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4—2015年度,在满足高产麦田对水肥需求的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宛麦19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宛麦19小麦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影响不明显。不同播期,随播期推迟,播种至出苗天数增加、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宛麦19在南阳市的适宜播期是10月15—25日,相对应的适宜播量是150 kg/hm2。
关键词 小麦;宛麦19;播期;播量;生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11-02
宛麦19是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用杂交、诱变育种方法选育的小麦品种,具有早熟、抗病性强、抗倒、丰产性好的特点,2011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其进行播种期、播量试验,研究获得高产的主要生育规律和群体结构指标,以为该品种良种良法配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2015年度在南阳市农科院溧河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排灌条件良好;前茬大豆;土质为黄壤土,土壤含有机质15.32 g/kg、碱解氮98.8 mg/kg、速效磷(P2O5)27.5 mg/kg、速效钾(K2O) 106.7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4个播期处理和3个播量处理。其中播期为主区,即为B1、B2、B3、B4,分别于10月5 日、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5日播种;播量为副区,即为L1、L2、L3分别为75、150、225 kg/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22.4 m2(8.0 m×2.8 m),行距23 cm。基肥施牛粪22 500 kg/hm2、三元素复合肥(16-16-16)600 kg/hm2,并施3%甲拌磷15 kg/hm2 防治地下害虫。人工耧播,田间管理措施依照高产麦田管理要求进行[1-3]。拔节期追施尿素75 kg/hm2。每小区实际收获面积为19.6 m2。
1.3 调查记载项目
小麦生育期间调查记载各生育时期、群体动态、抗逆性,成熟时调查各处理成穗数,并选取有代表性20穗调查穗粒数,收获籽粒晒干后测定千粒重和产量[4-6]。在各生育期取样观察幼穗发育进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宛麦19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以B2L2 处理产量最高,为8 596.5 kg/hm2;其次是B3L2处理,为8 511.0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B1L1、B1L2、B1L3由于发生冻害产量相对较低,表明宛麦19不适宜早播;B4L1、B4L2、B4L3产量较低,表明播种过晚,个体发育差,对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影响,产量低。以上说明了播期和密度对宛麦19產量影响的双重性,两者之中有一个制约产量的因素,就会影响到产量结构三要素,不能获得高产。同一播期,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明显增加,穗粒数有所减少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
2.2 播期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以B2、B3产量较高,分别为7 537.5、7 473.0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B1、B4产量较低,与B2、B3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播期对宛麦19产量三要素的影响,表现在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所减少,10月5—25日播种,对穗数影响不显著。但晚播(11月5日)播种成穗数明显减少,穗粒数少。播种过早(B1)或过晚(B4)都明显减产。这是因为宛麦19属弱春性品种,本试验早播处理发生冻害,主茎成穗率低、分蘖成穗造成穗粒数减少,而晚播处理由于幼穗分化时间短、灌浆期短,造成穗粒数少、千粒重小、产量低。
2.3 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产量以L2最高,为7 636.5 kg/hm2。其次是L3,为7 365.0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L1由于播量小,成穗少,显著减产。
2.4 不同处理对宛麦19幼穗分化和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播量对宛麦19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影响不明显。不同播种期,随播种期推迟,播种到出苗的天数增加,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3~15 d。
宛麦19在10月5日播种(B1),主茎幼穗分化12月23日进入雌雄蕊分化期,发生了越冬冻害,11月5日播种(B4)幼穗分化二棱期到四分体期的天数明显减少,与B2相比,B3在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方面无明显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不同播期对宛麦19幼穗分化进程的影响,表明宛麦19属弱春性品种,在本年度气候条件下,10月5日播种,主茎在小麦越冬期拔节,发生冻害,影响到穗粒数,显著低于10月15日、25日播种。因此,宛麦19在南阳市的适宜播期是10月15—25日。
在75~225 kg/k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增加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有所降低,产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表明宛麦19的适宜播量是150 kg/km2。
通过研究播种期与播量的互作关系发现,要充分发挥宛麦19的高产潜力,应选择10月15—25日播种,相对应的播量150 kg/km2左右[4-6]。
4 参考文献
[1] 赵吉平,左联忠,王彩萍,等.冬小麦品种晋麦36号播期和播量试验研究[J].中国种业,2010(12):57-58.
