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城市并不都是闭塞之地,比如银川,这个西夏古都就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不论来自哪里,你都能在银川找到同乡。“移民”作家张贤亮认为,在中国内陆城市中,最能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和成就的,就应该是银川。
而这座偏远城市的开放性,正体现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身上——包括改革开放伊始到银川来谋生的外地手艺人,也包括“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大举进入银川的投资者和创业者。
总是能听到乡音,总是能找到故乡口味的饭馆,一切都不会太感陌生,这是移民城市的重要特质。对于外来者,银川从来就是这样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充满人情味。
如今,那些体味到银川温度而不愿再离开的,多是些怀揣梦想而来的年轻人。他们中,有的已走过了许多东部大城市,带着成功投资、创业的经验,或者至少带着失败的教训,终于在西部找到了发展空间;有的,大学一毕业就机缘巧合地来到这里,顺理成章地生根发芽,建起了自己的家;还有的,就是那些一心想着拼搏奋斗的周边农村青年。
这群在这里创业和生活的年轻人,刚来时或许是孤立的,然而不久,他们就会融入这个城市。他们融入城市的方式很多,而银川,“青年爱心互助团队”已经给超过500名年轻移民提供了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
搜索“银川 爱心”
在每个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一群群年轻人,因各种各样共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银川“青年爱心互助团队”就是当地年轻人的一个兴趣组织,他们的兴趣是“助人为乐”。
团队发起人黄贵,是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看上去憨厚而不失活力。2008年4月,来自宁夏农村的黄贵还没有女朋友,工作之余,他有大量的时间和热情无处释放。“八小时工作之外,就是和同事喝喝酒,打打麻将。感觉日子过得很空虚。”所以,当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志愿者的QQ群时,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那是一个网络社区,大家的爱心还仅限于网上议论。”黄贵回忆说,在成为这个群的管理员之后,他在群里发起倡议,要求大家一律“用实名、干实事”。
通过这个倡议,黄贵认识了后来的两位好朋友:王宁和郑晓宁。这两位同样希望做实事的年轻人,完全赞同黄贵创建一个社团的想法。
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前不久,黄贵、王宁与郑晓宁三人正式成立了“银川爱心互助会”,自己创建了一个QQ群。随后,又合资建立了一个爱心网站。
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沒有任何宣传攻势的民间自发组织,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居然发展到了5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来银川创业、生活和学习的年轻人,而他们中的很大比例是通过网络搜索投奔而来的。
被称为“爱心狂”的姜波,在找到“组织”之前过得没有现在这么畅快。“以前下班后就老在网上泡着,打CS,聊QQ。我想用业余时间去做点对社会有帮助的事,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团队,师出无名,你要去帮助别人是很难的,人家不一定相信你。现在,我觉得每天活得都很充实、很有意义。如果周末没有安排志愿者活动,心里就会空空的。”
“其实,年轻人精力旺盛,工作之余都想做些好事,只是往往没有渠道。”在黄贵看来,“献爱心”完全可以做到脚踏实地。
石磊,一位来自山东的姑娘,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她从小喜欢帮助别人,性格热情开朗。2008年,她刚参加工作,稍有经济基础后,就想去帮助那些求学有困难的孩子,给他们未来以正确的指引。
她在网上输入了“银川、爱心”两个关键词之后,搜索到了黄贵的爱心互助会。很快,她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几乎每次活动,她都会参加。”黄贵说。现在,经常能想出巧妙主意的她已经成了这个群的宝贝。
长庆油田的赵薇也是从网络上寻找到爱心互助会的。她的工作单位在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生活沉闷无聊,尤其是精神生活非常匮乏。”赵薇说,而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参加些爱心行动,赵薇觉得整个人的境界就会完全不同。
由于年龄稍长一些,赵薇在工作与家庭上已经有了一些压力,即便如此,她也会尽力去参与爱心活动的后勤工作,经济还算充裕的她在资金捐助上也走在前面。
