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悲剧。弗兰肯斯坦和“人造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延宕,导致了三大伦理困境。在这三大伦理困境中,以弗兰肯斯坦为代表的人类和“人造人”分别基于不同的伦理目的而行动。前者维护的是人类整体的生命尊严,而后者维护的是个体生命的尊严。这两种伦理力量由伦理实体——生命尊严分化而来,并最终通过悲剧人物死亡达成和解,由此伦理实体又立足于不败之地。所以陷入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所分化出的两种正当性的对抗是小说悲剧性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自我身份认同延宕 伦理困境 伦理悲剧 生命尊严
一、前言:
1818年,玛丽·雪莱出版了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她这部奇诡之作引起了后世读者的无穷争议。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其中对文本的悲剧性探讨尤其深入。在这些探讨的基础上,笔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弗兰肯斯坦》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悲剧。
以往关于《弗兰肯斯坦》悲剧性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弗兰肯斯坦的“技术迷恋症”,研究者们认为是他的个人欲望导致了这场悲剧。《弗兰肯斯坦》真的是一部性格悲剧吗?这无法否认,甚至就连弗兰肯斯坦自己都承认到:“我自己就是毁在这些伟大的抱负里,但是不断会有人步我的后尘啊!”①实际上弗兰肯斯坦代表了一种狂热的个人主义。伊安·瓦特在《现代个人主义神话》中总结了“个人主义者”的特征包括:“过度的自我”、“醉心于做别人从未做过的事”、“追求命运自主”、“一心一意,不惜代价地追求自己的选择”。②弗兰肯斯坦的所作所为恰好符合了个人主义者的这些特点。而且文本中悲剧性的描写也恰恰表明了现代个人主义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威胁与破坏。一些研究者从小说的副标题“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入手,寻找弗兰肯斯坦与普罗米修斯的互文关系,由此阐释弗兰肯斯坦的个人主义。陈中梅总结了普罗米修斯的性格“他的过错源发于性格上的桀骜不驯,具体表现为对激情自以为有正当理由的放纵,体现为对hubris的随意表露以及由此必定导致的伤害缺乏必要的戒心。”③这种描述确實与弗兰肯斯坦的性格有很大的契合性。还有研究者认为弗兰肯斯坦是男性权威的代言人,他以自我为中心,压抑异己,最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悲剧。这种看法实际上从侧面承认了弗兰肯斯坦的个人主义倾向。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弗兰肯斯坦》确实是一部性格悲剧。小说悲剧之源就是弗兰肯斯坦狂热的个人主义。有学者总结道“病态的个人主义激情,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他(即弗兰肯斯坦)失败人生的忏悔录。”④但是这种结论却又有可指摘的地方。因为研究者们仅仅将重心放在“人造人”出现之前,并分析“人造人”出现的原因,由此得出悲剧的源头是狂热的个人主义。但是在18世纪讽刺批判现代个人主义的作品数不甚数,为什么《弗兰肯斯坦》能够脱颖而出,直到现在还经久不衰呢?所以作品的真正悲剧性内涵并不全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而是另有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将研究目光移到“人造人”诞生之后,将“人造人”作为一个既成存在来讨论悲剧性的生成。他以独特的身份参与到当时的伦理语境当中,造成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悲剧才是小说悲剧性的主要来源。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次,探讨陷入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将如何成为小说悲剧性的主要来源。
二、自我身份认同延宕
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下,弗兰肯斯坦创造出的“人造人”,引起他们双方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恐慌。
身份认同的基本含义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⑤。身份认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但本文主要说的是“自我身份认同”即“强调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身份认同》,第456页)的身份认同。它“建立在对人的这样一种理解的基础上,即人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统一体,具有理性、意识和行动能力。”⑥自我身份认同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对自我的认知,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又依赖于他者意识。正如拉康所说的“在他人眼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我们的自我”⑦。所以可以这样理解,自我身份认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又离不开他者意识。然而自我和他者认识必然会产生冲突,如果这种冲突不能走向和解达到一致的话,自我就无法得出关于自己的准确定位,这势必会造成自我身份认同的延宕。
其一,弗兰肯斯坦在创造出“人造人”之后,产生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延宕。这种延宕主要是缘于以下两种意识的分歧。
自己否定自己。由于创造出畸形丑陋的怪物,弗兰肯斯坦否定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恐惧和失望交织在一起,揉搓我的心。多少年来,美丽的梦幻一直伴我酣睡,给我精神上的慰藉;而如今,我一进入梦乡便如同下了地狱”。(《弗兰肯斯坦》第50页)并在他心里产生了一种挫败感。随后由于怪物作恶多端,他又产生愧疚感,认为自己是杀人的元凶。“我现在简直是被悲哀和强烈的负罪感压得透不过气来,仿佛深陷地狱,正承受着无法形容的恐怖一般”。(《弗兰肯斯坦》第84页)最后这种情感慢慢演化成对自己完全否定,“我对所有的远大理想和抱负都化为泡影”(《弗兰肯斯坦》第213页),并将杀死自己的创造物作为自己的使命,完成对自己的彻底否定。
他人肯定自己,他人意识规训着他,让他向往人性的美好。一方面,他是“人造人”全能的造物主,他感觉应该对“人造人”负责。而且他是克莱瓦尔的挚友,伊丽莎白完美的未婚夫,父亲心中的好儿子,教授口中的青年才俊。他有责任保障他们的安全,而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过错承担后果。但另一方面,人类的整体意识对他也产生着规训,让他认识到“人造人”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威胁,他有责任消灭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
这种反差使弗兰肯斯坦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延宕,无法为自己准确定位,所以导致他在对待“人造人”的态度上产生了摇摆。一方面,弗兰肯斯坦痛恨“人造人”,希望除之而后快;另一方面,他无法不对“人造人”,他的家人甚至整个人类产生愧疚。他在蒙坦弗特峰与“人造人”相遇,听完怪物的讲述后,被怪物所打动。弗兰肯斯坦觉得他不仅应该对他的创造物负责,而且也应该对他的家人与朋友负责,所以他不但没有对怪物产生杀意,还承诺为其创造一个女性伴侣。但是后来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让他考虑到“人造人”群体会对人类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这就迫使他放弃了自己的承诺。弗兰肯斯坦心理的摇摆影响着他的行动,于是造成了下文即将提到的伦理困境。 其二,“人造人”被创造出来后,也产生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延宕。这个延宕围绕自己是否为“人”展开。在这个问题上“人造人”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产生了冲突。在这里我们不禁会困惑“人”是什么?为什么“人造人”认为自己是“人”?而人类却将他当作“非人”?
“人造人”与人的根本区别是出生方式与外形。“人造人”的出生方式是他与人类的本质区别,是其得以存在的原因,也是造成小说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但是除了弗兰肯斯坦以及处于整个悲剧之外的沃尔特,其他人类对“人造人”的出生方式都一概不知,不可能根据出生方式做出判断,那么他们基于什么原因将“人造人”排除在“人”之外呢?
