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小说《阿Q正传》叙事逻辑的分析,以及对主人公阿Q的“革命”“大团圆”等叙事情节的探讨,自1926年郑振铎对小说最后“大团圆”一幕的质疑及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的回应开始,便一直是鲁迅研究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主要聚焦于阿Q的“审判”这一具体情节,探讨《阿Q正传》的小说情节是否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条,以及阿Q的行为逻辑及最终结局是否合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说《阿Q正传》叙事逻辑的分析,以及对主人公阿Q的“革命”“大团圆”等叙事情节的探讨,自1926年郑振铎对小说最后“大团圆”一幕的质疑及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的回应开始,便一直是鲁迅研究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主要聚焦于阿Q的“审判”这一具体情节,探讨《阿Q正传》的小说情节是否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条,以及阿Q的行为逻辑及最终结局是否合理.
其他文献
如果把1918年1月《新青年》4卷1号发表胡适等人9首口语诗作为正规白话新诗开端的话,那么,鲁迅无疑也是我国新诗史上的先驱.新诗一诞生,他便积极响应,并主动投身于创作,分别于1918年5月和7月发表《梦》《爱之神》《桃花》(以上《新青年》4卷5号)和《他们的花园》《人与时》(同上5卷1号),翌年4月又发表了《他》(同上6卷4号),计6首新诗,均署名“唐俟”.同时,还有相关评论、翻译等.当然,与同时代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相比,鲁迅创作的新诗数量明显偏少,影响也未必多大,不过,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初期,尤其是
2010年6月,《林辰文集》四卷本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编校过程中,王世家“不独寻找原刊,且找原稿、修订稿,进行多方比照考校,并以《校记》说明之”,让我们得以“见到林辰研究成果的原貌及其变化轨迹”①.不过,尽管王世家考订严密,仍不免有遗珠之憾.笔者在翻阅现代文学报刊时,新发现了《巴比塞三周年祭》《一千多个中的一个》《杨秀清与洪宣娇——观后零感》《谈国文教师》《南京临大事件》《腐与乱的交流:穷而不变奈何!》《阎锡山提倡吃树叶》《鲁迅的一篇遗文?:关于》(上下)、《杂文的展望》和《血写的历史》等十篇文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其理论价值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体现与重要成果,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源头与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为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进一步总结文化先驱留下的精神遗产,2021年6月19-20日,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与中国新文学的社团时代”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家园国际酒店召开.会议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立峰书记主持,由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教授致欢迎词、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教授致开幕词.孙郁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拉开了本年度学术研讨的序幕,而“鲁迅与中国新文学的社团时代”则涉及到文化史重要节点的丰富内蕴,该主题从社团史的视角出发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文学史,
唐代夏侯敏墓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墓葬出土器物不多,但最大收获是出土了一方墓志.墓主人夏侯敏是唐宣宗、唐懿宗两朝宰相夏侯孜的兄长,其墓志内容为世人了解唐代夏侯氏家族的细节提供了资料.夏侯敏夫人崔氏墓志也对研究当时社会政治、家族联姻等情况有很大帮助.
鲁迅写了不少人物死亡故事,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关注人死后的情况,比如有没有子嗣,有没有灵魂等等.《药》中的华小栓和夏瑜死后,因为两个人都没有子嗣,以至于清明时节只好由他们的母亲来代替他们的子孙后代来上坟,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在乡土中国是莫大的哀事;但还有比他们命运更悲惨的人,那就是阿Q,他不仅莫名其妙地被官府枪毙,而且因为无亲无故极端贫穷,生前无立锥之处死后无葬身之地,更谈不上有谁给他上坟,完全应了尼姑那句咒骂,“这断子绝孙的阿Q!”好在阿Q虽然也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道理,但他毕竟是个糊涂人,还没认真
民俗多发端于乡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有效弥合日常生活的人际疏离感.同时,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在国家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能够提升区域文化旅游竞争力.洛阳作为文化旅游名城,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存在困境.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洛阳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传播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解决对策.
一、鲁迅与《小约翰》rn鲁迅很重视《小约翰》,《小约翰》的精彩程度决不亚于今日世人喜欢的《小王子》和《彼得·潘》.由《小约翰》可见,鲁迅选择文本的眼光及译笔非常值得称道.rn1906年,鲁迅在日本的旧书店买到几十本德文文学杂志,看到有关《小约翰》介绍及作者评介,“所谓文学杂志,绍介着《小约翰》的,是一八九九年八月一日出版的《文学的反响》(Das Iitterarische Echo),现在大概早成了旧派文学的机关了,但那一本却还是第一卷的第二十一期.原作的发表在一八八七年,作者只二十八岁;后十三年,德文译
鲁迅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过第一舞台,一篇是《热风·为“俄国歌剧团”》,一篇是小说《社戏》.在《为“俄国歌剧团”》一文鲁迅写到第一舞台看俄国歌剧的感受,那是一种极端反差带来的感受.歌剧艺术本身是“美妙而且诚实的,而且勇猛的”,鲁迅赞叹它是:“流动而且歌吟的云……”,但看歌剧的观众,鲁迅称之为“看客”,却是乏味的、低俗的,只在舞台上有接吻的画面时,才会拍手起哄,鲁迅不禁发出“比沙漠更可怕的人世在这里”的反抗呐喊.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强烈的民族危机使三民主义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但各方对三民主义所持态度迥异.中国共产党坚持将三民主义视作号召各界抗战的重要旗帜,并决心为此奔走宣传.重庆国民政府与汪伪政府则对三民主义进行歪曲建构,以谋求党派私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中国共产党决定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基础,驳斥各种错误的三民主义言论,并阐明三民主义应有之义.为应对革命形势变化带来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又对三民主义进行系统发展,从而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