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历史与海洋文化的同构书写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e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伍稻洋是有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作家,到目前为止,所出版的长篇小说,无不体现出其对现实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市委书记的两规日子》写县级市市委书记杜赞之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简称“两规”)向组织讲清楚问题时回忆自己在任上的所作所为,透视时下政治生态;《绝对不说受不了》写资本家许承业的家族命运,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的是非功过;《明月共潮生》再现北海房地产潮涨潮落期间的各式人物,融入作者对家乡北海自然、人文景观淋漓尽致的书写。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贺绍俊说:“我还是从伍稻洋的小说(《明月共潮生》)中感受到了北海的气息,这是因为,伍稻洋在他的小说中毫不掩饰他对家乡北海的感情,他的故事也基本上从北海的现实生活中直接取材。”贺先生同时看到了伍稻洋在写作《明月共潮生》时所具有的“历史主义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①。《码疯》围绕女警察邵冬侦破疯子真理死亡案展开故事,写下岗工人沉迷地下六合彩赌博,揭示“码疯”何以疯,表现出作家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如果说,《码疯》是揭露丑陋文化给人带来的危害,《还珠谣》(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则是讴歌先进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凸显作者的历史文化意识。在《还珠谣·后记》后记中,作者坦言“昨天还珠已逝,明天还珠可期”,这就是“历史主义眼光”和“发展眼光”。
  下面,笔者将通过解读小说的主要人物孟尝,分析小说的主要物象“珍珠”、珠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海洋”,诠释“还珠”历史与海洋文化的同构书写。
  一、孟尝:还珠文化的历史坐标
  孟尝是东汉顺帝至桓帝时期的合浦郡太守。《后汉书·循吏列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②
  伍稻洋在小说《还珠谣》的后记中写道:“作为历史名人,孟尝的影响是深远的,虽然他的生平事迹在《后汉书》里只有几百个字……”③《还珠谣》采用流畅而简约的笔法,把一千多年前的合浦太守孟尝演绎得活灵活现,其作为历史小说的文体特性也由此得以实现。
  第一,《还珠谣》表现了孟尝心系百姓爱民亲民的品质。孟尝刚到任时,合浦郡官民关系极度紧张。这种官民的紧张关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孟尝进入合浦境内,就遇到逃难的母女。她们一听到官府就害怕。孟尝将所带之饼与她们分食,并安慰她们,表示此后官府不再随便抓人了。当天晚上,“监摸官”高有才为孟尝一家设宴接风,遭遇“盗贼”(野人)闹宴。因为高有才趁前太守离任新太任未到任的空隙逼珠民下海摸珠螺,珠民反抗致使监摸队抓人。“先时宰守并多贪秽”,尤其前太守昌三嘉与朝廷下派监摸夜明珠的宦官高有才为着自身的私欲盘剥百姓,不断逼迫珠民下海珠螺。此前,珠民何超南和儿子何强下海摸珠螺刚上岸,竹篓里的珠螺就被郡府监管队的人抢走了。何强气不过,要让野人来对付监管队,何超南胆小怕事,嚇唬孩子说野人吃人。何强说:“野人不吃穷人,倒是官吏吃穷人。”珠民郑待平冒险与“盗贼”(野人)联系,共同与郡府抗争,昌三嘉总算走了,但高有才凭着自己曾经是皇后身边的人,明里暗里跟孟尝较劲。高有才责备孟尝过于相信珠民。孟尝说:“不相信珠民,我这个太守还能干什么?”他不怕得罪权贵,始终把珠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说到了,也做到了。
  第二,《还珠谣》表现了孟尝“求民病利”的治理能力。前太守昌三嘉与高有才狼狈为奸强逼珠民滥摸珠螺,导致珠螺绝迹。孟尝经过调查研究,果断“禁摸”,让珠螺休养生息,同时引导百姓种植庄稼。“孟尝常往地里跑。稻苗抽穗、结了稻子,高粱、红薯等收成在望。有一段时间,孟尝和(郡丞)郭德品连午餐都在地里吃,他们要培训一批人才,准备明年在其他几个县普遍种植粮食。”④很快,庄稼试种成功,“盗贼”被遣散,珍珠去而复还,孟尝因此被合浦百姓称为神明甚至“夜明珠”。当百姓得知孟尝粥里被下毒却安然无恙时,“纷纷去码头祭神,感谢神保佑孟太守化险为夷”。孟尝辞官回家后,民间流传出歌谣:“白龙骨蚌古来多,官府逼摸没停过。贝母逃去交趾境,树叶野菜怎抵饿?孟尝伯周好奔波,治秽种稻禁采螺。去珠复还真神明,郡守美名世代播。”⑤有学者指出:“合浦因孟尝而有‘还珠故郡’之誉。郡境内因此有许多纪念孟尝的历史遗迹和典故;如还珠亭、还珠岭、孟尝祠、孟尝衣冠冢、孟尝流芳坊、孟太守庙、海角亭等。”⑥学者耿法禹称孟尝为“人类生态保护首创第一人”,并认为“还珠合浦”是“人类生态文明第一例”⑦。