答案只有“外形”了。其他人类对“人造人”的认识只限于外形,就得出“非人”的结论。弗兰肯斯坦曾如此描述“人造人”的外貌“他的四肢倒还符合比例”“他的黄皮肤刚好包住肌肉和皮下血管”“他的眼眶就像浮肿一般惨白色”“面部肌肤萎缩,薄薄的嘴唇又黑又直”(《弗兰肯斯坦》第48页)。古往今来,人的定义不下十种,包括“人是理性的动物”、“人身政治的动物”、“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道德的动物”、“人是工具动物”、“人是精神性动物”、“人是文化动物”、“人是未特定化动物”、“人是自由的动物”⑧……但是没有一种定义是以外形美丑为标准的。而且“人造人”处于人类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接受来自人类社会的教育,是拥有理性、精神性以及文化的社会动物。他自然会将自己归属于人。创造伊始,他是一张白纸,从“美好的邻居”学习到了美好的品行。“我的心中不时有种冲动,希望自己能够在不断上演的善行义举的生活舞台上有自己的角色”(《弗兰肯斯坦》第126页)虽然他认识到了自己四肢巨大,外形丑陋,与其他人相差甚远。但是他依然将自己定义为“人”,并试图有朝一日能够融入到人类社会中去。“当他们了解到我如此敬佩他们的美德后,也许会善待我不计较我外形的丑陋吧。”(《弗兰肯斯坦》第126页)最后他即便看到与人类和平相处无果,并开始滥杀无辜,但他还是将自己看作有理性的“人”,并且提出作为“人”基本的诉求。“你得给我造出一个女人,这样我就可以和她相依为命,共享祸福”,“我向你提出的是我应有的权利”(《弗兰肯斯坦》第145页)。
然而,人类对“人造人”的认识却与他自己的认识大相径庭。弗兰肯斯坦就将他看作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甚至没有给予他姓名。“姓名是一个的权利代码和符号指称,它的缺席是主流文化实施性别压制最明显的标志,也是对其身份、历史和后代的残酷消抹”⑨所以“人造人”痛苦的呻吟:“我的朋友和我的亲属又在哪儿?我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在一旁顾盼照看,也没有母亲的笑脸和亲扶为我祝福……我到底算个什么?”(《弗兰肯斯坦》第113页)而且弗兰克斯坦将消灭他作为自己的职责,一路追杀他,其他的人类又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他排除出自己的生活范围。以上种种表明,人类将“人造人”作为不同于自己的“非人”看待。
这种认识反差造成了“人造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延宕,让其无法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这导致下文提到的伦理困境的产生。
三、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是造成伦理悲剧的原因。黑格尔认为伦理实体摆脱了纯精神的状态,分化为不同的伦理力量,而这些片面的伦理力量具体到人物身上又形成一定的情致。当带有不同情致的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相遇,为了维护自己所代表的伦理力量所采取的动作,就必然与代表不同伦理力量的另一方产生冲突。笔者将这种冲突称为伦理困境。在伦理困境中,冲突双方都有各自的辩护理由,而一方伦理力量的实现是将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当中。”⑩陷入伦理困境的双方展开的“拉锯战”就体现出了悲剧的巨大张力。小说中到底存在哪些伦理困境呢?结合上述论述,笔者将从弗兰克斯坦和“人造人”的自身身份认同延宕来阐释文本中的伦理困境。
1.创造物与创造者之间的伦理困境,这也是弗兰肯斯坦的内心困境。
从小说内容来看,弗兰肯斯坦自身身份认同的延宕,让他心理产生了摇摆,从而影响了他的动作,产生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自己负责的阶段。弗认为“人造人”的存在证明了他的失败,这是他否定自己的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他痛恨“人造人”。这是从他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的定义。第二阶段,打算对“人造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家人与朋友生命负责的阶段。他人对弗的肯定,让他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并做出为“人造人”创造伴侣的承诺,同时保障了家人朋友的安全。这是他站在了自己的创造物、家人以及朋友的角度,为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指导。第三阶段,对整个人类负责的阶段。女“人造人”即将完工的时候,他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为自己做出了定位。他认为自己应该尽全力去减小“人造人”对人类社会的威胁,而非火上浇油地创造出女怪物,让怪物成为一个群体,得以和人类抗衡。
他心理的三个阶段与行动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弗兰肯斯坦心理的三个阶段,引导了两种不同的行动,这也是导致伦理困境的直接原因。出于个人和人类整体的原因,弗兰肯斯坦拒绝“人造人”,这是有其正当性的。(1)弗兰肯斯坦作为科学家,他试图通过创造出“人造人”来证明自己,可是当“人造人”活过来的时候他看到“人造人”如此丑陋的外表,又产生了溃败感。“人造人”让他作为科学家的尊严扫地,由此他开始质疑自己,从而逃避自己的创造物。(2)“人造人”四肢奇长,力大如牛,善于攀爬,这些强于人类的身体条件,不仅构成对人类的威胁,还让高高在上的人类尊严扫地。弗兰肯斯坦出于对人类生命负责的态度,也应该与“人造人”为敌。(3)笔者认为弗兰肯斯坦如此抵触“人造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从“人造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人类。文本中提到过弗兰肯斯坦在创造“人造人”时,都试图用最完美的器官,以打造最完美的人类。可是为什么最终创造出来的却是一个正常人眼中的“怪物”?弗兰肯斯坦作为创造者不可能在“人造人”活得瞬间才看到其畸形的外表。他在创造过程中肯定意识到了“人造人”的丑陋,但是他却没有将其当作丑陋的怪物,“人造人”的“美”和“丑”只有在“活”的一瞬间有了明晰的界限。笔者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一个隐喻——“人造人”在“活”之前隐喻着弗兰肯斯坦想象中完美的人类,因为他觉得他的创造物拥有最完美的肢体的和器官。“活”之后却隐喻着现实中真实的人类,不完美甚至丑陋的人。这种反差让他看到现实的人与自己构想的人巨大的差距,由此人的至高无上性被摧毁。弗兰肯斯坦不想承认这样的现实,因为他觉得这是对人的尊严的亵渎,所以他选择否定“人造人”来逃避现实。此外他在“人造人”的眼中看到了人的不完美,这对他的人类尊严也造成了打击。弗兰肯斯坦眼中的人类都特别美好,如父母、伊丽莎白、克莱瓦尔、瓦尔曼教授、贾斯汀等,唯一被弗贬斥的人物克兰帕教授除了行为粗鲁外,没有什么缺点,但是他从“人造人”眼中看到的人却是一些盲目排斥异己的生物。即使美好的法国贵族德拉赛一家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人造人”拳打脚踢。从“人造人”创造出来以后,弗兰肯斯坦逐渐看到了不完美的人类,这与他以前的认知有很大的落差,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人类尊严受到了异己侮辱,所以他不可避免的拒絕排斥“人造人”。综上所述,弗兰肯斯坦对“人造人”的敌对态度也是拥有辩护理由的,他守护的是人类总体的尊严。 出于为群体的原因,“人造人”被接受也是具有正当性的。一方面,从弗兰肯斯坦的家人朋友角度来说,如果满足了“人造人”的愿望,他们或许就不会惨遭杀害了,从而保证了这些人的生命尊严,因为他们没有理由承担弗兰肯斯坦错误的恶果。另一方面,从“人造人”的角度来说,他作为拥有理性的社会动物,弗兰肯斯坦理应接受他。
“人造人”成长过程与人类的成长过程类似,都是经历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成长关系。“家庭”是指“人造人”与弗兰肯斯坦构成的关系;“学校”是指与法国贵族德拉赛一家构成的关系。“社会”指的是与人类社会构成的关系。对于“人造人”来说,“家庭”关系是缺失的,“社会”关系是不健康的,唯有“学校”为他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在创造物与创造者构成的“家庭”关系中,“人造人”作为创造物,就如人类的孩子一样有权利被监护。就像弗蘭肯斯坦童年,父母的关心呵护,伊丽莎白的陪伴以及好友克莱瓦尔的友谊,都是他美好品行的来源。但是“人造人”的这种基本的权利却被剥夺了。
“人造人”作为人,在降生伊始,他就是一个需要被哺养和教育的儿童。他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发展其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受保护权(保护儿童一切人身权利和平等对待)与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与社会生活)。”{11}他站在维护自己生命尊严的角度上,向弗兰肯斯坦控诉其失职也是有其辩证理由的,他维护的是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造者和创造物他们各自坚守的伦理力量——人类整体生命尊严和个体生命尊严,都是具有正当性的。
2.“人造人”与人类社会的矛盾造成的伦理困境。
“人造人”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禁忌”,但是“人造人”作为人也有其存在的理由。
