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出血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虽然血压控制明显降低脑出血的发病率,而且降压治疗亦成为脑出血急性期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降压目标值过低有可能对临床转归产生负面影响,降压治疗并未明显降低脑出血后30 d内死亡率。血压控制与脑出血后血肿的发展和缺血性脑损伤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其机制如何?如何通过脑灌注成像和功能成像的方法了解急性期降压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降压治疗与脑出血后脑缺血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的急性脑出血降压治疗(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TACH)Ⅱ研究试图比较积极的血压控制和一般血压控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相信在血压这个可控因素解决之后,脑出血治疗的效果会有所改善。 随着20世纪90年代磁共振梯度回波成像(gradient-ech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RE)技术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的出现及应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开始为人所知并日益受到重视。CMB是脑内微小血管破裂或血液微量渗漏所致微量出血后,血液裂解成分(含铁血黄素、脱氧血红蛋白和铁蛋白)在脑微小血管周围间隙沉积。高血压病及脑淀粉样血管病是CMB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局限于脑叶的CMB被认为与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而位于大脑深部及幕下的CMB则与高血压性微血管病变有关。与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影响深部和皮质下小动脉不同,脑淀粉样血管病常影响浅表和软脑膜小血管,β淀粉样蛋白在血管壁沉积导致管壁退化,从而使其更容易破裂。许多脑出血患者可能先前存在由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慢性微血管病变,这些潜在的病理变化使患者更容易发生缺血和出血性卒中。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我们组织了这一期专题,以期大家更多地关注脑出血和CMB,努力探索降低脑出血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