  第三,《还珠谣》表现了孟尝清廉的品格。孟尝赴任合浦太守前并没有像其他官吏那样给把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送礼;到任后,他把属下送的金银等贵重物品“登记入库”,用来换粮接济饥民。前太守昌三嘉反复诬告孟尝,致使“廷尉府派人到上虞抄孟尝父母的家,但没抄出一样值钱的东西”。孟尝离任时,其行李所增加的仅仅是被子衣服“补丁”的重量。作品用对比的手法,将孟尝与大将军梁冀、前太守昌三嘉、监摸官高有才等相互对照,有力地凸显出孟尝清廉的品格。梁冀因为自己的妹妹是皇后而把持朝政,外官赴任离开洛阳不到他府上送礼辞行,他就怀恨在心,甚至派人跟踪暗杀;昌三嘉不断强迫珠民下海摸螺,以资自己享受、跑官;高有才为了兑现给姘妇邗阿妹做“珍珠席子”的承诺,绞尽脑汁与孟尝对着干。
  伍稻洋的《还珠谣》对“廉洁亲民”的文化品格形象的弘扬,对于还珠文化的挖掘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珍珠:还珠文化的重要物象
  《还珠谣》整合了诸多民间故事,“珍珠”(夜明珠)是作品的主要物象,是还珠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还珠谣》中,昌三嘉是“先时宰守”的代表,其与宦官高有才各怀鬼胎,没完没了地强逼珠民下海摸珠螺;孟尝到任后的“禁摸”与高有才的“强摸”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他们的相互“斗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珍珠”(夜明珠)在《还珠谣》中有如机车的引擎,作为小说的主线贯穿始终。   “珍珠”是汉代合浦郡海边人的生活来源。作品通过对“珍珠”源头的追溯,再现了汉代合浦人的生活状态,刨出了还珠文化之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外地商人开始光顾这个海边村落,带着稻米、高粱等粮食来换取鱼虾螺蟹。商贩看见孩子们身上戴的‘螺骨头’链,提出用粮食换,一串‘螺骨头’链就给一升稻米……商贩还承诺,螺捞上来没下锅就先剖出‘骨头’,会多给他们粮食。”⑧“螺骨头”是合浦珠民换取粮食的筹码,这种交换活动构成了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征。当贪婪的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对“珍珠”极度占有时,“珍珠”对于珠民来说便变福为祸了。作品多次写到珠民被逼下海摸螺的情景。“摸螺”本身存在着“溺亡”的危险,但官吏们全然不顾。昌三嘉与高有才之所以不断地强逼珠民摸螺,与邗尼芳、邗阿妹非要做“珍珠席子”有关。邗尼芳用“珍珠席子”“珍珠枕头”治疗睡觉时心慌、气闷,她已经成为“珍珠的附属品”。而对于邗阿妹来说,拥有“珍珠席子”意味着获得肤白与美貌,因为她想起“邗尼芳睡珍珠席子前,一身黄糖色。自睡了珍珠席子后,不知不觉就白嫩起来”⑨。
  “夜明珠”是珍珠的极品,是神,是合浦百姓的精神寄托。《还珠谣》这样写道:
  白龙的后人都会听到长辈们说,玉皇大帝的七公主私自下凡,与摸螺为生的男青年海生一见钟情,相恋生子。玉帝知道后,派天兵绑回七公主。七公主离别情郎幼子,悲伤哭泣,泪珠洒落海上,变成了珠螺。珠螺因为美丽而招致异物入侵,十分痛苦,不断产生分泌物包裹之,于是形成了珍珠。有一个珠螺长到簸箕那么大,成了螺王。没有月亮的晚上,螺王便张开螺壳,露出鸡蛋大的珍珠,发出亮光,让海生摸螺,同时赶走伤人的鲨鱼。这颗大珍珠,白龙人称为夜明珠。曾有人摸到螺王,取出夜明珠卖给珠贩。珠贩买了就要拿去卖好价钱,可是才离开合浦地界,夜明珠就不见了。珠贩再次购得夜明珠,忍痛剖开腿肉将珠藏进去,用针线缝上。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夜明珠带走。但过了梅岭,夜明珠还是破肉而出,重新回到白龙海里。白龙人从此把夜明珠当作神,有人生病,或者遇到麻烦事,便点燃三支香向夜明珠祈求,病就能好,麻烦事就没有了。⑩
  学者覃德清指出:“环北部湾近陆海域所产珍珠,习称 ‘南珠’,自古名扬海内外。珍珠作为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被誉为‘珠宝皇后’,历来为贡品,为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所珍藏。”11《还珠谣》将“夜明珠”作为“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使其与皇室贵族的特权紧密连接起来。尽管“夜明珠”在小说中并未以本真的面目出现,但它作为还珠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精神层面给予了合浦百姓以深刻的文化自信。“夜明珠”只有在合浦境内才能存在的基本事实,昭示还珠文化的独特性。小说写到,当昌三嘉将赵侍平“摸到”的“夜明珠”带到洛阳献给皇后时,闪亮的“夜明珠”变成了“褐色的石头”。昌三嘉由此招致祸端,并不得不做出夜明珠“飞回合浦”的解释。尽管大殿里的人将他的解释当作“奇谈”与“鬼话”,但这正与“割股藏珠”的历史典故相互吻合。
