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
天气反复无常,气温飘忽不定,不同程度印证着春寒料峭。
因了身体的一些原因,这些天很少走出户外,或者说很少走路。在房间里享受阳光,就成了最为奢侈的生活。
沙发上堆满了棉衣、毛裤、工服以及被子,杂乱无章,我不愿去梳理它们。这个房间属于我的同时,它们也有享受温暖的权利。
一些西药——片状的、胶囊状的、液状的占据着不大的茶几。在我围着茶几走过的每一次,似乎都能闻到治病救人的味道。我知道,这些天,它们是减少我疼痛的唯一“朋友”。每一片药剂被我吞下,肿胀和疼痛就会从体内被抽走一丝或者一缕。有形的肿胀、无形的疼痛与这些药片,在我的体内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当然,斗争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我的身体。而我,此时正躺在临窗的沙发上,微闭着眼睛,任凭暖融融的阳光,在身体之上不停地游走。
迷迷糊糊,似睡非睡。偶尔,也有梦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梦好像刚刚开始,就被窗外孩子的叫嚷声、高跟鞋声、汽车的鸣叫声,抑或一个说话声音很大的女声惊醒。我会起身,拖着走路不太灵便的腿,扶着阳台的栏杆观望。一两分、两分钟,甚至半小时,直至平静再次来临。
阳台不是很大,只有晾衣服的时候,我才过来。阳台下面是小区出进的一条主道,声音的不时出现,是很正常的。当然,这些声音的出现,只是偶尔会影响我对阳光的独自享受。
继续躺在沙发上。经过玻璃过滤后的阳光,少了刺眼的成分。自由和散漫的光线,与我此时病态的身体和不急不躁的心情极为匹配。
电视是打开的,但我不知道电视里的人在说些什么。他们说什么,于我意义不大。前一阵子,回家后的第一要务就是看电视,用电视消磨孤寂的时间,电视成了最紧密、最执着的伴侣。偶尔也在纸质的笔记本上记下一些与电视新闻、电视剧情有关的文字。记录的过程,充满了激情和信誓旦旦。這是些多么重要的信息和资料,以后一定有用得着的地方!其实,在时间的过往里,笔记本早已不知去向,记录的文字也不知去了何处,记录时的激情也被时间遮蔽……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难免会与外界产生隔膜。日久了,冷漠也会随之而来。热情少了,激情少了,惊讶少了,甚至,连说话也会少的。我有时候担心,有一天我会变成一个哑巴,一个能张口但不会说话的人。这时候,我会突然站起来,面对洁白的墙壁说:墙,你好,在这个寂静的房子里,我们是朋友,你得听我说话。然后,就等着墙来回答。墙依然站在墙该站的地方。有时候,我会在房间里大声歌唱,好像和谁赌气一样。但至今,没有左邻右舍来敲我的门,来警告我。他们知道我不是哑巴,我也知道他们不是聋子。
买了几个桔子,一把香蕉,顺手搁在了书桌上。睡起来的时候,发现桔子里流出一小坨淡黄色的汁液,汁液停滞,和我一样,享受阳光。香蕉的表皮出现了麻点,开始泛出腐朽的色泽。吃,还是不吃?这些有味道的水果,辜负了水果店那个胖老板的一番言辞。目睹这些病态的水果,倒是让我站在春寒料峭的北方,想起此时的江南,想起这些水果产地上的那些人,他们,现在干着什么?