“在人类文明之初,禁忌是维系人类伦理秩序的核心因素,是古代伦理秩序形成的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保证。”{12}不管是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人造人”都是一种禁忌,被看做是有违人类伦理秩序的。西方有“上帝造人”,中国有“女娲造人”,其他文化圈也都有各自的关于人类出现的“神创论”。这说明人类将自己的出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神联系起来。进化论出现以降,人类虽然承认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但是实际上是将自己和自然规律联系起来。人类之所以接受进化论,绝对不是因为猿猴,而是因为永恒不变的自然运行规律。从这里看,人类依然将自己的出身提的很高。“人造人”却将人类出身拉下神坛,所以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关于“人造人”的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禁忌。弗兰克斯坦却打破了这个禁忌,创造出了“人造人”,违反了人类禁忌。聂珍钊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有其固定的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对文学的理解必须让其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这是理解文学的一个前提”。(《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第14页)所以我们要将这个问题放在18世纪启蒙时代的伦理语境来评判人类的这种禁忌,就可以理解它的合理性。
更重要的是,“人造人”的出现,对人类的伦理秩序产生了冲击。人类社会中人从出生下来,就拥有以血缘基础为联系的伦理关系,上至父母,下至子女,通过伦理关系建立起一个个小单元。这种小单元,将一个个个体容纳进来,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从而保证社会平稳运行。但是“人造人”是由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并没有血缘关系的维系,再加上被弗兰肯斯坦抛弃成为一个不被人类伦理环境所容纳的异类,所以人类社会抛弃“人造人”在当时是拥有自己的辩护理由的。可是“人造人”作为“人”,这种“被创造”的处境,不是他能够决定的。既然他被创造出来了,他就拥有他存在的理由。正如笔者在上文提到的,“人造人”作为有理性的社会动物也是拥有融入社会的正当性。
这两种正当性的对立又可以归结为人类整体尊严和个体尊严的对立,造成了“人造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困境。“人造人”与自然生育的人类,谁的生命更重要?在英裔日本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千万别丢下我》中克隆人(器官捐献人)凯西有句话“我不确定的是,我们的生命同我们所救的人真的有天壤之别吗?”{13}同样的,“人造人”的生命和自然生育的人的生命真的有如此大的高低贵贱之分吗?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成为了小说中最大的伦理困境。因为“人造人”与自然生育的人两者互相威胁着对方的生存。
“人造人”四肢巨大,行动迅速,在融入人类社会无果后,选择残杀生命作为自己报复的手段。这确实对人类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人类社会群起而攻之也无可厚非。人类有保护自己生命的正当性,但是人类不分青红皂白地想要将“人造人”至之于死地,这也是人类对他的威胁。“人造人”在学习了法国贵族德拉赛一家的美好品行后,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融入其中,他默默地帮助他们,可是却被无情地伤害。他救了一个落水女孩,却被人当作怪物追打,所以弗兰克斯坦将其作为你死我活的敌人来看待。“人造人”也有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正当性,关于两者生命孰轻孰重,构成了“人造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困境。这也可以归结为人类整体尊严和个体尊严的对立。
人类想要支配“人造人”,可“人造人”想要摆脱被支配的地位。
弗兰肯斯坦创造出“人造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科学追求,所以作为“造物主”他希望他能够控制“人造人”,并根据他的意念去行动。而且他考虑到“人造人”对人类的诸多不可预测的威胁,作为整个事件的发起人,他绝对有责任将事物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人类也想要压制“人造人”,因为他作为异类出现,冲击了整个人类社会。古往今来,人类对异类都有一种控制的欲望,唯恐他对自己的存在构成威胁。
“人造人”却认为自己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就是不被别人操纵,但是他自己就是被人操控的产物。他是承载着创造者的某种目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他本身的权利就是不完整的,因而他强烈地要求摆脱这种“被操纵”的处境。这也是人类整体尊严和个体尊严的两种正当性对立的一个侧面。
综上所述,“人造人”与人类社会两者造成的伦理困境,不管是从“禁忌观念”、生命安全还是操纵权力来看,都是个体生命尊严和人类整体生命尊严对立产生的困境。 3.“人造人”孤立处境与其群体诉求
“人造人”向弗兰肯斯坦讲述了自己努力融入人类社会的失败经历,向其提出创造女性“人造人”的要求。弗兰肯斯坦经过自己的内心挣扎最终将半成品销毁,由此引起了“人造人”更残酷的报复,造成了最后的悲剧结局。
人类要求“人造人”只能处于个体状态。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西方文化里人的出生带有一定的宗教含义,而“人造人”的出现,让人类出生的神圣性消解,而且“人造人”群体性的出现必将造成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混乱。所以出于人类的尊严,人类有理由让“人造人”保持一种孤立处境。
“人造人”之所以有群体诉求,是因为他多次尝试融入人类社会却遭到失败,而他拒绝这种孤立处境。事实上,每个个体都会避免这种境况,因为这种孤立处境让“人造人”缺乏“认同感”,从而导致“本体性安全”的缺乏。吉登斯认为“本体安全是大多数人对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及对他们的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的恒常性的信心,是一种在时间上连续的和有序的感受。”{14}总之,本体安全作为一种感受,存在于人的活动中,尽管各人的感受可能相异,但对个体的生存,以至人类整体的延续都有重要的意义。本体安全通过得到他者的认同来获得,并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以此来抗拒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获得自我的轨道,即“该做什么”“如何行动”“成为谁”等这些生存核心问题。在获取社会认同失败后,怪物如此控诉“现在我眼前天大地大,而我又该何去何从呢?”但是当弗兰肯斯坦答应为他创造一个伴侣时,他承诺到:“如果你同意我的要求,那么无论你还是别的人类,都再也不会见到我们了。我们将隐居在南美广阔的荒野里。我不会和人类吃同样的东西,也不会捕杀羔羊和婴儿来填饱肚皮。橡树果和浆果将提供同样的营养。”
“人造人”作为“人”有辩护理由来为自己获得伴侣,况且这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不妥协,保持自己尊严的方法的表现。因为他通过女“人造人”获得的认同,是一种“抗拒性认同”即“由地位和环境被支配的逻辑所贬低和污蔑的行动者所拥有。他们建立抵抗的战壕,并以不认同或相反于社会体制的原则为基础而生存。”{15}所以“人造人”的群体诉求有其辩护理由的。
“人造人”的孤立处境和他的群体诉求,也是人类尊严和个体尊严对抗的结果。
综上所述,小说三大伦理困境,都是人类整体生命尊严和个体生命尊严这两种伦理力量冲突导致的。他们各自有其辩证理由,一方的成立必须以否定同样拥有辩护理由的另一方作为条件,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
四、伦理悲剧
在伦理困境中,对立双方为了维护自己的伦理力量产生了冲突,冲突要想走到和解,就只能将他们片面性消除掉。“真正的发展只在于对立面作为对立面而被否定,在冲突中互图否定对方的那些行动所根据的不同的伦理力量,得到了和解。”{16}在文本中这种伦理力量的和解,表现在小说中就是弗兰肯斯坦与“人造人”的死亡,从而恢复人类尊严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结局的必然性也不是一种盲目的命运……而是一种命运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就在个别的神和人之上还有一种最高的权力,它不容许片面的、孤立的、越出自己的权力界限的力量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冲突可以长存下去”。(《美学》第三册下第310页)这个最高的力量就是伦理实体——生命尊严。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越来越关注人的尊严问题,尤其是启蒙运动后,人的尊严得到了空前张扬。以康德的论述最为著名:“目的的王国中的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取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只有那种构成事物自在目的的而存在的条件的东西,不但具有相对价值,而且具有尊严。”{17}康德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尊严是不可代替的,只有人才具有尊严。他还指出人的尊严来自人作为“自在目的”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不仅仅等于生存,而是包涵丰富的内涵:一是生存意志,即人对生命永不停歇的活生生的渴望。二是行为能力即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决断;三是存在方式,即人在实现自身时所凝成的形态。人的生命尊严也就是包涵这三个层次的尊严,“要求必须以保障人的生存最为优先,其次要尊重人的自主,兼要尊重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
