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界在全球都面对高度社会风险的期间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等技术积极应对了教学方面的严峻挑战,但这暴露出我们亟须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改善教师教授方式,优化课程体系等问题。本研究在近三年的多媒体课程模块整体构建基础上,探索实践了柔性化模块教学并从定性及定量两方面进行分析。本研究表明课程的柔性组织与课程的模块化知识相辅相成,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提升学习素养,从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柔性组织;模块化课程;学习素养
2020年上半年全球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迫使高校、院系、教师和学生各方认真思考。为积极应对此次风险,各部门齐心协力地完成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线上教与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这也暴露出学生的学习素养偏低,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浅层次学习、功利学习和被动学习的问题;教师方面仍存在照本宣科、忽略学生个体情况的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亟须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改善教师教授方式,优化课程体系,柔性化模块教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破解此难题。
一、柔性化模块教学内涵
本研究提出的柔性化模块教学将课程的柔性组织和课程的模块教学相结合,教师提前进行递进式课程及知识模块设计,通过引入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柔性化组织,课程的柔性组织与课程的模块化知识相辅相成。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并改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进行主动式学习,提高自身学习素养。
二、柔性化模块教学实践
本研究以多媒体类课程为例,将内容密切相关、相近、渗透、互补的多门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优化整合,选取W校的基础多媒体类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专业多媒体类课程《图像处理技术》《UI交互设计》作为一个多媒体模块课程群作为试验。它们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学生涉猎的内容相对广泛,但对于应用方面的知识模块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在知识方面中的软件布局、文字模块、排版设计等比较相似,在实践操作中侧重于在基础应用上进行创新应用等。
(一)柔性化模块教学框架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及UI交互的知识点和技巧技术都在改进,所以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拓宽知识面。此实践中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析每门课程(或项目)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多个知识单元和知识点。采用“结构整体有序、内容穿插嫁接”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改造方式,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使模块化知识在课程群内可以有机联系,在课程中又可以独立存在。
(二)柔性化模块教学模式实施
通过对本校2016级、2017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访谈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希望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学习,认为拥有相关背景知识和合理的知识基础进行模块化学习比聚焦于互不关联的知识细节更能提升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柔性化模块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回应以上需求。
(1)课程间柔性组织,关注整体架构。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UI交互设计》的内在共通性进行梳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梳理各模块的整体架构和递进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回应而非过度解释信息;以引导—应用—创新的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对孤立信息的掌握。
(2)递进式模块知识,柔性化组织学习。在教学中三门课程均以引导知识为基础进行递进式模块知识重构,设计一系列的应用操作项目,最后完成个人创新实践。在课堂中采用研讨式、协作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MOOC、学习通等平台均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也为本研究的柔性化模块教学提供了一定契机。本研究主要以2017级学生为主进行柔性化模块教学,采用自建教学资源结合MOOC已有资源的SPOC形式,与2015级的传统教学和2016级的模块化教学进行对比。
(3)鼓励创新实践,动态化效果测评。开放性是柔性化组织的特色,因此本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并进行动态化效果测评,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参与教学素材库、网络平台的建设,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差异和职业规划差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以赛促学、以证代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性专业能力。
(三)成效分析
选取的三门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呈递进顺序,模块内容知识同样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由于2016级学生之前没有《UI交互设计》课程的安排,因此柔性化模块教学对象以2017级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主。为验证柔性化模块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素养及教学效果,本研究以采用柔性化模块教学所示的《图像处理技术》的2017级学生为实验组,引入本校2018年及2019年开设相同课程的2015级和2016级学生进行实证对比。2015级学生主要为传统课堂教学,2016级学生为模块化教学,2017级学生为柔性化模块教学,考核方式也从传统的纸质试卷向机考、以赛促学、以证代考的多元化、多角度、多手段评价方式转换。
1.教学成效定性分析
基于传统教学、模块化教学及柔性化模塊教学的主要区别,本研究的定性对比分析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学生参与度、学习动力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进行。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将对比内容汇总。可以看出,柔性化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行业前沿知识使模块化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使学生学习有方向感及成就感,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激励学生结合兴趣和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学习;动态测评方式更是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的学习环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2.教学成效定量分析
