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30余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开始迈入中速增长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城市化进程、成本上涨、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等问题接踵而来,中国正步入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开端。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对同样经历着深刻制度性变革的资本市场发生影响?浸淫资本市场十多年,目前在上投摩根基金担任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的冯刚坦言,“2013年GDP增长“L型”底部企稳,结构改革预期加大,中国已经从过去十年高速增长进入调整阶段,这种调整非短期可结束,提高短期增长水平容易积累风险,中国必须进入结构改革的阶段。”
正如希腊字母中α所代表的涵义——“开始”, 2012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元年”,长期的结构性机会将会为投资者带来新的赚钱效应。
企业制度变革决定蓝筹潜力
2012年11月的最后一周,时隔45个月后,上证综指再一次跌到了2000点关口的下方。此后“解放底”的出现、QFII等资金入场、银行等蓝筹股旱地拔葱式的上扬,一下子刺激了市场的风险偏好,“超配”中国资产成了热门语汇。
“经济、宏观流动性快速收缩的阶段已经过去,正出现阶段性的平台,估值也已完全具备投资吸引力。在改革氛围下,外围资金有望信心改善,2013年将出现‘憧憬行情’,市场有望迎来恢复性上升。”冯刚指出。
自北大获得硕士学位以来,冯刚从事了10多年的投资研究工作。在他看来,相比2012年三、四季度,2013年GDP同比增速温和反弹,预计全年有望在7.8%-8.0%左右,走势大概前高后低,消费继续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高的一块。基于中性假设,即上半年粮食和猪肉价格平稳或略有下降,输入型通胀不明显情况下,预计2013年CPI在3%以下,全年先低后高,三季度开始回升,宏观政策总体稳健。
他强调说,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企业经营层面可能也必须进一步“制度改革”,进而释放制度红利。比如启动市值考核、调整行业结构、革新经营机制等等,这样的改革步子迈开,对于激发蓝筹股的活力和潜力,意义巨大。
投资就像打磨钻石
“投资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有时候需要深入,有时又考验灵活性、艺术性。中国的基金经理像中国农民一样,要想丰收,一方面靠天吃饭,更重要的是要精耕细作。选股、选行业、交易、择时,这四个投资因素中,作为一个专业机构,职业的投资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选股。”
冯刚说,“选股是多元素多视角审视、观察一个公司、行业的过程。”他回忆道,7、8年前投资时往往只看PE指标,高了就卖低了就买。但投资没有这么简单,每个公司都有自身特性;而有些消费品类公司,过往就看新店开张速度、数量,深入研究需要分析库存积压、终端消费力等综合考虑,并不是开店数量越多增长越快,因为转入到过度竞争的行业后,开店数量就没有意义了。
“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对专业人士来讲,选择投资标的的准确率应该是80%以上。做概率更大的事情,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有效的。”他说,“投资和出口基本见顶,意味着很多行业的需求已经开始趋势性放缓,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太可能继续高速增长了。很多传统行业尤其是很多制造业基本面没有弹性,钢铁业2009年或许已经出现了最后一个反弹。而且类似的产业会越来越多,过一两年、就会多一两个传统行业成为“僵尸”,这是趋势。所以,结构性投资越发重要。
2013年的行业配置菜单是什么?他表示,在基本面和流动性企稳带动下,低估值行业有估值修复行情,比如金融地产、建筑建材、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行业。成长股将重新获得动力,一些契合中国经济转型的成长股不断得到验证而脱颖而出,比如品牌消费、医药、TMT、节能环保和一些新兴行业。3季度之后,可重点跟踪新一届领导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寻找主题性投资机会,关注金融改革、土地改革、城乡社会保障、资源价格和税收改革等投资机会,另外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二胎政策具备了认真讨论的基础。
团队磨合产生红利
和资产配置相比,冯刚觉得在上投摩根任职的这两年里肩负着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便是揣摩如何组建和管理投研团队,选拔、培养投资人才是比选股更有挑战性、长期性。冯刚认为,和以往不同,今后基金公司的竞争力更多将体现在整体作战能力上,所以要力争把投研团队捏合成一支具备很强选股能力的优秀团队。
最好的团队不一定是把市场上最聪明的一批人聚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冯刚认为,最聪明的人,如果捏合不到一起,对于团队有的时候是负贡献;但是如果通过有效的管理融合,将他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长期磨合所产生的合力会是非常惊人的。