  在《还珠谣》中,就是贪得无厌的昌三嘉和高有才,对神秘的珠神(夜明珠)也不能不心存敬畏。昌三嘉得知亵渎“神位”的监摸队員“七孔流血而死”时极度恐惧,马上下令放掉涉嫌撕“告示”的珠民。孟尝在无法阻止高有才强逼珠民下海的情况下,暗示珠民自救,在祭珠神上多花时间。珠民何超南担心瞒不过高有才等人,其妻子莫怀秀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就是皇上,山穷水尽时都要装神弄鬼,别说我们老百姓。事实上,高有才最终也不得不以“祭珠神”的行动表达出他对“珠神”的虔信:“白龙人都不相信高有才会祭珠神,但去码头看见烧猪等祭品已经摆上了,香也点燃了。高有才还请来了礼师。珠民们一到齐,就开始祭拜。高有才表现出十分的虔诚,带着监摸队所有人跟珠民一起跪下叩头。”12祭拜“珠神”是珠民下海摸螺之前必须经历的仪式,这种仪式更多指向的是索绪尔的“非语言的符号”,如“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仪式、军用信号、习惯等等”13,其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值得强调的是,伍稻洋还以“珠神”来隐喻孟尝,他通过对“珠神”的描写凸显出孟尝之于合浦百姓的重要作用,使孟尝与“珠神”具备了同构的特性,他们一道成为还珠文化符号。因此,“珍珠”(夜明珠)由形而下的生存需求转向了形而上的精神支撑,以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将合浦悠久的历史文化凝筑起来。
  “珍珠”(夜明珠)在小说《还珠谣》中不断出现,它不仅是作者所着力建构的物质实体,而且还成为合浦百姓的精神象征,在串联起小说主要事件的基础上构筑了其富于张力的结构空间。同时,伍稻洋还借助“珍珠”这一重要价值载体,将还珠历史文化鲜明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为明晰地认知“合浦珠还”的历史,从而扩展其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
  三、海洋:还珠文化的母体象征
  在《还珠谣》中,“海洋”是还珠文化的母体象征。“骨头螺”发现之前,白龙人就依靠近海的鱼虾生存,发现骨头螺尤其是在骨头螺得以正名珍珠螺之后,珠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合浦海出发与国外贸易,是汉武帝的杰作。孟尝支持珠民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开放经济的延续。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如学者曲金良所言:“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14在《还珠谣》中,人物活动无不与“海洋”息息相关,无论是事件发生的背景,还是人物内心的精神性。小说中多次出现以海洋为背景的描写:
  (1)那天下午,天空跟往常一样晴朗,大海跟往常一样湛蓝,只是西南风刮得比平时稍大些,波浪比平时稍高些。老水早已退下去,子水还没涨上来,几只红脚鸟在沙滩上走来走去,显得十分悠闲。15
  (2)明朗的天空突然飘起云彩,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越来越低,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得到。天边响起螺号声,接着鸽子的哨声也响了起来。16   (3)风轻得连头发也吹不动,无垠的大海静得像个湖,镜子一样闪着银光。海鸥在海面上飞去飞来,寻觅着可以下嘴的小鱼,叫声仿佛也比平时小了许多。17
  (1)段中的“海洋”是骨头螺即将被发现的背景,对珍珠的出现作铺垫。(2)段是通过对海边官民冲突之时天空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云彩”的飘来与“螺号声”的响起为“马队”的出现做暗示。(3)段表现“摸螺仪式”的庄严与肃穆,百姓对海洋的敬畏。合浦人祭拜“珠神”的同时也祭拜“海神”。“海洋”在百姓心中是神秘的,他们“把命运寄托于可以想象而无法看得见的神秘主宰”。“白龙人下海摸螺前,就到榕树下的神位祭拜,开始只请珠神,后来就请海神,还有不知名的神……(他们)面向大海跪拜,口里喃着:珠神海神(各路神灵),保佑我民。水暖螺多,風平浪静。”18此处的“海神”有其存在原型,据学者耿法禹考证,合浦珠民将“龙三姐”作为“海神”,因为“珠民们认为,龙三姐与本地有恩德情缘,又是龙女,一定会保佑珠民平安丰收的。于是便奉龙三姐为本地的‘海神’,在下海处设坛敬拜”19。总体来看,“珠神”“海神”均来自“海洋”,它们在合浦百姓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海洋文化有其巨大的承载力,学者司徒尚纪指出,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多元性、包容性等文化特质”20。小说《还珠谣》正立足于海洋文化特质的展示,尤其表现出其“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的特征。小说第三章写到合浦珠民与“外地商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尽管此时的“外地”主要指的是合浦周边的地区,但其“开放”的文化特质已渐具雏形。对“开放性”的书写主要集中在小说的第十六、十七章,如作为“已程不国人”的皮特参加白龙的摸螺仪式;赵侍平等人跟随皮特去往国外做生意等,这些情节均有力地呈现出还珠文化的开放特性。同时,小说的第十九章写到赵待平等人遭遇“海盗”,他们与“海盗”相互周旋并最终获胜的场景,海洋文化的“冒险”特质也由此得以传达。