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经济富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需求影响学校的供给,影视行业的特殊性对高校教学适应性的要求日益高涨,学生“即用即学”的需求必然催生教师教学“即学即用”的教学原则,手机拍摄、IPAD剪辑的大众影视创作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得到充分发挥;应利用移动互联、智能共享技术,从学生需求出发,鼓励学生使用影视语言进行艺术化的自我表达、抒情、叙事。
【关键词】即学即用;影视教学;高教改革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能近取譬”的教学理论,在今天的高校教学改革中仍然意义重大。
一、“能近取譬”与“即学即用”
(一)“能近取譬”为学用之精髓
《论语·雍也》有这样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能近取譬”。近,即身边的或日常的事物;譬即譬喻、比喻,形象、恰当、易懂的方式。“能近取譬”就是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比喻、解释较为深奥的道理,让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实践化,从而达到在具体实践中学习、领悟道理,再把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目的。孔子用流水来比喻万物生长、发育和消亡的道理,用松柏之常青比喻人的节操,用北辰星比喻有德、用德的当权者,用“草上之风”来比喻君子之德。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擅长运用日常生活的现象,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生活现象与万物之大道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杨树达先生提出“能近取譬”并非推己及人,而是“万事万物在此身之外者皆引之与身相合”的方法。①今天,我们的科技文化知识无限丰富,大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划分具体而又详细,不同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共性似乎减少,然而这种“能近取譬”的教学原则依旧有其重要价值。
(二)“即学即用”的理论分析
“人类,以学为本而异于禽兽;人性,以学为本而‘习与性成’;智能,以学为本而可为尧舜;人才,以学为本而德識才学综合发展。”②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影视艺术专业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即学即用”乃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有些课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里很难完成,学生可以在宿舍利用个人电脑继续进行,学生宿舍和校园就成为第二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个人手机或者数码设备拍摄,利用个人电脑编辑视频。
针对这一现实,课堂教学必须借助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新媒体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专业知识只有转化为学生能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发挥知识的作用,学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或者实践中,才能做到“即学即用”。
学生实践技能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内容和形式设计要讲究时尚性,显示知识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学;第二,专业技能应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这叫接地气,知识和学生生活应结合起来,达到“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样知识技能就能够在学生身上扎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第三,互联网+实践教学,教师准备、课堂讨论前后、课下实践、自评、互评和点评等环节都要想法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社交平台,以丰富内容,提高效率。指导老师必须努力进取,勇于使用先进、时尚的交流和教学手法,掌握专业知识的本质并能灵活运用。
本文主要以《影视编辑技艺》的实践教学为例,具体探讨即学即用教学原则在高校影视教学中的运用。
二、“影视编辑技艺”好学乐学实践教学设计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好学”“乐学”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脱离实际的教学是空洞的,是不受学生喜欢的,也是无用的教学劳动,是无法实现“好学”“乐学”的。要想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好“能近取譬”好学乐学的教学原则,首先,需要教师深入而全面地理解专业知识;其次,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技能;第三,需要教师有对该专业教学的热情、钻研精神;最后,对学生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辅导。
“影视编辑技艺”课程是以学习掌握非线性编辑系统和软件使用技能为基本基础,以学习和应用影视语言为主教学目标,以学和行结合为方法的传媒类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在具体教学本课程时共设计了五个综合创作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每个项目安排4学时,最后一个项目为五人组项目,其他均为个人实验项目,但也需要同学之间相互配合。
这五个综合小项目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设计,前两个,从学生自身属性出发,第三、四个,以大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其内心的想法,第五个“微剧”,以学生情感需求为主题。这五个实验都是以表现自我为目标的,具有较强的动力,而实践过程中影视语言的编辑又可能会产生小惊喜。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前两个实验。