太阳开始西移,我的身体也跟着太阳光移到了床上。
一些书占据了床的很大一部分。沈从文、郁达夫在床头与枕头一同沉睡。没有读完的《民国固原县志》压在几本杂志上面,这本书,每晚睡觉前总要翻上几页,翻看它,我会睡得踏实一些。
但是,这个时候,躺在床上,让人睡不着。
床,其实是使人产生很多想法的地方。生活。生存。死亡。欢快。彩票。罪恶。金钱。阴谋……在床上可以尽情地想。床,也是一个充满了诱惑、色彩、幻想、朦胧、意念的地方。好在,我多年来养成了在床上看书的习惯。一些想法刚刚萌生,手一抖,书一动,想法就烟消云散,只留下一些若有若无和虚无缥缈。
靠在床头,阳光斜射在对面的墙上。黄色与白色混合后的光彩,很像打碎在地上的鸡蛋,也很像我刚才给自己的腿上喷洒的“麝香祛痛剂”的颜色。
我的手指按在膝盖肿胀的地方,按下去的时候,肤色是黄色,手指弹起,那地方就变成紫青色。坐在床上,一遍一遍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只要我稍稍用点力,来自肉体的疼痛会使我想起一些伴随年龄而来的词语。比如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这些一时半会儿要不了人命的病名。
阳光像一面毛巾被,盖在我的身体上,不热不冷。
但阳光总会稠密起来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忽然想起两年前,也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我要将身体全部投向一个未知和陌生的环境。与父亲告别,没有言语对白,隔着窗户,楼上楼下,两双目光在阴郁的天空下传递温暖。这样的目光也只有多年父子才能体味到。转身,我知道那目光一直盯着我的后背。
经历和经验总是在冲突与疼痛中拓展,收获之后,感叹阳光是灿烂的;创伤之余,哀叹阳光是阴暗的。
其实,阳光一直很灿烂,等到所有的欲望慢慢安静下来,即便在黑夜里,你依然能感觉到阳光的存在。
理发
我走着,走得很慢,在这座陌生的小城里。我不是要看什么风景,而是在寻找适合我理发的场所,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发廊。发廊里靠手艺吃饭的那些人,曾经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剃头匠。现在是不是还这样被叫,我几乎很少听见了。现在,发廊这个词似乎在褒义和贬义之间寻找着一种突破,至于能不能突破,突破到什么程度,这是社会学和伦理学涉及的范畴,我不想细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要理发的人。
街面上,倒是有几家环境很不错的发廊。掀开门帘的时候,看见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黄头发、红头发的男孩和女孩。也许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我怕看见这样的男孩、女孩。我一直以为染了发的孩子与某种组织有关,好端端的黑头发怎就变成黄色、橙色、黑红色、麦子色,甚至白色呢?看见发廊里有这样色彩的人,不等他们说话,我就会转身离去。我知道自己的这种举动会招来这些色彩斑斓的人好奇、白眼,或者悄悄地辱骂。 从南街找到北街,又从北街找到南街。没有,没有一家适宜于我,或者说是我要寻找的发廊。我寻找的理发人应该是一个上了年岁的人,至少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当然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无奈,只好站在一棵树下,东张西望。两手插在裤兜里,没有任何目标地东张西望。此时,风卷着落叶在街面上奔跑。我知道这些落叶和此时的我一样,没有任何目的和去处。也有一片树叶落在了我的头上,顺手捏在手里,叶片红里泛黄,脉络清晰可见。这片失去了水分的树叶,柔软在我的掌心。一个春天又一个夏天,叶片上那些饱满的水分亮丽了叶片的一生,最后终极于一个隐秘的任何人无法看见的地方。这是秋天里最后一场风了,风急着赶路,叶子也急着赶路,明天就要立冬了,叶子是不愿意自己的身体被冬天的风吹,因为冬天的风刺骨。
我继续走着,走得很慢。在秋风里,我的头发被风肆意地吹着。
落叶依然被我攥在手里,不断地打量。落叶,一个经久的名词,在很多人的笔下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与意境,又表述着不同的爱恋与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关于落叶,关于秋天的气度,一种恢弘磅礴的气度;《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这是路遥的一种凄婉,一种无奈地诉说,一种经历后的感叹。而我,是在不经意之间碰上了这种天气,这片落叶。秋天。落叶。与我又是怎样的一种况味?我没有心思去思索这个沉重的话题,千百年来有多少人都无法说清楚的话题。我的目标是寻找一处理发的地方。
发现这个发廊时,我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眼前一亮、欣喜若狂、柳暗花明等等词汇,这些词语用在一个寻找理发场所上实在有些被糟蹋。
“理发”两个红色的大字被悬挂在白色的门帘上,那样简单、素净、质朴。我掀开它的时候,就看见那个四十开外的男人坐在转椅上,微闭着眼睛,随着转椅一圈一圈地转动着,一副悠然的样子。我原本是不想打扰他的悠然,悄悄离去。然而他还是听见了我的脚步声。
理发?
