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迫切需要改善生态、缓解生活压力的环境,城市园林化满足人们的需求,日益受到重视。分析城市园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作用,提出城市园林化建设发展建议,勾画打造“市郊园林、森林公园、林中城镇”的发展方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我们需要转变观念,配套与市政建设同步的绿化措施。
关键词 城市;园林建设;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2-030-02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908.1428.03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9/8 14:28:59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打破生态平衡,危及到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园林古建学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园林》中说:“园林是人类居住的最佳环境,希望园林城市早日实现,整个大地都园林化”[1]。这是伟大时代的迫切需求,是新世纪对中华文明的呼唤。
1 城市园林化概念
城市园林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城市园林化是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设施维护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工作、休息及开展文化活动的园地。特点是城镇有森林,森林隐城镇。
2 城市园林化的必要性
2.1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农业人口非农业化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2.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大,城市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为了防止城市建设标准化和商品化导致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园林由于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沉淀,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有利于凸显民族化、地方化。
3 城市园林化建设的作用
3.1 净化空气
3.1.1 吸收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是城市的“肺”,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测算,1 hm2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 kg二氧化碳,释放750 kg氧气。
3.1.2 增大湿度
绿色植物具有的蒸腾作用,可吸热和蒸发水分,增大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据推算,1 hm2的阔叶林在夏季能蒸腾2500 kg的水,相当于同等水库的蒸发量。
3.1.3 调节气温
绿色植物有遮荫作用,可以减少阳光直射,蒸腾水分所消耗热能可以降低夏季气温。通常树荫内外温差可达3~5℃。
3.1.4 降低风速
由于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滤作用,当气流穿过绿地时,气流能量被消耗,从而达到防风效果。
3.1.5 防尘降噪
植物通过覆盖地表减少颗粒物来源,通过叶面吸附起到滞尘作用,有效降低空气中的PM2.5。当声音垂直经过树木时,会因发生反射和衍射而衰减,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3.2 美化城市环境
绿色植物能产生负氧离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好的园林景色还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使人神清气爽。生活在高楼林立、烟尘弥漫的城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将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入城市,以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可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3.3 传承文化
我国园林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具有特殊的伦理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观。通常把美学建立在“意境”基础上,让文学、绘画及建筑融为一体,这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我们要让她独特的风采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流芳千秋万代,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3.4 防灾避灾的场所
城市里楼房林立,人烟密集,一旦出现地震、火灾和洪灾之类的灾害,必须具备可就近疏散的防灾场所,这是城市建设必须设法解决的大问题。平常,公园和绿地供人游玩,非常时期就是绝好的避灾场所。
3.5 物种保护
植物园和动物园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和游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物种种源的作用。
4 城市园林化建设建议
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市政设施建设的磨合,已从狭隘的造园转入城市园林化。也就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4.1 设计和管护
4.1.1 设计
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要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根据各地的风俗、地理环境、地貌特点、气候特征等因素,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科学安排林地、水池、湖泊以及休闲场所的地域空间,确保设计的可操作性。
4.1.2 管护
建设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办好的,应以多种方式广泛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地形成社会化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园林绿地的法制力度,确保城市园林化成效。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园林建造和管护将逐渐分离开来,最终执行物业化管理。在过渡时期应该做好准备,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提前培训园林物管人才。
4.2 空间开放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面积有限,我们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更要注重立体绿化,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空间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景观,扩大了观赏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生态系统的效能[2]。
4.3 市郊园林
城市人口密集,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大规模建设城市绿地是不现实的。要解决城市生态问题,除了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地外,更重要的是将园林建设扩展到城市周边区域。当然,简单地让以产粮为主的农民改种草木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在城市周边兴办园林事业,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休闲场所。
4.4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更能表现自然。打造森林公园只需依法定程序申报批准后,经过一定的改造,配备建筑、疗养、餐饮等各种设施即可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特点是投资小、见效快,简单易行。
4.5 林中城镇
