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宽知识面,提高课外阅读量。本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特质,并对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新课程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课外阅读教学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渠道,课外阅读可以锻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以及知识范围,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是其他学科理解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其他学科知识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高其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特质
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学生开展各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特质。理解能力包括鉴赏、理解以及感知三部分,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对作者观点、文章结构以及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字的辨识和感知能力。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其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标准。文字表达能力体现在书面的交流和表达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将个人观点准确而清晰地传递给他人;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基本技能,其涵盖情感、态度、习惯以及方法等维度,即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将观点表述清楚。
3、文化领悟能力。语文学科是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和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领悟和体会我国文化的悠久灿烂和博大精深,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丰富人生、完善人格。
二、课外阅读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分析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乐学”即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重要价值,让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感悟学习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乐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目标”改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个性化差异,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在学期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方面,都要将“兴趣、乐趣、习惯”等置于教学和评价的首要地位,推进教学深度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母语启蒙课程的小学语文,其在基础教学中处于主体和基础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终身的“乐学”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的乐学热情,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终身学习有极大的好处。
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热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能够迸发极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科学的方式来实现。一是要坚持“兴趣诱学、习惯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要坚持“鼓励赏识、评价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给予学生必要的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学热情”。
2、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小学生爱玩、好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水平,开展多样化的阅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读、自读、课外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内与课外阅读,加强课内与课外交流,将课内方法與自我领悟的方法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高效的阅读方法,将阅读由少变多、由窄变宽,实现阅读学习质的飞跃,实现学会阅读、终身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强化阅读方法教学。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教学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依赖于分数和升学率的学习结果上,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形成过程的引导,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往往缺乏自学能力,善学素养低,仅仅通过机械的记忆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会学习”列为核心素养六大要素之一,明确提出“乐于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基本的要点,倡导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善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高效阅读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指导学生针对性地开展课外读物的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要坚持以“读”为“法”,变“讲懂”为“问懂”,即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将阅读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首要方法,积极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由“内容分析过程”转变为“语言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减少提问和讲解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理解的时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感悟和探究文章主旨;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学法”,将传统的“教过”转变为“教会”。在阅读教学课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师所教内容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内容中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能否将此方法运用于实践中;要坚持在平时的阅读中引领学生自主领悟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方法,注重发挥“学习策略”的作用,并将自我总结的方法在阅读中不断强化、提升内化。
总之,小学生是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未来,而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品质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课外阅读教学以充分重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多种途径强化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以及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艳敏:基于课外阅读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7,(16),12-13。
[2] 刘芹:基于课外阅读基础上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探究[J].科普童话,2017,(11),21。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新课程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课外阅读教学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渠道,课外阅读可以锻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以及知识范围,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是其他学科理解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其他学科知识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高其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特质
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学生开展各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特质。理解能力包括鉴赏、理解以及感知三部分,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对作者观点、文章结构以及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字的辨识和感知能力。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其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标准。文字表达能力体现在书面的交流和表达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将个人观点准确而清晰地传递给他人;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基本技能,其涵盖情感、态度、习惯以及方法等维度,即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将观点表述清楚。
3、文化领悟能力。语文学科是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和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领悟和体会我国文化的悠久灿烂和博大精深,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丰富人生、完善人格。
二、课外阅读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分析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乐学”即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重要价值,让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感悟学习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乐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目标”改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个性化差异,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在学期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方面,都要将“兴趣、乐趣、习惯”等置于教学和评价的首要地位,推进教学深度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母语启蒙课程的小学语文,其在基础教学中处于主体和基础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终身的“乐学”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的乐学热情,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终身学习有极大的好处。
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热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能够迸发极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科学的方式来实现。一是要坚持“兴趣诱学、习惯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要坚持“鼓励赏识、评价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给予学生必要的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学热情”。
2、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小学生爱玩、好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水平,开展多样化的阅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读、自读、课外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内与课外阅读,加强课内与课外交流,将课内方法與自我领悟的方法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高效的阅读方法,将阅读由少变多、由窄变宽,实现阅读学习质的飞跃,实现学会阅读、终身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强化阅读方法教学。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教学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依赖于分数和升学率的学习结果上,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形成过程的引导,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往往缺乏自学能力,善学素养低,仅仅通过机械的记忆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会学习”列为核心素养六大要素之一,明确提出“乐于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基本的要点,倡导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善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高效阅读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指导学生针对性地开展课外读物的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要坚持以“读”为“法”,变“讲懂”为“问懂”,即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将阅读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首要方法,积极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由“内容分析过程”转变为“语言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减少提问和讲解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理解的时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感悟和探究文章主旨;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学法”,将传统的“教过”转变为“教会”。在阅读教学课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师所教内容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内容中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能否将此方法运用于实践中;要坚持在平时的阅读中引领学生自主领悟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方法,注重发挥“学习策略”的作用,并将自我总结的方法在阅读中不断强化、提升内化。
总之,小学生是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未来,而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品质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课外阅读教学以充分重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多种途径强化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以及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艳敏:基于课外阅读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7,(16),12-13。
[2] 刘芹:基于课外阅读基础上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探究[J].科普童话,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