理发。
依然是那些惯常的动作:洗,擦,围上围裙,坐在椅子上,面对一块大镜子。镜子里的这个男人,动作娴熟、干练、麻利。他也不问我留多长,留什么样的发型,固执地按照自己的经验修剪着我的头发。
他不说话,我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和他攀谈,只有嚓嚓嚓的剪刀声音和电推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头发一缕一缕从他的指间落于地面,头发就像此时那些在街面上乱飞的树叶,没有声响,没有去处,被往来的人踩踏于脚下。树叶最终被焚烧,被大地上的土壤腐殖,而我的头发呢?在离开我的头时,肯定有一种疼痛。这种疼痛只有头发自己明了,树叶也一样。任何一種物体在离开母体时,都会疼痛,但离开以后呢?漂泊。流浪。闯荡。寻找安逸的居所。期间没有谁能说清楚它们付出的艰辛、酸楚、孤寂,如同现在的我,离开母土,四处漂流。
大约二十分钟,我的头在这个男人的手中变换了模样,这模样我基本满意。当然了,已经到“前秃明亮”的年龄了,就没有什么资本要求人家的手艺,只要整齐就行。
从钱夹里取出十块钱。他在接钱的时候,我才发现他的左手明显比右手小,并且不停地颤抖。就想,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练就了这样一个熟练的手艺,理发的时候他的手怎么就不颤抖呢?不敢多想,人总是要谋生的。
找了零,我看见他拿起一把笤帚开始扫落在地上的头发,然后又用一把很小的铁锨小心地把头发端了出来。就在他掀开门帘的那一瞬间,一股风将头发吹向天空。此时,我看见我的头发和一些树叶混杂于一起,自由缓慢地飘向我看不见的地方去了。
(程耀东,宁夏固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散文》《湖南文学》《四川文学》《黄河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有文字被《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多篇作品入选年度选本。出版散文集《在大地上过完一生》。)
特约编辑:刘亚荣
天气反复无常,气温飘忽不定,不同程度印证着春寒料峭。
因了身体的一些原因,这些天很少走出户外,或者说很少走路。在房间里享受阳光,就成了最为奢侈的生活。
沙发上堆满了棉衣、毛裤、工服以及被子,杂乱无章,我不愿去梳理它们。这个房间属于我的同时,它们也有享受温暖的权利。
一些西药——片状的、胶囊状的、液状的占据着不大的茶几。在我围着茶几走过的每一次,似乎都能闻到治病救人的味道。我知道,这些天,它们是减少我疼痛的唯一“朋友”。每一片药剂被我吞下,肿胀和疼痛就会从体内被抽走一丝或者一缕。有形的肿胀、无形的疼痛与这些药片,在我的体内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当然,斗争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我的身体。而我,此时正躺在临窗的沙发上,微闭着眼睛,任凭暖融融的阳光,在身体之上不停地游走。
迷迷糊糊,似睡非睡。偶尔,也有梦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梦好像刚刚开始,就被窗外孩子的叫嚷声、高跟鞋声、汽车的鸣叫声,抑或一个说话声音很大的女声惊醒。我会起身,拖着走路不太灵便的腿,扶着阳台的栏杆观望。一两分、两分钟,甚至半小时,直至平静再次来临。
阳台不是很大,只有晾衣服的时候,我才过来。阳台下面是小区出进的一条主道,声音的不时出现,是很正常的。当然,这些声音的出现,只是偶尔会影响我对阳光的独自享受。
继续躺在沙发上。经过玻璃过滤后的阳光,少了刺眼的成分。自由和散漫的光线,与我此时病态的身体和不急不躁的心情极为匹配。
电视是打开的,但我不知道电视里的人在说些什么。他们说什么,于我意义不大。前一阵子,回家后的第一要务就是看电视,用电视消磨孤寂的时间,电视成了最紧密、最执着的伴侣。偶尔也在纸质的笔记本上记下一些与电视新闻、电视剧情有关的文字。记录的过程,充满了激情和信誓旦旦。這是些多么重要的信息和资料,以后一定有用得着的地方!其实,在时间的过往里,笔记本早已不知去向,记录的文字也不知去了何处,记录时的激情也被时间遮蔽……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难免会与外界产生隔膜。日久了,冷漠也会随之而来。热情少了,激情少了,惊讶少了,甚至,连说话也会少的。我有时候担心,有一天我会变成一个哑巴,一个能张口但不会说话的人。这时候,我会突然站起来,面对洁白的墙壁说:墙,你好,在这个寂静的房子里,我们是朋友,你得听我说话。然后,就等着墙来回答。墙依然站在墙该站的地方。有时候,我会在房间里大声歌唱,好像和谁赌气一样。但至今,没有左邻右舍来敲我的门,来警告我。他们知道我不是哑巴,我也知道他们不是聋子。