由于只有2017级的学生参与了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情况,因此本研究的定量分析未将比赛状况加入定量分析中,主要从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进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主要指实验完成度和创新性,期末成绩为最终考试情况。将实验组(2017级)和对照组(2015级和2016级)的三类成绩分别取平均值后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及期末成绩的平均分上2017级学生的平均分比实施传统教学的2015级学生均有提高,和2016级学生相比期末成绩有所降低,三类成绩中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提高尤其明显。平时成绩之间的差距较大主要是由于在柔性化模块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平台记录的学生参与度、互动程度及积极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实验成绩则是因为实施了分层次教学和协作式教学等手段,学生实验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及创新性比之前均有提升;期末成绩由传统的报告形式转为机考,对于学生应用的熟练度、短时间内的创新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比于2016级学生成绩有所降低,但考虑到以赛促学、以证代考的多样性测评,图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柔性化模块教学对于学生的应用操作方面有较好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
多媒体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而言更为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相对其他课程容易一些,但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几个限制性因素。一是课程间的模块知识衔接难以完全构建,零散知识点学生容易疏漏融合。二是教师在教学前及教学后均需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坚持和多方面进行协调配合。
总体来看,本研究实施的柔性化模块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将三门多媒体技术课程知识进行了整体构建,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既关注基本理论和知识传授、又突出多种专业能力培养的协调格局;教学方式及培养手段可以适应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并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作用;明确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素养,从而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志忠.学习素养:风险社会中的教育诉求[J].大学教育科学,2020(03):125127.
[2]梁林梅,李志.从学习科学到教学实践变革——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的关键概念与有效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8(12):1320.
[3]张勇,何富君,等.基于柔性模块化平台及多维度实践支撑的新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机械设计,2018(52):250252.
基金项目:武昌工学院“基于课程联动的多媒体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2019JYZ0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產学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01702110021)”
作者简介:王晶,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武昌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创新研究;舒畅,男,汉族,安徽人,武昌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关键词:柔性组织;模块化课程;学习素养
2020年上半年全球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迫使高校、院系、教师和学生各方认真思考。为积极应对此次风险,各部门齐心协力地完成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线上教与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这也暴露出学生的学习素养偏低,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浅层次学习、功利学习和被动学习的问题;教师方面仍存在照本宣科、忽略学生个体情况的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亟须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改善教师教授方式,优化课程体系,柔性化模块教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破解此难题。
一、柔性化模块教学内涵
本研究提出的柔性化模块教学将课程的柔性组织和课程的模块教学相结合,教师提前进行递进式课程及知识模块设计,通过引入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柔性化组织,课程的柔性组织与课程的模块化知识相辅相成。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并改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进行主动式学习,提高自身学习素养。
二、柔性化模块教学实践
本研究以多媒体类课程为例,将内容密切相关、相近、渗透、互补的多门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优化整合,选取W校的基础多媒体类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专业多媒体类课程《图像处理技术》《UI交互设计》作为一个多媒体模块课程群作为试验。它们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学生涉猎的内容相对广泛,但对于应用方面的知识模块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在知识方面中的软件布局、文字模块、排版设计等比较相似,在实践操作中侧重于在基础应用上进行创新应用等。
(一)柔性化模块教学框架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及UI交互的知识点和技巧技术都在改进,所以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拓宽知识面。此实践中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析每门课程(或项目)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多个知识单元和知识点。采用“结构整体有序、内容穿插嫁接”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改造方式,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使模块化知识在课程群内可以有机联系,在课程中又可以独立存在。
(二)柔性化模块教学模式实施
通过对本校2016级、2017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访谈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希望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学习,认为拥有相关背景知识和合理的知识基础进行模块化学习比聚焦于互不关联的知识细节更能提升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柔性化模块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回应以上需求。
