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周前,在南京的一次高层论坛上,安飞士旗下安吉汽车租赁公司的副总经理彭仕邦听到了一个好消息,随着城际高铁的发展,南京到北京只需3个钟头,此前,南京与上海之间的高铁已经实现了1小时13分钟的运营速度。这对彭仕邦和他所在的安吉汽车租赁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也有人不解地问他,高铁把城市打造成了1小时生活圈,汽车租赁在中国还有市场吗?但在彭看来,这反而是安飞士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一个契机,它将解决乘客下高铁后的出行问题。在实现城际交通的高速运行之后,再缩短城市内点对点的出行时间,将成为汽车租赁行业的下一个细分市场。
几年前还有人将汽车租赁行业归为出租车企业,这种观念现在可要发生变化了。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蛰伏期之后,不仅是安飞士,更多的汽车租赁企业看到了市场的需求所在。在与奥运、世博两大国际盛会合作之后,作为国际品牌的安飞士感觉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我们在韩国有4万辆车,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容量比我们想的得更大。”
高铁之外的无缝时代
1946年,一名飞机驾驶员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没有汽车租赁公司在机场接送乘客。安飞士由此诞生。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安飞士在海外已有数十年的运营经验。而中国的汽车租赁行业从1990年代才起步,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说法,这个市场仍旧不温不火,各色汽车租赁企业散布在全国各地分食着这块市场。
4年的本土接触,除了让安飞士摸清中国市场的行情,也使其对中国充满信心。不过,当这家在全球拥有广泛知名度的跨国企业刚落地中国本土的时候,确实曾有人对其能否适应本土环境提出了质疑。
首先面对的就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在传统观念中,租借总不如用自己的东西更令人称心。大家都买车了,谁还愿租车?
“这其实是一个对汽车租赁业有帮助的想法。越多人买车,意味着越多人拥有驾照,更潜在的意思是,越多人喜欢自由的感觉。”在彭仕邦看来,正是那些拥有自己车辆的人,才更能体会到开车的便利,选择汽车租赁的可能性也会更高。2002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安飞士的主要业务以长租为主,而随着私人车辆和驾照的普及,汽车租赁渐渐向普通人的生活靠拢。
目前,公司白领和企业员工在安飞士的消费人群里仍占主要位置。“这类人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周边的人对日常生活出行方案的采纳。商务用途和出差需求的汽车租赁合作,也渐渐影响到假期的私人需求。”
安飞士的早期创办者也许并没有想到,安飞士与当下中国的本土结合除了依靠传统航空线路之外,还搭上了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并行的城际交通网络的顺风车。以珠三角地区为例,2015年,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轨道快线,将连接珠三角9个城市,任何两个地级以上城市之间的交通往来,都将在一个小时以内,真正形成了城际轨道“1小时生活圈”。
城市交通网络的发达是否会给汽车租赁行业带来压力,是大多数人的疑问。彭仕邦认为,汽车租赁将为人们出行提供配套服务。“今天乘高铁从城市A到城市B,只是把人们原本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变成一个小时,但并不表示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就不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彭仕邦说。在欧洲,很多汽车租赁网点紧密围绕着欧洲之行的每个站点安排,国家A到B,机场到市区,没有任何缝隙。
彭仕邦本人以及整个安飞士对于高铁时代下的市场培育,始终抱着乐观态度。他们努力将已落地的网点连接成网络,由省会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尽可能将网点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全面布局,在3到5年内成长到200个网点。
有种说法是,到2015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的车辆需求将达到30万至40万辆,营业收入将达到180亿元。汽车租赁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前期投入和网点开发都需要很长时间,8年的探索让安飞士在中国渐渐找到感觉,而他们与上汽销售公司的合作年限是25年。“长期耕耘。”彭仕邦说。
穿西装的本土化探索
安飞士落户中国内地之初,已感到竞争对手的热情。在内地,有资质和没资质的汽车租赁企业数量之多超出想象。仅在上海,拥有50辆汽车以上的汽车租赁公司就将近3000家,这还不包括没有申请执照的各种私人租车行。
安飞士要解决的,是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中国的市场。
他们还是保持了多年的企业原则,在运营模式上仍然严格按照既定的规范性操作,这种严谨的态度,相较于业内一些不规范的竞争对手来说,更像是穿西装的遇上了穿拖鞋的。安飞士在重庆的网点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拿到资质和执照开始正式营业。而对于一些驾轻就熟的同行来说,不仅“先挂招牌,其他事情再说”,有时甚至出现有店无车的状况。
“国内的消费者并没有经历过跌跌撞撞的情况,没有资质和合法运行状态,风险在消费者,出了事故没有保险理赔,没有保养机制在配套,有风险你要承担,甚至可能要用争吵的方式去解决”。
这种坚持并不是没有道理。在为北京奥运提供汽车租赁服务期间,安飞士的内部操作守则被汽车租赁协会当作行业标准推行,“市场本身就需要标准化的规范体系”。