在黄贵的印象中,最有趣的应该是姜波的加入。那是2009年5月2日,黄贵与队员们正在银川南门广场参加一个爱心活动,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一直在广场转悠。不一会儿,那个小伙子来到黄贵的面前问:“你们这个组织什么时候成立的,经费从哪里来?”当他得知这是一个自筹经费的民间组织后,失望地离开了。
黄贵注意到,这个小伙子并没有走远,而是一直在不远的地方观察着他们。没过多久,他又过来问了一些问题,然后又离开了。当这个小伙子第三次来到黄贵面前时,他终于向黄贵提出了加入团队的申请。“他就是来自哈尔滨的姜波,这小伙子真不错,现在是我们这里最活跃的志愿者。”
其实,姜波的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社会上许多爱心组织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没办法,我一直想做帮助残疾人的事,但是找不到这样的组织,而有些组织听起来很不错,但却是昙花一现。”姜波说。他曾经在大街上报名参加消防志愿活动,但是在那之后,他并没有收到任何参加活动的消息。什么样的爱心组织才能做些实事,并不容易辨别。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500多名志愿者的加入,使得爱心互助会已经成为今日银川市最大的民间志愿者团队。每个月的四个周末,一次助老,一次扶幼,一次志愿献血小板,另一个周末安排当月主题活动。风雨无阻,几乎无人缺席,做着朴实的事情,但大家都很执著。
“献爱心其实很平凡,即使是打扮得最时髦的姑娘,也一样在养老院挽起袖子帮老人洗澡擦身。”黄贵说,对容易心血来潮的年轻人来说,长期做琐碎的好事是一个考验。
85岁的伍秀兰老人每次见到黄贵他们,都跟见到亲人一样。自从30年前老伴去世后,无儿无女的她就孑然一身,靠拣垃圾为生。
“第一次接触老人的时候,她并不相信我们。我们问她有啥需要帮忙的,她试探地说水管子漏水需要维修,我们就给修好了。老人很开心,从此什么事情都想告诉我们。”黄贵说,其实老人非常希望能有人陪她聊天。她曾经兴奋地对他们说:“1959年新中国解放宁夏时,,我是庆功秧歌队队员,还和毛主席握过手呢。”
一位91岁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有一个侄子照顾。老人神志不清,经常在床上大小便,侄子就把他一个人关在小屋里。老人的侄子非常不欢迎黄贵他们,“我不稀罕你们帮忙。”虽然不受欢迎,但是看到老人接受关心后露出的欣喜表情,黄贵他们还是觉得很值得。
“其实,我们在给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石磊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几乎是这个组织所有人的共识。
爱心互助会脚踏实地办实事的做法在银川口口相传,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论来自哪里,你都能在银川找到同乡。“移民”作家张贤亮认为,在中国内陆城市中,最能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和成就的,就应该是银川。
而这座偏远城市的开放性,正体现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身上——包括改革开放伊始到银川来谋生的外地手艺人,也包括“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大举进入银川的投资者和创业者。
总是能听到乡音,总是能找到故乡口味的饭馆,一切都不会太感陌生,这是移民城市的重要特质。对于外来者,银川从来就是这样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充满人情味。
如今,那些体味到银川温度而不愿再离开的,多是些怀揣梦想而来的年轻人。他们中,有的已走过了许多东部大城市,带着成功投资、创业的经验,或者至少带着失败的教训,终于在西部找到了发展空间;有的,大学一毕业就机缘巧合地来到这里,顺理成章地生根发芽,建起了自己的家;还有的,就是那些一心想着拼搏奋斗的周边农村青年。
这群在这里创业和生活的年轻人,刚来时或许是孤立的,然而不久,他们就会融入这个城市。他们融入城市的方式很多,而银川,“青年爱心互助团队”已经给超过500名年轻移民提供了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
搜索“银川 爱心”
在每个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一群群年轻人,因各种各样共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银川“青年爱心互助团队”就是当地年轻人的一个兴趣组织,他们的兴趣是“助人为乐”。
团队发起人黄贵,是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看上去憨厚而不失活力。2008年4月,来自宁夏农村的黄贵还没有女朋友,工作之余,他有大量的时间和热情无处释放。“八小时工作之外,就是和同事喝喝酒,打打麻将。感觉日子过得很空虚。”所以,当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志愿者的QQ群时,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那是一个网络社区,大家的爱心还仅限于网上议论。”黄贵回忆说,在成为这个群的管理员之后,他在群里发起倡议,要求大家一律“用实名、干实事”。