在《弗兰肯斯坦》中,“人造人”维护的是个体尊严,而弗兰肯斯坦维护的则是人类尊严的完整性而“人造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尊严,无论是保障自己的生存,摆脱人类的操控,还是学习知识确立自己独特的存在。弗兰肯斯坦和人类也是尽力在维护人类整体的尊严,包括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和摆脱随意被强大的“人造人”控制等。
《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完整的伦理悲剧,它包含了伦理悲剧的两个要素即倫理困境与和解方式。这两个方面又分别包含着两种悲剧性,从而体现出伦理悲剧的多层意义内涵。
其一,最大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做过当中。”(《美学》第三册下第310页)
所以说小说的悲剧性就是“人造人”与人类社会(包括弗兰肯斯坦)呈现的你死我活的两难选择,即个体尊严和人类整体尊严这两种正当性的对抗。在笔者看来,这种善与善的对抗才是悲剧的本质。由伦理实体——生命尊严分化而来的两种伦理力量由于处于同一时空而对抗,他们不希望看到某一方被击败,所以这种困境的维持才是最大的悲剧。
其二,悲剧人物的死亡,这是悲剧和解的方式,不然悲剧就永远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有人认为或许这种未完成的状态才是最大的悲剧,这种解读包涵着一种哲理内涵,很值得深思。但是作为一部小说,必须具备完整的情节结构,所以悲剧需要一个结局传达作者的价值追求。作者为伦理困境还是提供了和解方式,即黑格尔提到的片面性的消解,悲剧人物的毁灭,让伦理实体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他们所维护的伦理力量是片面的,所以肯定自己的辩护理由必须以否定对方的辩护理由为代价。人类为了保障人类尊严的完整性,将“人造人”视为敌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排斥“人造人”,不给予其合适的生存环境。而“人造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个体生命尊严,他在融入社会无果后,罪恶地报复人类。悲剧达到的和解的方式是两方的毁灭,伦理实体得到最终的胜利。
所以《弗兰肯斯坦》是一个伦理悲剧,它围绕陷入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从两个层面都体现了伦理悲剧的巨大张力。
五、结语
《弗兰肯斯坦》悲剧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探讨,一,弗兰肯斯坦的个人主义;二,陷于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但是前者只是悲剧产生的原因,这是站在悲剧外部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才是站在悲剧内部,寻找到的呈现悲剧性的主要来源。通过运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笔者挖掘出小说丰富的悲剧内涵。其一,在上述三个伦理困境中,个体生命尊严与人类整体生命尊严在具体环境中你死我活的对抗。这两种善的对抗,又是人类社会经常面临的悲剧。其二,小说最后的和解方式——悲剧人物的死亡。从伦理悲剧的角度来讲,《弗兰肯斯坦》对后世以克隆人为主题的一系列小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可以众多的此类小说中看到关于陷入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的探讨。
注释:
①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25.
②Ian Watt,Myth of Modern Individualism:Faust,Donquixote, Don Juan, Robinson Cruso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56-132.
③陈中梅.普罗米修斯的hubris[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④陈姝波.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评论,2005(2).
⑤陶家俊.《身份认同》见《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主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5.
⑥Stuart Hall,“The Question of Culture Identity”, in Modern and Its Future, ed. Stuart Hall. Polity Press,1991:275.
⑦Lacan (Jacques):Le seminaire de Jacques Lacan,Livre1,Les ecrits technique de Freud 1953-1954,Texteetabli Jacques Aliain Miller,Edition du seuil,1975:194.
⑧韩东屏.破解人之谜——人的定义的解构与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9(6).
⑨Dufhuizen.Bemard,“Periphrastic Naming in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in the Novel Winter,1995:477-92.
⑩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册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86.
{11}施嵩.论儿童人权的法律保障[M].第5页
{1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8-264.
{13}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8:323.
{14}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34-39.
{15}宋辰婷.焦虑不安的现代人——由《认同的力量》谈现代人生存意义的再建[J].哲学百家,2012(10).
{16}黑格尔.美学(第三册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10页.
{17}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5.
参考文献:
[1]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25.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册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86.
[3]施嵩.论儿童人权的法律保障[M].山东大学,第5页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8-264.
[5]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8:323.
[6]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34-39.
[7]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5.
[8]陈中梅.普罗米修斯的hubris[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9]陈姝波.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评论,2005(2).
[10]陶家俊.《身份认同》见《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主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465.
[11]宋辰婷.焦虑不安的现代人——由《认同的力量》談现代人生存意义的再建[J].哲学百家,2012(10).
[12]韩东屏.破解人之谜——人的定义的解构与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9(6).
[13]Dufhuizen.Bemard,“Periphrastic Naming in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in the Novel Winter,1995:477-92。
[14]Stuart Hall,“The Question of Culture Identity”,in Modern and Its Future, ed. Stuart Hall. Polity Press,1991:275.
[15]Ian Watt,Myth of Modern Individualism:Faust,Donquixote, Don Juan, Robinson Cruso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56-132.