买了几个桔子,一把香蕉,顺手搁在了书桌上。睡起来的时候,发现桔子里流出一小坨淡黄色的汁液,汁液停滞,和我一样,享受阳光。香蕉的表皮出现了麻点,开始泛出腐朽的色泽。吃,还是不吃?这些有味道的水果,辜负了水果店那个胖老板的一番言辞。目睹这些病态的水果,倒是让我站在春寒料峭的北方,想起此时的江南,想起这些水果产地上的那些人,他们,现在干着什么?
太阳开始西移,我的身体也跟着太阳光移到了床上。
一些书占据了床的很大一部分。沈从文、郁达夫在床头与枕头一同沉睡。没有读完的《民国固原县志》压在几本杂志上面,这本书,每晚睡觉前总要翻上几页,翻看它,我会睡得踏实一些。
但是,这个时候,躺在床上,让人睡不着。
床,其实是使人产生很多想法的地方。生活。生存。死亡。欢快。彩票。罪恶。金钱。阴谋……在床上可以尽情地想。床,也是一个充满了诱惑、色彩、幻想、朦胧、意念的地方。好在,我多年来养成了在床上看书的习惯。一些想法刚刚萌生,手一抖,书一动,想法就烟消云散,只留下一些若有若无和虚无缥缈。
靠在床头,阳光斜射在对面的墙上。黄色与白色混合后的光彩,很像打碎在地上的鸡蛋,也很像我刚才给自己的腿上喷洒的“麝香祛痛剂”的颜色。
我的手指按在膝盖肿胀的地方,按下去的时候,肤色是黄色,手指弹起,那地方就变成紫青色。坐在床上,一遍一遍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只要我稍稍用点力,来自肉体的疼痛会使我想起一些伴随年龄而来的词语。比如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这些一时半会儿要不了人命的病名。
阳光像一面毛巾被,盖在我的身体上,不热不冷。
但阳光总会稠密起来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忽然想起两年前,也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我要将身体全部投向一个未知和陌生的环境。与父亲告别,没有言语对白,隔着窗户,楼上楼下,两双目光在阴郁的天空下传递温暖。这样的目光也只有多年父子才能体味到。转身,我知道那目光一直盯着我的后背。
经历和经验总是在冲突与疼痛中拓展,收获之后,感叹阳光是灿烂的;创伤之余,哀叹阳光是阴暗的。
其实,阳光一直很灿烂,等到所有的欲望慢慢安静下来,即便在黑夜里,你依然能感觉到阳光的存在。
理发
我走着,走得很慢,在这座陌生的小城里。我不是要看什么风景,而是在寻找适合我理发的场所,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发廊。发廊里靠手艺吃饭的那些人,曾经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剃头匠。现在是不是还这样被叫,我几乎很少听见了。现在,发廊这个词似乎在褒义和贬义之间寻找着一种突破,至于能不能突破,突破到什么程度,这是社会学和伦理学涉及的范畴,我不想细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要理发的人。
街面上,倒是有几家环境很不错的发廊。掀开门帘的时候,看见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黄头发、红头发的男孩和女孩。也许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我怕看见这样的男孩、女孩。我一直以为染了发的孩子与某种组织有关,好端端的黑头发怎就变成黄色、橙色、黑红色、麦子色,甚至白色呢?看见发廊里有这样色彩的人,不等他们说话,我就会转身离去。我知道自己的这种举动会招来这些色彩斑斓的人好奇、白眼,或者悄悄地辱骂。 从南街找到北街,又从北街找到南街。没有,没有一家适宜于我,或者说是我要寻找的发廊。