第一个综合创作实验项目以《个人成长历程》为题,时长30秒,故事内容可以是从出生开始,也可以从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开始,这个成长经历的跨度可以自由选择;要求学生对自己过去经历的主题进行提炼,并不断提升影视语言编辑技能,让照片动起来,打破单个照片的完整性,构建新的整体,形成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今天自己的主观感受、情趣爱好、自我评述、个人总结等,但要求单一。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出让父母感觉惊讶的视频,这种感觉首先应来自孩子自己的作品;其次,是关于孩子自己但父母不知道的现在的需求;第三,不同时空的照片组合在一起彼此间的关联、呼应、对比、说明等新的表意。父母们每张照片可能都熟悉,但组合在一起的整体表现意图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父母心中的照片的“真实”在子女的个人成长经历中已经消失很多,加入了大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照片只是他表意的一个具体符号,孩子现在的表现意图可能是父母不知道的,故而感受惊讶。
第二个实验《个人简介》,模拟制作向理想的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视频。求职是大三学生要考虑的事情,微视频是非常时尚的传播方式,利用影视语言创作一份求职简历是电视编辑课程非常有价值一个实验项目,内心的需求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既有动力,也有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把电视编辑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表现自我的能力。在这个试验中,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拍摄,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跑步,可以在课堂设计出“飞”跑的感觉(如表2所示)。 这两个实验的内容都是从每个学生的自身出发,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有设计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创造性实验,让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让学生感受自我屏幕形象还可以这么美,在屏幕上的“我”给人飞翔的感觉;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细节都要花费很多精力、体力去做,每个效果都是劳动的成果。
学生掌握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可以自由地去表达自我对美的追求,把内心的真善、大美在虚拟时空里自由展示,而这种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创作的行为就是人的美的展示,人的美体现在劳动中。
三、“即学即用”教学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迅猛前进,大学生求新求异的需求有了更多更快的满足形态,传统学习理念、方法已经不适应他们了,“即用即学,后用后学”的理念在大学生中逐渐形成,这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大学生中的体现,教学改革就要让“即学即用,用得其所”。
“只有切己,才能真正唤醒问者障蔽的生命,激活其尘封的良知,开启其幽闭的心性,以达致品操的陶冶、心灵的润泽和境界的提升。”③实践活动多为集体活动,而且是紧密接触式的集体活动,这就与受众中心论的新媒体环境不一致,平时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受宠感消失了,要承担具体的责任,彼此相互關联,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需要进行部分服从整体的态度转变,这与个人中心感构成了冲突,在虚拟世界的独尊优越快乐之感可能随之消失,这就是困惑之处。对于此困惑,要着重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第一,学生实践性创作活动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创作需要经历主题确立、创意设计、实施方案制定和论证、制作、结果评审,这个过程短的需要3-5天,长的需要2-3月,这个艰辛的过程的确考验人的能力和毅力。针对于此,建议从前期的“摄像技艺”课程就开始锻炼,设计短、快的实验项目,设立班级社交平台表扬先进,形成良好风气;社交平台跨越实验室、教室、宿舍、校园、图书馆等,教师可以使用社交平台语言及时跟进和引导。
第二,提升学生需要品位。享受意识过强和进取心弱是大学生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有些学生注重吃穿玩乐,紧迫感弱,沉迷于社交虚拟网络空间,没有胆量面对现实。对此建议建立实验项目奖励和惩处机制,建构良好的组、班、专业、学院的多级社交平台,实时展示实验项目进展过程和结果,以及网上评论和统计点赞数量,将竞争进取的状态在学生的虚拟世界里蔓延。
第三,增强实验过程的趣味性。现在学生不愿意进实验室,对实验项目不感兴趣,这也是普遍现象。实验设计应增强故事性。现在是讲故事、听故事的时代,可以将实验的内容和形式故事化,如可以将知识点融入到自我表现的需求上,让学生自觉地练习编辑软件的使用和影视语言的编辑技能。
“学以致用”变为“即学即用”,可以大大缩减学与用的时差;由“即学即用”向“即用即学”转变,改变的是方向,“用”为“学”的引导,“即用即学,不用不学”的现象也开始在大学生中蔓延。学与用的关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是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追求。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实践活动越接近生活,转化过程就越愉悦,转化的动力就越强,成就感也就越强,如果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知识就在身上扎根了。课堂上的举例要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找,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学生综合实验创新实验项目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注释:
①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②乔炳臣、潘莉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③高连福:《论孔子生命教化的切己性》,《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关键词】即学即用;影视教学;高教改革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能近取譬”的教学理论,在今天的高校教学改革中仍然意义重大。
一、“能近取譬”与“即学即用”
(一)“能近取譬”为学用之精髓
《论语·雍也》有这样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能近取譬”。近,即身边的或日常的事物;譬即譬喻、比喻,形象、恰当、易懂的方式。“能近取譬”就是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比喻、解释较为深奥的道理,让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实践化,从而达到在具体实践中学习、领悟道理,再把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目的。孔子用流水来比喻万物生长、发育和消亡的道理,用松柏之常青比喻人的节操,用北辰星比喻有德、用德的当权者,用“草上之风”来比喻君子之德。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擅长运用日常生活的现象,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生活现象与万物之大道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杨树达先生提出“能近取譬”并非推己及人,而是“万事万物在此身之外者皆引之与身相合”的方法。①今天,我们的科技文化知识无限丰富,大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划分具体而又详细,不同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共性似乎减少,然而这种“能近取譬”的教学原则依旧有其重要价值。
(二)“即学即用”的理论分析
“人类,以学为本而异于禽兽;人性,以学为本而‘习与性成’;智能,以学为本而可为尧舜;人才,以学为本而德識才学综合发展。”②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影视艺术专业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即学即用”乃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有些课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里很难完成,学生可以在宿舍利用个人电脑继续进行,学生宿舍和校园就成为第二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个人手机或者数码设备拍摄,利用个人电脑编辑视频。
针对这一现实,课堂教学必须借助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新媒体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专业知识只有转化为学生能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发挥知识的作用,学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或者实践中,才能做到“即学即用”。
学生实践技能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内容和形式设计要讲究时尚性,显示知识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学;第二,专业技能应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这叫接地气,知识和学生生活应结合起来,达到“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样知识技能就能够在学生身上扎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第三,互联网+实践教学,教师准备、课堂讨论前后、课下实践、自评、互评和点评等环节都要想法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社交平台,以丰富内容,提高效率。指导老师必须努力进取,勇于使用先进、时尚的交流和教学手法,掌握专业知识的本质并能灵活运用。
本文主要以《影视编辑技艺》的实践教学为例,具体探讨即学即用教学原则在高校影视教学中的运用。
二、“影视编辑技艺”好学乐学实践教学设计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好学”“乐学”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脱离实际的教学是空洞的,是不受学生喜欢的,也是无用的教学劳动,是无法实现“好学”“乐学”的。要想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好“能近取譬”好学乐学的教学原则,首先,需要教师深入而全面地理解专业知识;其次,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技能;第三,需要教师有对该专业教学的热情、钻研精神;最后,对学生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辅导。
“影视编辑技艺”课程是以学习掌握非线性编辑系统和软件使用技能为基本基础,以学习和应用影视语言为主教学目标,以学和行结合为方法的传媒类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在具体教学本课程时共设计了五个综合创作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每个项目安排4学时,最后一个项目为五人组项目,其他均为个人实验项目,但也需要同学之间相互配合。
这五个综合小项目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设计,前两个,从学生自身属性出发,第三、四个,以大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其内心的想法,第五个“微剧”,以学生情感需求为主题。这五个实验都是以表现自我为目标的,具有较强的动力,而实践过程中影视语言的编辑又可能会产生小惊喜。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前两个实验。