[16]Lacan (Jacques):“Le seminaire de Jacques Lacan,Livre1, Les ecrits technique de Freud”, Texteetabli Jacques Aliain Miller,Edition du seuil,1975:194.
关键词: 自我身份认同延宕 伦理困境 伦理悲剧 生命尊严
一、前言:
1818年,玛丽·雪莱出版了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她这部奇诡之作引起了后世读者的无穷争议。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其中对文本的悲剧性探讨尤其深入。在这些探讨的基础上,笔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弗兰肯斯坦》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悲剧。
以往关于《弗兰肯斯坦》悲剧性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弗兰肯斯坦的“技术迷恋症”,研究者们认为是他的个人欲望导致了这场悲剧。《弗兰肯斯坦》真的是一部性格悲剧吗?这无法否认,甚至就连弗兰肯斯坦自己都承认到:“我自己就是毁在这些伟大的抱负里,但是不断会有人步我的后尘啊!”①实际上弗兰肯斯坦代表了一种狂热的个人主义。伊安·瓦特在《现代个人主义神话》中总结了“个人主义者”的特征包括:“过度的自我”、“醉心于做别人从未做过的事”、“追求命运自主”、“一心一意,不惜代价地追求自己的选择”。②弗兰肯斯坦的所作所为恰好符合了个人主义者的这些特点。而且文本中悲剧性的描写也恰恰表明了现代个人主义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威胁与破坏。一些研究者从小说的副标题“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入手,寻找弗兰肯斯坦与普罗米修斯的互文关系,由此阐释弗兰肯斯坦的个人主义。陈中梅总结了普罗米修斯的性格“他的过错源发于性格上的桀骜不驯,具体表现为对激情自以为有正当理由的放纵,体现为对hubris的随意表露以及由此必定导致的伤害缺乏必要的戒心。”③这种描述确實与弗兰肯斯坦的性格有很大的契合性。还有研究者认为弗兰肯斯坦是男性权威的代言人,他以自我为中心,压抑异己,最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悲剧。这种看法实际上从侧面承认了弗兰肯斯坦的个人主义倾向。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弗兰肯斯坦》确实是一部性格悲剧。小说悲剧之源就是弗兰肯斯坦狂热的个人主义。有学者总结道“病态的个人主义激情,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他(即弗兰肯斯坦)失败人生的忏悔录。”④但是这种结论却又有可指摘的地方。因为研究者们仅仅将重心放在“人造人”出现之前,并分析“人造人”出现的原因,由此得出悲剧的源头是狂热的个人主义。但是在18世纪讽刺批判现代个人主义的作品数不甚数,为什么《弗兰肯斯坦》能够脱颖而出,直到现在还经久不衰呢?所以作品的真正悲剧性内涵并不全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而是另有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将研究目光移到“人造人”诞生之后,将“人造人”作为一个既成存在来讨论悲剧性的生成。他以独特的身份参与到当时的伦理语境当中,造成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悲剧才是小说悲剧性的主要来源。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次,探讨陷入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将如何成为小说悲剧性的主要来源。
二、自我身份认同延宕
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下,弗兰肯斯坦创造出的“人造人”,引起他们双方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恐慌。
身份认同的基本含义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⑤。身份认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但本文主要说的是“自我身份认同”即“强调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身份认同》,第456页)的身份认同。它“建立在对人的这样一种理解的基础上,即人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统一体,具有理性、意识和行动能力。”⑥自我身份认同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对自我的认知,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又依赖于他者意识。正如拉康所说的“在他人眼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我们的自我”⑦。所以可以这样理解,自我身份认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又离不开他者意识。然而自我和他者认识必然会产生冲突,如果这种冲突不能走向和解达到一致的话,自我就无法得出关于自己的准确定位,这势必会造成自我身份认同的延宕。
其一,弗兰肯斯坦在创造出“人造人”之后,产生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延宕。这种延宕主要是缘于以下两种意识的分歧。
自己否定自己。由于创造出畸形丑陋的怪物,弗兰肯斯坦否定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恐惧和失望交织在一起,揉搓我的心。多少年来,美丽的梦幻一直伴我酣睡,给我精神上的慰藉;而如今,我一进入梦乡便如同下了地狱”。(《弗兰肯斯坦》第50页)并在他心里产生了一种挫败感。随后由于怪物作恶多端,他又产生愧疚感,认为自己是杀人的元凶。“我现在简直是被悲哀和强烈的负罪感压得透不过气来,仿佛深陷地狱,正承受着无法形容的恐怖一般”。(《弗兰肯斯坦》第84页)最后这种情感慢慢演化成对自己完全否定,“我对所有的远大理想和抱负都化为泡影”(《弗兰肯斯坦》第213页),并将杀死自己的创造物作为自己的使命,完成对自己的彻底否定。
他人肯定自己,他人意识规训着他,让他向往人性的美好。一方面,他是“人造人”全能的造物主,他感觉应该对“人造人”负责。而且他是克莱瓦尔的挚友,伊丽莎白完美的未婚夫,父亲心中的好儿子,教授口中的青年才俊。他有责任保障他们的安全,而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过错承担后果。但另一方面,人类的整体意识对他也产生着规训,让他认识到“人造人”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威胁,他有责任消灭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
这种反差使弗兰肯斯坦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延宕,无法为自己准确定位,所以导致他在对待“人造人”的态度上产生了摇摆。一方面,弗兰肯斯坦痛恨“人造人”,希望除之而后快;另一方面,他无法不对“人造人”,他的家人甚至整个人类产生愧疚。他在蒙坦弗特峰与“人造人”相遇,听完怪物的讲述后,被怪物所打动。弗兰肯斯坦觉得他不仅应该对他的创造物负责,而且也应该对他的家人与朋友负责,所以他不但没有对怪物产生杀意,还承诺为其创造一个女性伴侣。但是后来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让他考虑到“人造人”群体会对人类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这就迫使他放弃了自己的承诺。弗兰肯斯坦心理的摇摆影响着他的行动,于是造成了下文即将提到的伦理困境。 其二,“人造人”被创造出来后,也产生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延宕。这个延宕围绕自己是否为“人”展开。在这个问题上“人造人”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产生了冲突。在这里我们不禁会困惑“人”是什么?为什么“人造人”认为自己是“人”?而人类却将他当作“非人”?
“人造人”与人的根本区别是出生方式与外形。“人造人”的出生方式是他与人类的本质区别,是其得以存在的原因,也是造成小说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但是除了弗兰肯斯坦以及处于整个悲剧之外的沃尔特,其他人类对“人造人”的出生方式都一概不知,不可能根据出生方式做出判断,那么他们基于什么原因将“人造人”排除在“人”之外呢?