我寻找的理发人应该是一个上了年岁的人,至少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当然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无奈,只好站在一棵树下,东张西望。两手插在裤兜里,没有任何目标地东张西望。此时,风卷着落叶在街面上奔跑。我知道这些落叶和此时的我一样,没有任何目的和去处。也有一片树叶落在了我的头上,顺手捏在手里,叶片红里泛黄,脉络清晰可见。这片失去了水分的树叶,柔软在我的掌心。一个春天又一个夏天,叶片上那些饱满的水分亮丽了叶片的一生,最后终极于一个隐秘的任何人无法看见的地方。这是秋天里最后一场风了,风急着赶路,叶子也急着赶路,明天就要立冬了,叶子是不愿意自己的身体被冬天的风吹,因为冬天的风刺骨。
我继续走着,走得很慢。在秋风里,我的头发被风肆意地吹着。
落叶依然被我攥在手里,不断地打量。落叶,一个经久的名词,在很多人的笔下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与意境,又表述着不同的爱恋与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关于落叶,关于秋天的气度,一种恢弘磅礴的气度;《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这是路遥的一种凄婉,一种无奈地诉说,一种经历后的感叹。而我,是在不经意之间碰上了这种天气,这片落叶。秋天。落叶。与我又是怎样的一种况味?我没有心思去思索这个沉重的话题,千百年来有多少人都无法说清楚的话题。我的目标是寻找一处理发的地方。
发现这个发廊时,我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眼前一亮、欣喜若狂、柳暗花明等等词汇,这些词语用在一个寻找理发场所上实在有些被糟蹋。
“理发”两个红色的大字被悬挂在白色的门帘上,那样简单、素净、质朴。我掀开它的时候,就看见那个四十开外的男人坐在转椅上,微闭着眼睛,随着转椅一圈一圈地转动着,一副悠然的样子。我原本是不想打扰他的悠然,悄悄离去。然而他还是听见了我的脚步声。
理发?
理发。
依然是那些惯常的动作:洗,擦,围上围裙,坐在椅子上,面对一块大镜子。镜子里的这个男人,动作娴熟、干练、麻利。他也不问我留多长,留什么样的发型,固执地按照自己的经验修剪着我的头发。
他不说话,我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和他攀谈,只有嚓嚓嚓的剪刀声音和电推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头发一缕一缕从他的指间落于地面,头发就像此时那些在街面上乱飞的树叶,没有声响,没有去处,被往来的人踩踏于脚下。树叶最终被焚烧,被大地上的土壤腐殖,而我的头发呢?在离开我的头时,肯定有一种疼痛。这种疼痛只有头发自己明了,树叶也一样。任何一種物体在离开母体时,都会疼痛,但离开以后呢?漂泊。流浪。闯荡。寻找安逸的居所。期间没有谁能说清楚它们付出的艰辛、酸楚、孤寂,如同现在的我,离开母土,四处漂流。
大约二十分钟,我的头在这个男人的手中变换了模样,这模样我基本满意。当然了,已经到“前秃明亮”的年龄了,就没有什么资本要求人家的手艺,只要整齐就行。
从钱夹里取出十块钱。他在接钱的时候,我才发现他的左手明显比右手小,并且不停地颤抖。就想,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练就了这样一个熟练的手艺,理发的时候他的手怎么就不颤抖呢?不敢多想,人总是要谋生的。
找了零,我看见他拿起一把笤帚开始扫落在地上的头发,然后又用一把很小的铁锨小心地把头发端了出来。就在他掀开门帘的那一瞬间,一股风将头发吹向天空。此时,我看见我的头发和一些树叶混杂于一起,自由缓慢地飘向我看不见的地方去了。
(程耀东,宁夏固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散文》《湖南文学》《四川文学》《黄河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有文字被《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多篇作品入选年度选本。出版散文集《在大地上过完一生》。)
特约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