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内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对象,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单号设为对照组,双号纳入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吡格列酮治疗,研究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前,组间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差异不大(尸>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统计不良反应,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ZE组,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6-01024)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常见类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 2)也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一般35-40岁后发病。为了更好地治疗2型糖尿病,笔者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内收诊的5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在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内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对象,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单号设为对照组,双号纳入研究组,每组25例。所有病例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病史>1年,对本研究知情且愿意参与研究,年龄>40岁,性别不限,排除不愿参与这次研究的病例,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排除精神障碍、耳聋哑巴以及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对照组25例病人中包括男性14例和女性11例,47-83岁,平均年龄(61.38±5.68)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6.91±1.28)年。研究组25例病人中包括15例男性和10例女性,43-81岁,平均年龄(60.17±5.63)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7.04±1.39)年。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比较。
1.2方法
入院后,所有病人接受辅助检查,根据实际病情,对症治疗,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掌握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1)对照组:给予吡格列酮[中美华东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00]治疗,口服给药,30mg/次,1次/d。。(2)研究组:口服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治疗,500mg/次,3次/d。
1.3观察指标
(1)治疗前、治疗4周、8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观察血糖变化情况;
(2)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用SPSS20.00软件处理,t值检验计量资料,x2值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空腹血糖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较,如表1所示。
2.3不良反应
统计不良反应,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2型糖尿病,此类病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部分病人可产生大量胰岛素,但是,这些胰岛素的作用差,导致机体处于胰岛素相对缺乏状态。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其发生与年龄、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一部分表现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患者多肥胖,早期无明显症状,可伴有轻度乏力、口渴等表现,容易出现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2型糖尿病有一部分病人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缺陷,一般需补充适量外源性胰岛素。这些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对病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应该尽早对症治疗,以免加重病情。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口服降糖药,通过促进葡萄糖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度,口服中,对胰岛细胞分泌不会产生刺激作用,不仅可降低胰岛素抵抗作用,而且可减轻体重。同时,二甲双胍,可直接对肝脏糖异生产生抑制,减少肝脏内糖释放,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外周组织摄取与利用葡萄糖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4周、8周,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都低于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口服后,吸收率仅占50%,tmax约为2h,血浆中,不与血浆蛋白结合,降糖作用可持续8h左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本文比较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vs20%,P<0.05)。可见,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不僅降糖作用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建议推广借鉴。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6-01024)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常见类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 2)也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一般35-40岁后发病。为了更好地治疗2型糖尿病,笔者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内收诊的5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在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内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对象,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单号设为对照组,双号纳入研究组,每组25例。所有病例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病史>1年,对本研究知情且愿意参与研究,年龄>40岁,性别不限,排除不愿参与这次研究的病例,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排除精神障碍、耳聋哑巴以及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对照组25例病人中包括男性14例和女性11例,47-83岁,平均年龄(61.38±5.68)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6.91±1.28)年。研究组25例病人中包括15例男性和10例女性,43-81岁,平均年龄(60.17±5.63)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7.04±1.39)年。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比较。
1.2方法
入院后,所有病人接受辅助检查,根据实际病情,对症治疗,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掌握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1)对照组:给予吡格列酮[中美华东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00]治疗,口服给药,30mg/次,1次/d。。(2)研究组:口服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治疗,500mg/次,3次/d。
1.3观察指标
(1)治疗前、治疗4周、8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观察血糖变化情况;
(2)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用SPSS20.00软件处理,t值检验计量资料,x2值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空腹血糖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较,如表1所示。
2.3不良反应
统计不良反应,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2型糖尿病,此类病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部分病人可产生大量胰岛素,但是,这些胰岛素的作用差,导致机体处于胰岛素相对缺乏状态。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其发生与年龄、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一部分表现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患者多肥胖,早期无明显症状,可伴有轻度乏力、口渴等表现,容易出现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2型糖尿病有一部分病人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缺陷,一般需补充适量外源性胰岛素。这些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对病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应该尽早对症治疗,以免加重病情。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口服降糖药,通过促进葡萄糖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度,口服中,对胰岛细胞分泌不会产生刺激作用,不仅可降低胰岛素抵抗作用,而且可减轻体重。同时,二甲双胍,可直接对肝脏糖异生产生抑制,减少肝脏内糖释放,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外周组织摄取与利用葡萄糖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4周、8周,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都低于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口服后,吸收率仅占50%,tmax约为2h,血浆中,不与血浆蛋白结合,降糖作用可持续8h左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本文比较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vs20%,P<0.05)。可见,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不僅降糖作用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建议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