答案只有“外形”了。其他人类对“人造人”的认识只限于外形,就得出“非人”的结论。弗兰肯斯坦曾如此描述“人造人”的外貌“他的四肢倒还符合比例”“他的黄皮肤刚好包住肌肉和皮下血管”“他的眼眶就像浮肿一般惨白色”“面部肌肤萎缩,薄薄的嘴唇又黑又直”(《弗兰肯斯坦》第48页)。古往今来,人的定义不下十种,包括“人是理性的动物”、“人身政治的动物”、“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道德的动物”、“人是工具动物”、“人是精神性动物”、“人是文化动物”、“人是未特定化动物”、“人是自由的动物”⑧……但是没有一种定义是以外形美丑为标准的。而且“人造人”处于人类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接受来自人类社会的教育,是拥有理性、精神性以及文化的社会动物。他自然会将自己归属于人。创造伊始,他是一张白纸,从“美好的邻居”学习到了美好的品行。“我的心中不时有种冲动,希望自己能够在不断上演的善行义举的生活舞台上有自己的角色”(《弗兰肯斯坦》第126页)虽然他认识到了自己四肢巨大,外形丑陋,与其他人相差甚远。但是他依然将自己定义为“人”,并试图有朝一日能够融入到人类社会中去。“当他们了解到我如此敬佩他们的美德后,也许会善待我不计较我外形的丑陋吧。”(《弗兰肯斯坦》第126页)最后他即便看到与人类和平相处无果,并开始滥杀无辜,但他还是将自己看作有理性的“人”,并且提出作为“人”基本的诉求。“你得给我造出一个女人,这样我就可以和她相依为命,共享祸福”,“我向你提出的是我应有的权利”(《弗兰肯斯坦》第145页)。
然而,人类对“人造人”的认识却与他自己的认识大相径庭。弗兰肯斯坦就将他看作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甚至没有给予他姓名。“姓名是一个的权利代码和符号指称,它的缺席是主流文化实施性别压制最明显的标志,也是对其身份、历史和后代的残酷消抹”⑨所以“人造人”痛苦的呻吟:“我的朋友和我的亲属又在哪儿?我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在一旁顾盼照看,也没有母亲的笑脸和亲扶为我祝福……我到底算个什么?”(《弗兰肯斯坦》第113页)而且弗兰克斯坦将消灭他作为自己的职责,一路追杀他,其他的人类又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他排除出自己的生活范围。以上种种表明,人类将“人造人”作为不同于自己的“非人”看待。
这种认识反差造成了“人造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延宕,让其无法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这导致下文提到的伦理困境的产生。
三、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是造成伦理悲剧的原因。黑格尔认为伦理实体摆脱了纯精神的状态,分化为不同的伦理力量,而这些片面的伦理力量具体到人物身上又形成一定的情致。当带有不同情致的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相遇,为了维护自己所代表的伦理力量所采取的动作,就必然与代表不同伦理力量的另一方产生冲突。笔者将这种冲突称为伦理困境。在伦理困境中,冲突双方都有各自的辩护理由,而一方伦理力量的实现是将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当中。”⑩陷入伦理困境的双方展开的“拉锯战”就体现出了悲剧的巨大张力。小说中到底存在哪些伦理困境呢?结合上述论述,笔者将从弗兰克斯坦和“人造人”的自身身份认同延宕来阐释文本中的伦理困境。
1.创造物与创造者之间的伦理困境,这也是弗兰肯斯坦的内心困境。
从小说内容来看,弗兰肯斯坦自身身份认同的延宕,让他心理产生了摇摆,从而影响了他的动作,产生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自己负责的阶段。弗认为“人造人”的存在证明了他的失败,这是他否定自己的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他痛恨“人造人”。这是从他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的定义。第二阶段,打算对“人造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家人与朋友生命负责的阶段。他人对弗的肯定,让他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并做出为“人造人”创造伴侣的承诺,同时保障了家人朋友的安全。这是他站在了自己的创造物、家人以及朋友的角度,为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指导。第三阶段,对整个人类负责的阶段。女“人造人”即将完工的时候,他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为自己做出了定位。他认为自己应该尽全力去减小“人造人”对人类社会的威胁,而非火上浇油地创造出女怪物,让怪物成为一个群体,得以和人类抗衡。
他心理的三个阶段与行动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弗兰肯斯坦心理的三个阶段,引导了两种不同的行动,这也是导致伦理困境的直接原因。出于个人和人类整体的原因,弗兰肯斯坦拒绝“人造人”,这是有其正当性的。(1)弗兰肯斯坦作为科学家,他试图通过创造出“人造人”来证明自己,可是当“人造人”活过来的时候他看到“人造人”如此丑陋的外表,又产生了溃败感。“人造人”让他作为科学家的尊严扫地,由此他开始质疑自己,从而逃避自己的创造物。(2)“人造人”四肢奇长,力大如牛,善于攀爬,这些强于人类的身体条件,不仅构成对人类的威胁,还让高高在上的人类尊严扫地。弗兰肯斯坦出于对人类生命负责的态度,也应该与“人造人”为敌。(3)笔者认为弗兰肯斯坦如此抵触“人造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从“人造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人类。文本中提到过弗兰肯斯坦在创造“人造人”时,都试图用最完美的器官,以打造最完美的人类。可是为什么最终创造出来的却是一个正常人眼中的“怪物”?弗兰肯斯坦作为创造者不可能在“人造人”活得瞬间才看到其畸形的外表。他在创造过程中肯定意识到了“人造人”的丑陋,但是他却没有将其当作丑陋的怪物,“人造人”的“美”和“丑”只有在“活”的一瞬间有了明晰的界限。笔者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一个隐喻——“人造人”在“活”之前隐喻着弗兰肯斯坦想象中完美的人类,因为他觉得他的创造物拥有最完美的肢体的和器官。“活”之后却隐喻着现实中真实的人类,不完美甚至丑陋的人。这种反差让他看到现实的人与自己构想的人巨大的差距,由此人的至高无上性被摧毁。弗兰肯斯坦不想承认这样的现实,因为他觉得这是对人的尊严的亵渎,所以他选择否定“人造人”来逃避现实。此外他在“人造人”的眼中看到了人的不完美,这对他的人类尊严也造成了打击。弗兰肯斯坦眼中的人类都特别美好,如父母、伊丽莎白、克莱瓦尔、瓦尔曼教授、贾斯汀等,唯一被弗贬斥的人物克兰帕教授除了行为粗鲁外,没有什么缺点,但是他从“人造人”眼中看到的人却是一些盲目排斥异己的生物。即使美好的法国贵族德拉赛一家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人造人”拳打脚踢。从“人造人”创造出来以后,弗兰肯斯坦逐渐看到了不完美的人类,这与他以前的认知有很大的落差,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人类尊严受到了异己侮辱,所以他不可避免的拒絕排斥“人造人”。综上所述,弗兰肯斯坦对“人造人”的敌对态度也是拥有辩护理由的,他守护的是人类总体的尊严。 出于为群体的原因,“人造人”被接受也是具有正当性的。一方面,从弗兰肯斯坦的家人朋友角度来说,如果满足了“人造人”的愿望,他们或许就不会惨遭杀害了,从而保证了这些人的生命尊严,因为他们没有理由承担弗兰肯斯坦错误的恶果。另一方面,从“人造人”的角度来说,他作为拥有理性的社会动物,弗兰肯斯坦理应接受他。
“人造人”成长过程与人类的成长过程类似,都是经历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成长关系。“家庭”是指“人造人”与弗兰肯斯坦构成的关系;“学校”是指与法国贵族德拉赛一家构成的关系。“社会”指的是与人类社会构成的关系。对于“人造人”来说,“家庭”关系是缺失的,“社会”关系是不健康的,唯有“学校”为他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在创造物与创造者构成的“家庭”关系中,“人造人”作为创造物,就如人类的孩子一样有权利被监护。就像弗蘭肯斯坦童年,父母的关心呵护,伊丽莎白的陪伴以及好友克莱瓦尔的友谊,都是他美好品行的来源。但是“人造人”的这种基本的权利却被剥夺了。
“人造人”作为人,在降生伊始,他就是一个需要被哺养和教育的儿童。他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发展其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受保护权(保护儿童一切人身权利和平等对待)与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与社会生活)。”{11}他站在维护自己生命尊严的角度上,向弗兰肯斯坦控诉其失职也是有其辩证理由的,他维护的是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造者和创造物他们各自坚守的伦理力量——人类整体生命尊严和个体生命尊严,都是具有正当性的。
2.“人造人”与人类社会的矛盾造成的伦理困境。
“人造人”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禁忌”,但是“人造人”作为人也有其存在的理由。
