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艺术类高校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各种思想沖击着艺术的象牙塔。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贪污腐败、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着艺术类高校师德,回归大学本质,杜绝腐败滋生,要建立健全监管模式,还要加强师德建设,特别是强化其中的廉政内涵。做到廉政为人、廉政治学、廉政从教。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师德;廉政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9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愈加重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2011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具体要求。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在招生、学生培养、科研经费使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易于出现影响教育公平的腐败问题,要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就要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形成对权力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此外,还要在加强师德建设上下功夫,特别是注重挖掘其中的廉政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艺术类高校反腐工作的治本之策。
一、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特殊性
相较于一般高校,艺术类高校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教师更加崇尚个性与自由,更加注重表现自我。因此,艺术类高校中过于烦琐和僵化的规章制度有可能会压抑教师个性的发展,束缚教师的艺术创造性,从而加重他们对管理的抵触和反感。特别是在方式和内容上略显单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如果不能有效地结合艺术类高校的特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很难在工作中取得实效的。艺术类高校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类高校专业的艺术性决定了其教学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感性体悟多于理性思考,并且更多地要通过形象思维来表现所要展示的内容,这些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感情因素,长期不断地强化并最终形成了艺术类高校师生的个体特质,其外在表现即为情绪化和易冲动等。所谓“上医治未病”,反映在廉政建设工作中就是用柔性管理的模式,以道德的力量感染人,以精神的力量引领人。
其次,艺术类高校师生都表现出鲜明的个体特征,这就意味着艺术类高校是个性与特色的结合体,模式化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必然很难发挥其在普通院校中的作用。因此,艺术类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模式应更强调参与、互动式的工作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建立个性化的工作模式。
再次,艺术类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更强调个体经验的传授,其教学过程是经验传授与个体感悟相结合的过程。授课时学生较少,大多数情况下是师生一对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师德建设在艺术类高校的党风廉政工作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党风廉政建设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师德建设会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相互影响。
二、师德建设是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柔性力量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艺术类高校中采取柔性管理模式要优于刚性管理模式。而将柔性管理模式引入到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师德建设则成为可以借助的有效力量,亦可称之为柔性力量。所谓德,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水准、情感态度、理想信念等内在修为的总和。而师德就是在其被赋予教师的职责后的内在修为,具有这一职业特有的要求和约束。内在修为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师德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由此给学生以及其他校园相关人员带来的感观认识。由此可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
艺术类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贪污腐败、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着艺术的象牙塔。在权力、金钱和功利面前,完备的规章制度是规范权力运行和配置的必要条件。但在倡导柔性管理的艺术类高校,仅依靠制度来制约权力的使用是无法达到廉政工作目的的,而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则体现出了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方向。
做好师德建设,就是对教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断改造和升级,引领其树立高尚的道德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回归教育的本源,远离党纪国法的红线底线,以崇高的信仰、高尚的追求抵制功名利禄的诱惑,还校园以其应有的纯洁,自觉维护高校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促进形成廉政为人、廉政治学、廉政从教的校园文化。
三、把廉政内涵作为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从古至今,清正廉洁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为历代先贤所推崇,而寡廉耻鲜之徒从来都是万人唾弃的对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廉洁更是立教之根本,师道之前提。面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诱惑,高校也绝非世外桃源,要想守住节操,就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将廉政内涵融合在为人、治学、从教三个方面,全方位落实到教师的工作生活之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一)廉政为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所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廉反贪的传统美德,洁身自好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根本,是教师以自己的优良品质、良好的内涵、气质和风度感化学生的基础。艺术类高校较为突出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社会化程度要远高于其他专业,更易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有人便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谋取前程。在艺术类本科生招生环节中的专业测试是艺术生进入大学必经之路,那些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尊自律精神的教师则通过私下对考生进行考前专业课培训收取高额的培训费用。甚至有些教师在考试中收受贿赂、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教师要教书育人,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不但影响着学生的现在,也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艺术家为人类的生活做出了最美好的注解,而一个口是心非、见利忘义的教师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艺术家的,艺术类高校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艺”,更要授“德”。 (二)廉政治学
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行为依旧存在,有些人为了争取课题,不惜奴颜婢膝,不择手段获取评委的支持;为了职称评审,枉顾实事编造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为了“著作等身”,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撰写陈词滥调的文章。诚信治学是师德建设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在艺术类高校中更是对教师诚信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高校的学术成果多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一部作品的诞生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在这种情况下最易产生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多具有隐蔽性,单单靠制度约束难以彻底根除。因此要求艺术类高校教师真正做到克己复礼,坚守做人诚信和为学责任,回归艺术的“初心”,怀着赤城的“匠心”,让艺术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自律,杜绝学术腐败,以不朽的作品和高尚的人格赢得认可和尊重。
(三)廉政从教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高尚的师德是每个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灵魂。师德既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在艺术类高校中,有些教师为了追究经济利益,忙于各种社会兼职、课外辅导,不愿意在学校承担更多的教学科研任务,甚至自己应该完成的基本课时都无法保证,往往都是敷衍了事,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创收上。还有些教师在学生考试、补考等环节上做文章,丧失了公证廉洁的立场,收受学生钱物,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对学生“三观”的形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艺术类高校教师要切实树立廉政从教的育人理念,在自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适应社会和学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克服那些与师德规范相悖的失范行为。
四、結语