他说,一个团队开始产生磨合红利的特征有几个,首先是人员流失率很低,团队的相对稳定、长期在一起工作,才能够互相了解、磨合进而产生默契;另一个特点是团队沟通畅通、人尽其才。
2013年的投资旅途中,经济形势的变化将更加难以捉摸,冯刚和他的投研团队将迎接更多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是一位优秀的投资家应有的一种经历。
正如希腊字母中α所代表的涵义——“开始”, 2012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元年”,长期的结构性机会将会为投资者带来新的赚钱效应。
企业制度变革决定蓝筹潜力
2012年11月的最后一周,时隔45个月后,上证综指再一次跌到了2000点关口的下方。此后“解放底”的出现、QFII等资金入场、银行等蓝筹股旱地拔葱式的上扬,一下子刺激了市场的风险偏好,“超配”中国资产成了热门语汇。
“经济、宏观流动性快速收缩的阶段已经过去,正出现阶段性的平台,估值也已完全具备投资吸引力。在改革氛围下,外围资金有望信心改善,2013年将出现‘憧憬行情’,市场有望迎来恢复性上升。”冯刚指出。
自北大获得硕士学位以来,冯刚从事了10多年的投资研究工作。在他看来,相比2012年三、四季度,2013年GDP同比增速温和反弹,预计全年有望在7.8%-8.0%左右,走势大概前高后低,消费继续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高的一块。基于中性假设,即上半年粮食和猪肉价格平稳或略有下降,输入型通胀不明显情况下,预计2013年CPI在3%以下,全年先低后高,三季度开始回升,宏观政策总体稳健。
他强调说,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企业经营层面可能也必须进一步“制度改革”,进而释放制度红利。比如启动市值考核、调整行业结构、革新经营机制等等,这样的改革步子迈开,对于激发蓝筹股的活力和潜力,意义巨大。
投资就像打磨钻石
“投资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有时候需要深入,有时又考验灵活性、艺术性。中国的基金经理像中国农民一样,要想丰收,一方面靠天吃饭,更重要的是要精耕细作。选股、选行业、交易、择时,这四个投资因素中,作为一个专业机构,职业的投资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选股。”
冯刚说,“选股是多元素多视角审视、观察一个公司、行业的过程。”他回忆道,7、8年前投资时往往只看PE指标,高了就卖低了就买。但投资没有这么简单,每个公司都有自身特性;而有些消费品类公司,过往就看新店开张速度、数量,深入研究需要分析库存积压、终端消费力等综合考虑,并不是开店数量越多增长越快,因为转入到过度竞争的行业后,开店数量就没有意义了。
“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对专业人士来讲,选择投资标的的准确率应该是80%以上。做概率更大的事情,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有效的。”他说,“投资和出口基本见顶,意味着很多行业的需求已经开始趋势性放缓,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太可能继续高速增长了。很多传统行业尤其是很多制造业基本面没有弹性,钢铁业2009年或许已经出现了最后一个反弹。而且类似的产业会越来越多,过一两年、就会多一两个传统行业成为“僵尸”,这是趋势。所以,结构性投资越发重要。
2013年的行业配置菜单是什么?他表示,在基本面和流动性企稳带动下,低估值行业有估值修复行情,比如金融地产、建筑建材、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行业。成长股将重新获得动力,一些契合中国经济转型的成长股不断得到验证而脱颖而出,比如品牌消费、医药、TMT、节能环保和一些新兴行业。3季度之后,可重点跟踪新一届领导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寻找主题性投资机会,关注金融改革、土地改革、城乡社会保障、资源价格和税收改革等投资机会,另外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二胎政策具备了认真讨论的基础。
团队磨合产生红利
和资产配置相比,冯刚觉得在上投摩根任职的这两年里肩负着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便是揣摩如何组建和管理投研团队,选拔、培养投资人才是比选股更有挑战性、长期性。冯刚认为,和以往不同,今后基金公司的竞争力更多将体现在整体作战能力上,所以要力争把投研团队捏合成一支具备很强选股能力的优秀团队。
最好的团队不一定是把市场上最聪明的一批人聚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冯刚认为,最聪明的人,如果捏合不到一起,对于团队有的时候是负贡献;但是如果通过有效的管理融合,将他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长期磨合所产生的合力会是非常惊人的。
他说,一个团队开始产生磨合红利的特征有几个,首先是人员流失率很低,团队的相对稳定、长期在一起工作,才能够互相了解、磨合进而产生默契;另一个特点是团队沟通畅通、人尽其才。
2013年的投资旅途中,经济形势的变化将更加难以捉摸,冯刚和他的投研团队将迎接更多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是一位优秀的投资家应有的一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