“在人类文明之初,禁忌是维系人类伦理秩序的核心因素,是古代伦理秩序形成的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保证。”{12}不管是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人造人”都是一种禁忌,被看做是有违人类伦理秩序的。西方有“上帝造人”,中国有“女娲造人”,其他文化圈也都有各自的关于人类出现的“神创论”。这说明人类将自己的出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神联系起来。进化论出现以降,人类虽然承认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但是实际上是将自己和自然规律联系起来。人类之所以接受进化论,绝对不是因为猿猴,而是因为永恒不变的自然运行规律。从这里看,人类依然将自己的出身提的很高。“人造人”却将人类出身拉下神坛,所以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关于“人造人”的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禁忌。弗兰克斯坦却打破了这个禁忌,创造出了“人造人”,违反了人类禁忌。聂珍钊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有其固定的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对文学的理解必须让其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这是理解文学的一个前提”。(《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第14页)所以我们要将这个问题放在18世纪启蒙时代的伦理语境来评判人类的这种禁忌,就可以理解它的合理性。
更重要的是,“人造人”的出现,对人类的伦理秩序产生了冲击。人类社会中人从出生下来,就拥有以血缘基础为联系的伦理关系,上至父母,下至子女,通过伦理关系建立起一个个小单元。这种小单元,将一个个个体容纳进来,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从而保证社会平稳运行。但是“人造人”是由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并没有血缘关系的维系,再加上被弗兰肯斯坦抛弃成为一个不被人类伦理环境所容纳的异类,所以人类社会抛弃“人造人”在当时是拥有自己的辩护理由的。可是“人造人”作为“人”,这种“被创造”的处境,不是他能够决定的。既然他被创造出来了,他就拥有他存在的理由。正如笔者在上文提到的,“人造人”作为有理性的社会动物也是拥有融入社会的正当性。
这两种正当性的对立又可以归结为人类整体尊严和个体尊严的对立,造成了“人造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困境。“人造人”与自然生育的人类,谁的生命更重要?在英裔日本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千万别丢下我》中克隆人(器官捐献人)凯西有句话“我不确定的是,我们的生命同我们所救的人真的有天壤之别吗?”{13}同样的,“人造人”的生命和自然生育的人的生命真的有如此大的高低贵贱之分吗?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成为了小说中最大的伦理困境。因为“人造人”与自然生育的人两者互相威胁着对方的生存。
“人造人”四肢巨大,行动迅速,在融入人类社会无果后,选择残杀生命作为自己报复的手段。这确实对人类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人类社会群起而攻之也无可厚非。人类有保护自己生命的正当性,但是人类不分青红皂白地想要将“人造人”至之于死地,这也是人类对他的威胁。“人造人”在学习了法国贵族德拉赛一家的美好品行后,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融入其中,他默默地帮助他们,可是却被无情地伤害。他救了一个落水女孩,却被人当作怪物追打,所以弗兰克斯坦将其作为你死我活的敌人来看待。“人造人”也有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正当性,关于两者生命孰轻孰重,构成了“人造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困境。这也可以归结为人类整体尊严和个体尊严的对立。
人类想要支配“人造人”,可“人造人”想要摆脱被支配的地位。
弗兰肯斯坦创造出“人造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科学追求,所以作为“造物主”他希望他能够控制“人造人”,并根据他的意念去行动。而且他考虑到“人造人”对人类的诸多不可预测的威胁,作为整个事件的发起人,他绝对有责任将事物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人类也想要压制“人造人”,因为他作为异类出现,冲击了整个人类社会。古往今来,人类对异类都有一种控制的欲望,唯恐他对自己的存在构成威胁。
“人造人”却认为自己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就是不被别人操纵,但是他自己就是被人操控的产物。他是承载着创造者的某种目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他本身的权利就是不完整的,因而他强烈地要求摆脱这种“被操纵”的处境。这也是人类整体尊严和个体尊严的两种正当性对立的一个侧面。
综上所述,“人造人”与人类社会两者造成的伦理困境,不管是从“禁忌观念”、生命安全还是操纵权力来看,都是个体生命尊严和人类整体生命尊严对立产生的困境。 3.“人造人”孤立处境与其群体诉求
“人造人”向弗兰肯斯坦讲述了自己努力融入人类社会的失败经历,向其提出创造女性“人造人”的要求。弗兰肯斯坦经过自己的内心挣扎最终将半成品销毁,由此引起了“人造人”更残酷的报复,造成了最后的悲剧结局。
人类要求“人造人”只能处于个体状态。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西方文化里人的出生带有一定的宗教含义,而“人造人”的出现,让人类出生的神圣性消解,而且“人造人”群体性的出现必将造成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混乱。所以出于人类的尊严,人类有理由让“人造人”保持一种孤立处境。
“人造人”之所以有群体诉求,是因为他多次尝试融入人类社会却遭到失败,而他拒绝这种孤立处境。事实上,每个个体都会避免这种境况,因为这种孤立处境让“人造人”缺乏“认同感”,从而导致“本体性安全”的缺乏。吉登斯认为“本体安全是大多数人对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及对他们的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的恒常性的信心,是一种在时间上连续的和有序的感受。”{14}总之,本体安全作为一种感受,存在于人的活动中,尽管各人的感受可能相异,但对个体的生存,以至人类整体的延续都有重要的意义。本体安全通过得到他者的认同来获得,并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以此来抗拒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获得自我的轨道,即“该做什么”“如何行动”“成为谁”等这些生存核心问题。在获取社会认同失败后,怪物如此控诉“现在我眼前天大地大,而我又该何去何从呢?”但是当弗兰肯斯坦答应为他创造一个伴侣时,他承诺到:“如果你同意我的要求,那么无论你还是别的人类,都再也不会见到我们了。我们将隐居在南美广阔的荒野里。我不会和人类吃同样的东西,也不会捕杀羔羊和婴儿来填饱肚皮。橡树果和浆果将提供同样的营养。”
“人造人”作为“人”有辩护理由来为自己获得伴侣,况且这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不妥协,保持自己尊严的方法的表现。因为他通过女“人造人”获得的认同,是一种“抗拒性认同”即“由地位和环境被支配的逻辑所贬低和污蔑的行动者所拥有。他们建立抵抗的战壕,并以不认同或相反于社会体制的原则为基础而生存。”{15}所以“人造人”的群体诉求有其辩护理由的。
“人造人”的孤立处境和他的群体诉求,也是人类尊严和个体尊严对抗的结果。
综上所述,小说三大伦理困境,都是人类整体生命尊严和个体生命尊严这两种伦理力量冲突导致的。他们各自有其辩证理由,一方的成立必须以否定同样拥有辩护理由的另一方作为条件,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
四、伦理悲剧
在伦理困境中,对立双方为了维护自己的伦理力量产生了冲突,冲突要想走到和解,就只能将他们片面性消除掉。“真正的发展只在于对立面作为对立面而被否定,在冲突中互图否定对方的那些行动所根据的不同的伦理力量,得到了和解。”{16}在文本中这种伦理力量的和解,表现在小说中就是弗兰肯斯坦与“人造人”的死亡,从而恢复人类尊严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结局的必然性也不是一种盲目的命运……而是一种命运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就在个别的神和人之上还有一种最高的权力,它不容许片面的、孤立的、越出自己的权力界限的力量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冲突可以长存下去”。(《美学》第三册下第310页)这个最高的力量就是伦理实体——生命尊严。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越来越关注人的尊严问题,尤其是启蒙运动后,人的尊严得到了空前张扬。以康德的论述最为著名:“目的的王国中的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取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只有那种构成事物自在目的的而存在的条件的东西,不但具有相对价值,而且具有尊严。”{17}康德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尊严是不可代替的,只有人才具有尊严。他还指出人的尊严来自人作为“自在目的”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不仅仅等于生存,而是包涵丰富的内涵:一是生存意志,即人对生命永不停歇的活生生的渴望。二是行为能力即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决断;三是存在方式,即人在实现自身时所凝成的形态。人的生命尊严也就是包涵这三个层次的尊严,“要求必须以保障人的生存最为优先,其次要尊重人的自主,兼要尊重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
