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南北挂钩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全省“两个率先”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1年,我们张家港市与宿迁市宿豫区建立了南北挂钩合作关系。双方真诚合作,携手共进,以互利双赢为目标,以产业转移为主线,以开发区联动建设为突破口,我市通过和宿豫区共建开发园区,积极引导和推动有意向外转移、扩张的张家港企业到宿豫投资兴业,帮助宿豫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宿豫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目前,我市已有70多家企业落户宿豫,实际投入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9亿元,带动了宿豫经济总量的快速壮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南北挂钩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南北挂钩对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实施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要求。不同层次发展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受到土地、电力、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的制约,运行成本不断提高,直接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苏北地区土地和原材料丰富,电力供应充足,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加上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这些都为苏南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产业转移,苏南苏北的比较优势得到互补,有利于各自产业竞争力的加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赢”。其次,推进产业转移,是加速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苏北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加快推进工业化的任务很重。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办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南北产业转移作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力度。作为苏南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我们应乘势而上,积极策应,鼓励引导本地企业向对口地区转移,为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推进产业转移,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产业转移为我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手段。通过对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项目。一方面,使企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摆脱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加速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为我市腾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以“腾笼换鸟”配置资源,优化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促进了本地经济的提档升级。
为促进我市和宿豫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2003年1月,我市与宿豫区政府商定,在宿豫经济开发区内建设张家港(宿豫)工业园,承载张家港的产业转移项目到宿豫落户。经过5年多的努力,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已先后建起了长江润发工业区、江海工业区、神通工业区、冶金工业区等四个功能小区。2007年,园区张家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入库税收1636.7万元,为宿豫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南北共建开发区的战略部署,我市和宿豫区政府于当年11月签订了共建园区合作协议。新建的共建园区于2007年6月开始进人实质性建设,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7000万元,铺设了启动区“三纵一横”四条道路桥梁工程。同时,与之配套的水、电、通信、路灯、绿化等工程建设均已完工。至7月底,已引进长绿环保、乐乐食品、马鲍实业等8个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我市在推进南北产业转移过程中,从创新机制人手,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政策拉动机制。我市和宿豫区通过多次协商,明确了张家港企业到宿豫投资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以协议的形式给予了约定。在用地、用电、用水、用工方面给予优惠和保证,支持落户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服务上提供便利,对落户企业,由宿豫区政府指定区直单位作为企业“帮办”,实行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为了降低进园企业的投资门槛,我市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在园区建设一批标准型厂房,以吸引我市的中小企业进园区发展。二是建立政府互动机制。我市和宿豫区建立了党政代表团互访制度,两地主要领导每半年碰头一次,研究和解决在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两地建立了专门的班子,明确由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协调两地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衔接,处理有关事务,做好服务和联系工作。根据我市产业调整和扩张的实际情况,我市每年都分期分批组织相关企业负责人到宿豫考察,明确将宿豫作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同时,我市还经常组织在宿豫投资的张家港客商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宿豫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引导促动机制。从2002年起,我市每年都和宿豫区共同组织举办1~2次大规模产业转移投资洽谈会。在洽谈会期间,我市和宿豫区一起,对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和共建园区的投资环境以及宿豫区的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专题包装、推介、发布,对有明确投资合作意向的企业,我市有关部门实行跟踪服务,一起参与调研,主动帮助他们搜集资源信息、人才信息和市场信息,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确保投资项目落地生根。四是建立企业联动机制。2005年7月,我们在宿豫区成立了有28家企业参加的“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商会”,目前会员企业已扩大到35家。商会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活动。促进园区企业,两地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沟通企业与当地政府和部门的关系。同时,通过商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协调,提供信息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实施滚动发展。
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顺应潮流。把握机遇,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是苏南与苏北面临的共同任务。搞好南北产业转移,既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更要依靠政府引导和推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观点,重视转移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产业政策引导,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培育本地区重点和特色行业,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力。今后,我市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完善机制。把实施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作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相关的主责部门和配合部门,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保证产业转移的顺利实施。二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大力宣传我市产业转移所取得的成效,宣传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层面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投身于产业转移的实践,把“怦然心动”转化为“积极行动”。三是合理引导,有序推进。既要注重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更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推动作用,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整体规划,明确需要逐步转移的产业和项目,制定相应的计划,有序地组织、引导企业实施产业转移,增强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四是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更好地搭建产业转移的交流平台,加强南北信息交流和沟通,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转移项目的信息收集、发布和对接工作,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投资合作洽谈和交流活动,为产业转移牵线搭桥,为企业到宿豫投资兴业创造条件。五是用好政策,扶持激励。实施产业转移,对实现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为这项工作提供了许多政策支持,我市在用好有关政策的同时,将配套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通过政策激励,充分调动企业实施产业转移的积极性,提高产业转移的成效。