我国幅员辽阔,东高西低,南北有别,加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差异,城市建设风格各异。就多山区域而言,发展应以星状城镇为主,让住房上山,树木进城,有利于城镇园林化的提前到来,最终实现整个大地都园林化。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空间赏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敬廷桃)
关键词 城市;园林建设;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2-030-02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908.1428.03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9/8 14:28:59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打破生态平衡,危及到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园林古建学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园林》中说:“园林是人类居住的最佳环境,希望园林城市早日实现,整个大地都园林化”[1]。这是伟大时代的迫切需求,是新世纪对中华文明的呼唤。
1 城市园林化概念
城市园林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城市园林化是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设施维护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工作、休息及开展文化活动的园地。特点是城镇有森林,森林隐城镇。
2 城市园林化的必要性
2.1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农业人口非农业化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2.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大,城市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为了防止城市建设标准化和商品化导致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园林由于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沉淀,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有利于凸显民族化、地方化。
3 城市园林化建设的作用
3.1 净化空气
3.1.1 吸收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是城市的“肺”,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测算,1 hm2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 kg二氧化碳,释放750 kg氧气。
3.1.2 增大湿度
绿色植物具有的蒸腾作用,可吸热和蒸发水分,增大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据推算,1 hm2的阔叶林在夏季能蒸腾2500 kg的水,相当于同等水库的蒸发量。
3.1.3 调节气温
绿色植物有遮荫作用,可以减少阳光直射,蒸腾水分所消耗热能可以降低夏季气温。通常树荫内外温差可达3~5℃。
3.1.4 降低风速
由于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滤作用,当气流穿过绿地时,气流能量被消耗,从而达到防风效果。
3.1.5 防尘降噪
植物通过覆盖地表减少颗粒物来源,通过叶面吸附起到滞尘作用,有效降低空气中的PM2.5。当声音垂直经过树木时,会因发生反射和衍射而衰减,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3.2 美化城市环境
绿色植物能产生负氧离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好的园林景色还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使人神清气爽。生活在高楼林立、烟尘弥漫的城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将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入城市,以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可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3.3 传承文化
我国园林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具有特殊的伦理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观。通常把美学建立在“意境”基础上,让文学、绘画及建筑融为一体,这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我们要让她独特的风采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流芳千秋万代,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3.4 防灾避灾的场所
城市里楼房林立,人烟密集,一旦出现地震、火灾和洪灾之类的灾害,必须具备可就近疏散的防灾场所,这是城市建设必须设法解决的大问题。平常,公园和绿地供人游玩,非常时期就是绝好的避灾场所。
3.5 物种保护
植物园和动物园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和游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物种种源的作用。
4 城市园林化建设建议
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市政设施建设的磨合,已从狭隘的造园转入城市园林化。也就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4.1 设计和管护
4.1.1 设计
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要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根据各地的风俗、地理环境、地貌特点、气候特征等因素,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科学安排林地、水池、湖泊以及休闲场所的地域空间,确保设计的可操作性。
4.1.2 管护
建设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办好的,应以多种方式广泛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地形成社会化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园林绿地的法制力度,确保城市园林化成效。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园林建造和管护将逐渐分离开来,最终执行物业化管理。在过渡时期应该做好准备,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提前培训园林物管人才。
4.2 空间开放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面积有限,我们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更要注重立体绿化,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空间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景观,扩大了观赏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生态系统的效能[2]。
4.3 市郊园林
城市人口密集,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大规模建设城市绿地是不现实的。要解决城市生态问题,除了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地外,更重要的是将园林建设扩展到城市周边区域。当然,简单地让以产粮为主的农民改种草木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在城市周边兴办园林事业,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休闲场所。
4.4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更能表现自然。打造森林公园只需依法定程序申报批准后,经过一定的改造,配备建筑、疗养、餐饮等各种设施即可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特点是投资小、见效快,简单易行。
4.5 林中城镇
我国幅员辽阔,东高西低,南北有别,加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差异,城市建设风格各异。就多山区域而言,发展应以星状城镇为主,让住房上山,树木进城,有利于城镇园林化的提前到来,最终实现整个大地都园林化。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空间赏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