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在交代皮特身世时说到:“多年前,汉武帝派人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郡沿海岸西行,到达黄支国、已程不国,随船带去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通过天竺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21“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徐闻、合浦港,凸显合浦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彰显合浦开放、崇商的文化特性。学者邓家倍曾从交通、地理、物证、港口、自然、货源等层面分析了合浦港的六大优势,并明确提出“合浦是中国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的观点22。据此而言,小说《还珠谣》在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特性的同时,深刻地再现了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价值与文化地位。“海洋”是合浦人赖以生活自然资源,也是合浦人内隐于心的精神图腾。他们始终秉持着海洋文化的优秀特质,在不断的交流活动中培育博大的人文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还珠谣》通过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营构来透视历史之于社会现实的价值意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出奇特的文化张力,体现了作者的探索精神。伍稻洋以其深刻的文化自觉集中诠释了“还珠”历史,表现出合浦深厚的文化积淀。《还珠谣》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弘扬海洋文化,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贺绍俊:《显型的故事性和隐型的思想性——读伍稻洋的小说》,载《南方文坛》2009年第2期。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二)》,[唐]李贤等注,1671-1672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③伍稻洋:《还珠谣·后记》,见《还珠谣》,21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④⑤⑧⑨⑩121516171821伍稻洋:《还珠谣》,128、202、23、128、24、98、21、60-61、156-157、26、15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⑥林广成编:《廉州之廉》,13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⑦19耿法禹:《珍珠之路》,194、23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1覃德清:《天人和谐 文明共生——桂南—环北部湾区域文化考察与广西文化建设方略的审美人类学探究》,见潘琦编:《环北部湾文化研究》,11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2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转引自徐志良:《探索中国走向海洋的文化精神》,见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阳江市人民政府编:《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四)》,68页,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
  20司徒尚纪:《中国南海海洋文化》,11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邓家倍:《合浦是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载《广州地方志》2002年第5期。
其他文献
2016年6月24日,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这个事件必将对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全球化进程产生冲击。英国脱欧事件也说明了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也存在着抵制全球化的强大力量,在人类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反现代的强大力量。在全球化时代,现代与反现代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现代与反现代的悖论是现代性最为核心的悖论,甚至可以断言,“完全现代的生活是反现代的”,“最深刻的现代性必须通过嘲弄来表达自己”①。197
期刊
一  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眷村”之于大陆读者而言依然是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即便是随着影像、书籍的传播和交流,我们或许触及皮毛,只是大部分时候,了解止于故事本身的悲情,造成“悲情”的历史与政治都变得不再重要。正如很多年前的电影《海角七号》,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海峡那边的“爱情”,而这“爱情”背后的历史和政治被轻轻放过。所以,当我们重新谈起“眷村”的时候,我们需要稍稍地设定一下前提和补充一些常识:首先