而在安飞士和中国市场之间存在的一个本土化课题是,中国消费者是否适应这样的国际品牌,以及这样一套严谨的服务体系。
在彭仕邦看来,可能在一部分中国消费者心里,国际品牌一定就是昂贵的,但就像人们觉得ZARA和H
当然,也有人不解地问他,高铁把城市打造成了1小时生活圈,汽车租赁在中国还有市场吗?但在彭看来,这反而是安飞士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一个契机,它将解决乘客下高铁后的出行问题。在实现城际交通的高速运行之后,再缩短城市内点对点的出行时间,将成为汽车租赁行业的下一个细分市场。
几年前还有人将汽车租赁行业归为出租车企业,这种观念现在可要发生变化了。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蛰伏期之后,不仅是安飞士,更多的汽车租赁企业看到了市场的需求所在。在与奥运、世博两大国际盛会合作之后,作为国际品牌的安飞士感觉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我们在韩国有4万辆车,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容量比我们想的得更大。”
高铁之外的无缝时代
1946年,一名飞机驾驶员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没有汽车租赁公司在机场接送乘客。安飞士由此诞生。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安飞士在海外已有数十年的运营经验。而中国的汽车租赁行业从1990年代才起步,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说法,这个市场仍旧不温不火,各色汽车租赁企业散布在全国各地分食着这块市场。
4年的本土接触,除了让安飞士摸清中国市场的行情,也使其对中国充满信心。不过,当这家在全球拥有广泛知名度的跨国企业刚落地中国本土的时候,确实曾有人对其能否适应本土环境提出了质疑。
首先面对的就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在传统观念中,租借总不如用自己的东西更令人称心。大家都买车了,谁还愿租车?
“这其实是一个对汽车租赁业有帮助的想法。越多人买车,意味着越多人拥有驾照,更潜在的意思是,越多人喜欢自由的感觉。”在彭仕邦看来,正是那些拥有自己车辆的人,才更能体会到开车的便利,选择汽车租赁的可能性也会更高。2002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安飞士的主要业务以长租为主,而随着私人车辆和驾照的普及,汽车租赁渐渐向普通人的生活靠拢。
目前,公司白领和企业员工在安飞士的消费人群里仍占主要位置。“这类人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周边的人对日常生活出行方案的采纳。商务用途和出差需求的汽车租赁合作,也渐渐影响到假期的私人需求。”
安飞士的早期创办者也许并没有想到,安飞士与当下中国的本土结合除了依靠传统航空线路之外,还搭上了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并行的城际交通网络的顺风车。以珠三角地区为例,2015年,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轨道快线,将连接珠三角9个城市,任何两个地级以上城市之间的交通往来,都将在一个小时以内,真正形成了城际轨道“1小时生活圈”。
城市交通网络的发达是否会给汽车租赁行业带来压力,是大多数人的疑问。彭仕邦认为,汽车租赁将为人们出行提供配套服务。“今天乘高铁从城市A到城市B,只是把人们原本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变成一个小时,但并不表示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就不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彭仕邦说。在欧洲,很多汽车租赁网点紧密围绕着欧洲之行的每个站点安排,国家A到B,机场到市区,没有任何缝隙。
彭仕邦本人以及整个安飞士对于高铁时代下的市场培育,始终抱着乐观态度。他们努力将已落地的网点连接成网络,由省会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尽可能将网点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全面布局,在3到5年内成长到200个网点。
有种说法是,到2015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的车辆需求将达到30万至40万辆,营业收入将达到180亿元。汽车租赁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前期投入和网点开发都需要很长时间,8年的探索让安飞士在中国渐渐找到感觉,而他们与上汽销售公司的合作年限是25年。“长期耕耘。”彭仕邦说。
穿西装的本土化探索
安飞士落户中国内地之初,已感到竞争对手的热情。在内地,有资质和没资质的汽车租赁企业数量之多超出想象。仅在上海,拥有50辆汽车以上的汽车租赁公司就将近3000家,这还不包括没有申请执照的各种私人租车行。
安飞士要解决的,是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中国的市场。
他们还是保持了多年的企业原则,在运营模式上仍然严格按照既定的规范性操作,这种严谨的态度,相较于业内一些不规范的竞争对手来说,更像是穿西装的遇上了穿拖鞋的。安飞士在重庆的网点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拿到资质和执照开始正式营业。而对于一些驾轻就熟的同行来说,不仅“先挂招牌,其他事情再说”,有时甚至出现有店无车的状况。
“国内的消费者并没有经历过跌跌撞撞的情况,没有资质和合法运行状态,风险在消费者,出了事故没有保险理赔,没有保养机制在配套,有风险你要承担,甚至可能要用争吵的方式去解决”。
这种坚持并不是没有道理。在为北京奥运提供汽车租赁服务期间,安飞士的内部操作守则被汽车租赁协会当作行业标准推行,“市场本身就需要标准化的规范体系”。
而在安飞士和中国市场之间存在的一个本土化课题是,中国消费者是否适应这样的国际品牌,以及这样一套严谨的服务体系。
在彭仕邦看来,可能在一部分中国消费者心里,国际品牌一定就是昂贵的,但就像人们觉得ZARA和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