通过这个倡议,黄贵认识了后来的两位好朋友:王宁和郑晓宁。这两位同样希望做实事的年轻人,完全赞同黄贵创建一个社团的想法。
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前不久,黄贵、王宁与郑晓宁三人正式成立了“银川爱心互助会”,自己创建了一个QQ群。随后,又合资建立了一个爱心网站。
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沒有任何宣传攻势的民间自发组织,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居然发展到了5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来银川创业、生活和学习的年轻人,而他们中的很大比例是通过网络搜索投奔而来的。
被称为“爱心狂”的姜波,在找到“组织”之前过得没有现在这么畅快。“以前下班后就老在网上泡着,打CS,聊QQ。我想用业余时间去做点对社会有帮助的事,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团队,师出无名,你要去帮助别人是很难的,人家不一定相信你。现在,我觉得每天活得都很充实、很有意义。如果周末没有安排志愿者活动,心里就会空空的。”
“其实,年轻人精力旺盛,工作之余都想做些好事,只是往往没有渠道。”在黄贵看来,“献爱心”完全可以做到脚踏实地。
石磊,一位来自山东的姑娘,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她从小喜欢帮助别人,性格热情开朗。2008年,她刚参加工作,稍有经济基础后,就想去帮助那些求学有困难的孩子,给他们未来以正确的指引。
她在网上输入了“银川、爱心”两个关键词之后,搜索到了黄贵的爱心互助会。很快,她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几乎每次活动,她都会参加。”黄贵说。现在,经常能想出巧妙主意的她已经成了这个群的宝贝。
长庆油田的赵薇也是从网络上寻找到爱心互助会的。她的工作单位在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生活沉闷无聊,尤其是精神生活非常匮乏。”赵薇说,而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参加些爱心行动,赵薇觉得整个人的境界就会完全不同。
由于年龄稍长一些,赵薇在工作与家庭上已经有了一些压力,即便如此,她也会尽力去参与爱心活动的后勤工作,经济还算充裕的她在资金捐助上也走在前面。
在黄贵的印象中,最有趣的应该是姜波的加入。那是2009年5月2日,黄贵与队员们正在银川南门广场参加一个爱心活动,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一直在广场转悠。不一会儿,那个小伙子来到黄贵的面前问:“你们这个组织什么时候成立的,经费从哪里来?”当他得知这是一个自筹经费的民间组织后,失望地离开了。
黄贵注意到,这个小伙子并没有走远,而是一直在不远的地方观察着他们。没过多久,他又过来问了一些问题,然后又离开了。当这个小伙子第三次来到黄贵面前时,他终于向黄贵提出了加入团队的申请。“他就是来自哈尔滨的姜波,这小伙子真不错,现在是我们这里最活跃的志愿者。”
其实,姜波的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社会上许多爱心组织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没办法,我一直想做帮助残疾人的事,但是找不到这样的组织,而有些组织听起来很不错,但却是昙花一现。”姜波说。他曾经在大街上报名参加消防志愿活动,但是在那之后,他并没有收到任何参加活动的消息。什么样的爱心组织才能做些实事,并不容易辨别。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500多名志愿者的加入,使得爱心互助会已经成为今日银川市最大的民间志愿者团队。每个月的四个周末,一次助老,一次扶幼,一次志愿献血小板,另一个周末安排当月主题活动。风雨无阻,几乎无人缺席,做着朴实的事情,但大家都很执著。
“献爱心其实很平凡,即使是打扮得最时髦的姑娘,也一样在养老院挽起袖子帮老人洗澡擦身。”黄贵说,对容易心血来潮的年轻人来说,长期做琐碎的好事是一个考验。
85岁的伍秀兰老人每次见到黄贵他们,都跟见到亲人一样。自从30年前老伴去世后,无儿无女的她就孑然一身,靠拣垃圾为生。
“第一次接触老人的时候,她并不相信我们。我们问她有啥需要帮忙的,她试探地说水管子漏水需要维修,我们就给修好了。老人很开心,从此什么事情都想告诉我们。”黄贵说,其实老人非常希望能有人陪她聊天。她曾经兴奋地对他们说:“1959年新中国解放宁夏时,,我是庆功秧歌队队员,还和毛主席握过手呢。”
一位91岁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有一个侄子照顾。老人神志不清,经常在床上大小便,侄子就把他一个人关在小屋里。老人的侄子非常不欢迎黄贵他们,“我不稀罕你们帮忙。”虽然不受欢迎,但是看到老人接受关心后露出的欣喜表情,黄贵他们还是觉得很值得。
“其实,我们在给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石磊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几乎是这个组织所有人的共识。
爱心互助会脚踏实地办实事的做法在银川口口相传,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