在《弗兰肯斯坦》中,“人造人”维护的是个体尊严,而弗兰肯斯坦维护的则是人类尊严的完整性而“人造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尊严,无论是保障自己的生存,摆脱人类的操控,还是学习知识确立自己独特的存在。弗兰肯斯坦和人类也是尽力在维护人类整体的尊严,包括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和摆脱随意被强大的“人造人”控制等。
《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完整的伦理悲剧,它包含了伦理悲剧的两个要素即倫理困境与和解方式。这两个方面又分别包含着两种悲剧性,从而体现出伦理悲剧的多层意义内涵。
其一,最大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做过当中。”(《美学》第三册下第310页)
所以说小说的悲剧性就是“人造人”与人类社会(包括弗兰肯斯坦)呈现的你死我活的两难选择,即个体尊严和人类整体尊严这两种正当性的对抗。在笔者看来,这种善与善的对抗才是悲剧的本质。由伦理实体——生命尊严分化而来的两种伦理力量由于处于同一时空而对抗,他们不希望看到某一方被击败,所以这种困境的维持才是最大的悲剧。
其二,悲剧人物的死亡,这是悲剧和解的方式,不然悲剧就永远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有人认为或许这种未完成的状态才是最大的悲剧,这种解读包涵着一种哲理内涵,很值得深思。但是作为一部小说,必须具备完整的情节结构,所以悲剧需要一个结局传达作者的价值追求。作者为伦理困境还是提供了和解方式,即黑格尔提到的片面性的消解,悲剧人物的毁灭,让伦理实体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他们所维护的伦理力量是片面的,所以肯定自己的辩护理由必须以否定对方的辩护理由为代价。人类为了保障人类尊严的完整性,将“人造人”视为敌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排斥“人造人”,不给予其合适的生存环境。而“人造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个体生命尊严,他在融入社会无果后,罪恶地报复人类。悲剧达到的和解的方式是两方的毁灭,伦理实体得到最终的胜利。
所以《弗兰肯斯坦》是一个伦理悲剧,它围绕陷入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从两个层面都体现了伦理悲剧的巨大张力。
五、结语
《弗兰肯斯坦》悲剧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探讨,一,弗兰肯斯坦的个人主义;二,陷于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但是前者只是悲剧产生的原因,这是站在悲剧外部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才是站在悲剧内部,寻找到的呈现悲剧性的主要来源。通过运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笔者挖掘出小说丰富的悲剧内涵。其一,在上述三个伦理困境中,个体生命尊严与人类整体生命尊严在具体环境中你死我活的对抗。这两种善的对抗,又是人类社会经常面临的悲剧。其二,小说最后的和解方式——悲剧人物的死亡。从伦理悲剧的角度来讲,《弗兰肯斯坦》对后世以克隆人为主题的一系列小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可以众多的此类小说中看到关于陷入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的探讨。
注释:
①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25.
②Ian Watt,Myth of Modern Individualism:Faust,Donquixote, Don Juan, Robinson Cruso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56-132.
③陈中梅.普罗米修斯的hubris[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④陈姝波.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评论,2005(2).
⑤陶家俊.《身份认同》见《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主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5.
⑥Stuart Hall,“The Question of Culture Identity”, in Modern and Its Future, ed. Stuart Hall. Polity Press,1991:275.
⑦Lacan (Jacques):Le seminaire de Jacques Lacan,Livre1,Les ecrits technique de Freud 1953-1954,Texteetabli Jacques Aliain Miller,Edition du seuil,1975:194.
⑧韩东屏.破解人之谜——人的定义的解构与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9(6).
⑨Dufhuizen.Bemard,“Periphrastic Naming in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in the Novel Winter,1995:477-92.
⑩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册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86.
{11}施嵩.论儿童人权的法律保障[M].第5页
{1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8-264.
{13}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8:323.
{14}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34-39.
{15}宋辰婷.焦虑不安的现代人——由《认同的力量》谈现代人生存意义的再建[J].哲学百家,2012(10).
{16}黑格尔.美学(第三册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10页.
{17}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5.
参考文献:
[1]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25.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册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86.
[3]施嵩.论儿童人权的法律保障[M].山东大学,第5页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8-264.
[5]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8:323.
[6]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34-39.
[7]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5.
[8]陈中梅.普罗米修斯的hubris[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9]陈姝波.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评论,2005(2).
[10]陶家俊.《身份认同》见《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主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465.
[11]宋辰婷.焦虑不安的现代人——由《认同的力量》談现代人生存意义的再建[J].哲学百家,2012(10).
[12]韩东屏.破解人之谜——人的定义的解构与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9(6).
[13]Dufhuizen.Bemard,“Periphrastic Naming in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in the Novel Winter,1995:477-92。
[14]Stuart Hall,“The Question of Culture Identity”,in Modern and Its Future, ed. Stuart Hall. Polity Press,1991:275.
[15]Ian Watt,Myth of Modern Individualism:Faust,Donquixote, Don Juan, Robinson Cruso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56-132.
[16]Lacan (Jacques):“Le seminaire de Jacques Lacan,Livre1, Les ecrits technique de Freud”, Texteetabli Jacques Aliain Miller,Edition du seuil,197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