注水下沉过程中的垂荡和接触力变化幅值随海况的增大而增大,但整体响应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保持一
高辐照度太阳模拟器是太阳能高温试验研究中的关键设备.传统的太阳模拟器光源阵列采用固定式环状排列结构,只能沿光轴方向投射出平面光斑.该文研究玻璃光纤为传输辐射的介质,
提出一种基于张力腿平台(TLP)的新型风能-波浪能集成结构的概念设计方案,分析该集成系统在典型海况下的水动力响应特征.该集成模型由2个外侧迎浪纵摇式波浪能装置(WEC)、一个
为提高小型太阳能海水蒸馏器热能利用效率和产水速率,设计一种管式降膜太阳能海水蒸馏器,基于小高径比环形封闭空间水蒸气传热传质特性,分析特征尺寸和运行温度对装置单位冷凝面积产水速率的影响机理,研究不同特征尺寸管式降膜太阳能海水蒸馏器蒸发冷凝温差、竖直方向冷凝温度梯度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运行温度为85℃时,特征尺寸为0.015 m的管式降膜太阳能海水蒸馏器单位冷凝面积产水速率为0.696 kg/(h·m2),比特征尺寸为0.035 m的蒸馏器增加10.48%,冷凝温度T4为81.94℃,
为提高微电网的供电经济性、可靠性以及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提出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风/光/水/沼/储微电网容量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外层为多目标配置优化层,内层为运行优化层。为应对源荷的不确定性,使用基于场景缩减的典型日选择方法,并在内层模型中引入机会约束,利用概率约束代替传统确定约束。算例表明,所提方法降低了微网建设与运行成本,提高了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供电可靠性以及应对源荷不确定性的能力。
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是国际上通用评价发电技术的主要经济性指标。在原有LCOE评估模型基础上,增加了考虑折旧抵税后的税收成本和损耗带来的额外成本,进一步优化成本模型,并考虑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收入因素,提出更准确、更完整的优化LCOE模型,并结合其他投资指标提出适应我国现状的光伏发电效益模型。以南京某3 MW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为例进行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探讨未来光伏平价上网的可行性,提出提高光伏系统单位造价和提高发电量是实现平价上网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轨枕识别和定位主要依靠人工判读、图像识别或金属电磁特性判定来实现,这些方法具有效率低,精度差和定位不准等缺点,难以满足高速铁路天窗时间短、维修任务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BP神经网络识别和定位轨枕,该网络具有自我修复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可在后续的识别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网型,从而逐步降低轨枕的误识率。BP神经网络的自我认知能力还表现在它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轨道,可根据轨道的类型自动调整网型。在构建BP神经网络时,其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多个传感器的同步,如何快速训练神经网络和有效降低轨枕误识率。为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