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十二五”国家组织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期间,国家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落实万家企业节能工作十项要求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求建立健全符合要求的能源管理体系。山东有1188家企业列入国家万家企业名单,节能目标任务253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的9.92%,位居全国第一。山东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推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总抓手,在前期制度探索研究、试点示范基础上,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政府节能办组织召开全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监委、能源基金会有关领导出席,37家认证机构参加,印发了《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计划》,发布了《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管理试行办法》,通过了《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自律公约》,标志着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整体推进。至“十二五”末,全省有1045家重点用能单位建成能源管理体系,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这些企业通过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节能管理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轨道,形成了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初步测算,年可实现节能量500万吨标准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措施是:
  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探索研究
  能源管理体系,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環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覆盖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构建自我发现问题、持续不断改进的节能管理机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企业改进节能工作,优化节能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现代能源管理方法,已经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早在2007年,山东省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节能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能源计量统计薄弱等问题,积极借鉴美国、丹麦、英国、瑞典等国际先进经验,从制度研究、制订标准入手,沿着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的路径,研究和探索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并总结提炼出符合国内企业节能管理特点的“四个机制”、“三个持续”,即: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长效节能管理机制,做到节能工作持续改进、节能管理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认监委的认可,其经验做法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为在全国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制定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
  一是理论先行。2008年,山东在全国发布第一个能源管理体系地方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随后,陆续发布了造纸、热电、水泥等10余个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丰富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为推进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山东省又在实践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能源管理体系》教材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案例”(视频教学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为重点企业正确理解、认识能源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示范引路。2013年,在淄博、德州两市开展体系示范市创建活动,两市率先制定实施计划,出台鼓励政策,培育示范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组织企业开展认证等评价活动,两市163家企业2014年底前全部提前完成体系建设任务。同时,山东省先后分6个行业选拔68家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通过现场交流会、能效对标等形式,发挥典型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比如,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强化全过程管控,科学安排生产节拍,深挖节能潜力,体系运行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做法不但在省内推广,还受邀到省外交流。
  三、建立信息平台,实现高效管理
  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山东省开发了“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平台”,1188家企业、77家咨询机构、37家认证机构、313名评价专家及188名各级节能主管部门监管人员均可在平台上上传、查阅相关信息,实现了体系建设咨询服务、认证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机联动。利用工作平台每月定期调度各市体系建设进展,并通过“山东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进度”窗口动态展示。实行认证信息网上登记,强化跟踪调度,及时掌握认证机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在全省推进计划和各市实施计划指导下公正、独立和客观地开展认证工作。
  四、规范第三方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规范第三方服务。山东省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管理试行办法》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办法》,对咨询服务和评价工作做出明确要求。据此遴选的77家咨询机构共为861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选拔的313名评价专家,共对710家企业实施评价。省节能监察机构定期对咨询服务机构进行执法监督,对发现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机构,依法责令整改或实施处罚。
  二是引导行业自律。邀请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37家认证机构共同订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自律公约》,承诺依法、依规开展认证工作,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认证服务,共为207家企业提供了认证服务。
  五、争取资金支持,实施政策激励
  实践证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一分投入十分产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切实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山东省建立了项目申报和表彰奖励等制度在内的激励机制,在组织申报国家和省节能项目等工作中优先支持建立并有效运行体系的企业。同时,还通过争取省财政资金补贴及世界银行赠款项目等,对部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企业予以资金补贴。“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安排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了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总结山东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持续改进的节能机制初步形成,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已经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普遍形成了四个机制:一是节能遵法贯标机制,实现了主动收集并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企业能源管理活动更加规范、更加系统化、制度化。二是能源的全过程控制管理机制,实现了对能源管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即时化、系统化控制,能源计量、统计更加完善,能源利用过程监视、测量不断强化。三是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实现了主动追踪、获取、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四是节能文化促进机制,节能制度不断完善,员工节能意识不断提高、节能习惯逐步养成。
  (二)单位能耗普遍降低,企业节能效果明显
  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节能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产品能耗指标均有下降。对山东钢铁集团济南分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协庄煤矿、张店钢铁公司等4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4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运行后第一年即实现节能量10.12万吨标准煤。山东钢铁集团济南分公司2013年吨钢综合能耗580公斤标准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累计节能60万吨标准煤,利用余热余能发电12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硫12万吨、二氧化碳725万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三)产生联动效应,“三能”建设形成合力
  山东在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同时,还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的企业节能人才队伍为目标,开展了能源管理师制度建设,培养能源管理师7307人,在2607个用能单位履行职责;以钢铁、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集能耗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分析调控为一体的能源管理中心。能源管理体系与能源管理师、能源管理中心设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机制、人才和管理平台三个层面形成节能合力,推动企业节能工作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节能监察总队)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上各种行业都必须要快速的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科研院所来说也是这样,加强科研院所的科学管理对于科研院所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各种科
党政联合行文在党委部门的行文总数中占有相当比例。特别在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下,在党的主张需要通过权力机关和行政职能部门变成政府意志的时候,党政联合行文就变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改进,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而实现大量专业人士就业,如此既促进了行业的进展,还给相关人员提供了向前发展的平台.由此,本文
期刊
跨省数据专线作为企事业单位安全、可靠、高速的专用数据通道,需要快速、稳定、安全的优质网络,以保证企事业单位自有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本文采用充分利用分散的资源管理
以1987年国务院批准民政部门发行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为标志,我国政府举起“有奖募捐”的旗帜,首开发行彩票筹集公益金的先河。经过民政部门7年多的尝试和积累经验,政府职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
售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又对企业的市场竞争有着直接的影响,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已成为军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的利器.本文介绍了目前
10月15日,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其Twitter账号上披露,工行下个月拟赴伦敦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成为继建行之后第二家赴伦敦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中资银行。
超高层建筑在施工中,基坑支护是一个关键环节,基坑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本文首先指出超高层建筑基坑支护施工的控制点,然后介绍了常用的支护技术方案,最后结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