在专业特色鲜明,强调个性发展的艺术类高校中,师德建设是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抓手,而其中的廉政内涵则是艺术类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和柔性力量。艺术类高校教师在面临各种诱惑时,始终要树立廉政自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理念,让“崇廉、敬廉、爱廉”的廉政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新编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邸振伟.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郑其绪.论当代柔性管理的固有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4]曹文泽.从中外比较看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师德;廉政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9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愈加重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2011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具体要求。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在招生、学生培养、科研经费使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易于出现影响教育公平的腐败问题,要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就要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形成对权力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此外,还要在加强师德建设上下功夫,特别是注重挖掘其中的廉政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艺术类高校反腐工作的治本之策。
一、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特殊性
相较于一般高校,艺术类高校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教师更加崇尚个性与自由,更加注重表现自我。因此,艺术类高校中过于烦琐和僵化的规章制度有可能会压抑教师个性的发展,束缚教师的艺术创造性,从而加重他们对管理的抵触和反感。特别是在方式和内容上略显单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如果不能有效地结合艺术类高校的特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很难在工作中取得实效的。艺术类高校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类高校专业的艺术性决定了其教学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感性体悟多于理性思考,并且更多地要通过形象思维来表现所要展示的内容,这些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感情因素,长期不断地强化并最终形成了艺术类高校师生的个体特质,其外在表现即为情绪化和易冲动等。所谓“上医治未病”,反映在廉政建设工作中就是用柔性管理的模式,以道德的力量感染人,以精神的力量引领人。
其次,艺术类高校师生都表现出鲜明的个体特征,这就意味着艺术类高校是个性与特色的结合体,模式化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必然很难发挥其在普通院校中的作用。因此,艺术类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模式应更强调参与、互动式的工作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建立个性化的工作模式。
再次,艺术类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更强调个体经验的传授,其教学过程是经验传授与个体感悟相结合的过程。授课时学生较少,大多数情况下是师生一对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师德建设在艺术类高校的党风廉政工作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党风廉政建设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师德建设会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相互影响。
二、师德建设是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柔性力量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艺术类高校中采取柔性管理模式要优于刚性管理模式。而将柔性管理模式引入到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师德建设则成为可以借助的有效力量,亦可称之为柔性力量。所谓德,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水准、情感态度、理想信念等内在修为的总和。而师德就是在其被赋予教师的职责后的内在修为,具有这一职业特有的要求和约束。内在修为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师德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由此给学生以及其他校园相关人员带来的感观认识。由此可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
艺术类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贪污腐败、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着艺术的象牙塔。在权力、金钱和功利面前,完备的规章制度是规范权力运行和配置的必要条件。但在倡导柔性管理的艺术类高校,仅依靠制度来制约权力的使用是无法达到廉政工作目的的,而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则体现出了艺术类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方向。
做好师德建设,就是对教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断改造和升级,引领其树立高尚的道德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回归教育的本源,远离党纪国法的红线底线,以崇高的信仰、高尚的追求抵制功名利禄的诱惑,还校园以其应有的纯洁,自觉维护高校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促进形成廉政为人、廉政治学、廉政从教的校园文化。
三、把廉政内涵作为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从古至今,清正廉洁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为历代先贤所推崇,而寡廉耻鲜之徒从来都是万人唾弃的对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廉洁更是立教之根本,师道之前提。面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诱惑,高校也绝非世外桃源,要想守住节操,就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将廉政内涵融合在为人、治学、从教三个方面,全方位落实到教师的工作生活之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一)廉政为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所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廉反贪的传统美德,洁身自好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根本,是教师以自己的优良品质、良好的内涵、气质和风度感化学生的基础。艺术类高校较为突出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社会化程度要远高于其他专业,更易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有人便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谋取前程。在艺术类本科生招生环节中的专业测试是艺术生进入大学必经之路,那些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尊自律精神的教师则通过私下对考生进行考前专业课培训收取高额的培训费用。甚至有些教师在考试中收受贿赂、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教师要教书育人,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不但影响着学生的现在,也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艺术家为人类的生活做出了最美好的注解,而一个口是心非、见利忘义的教师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艺术家的,艺术类高校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艺”,更要授“德”。 (二)廉政治学
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行为依旧存在,有些人为了争取课题,不惜奴颜婢膝,不择手段获取评委的支持;为了职称评审,枉顾实事编造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为了“著作等身”,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撰写陈词滥调的文章。诚信治学是师德建设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在艺术类高校中更是对教师诚信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高校的学术成果多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一部作品的诞生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在这种情况下最易产生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多具有隐蔽性,单单靠制度约束难以彻底根除。因此要求艺术类高校教师真正做到克己复礼,坚守做人诚信和为学责任,回归艺术的“初心”,怀着赤城的“匠心”,让艺术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自律,杜绝学术腐败,以不朽的作品和高尚的人格赢得认可和尊重。
(三)廉政从教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高尚的师德是每个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灵魂。师德既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在艺术类高校中,有些教师为了追究经济利益,忙于各种社会兼职、课外辅导,不愿意在学校承担更多的教学科研任务,甚至自己应该完成的基本课时都无法保证,往往都是敷衍了事,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创收上。还有些教师在学生考试、补考等环节上做文章,丧失了公证廉洁的立场,收受学生钱物,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对学生“三观”的形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艺术类高校教师要切实树立廉政从教的育人理念,在自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适应社会和学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克服那些与师德规范相悖的失范行为。
四、結语
在专业特色鲜明,强调个性发展的艺术类高校中,师德建设是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抓手,而其中的廉政内涵则是艺术类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和柔性力量。艺术类高校教师在面临各种诱惑时,始终要树立廉政自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理念,让“崇廉、敬廉、爱廉”的廉政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新编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邸振伟.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郑其绪.论当代柔性管理的固有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4]曹文泽.从中外比较看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