期刊
一  马小淘的小说,颇具辨识度。而这相当程度上来自她的小说语言。关于80后女作家,我一度总抱有一种整体性的印象,认为成就和局限她们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那普遍流行着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文艺腔。在这种腔调里浸泡久了,某日读到马小淘的小说,确实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那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但却不矫情、不温软,不故作呢喃、不刻意华美;它是口语化、风格化的语言狂欢,俏皮话、网络流行词和大实话混合着年轻气盛
期刊
以新现象、新技术来表征或命名当下社会是目前一种很通行的做法,像新世纪、E时代、大数据、传媒时代、网络社会等语词在当下颇为流行,并以高度发达的媒介传播而来的文化现代性与多元性而自诩。在性别话语层面,当下更强调对传统性别机制的颠覆与对抗性,“她世纪”、“女汉子”、“性少数”、“我的身体我做主”、酷儿文化等往往成为性别现代性与女性(权)主义的象征,在追新逐异的时尚文化中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与之相反的则
期刊
葛亮是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他早期的《谜鸦》《七声》,有世故练达的故事,也有简净清朗的叙事,已经可以看出一位青年小说家的造像。2009年,他推出第一部长篇《朱雀》,纵写南京现代史里的盛世流离,细密缠绵,并且点染出宿命色彩,是近年少数关于城市历史的野心之作。  葛亮新作《北鸢》耗时七年完成,描写民国的风雅和动荡,人物细腻典雅,情节错落有致,收放之间,恰如贯穿全作的风筝意象。如同《朱雀》,
期刊
诞生于茫茫宇宙中一粒微尘之上,至今未能在浩渺的星河中寻到可以同舟共度的伙伴,我们生来孤独。坦然面对这个现实,并且大胆地将它说出唱出,无论如何都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许多年前,在披头士那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里,保罗·麦卡特尼在嘈杂轰鸣的伴奏下反复吟唱着“Sgt. Pepper’s lonely”(佩伯军士是孤独的);许多年后,一
期刊
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随同政府的大批官员、军人、眷属,浩浩荡荡的自中国大陆退守到这曾长期被日本统治的岛屿。因为和原居住民(本省人)有别,因此他们被冠上“外省人”的称号。这原是区分你/我的说法,但日久他乡即故乡,数十年过去了,此一说法成为台湾内部区分族群类别的一种习惯性称呼,也已经不具当初所有的判别意义。  台湾原本人口六百多万,土地仅有三万五千平方公里,这批来台人士的人数虽然说法不一,但经人
期刊
石才夫(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欢迎大家前来参加《南方文坛》改版20周年座谈会以及《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颁奖。现在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略)。  首先请《南方文坛》主编、著名评论家张燕玲主持颁奖仪式。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各位领导,各位师友,感谢各位前来参加我们的盛会。《南方文坛》年度奖缘起于2000年10月南京书市上,当时《南方文坛》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约合作办刊。
期刊
王威廉,1982年出生于青海海晏,为80后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曾获第二屆“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提名奖(2009)、首届“作品·龙岗杯文学奖”(2012)、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2013)、首届《文学港》杂志年度大奖(2013)、第二届广东省散文奖(2013)、第二届《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2014)、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陆辉艳,其诗歌创作频频在广西区内外重要的文学刊物亮相,曾获广西青年文学奖、2015青年文学·首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等多个奖项,并于2016年出版了广西作协重点资助的诗集《心中的灰熊》。并因优秀的创作影响入选参加《诗刊》组织的三十八届“青春诗会”。诗歌离不开她所生活的南方地域,她像大多数人一样从贫困农村走向都市生存,故土与童年成为影像与记忆。城市生活与现代社会的日益融合,磨炼出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