(1)课程间柔性组织,关注整体架构。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UI交互设计》的内在共通性进行梳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梳理各模块的整体架构和递进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回应而非过度解释信息;以引导—应用—创新的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对孤立信息的掌握。
(2)递进式模块知识,柔性化组织学习。在教学中三门课程均以引导知识为基础进行递进式模块知识重构,设计一系列的应用操作项目,最后完成个人创新实践。在课堂中采用研讨式、协作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MOOC、学习通等平台均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也为本研究的柔性化模块教学提供了一定契机。本研究主要以2017级学生为主进行柔性化模块教学,采用自建教学资源结合MOOC已有资源的SPOC形式,与2015级的传统教学和2016级的模块化教学进行对比。
(3)鼓励创新实践,动态化效果测评。开放性是柔性化组织的特色,因此本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并进行动态化效果测评,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参与教学素材库、网络平台的建设,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差异和职业规划差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以赛促学、以证代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性专业能力。
(三)成效分析
选取的三门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呈递进顺序,模块内容知识同样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由于2016级学生之前没有《UI交互设计》课程的安排,因此柔性化模块教学对象以2017级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主。为验证柔性化模块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素养及教学效果,本研究以采用柔性化模块教学所示的《图像处理技术》的2017级学生为实验组,引入本校2018年及2019年开设相同课程的2015级和2016级学生进行实证对比。2015级学生主要为传统课堂教学,2016级学生为模块化教学,2017级学生为柔性化模块教学,考核方式也从传统的纸质试卷向机考、以赛促学、以证代考的多元化、多角度、多手段评价方式转换。
1.教学成效定性分析
基于传统教学、模块化教学及柔性化模塊教学的主要区别,本研究的定性对比分析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学生参与度、学习动力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进行。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将对比内容汇总。可以看出,柔性化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行业前沿知识使模块化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使学生学习有方向感及成就感,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激励学生结合兴趣和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学习;动态测评方式更是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的学习环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2.教学成效定量分析
由于只有2017级的学生参与了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情况,因此本研究的定量分析未将比赛状况加入定量分析中,主要从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进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主要指实验完成度和创新性,期末成绩为最终考试情况。将实验组(2017级)和对照组(2015级和2016级)的三类成绩分别取平均值后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及期末成绩的平均分上2017级学生的平均分比实施传统教学的2015级学生均有提高,和2016级学生相比期末成绩有所降低,三类成绩中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提高尤其明显。平时成绩之间的差距较大主要是由于在柔性化模块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平台记录的学生参与度、互动程度及积极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实验成绩则是因为实施了分层次教学和协作式教学等手段,学生实验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及创新性比之前均有提升;期末成绩由传统的报告形式转为机考,对于学生应用的熟练度、短时间内的创新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比于2016级学生成绩有所降低,但考虑到以赛促学、以证代考的多样性测评,图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柔性化模块教学对于学生的应用操作方面有较好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
多媒体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而言更为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相对其他课程容易一些,但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几个限制性因素。一是课程间的模块知识衔接难以完全构建,零散知识点学生容易疏漏融合。二是教师在教学前及教学后均需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坚持和多方面进行协调配合。
总体来看,本研究实施的柔性化模块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将三门多媒体技术课程知识进行了整体构建,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既关注基本理论和知识传授、又突出多种专业能力培养的协调格局;教学方式及培养手段可以适应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并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作用;明确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素养,从而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志忠.学习素养:风险社会中的教育诉求[J].大学教育科学,2020(03):125127.
[2]梁林梅,李志.从学习科学到教学实践变革——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的关键概念与有效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8(12):1320.
[3]张勇,何富君,等.基于柔性模块化平台及多维度实践支撑的新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机械设计,2018(52):250252.
基金项目:武昌工学院“基于课程联动的多媒体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2019JYZ0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產学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01702110021)”
作者简介:王晶,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武昌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创新研究;舒畅,男,汉族,安徽人,武昌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