第一个综合创作实验项目以《个人成长历程》为题,时长30秒,故事内容可以是从出生开始,也可以从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开始,这个成长经历的跨度可以自由选择;要求学生对自己过去经历的主题进行提炼,并不断提升影视语言编辑技能,让照片动起来,打破单个照片的完整性,构建新的整体,形成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今天自己的主观感受、情趣爱好、自我评述、个人总结等,但要求单一。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出让父母感觉惊讶的视频,这种感觉首先应来自孩子自己的作品;其次,是关于孩子自己但父母不知道的现在的需求;第三,不同时空的照片组合在一起彼此间的关联、呼应、对比、说明等新的表意。父母们每张照片可能都熟悉,但组合在一起的整体表现意图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父母心中的照片的“真实”在子女的个人成长经历中已经消失很多,加入了大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照片只是他表意的一个具体符号,孩子现在的表现意图可能是父母不知道的,故而感受惊讶。
第二个实验《个人简介》,模拟制作向理想的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视频。求职是大三学生要考虑的事情,微视频是非常时尚的传播方式,利用影视语言创作一份求职简历是电视编辑课程非常有价值一个实验项目,内心的需求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既有动力,也有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把电视编辑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表现自我的能力。在这个试验中,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拍摄,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跑步,可以在课堂设计出“飞”跑的感觉(如表2所示)。 这两个实验的内容都是从每个学生的自身出发,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有设计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创造性实验,让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让学生感受自我屏幕形象还可以这么美,在屏幕上的“我”给人飞翔的感觉;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细节都要花费很多精力、体力去做,每个效果都是劳动的成果。
学生掌握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可以自由地去表达自我对美的追求,把内心的真善、大美在虚拟时空里自由展示,而这种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创作的行为就是人的美的展示,人的美体现在劳动中。
三、“即学即用”教学的困惑及解决对策
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迅猛前进,大学生求新求异的需求有了更多更快的满足形态,传统学习理念、方法已经不适应他们了,“即用即学,后用后学”的理念在大学生中逐渐形成,这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大学生中的体现,教学改革就要让“即学即用,用得其所”。
“只有切己,才能真正唤醒问者障蔽的生命,激活其尘封的良知,开启其幽闭的心性,以达致品操的陶冶、心灵的润泽和境界的提升。”③实践活动多为集体活动,而且是紧密接触式的集体活动,这就与受众中心论的新媒体环境不一致,平时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受宠感消失了,要承担具体的责任,彼此相互關联,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需要进行部分服从整体的态度转变,这与个人中心感构成了冲突,在虚拟世界的独尊优越快乐之感可能随之消失,这就是困惑之处。对于此困惑,要着重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第一,学生实践性创作活动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创作需要经历主题确立、创意设计、实施方案制定和论证、制作、结果评审,这个过程短的需要3-5天,长的需要2-3月,这个艰辛的过程的确考验人的能力和毅力。针对于此,建议从前期的“摄像技艺”课程就开始锻炼,设计短、快的实验项目,设立班级社交平台表扬先进,形成良好风气;社交平台跨越实验室、教室、宿舍、校园、图书馆等,教师可以使用社交平台语言及时跟进和引导。
第二,提升学生需要品位。享受意识过强和进取心弱是大学生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有些学生注重吃穿玩乐,紧迫感弱,沉迷于社交虚拟网络空间,没有胆量面对现实。对此建议建立实验项目奖励和惩处机制,建构良好的组、班、专业、学院的多级社交平台,实时展示实验项目进展过程和结果,以及网上评论和统计点赞数量,将竞争进取的状态在学生的虚拟世界里蔓延。
第三,增强实验过程的趣味性。现在学生不愿意进实验室,对实验项目不感兴趣,这也是普遍现象。实验设计应增强故事性。现在是讲故事、听故事的时代,可以将实验的内容和形式故事化,如可以将知识点融入到自我表现的需求上,让学生自觉地练习编辑软件的使用和影视语言的编辑技能。
“学以致用”变为“即学即用”,可以大大缩减学与用的时差;由“即学即用”向“即用即学”转变,改变的是方向,“用”为“学”的引导,“即用即学,不用不学”的现象也开始在大学生中蔓延。学与用的关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是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追求。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实践活动越接近生活,转化过程就越愉悦,转化的动力就越强,成就感也就越强,如果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知识就在身上扎根了。课堂上的举例要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找,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学生综合实验创新实验项目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注释:
①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②乔炳臣、潘莉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③高连福:《论孔子生命教化的切己性》,《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