(作者系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责任编辑:尤 展
南北挂钩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南北挂钩对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实施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要求。不同层次发展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受到土地、电力、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的制约,运行成本不断提高,直接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苏北地区土地和原材料丰富,电力供应充足,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加上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这些都为苏南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产业转移,苏南苏北的比较优势得到互补,有利于各自产业竞争力的加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赢”。其次,推进产业转移,是加速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苏北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加快推进工业化的任务很重。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办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南北产业转移作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力度。作为苏南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我们应乘势而上,积极策应,鼓励引导本地企业向对口地区转移,为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推进产业转移,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产业转移为我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手段。通过对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项目。一方面,使企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摆脱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加速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为我市腾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以“腾笼换鸟”配置资源,优化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促进了本地经济的提档升级。
为促进我市和宿豫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2003年1月,我市与宿豫区政府商定,在宿豫经济开发区内建设张家港(宿豫)工业园,承载张家港的产业转移项目到宿豫落户。经过5年多的努力,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已先后建起了长江润发工业区、江海工业区、神通工业区、冶金工业区等四个功能小区。2007年,园区张家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入库税收1636.7万元,为宿豫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南北共建开发区的战略部署,我市和宿豫区政府于当年11月签订了共建园区合作协议。新建的共建园区于2007年6月开始进人实质性建设,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7000万元,铺设了启动区“三纵一横”四条道路桥梁工程。同时,与之配套的水、电、通信、路灯、绿化等工程建设均已完工。至7月底,已引进长绿环保、乐乐食品、马鲍实业等8个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我市在推进南北产业转移过程中,从创新机制人手,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政策拉动机制。我市和宿豫区通过多次协商,明确了张家港企业到宿豫投资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以协议的形式给予了约定。在用地、用电、用水、用工方面给予优惠和保证,支持落户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服务上提供便利,对落户企业,由宿豫区政府指定区直单位作为企业“帮办”,实行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为了降低进园企业的投资门槛,我市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在园区建设一批标准型厂房,以吸引我市的中小企业进园区发展。二是建立政府互动机制。我市和宿豫区建立了党政代表团互访制度,两地主要领导每半年碰头一次,研究和解决在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两地建立了专门的班子,明确由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协调两地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衔接,处理有关事务,做好服务和联系工作。根据我市产业调整和扩张的实际情况,我市每年都分期分批组织相关企业负责人到宿豫考察,明确将宿豫作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同时,我市还经常组织在宿豫投资的张家港客商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宿豫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引导促动机制。从2002年起,我市每年都和宿豫区共同组织举办1~2次大规模产业转移投资洽谈会。在洽谈会期间,我市和宿豫区一起,对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和共建园区的投资环境以及宿豫区的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专题包装、推介、发布,对有明确投资合作意向的企业,我市有关部门实行跟踪服务,一起参与调研,主动帮助他们搜集资源信息、人才信息和市场信息,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确保投资项目落地生根。四是建立企业联动机制。2005年7月,我们在宿豫区成立了有28家企业参加的“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商会”,目前会员企业已扩大到35家。商会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活动。促进园区企业,两地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沟通企业与当地政府和部门的关系。同时,通过商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协调,提供信息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实施滚动发展。
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顺应潮流。把握机遇,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是苏南与苏北面临的共同任务。搞好南北产业转移,既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更要依靠政府引导和推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观点,重视转移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产业政策引导,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培育本地区重点和特色行业,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力。今后,我市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完善机制。把实施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作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相关的主责部门和配合部门,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保证产业转移的顺利实施。二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大力宣传我市产业转移所取得的成效,宣传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层面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投身于产业转移的实践,把“怦然心动”转化为“积极行动”。三是合理引导,有序推进。既要注重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更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推动作用,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整体规划,明确需要逐步转移的产业和项目,制定相应的计划,有序地组织、引导企业实施产业转移,增强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四是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更好地搭建产业转移的交流平台,加强南北信息交流和沟通,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转移项目的信息收集、发布和对接工作,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投资合作洽谈和交流活动,为产业转移牵线搭桥,为企业到宿豫投资兴业创造条件。五是用好政策,扶持激励。实施产业转移,对实现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为这项工作提供了许多政策支持,我市在用好有关政策的同时,将配套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通过政策激励,充分调动企业实施产业转移的积极性,提高产业转移的成效。
(作者系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责任编辑: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