[2] 李本良,苏光智,掌卫,等.播期播量对小麦个体与群体影响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4,8(4):22-26.
[3] 卢良恕.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9-126.
[4] 闫翠萍,张永清,张定一,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中筋冬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品质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8):1733-1740.
[5] 吴九林,彭长青,林昌明,等.播期和密度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3):36-38.
[6] 刘万代,陈现勇,尹钧,等.播期和密度对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3):464-469.
关键词 小麦;宛麦19;播期;播量;生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11-02
宛麦19是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用杂交、诱变育种方法选育的小麦品种,具有早熟、抗病性强、抗倒、丰产性好的特点,2011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其进行播种期、播量试验,研究获得高产的主要生育规律和群体结构指标,以为该品种良种良法配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2015年度在南阳市农科院溧河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排灌条件良好;前茬大豆;土质为黄壤土,土壤含有机质15.32 g/kg、碱解氮98.8 mg/kg、速效磷(P2O5)27.5 mg/kg、速效钾(K2O) 106.7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4个播期处理和3个播量处理。其中播期为主区,即为B1、B2、B3、B4,分别于10月5 日、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5日播种;播量为副区,即为L1、L2、L3分别为75、150、225 kg/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22.4 m2(8.0 m×2.8 m),行距23 cm。基肥施牛粪22 500 kg/hm2、三元素复合肥(16-16-16)600 kg/hm2,并施3%甲拌磷15 kg/hm2 防治地下害虫。人工耧播,田间管理措施依照高产麦田管理要求进行[1-3]。拔节期追施尿素75 kg/hm2。每小区实际收获面积为19.6 m2。
1.3 调查记载项目
小麦生育期间调查记载各生育时期、群体动态、抗逆性,成熟时调查各处理成穗数,并选取有代表性20穗调查穗粒数,收获籽粒晒干后测定千粒重和产量[4-6]。在各生育期取样观察幼穗发育进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宛麦19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以B2L2 处理产量最高,为8 596.5 kg/hm2;其次是B3L2处理,为8 511.0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B1L1、B1L2、B1L3由于发生冻害产量相对较低,表明宛麦19不适宜早播;B4L1、B4L2、B4L3产量较低,表明播种过晚,个体发育差,对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影响,产量低。以上说明了播期和密度对宛麦19產量影响的双重性,两者之中有一个制约产量的因素,就会影响到产量结构三要素,不能获得高产。同一播期,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明显增加,穗粒数有所减少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
2.2 播期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以B2、B3产量较高,分别为7 537.5、7 473.0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B1、B4产量较低,与B2、B3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播期对宛麦19产量三要素的影响,表现在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所减少,10月5—25日播种,对穗数影响不显著。但晚播(11月5日)播种成穗数明显减少,穗粒数少。播种过早(B1)或过晚(B4)都明显减产。这是因为宛麦19属弱春性品种,本试验早播处理发生冻害,主茎成穗率低、分蘖成穗造成穗粒数减少,而晚播处理由于幼穗分化时间短、灌浆期短,造成穗粒数少、千粒重小、产量低。
2.3 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产量以L2最高,为7 636.5 kg/hm2。其次是L3,为7 365.0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L1由于播量小,成穗少,显著减产。
2.4 不同处理对宛麦19幼穗分化和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播量对宛麦19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影响不明显。不同播种期,随播种期推迟,播种到出苗的天数增加,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3~15 d。
宛麦19在10月5日播种(B1),主茎幼穗分化12月23日进入雌雄蕊分化期,发生了越冬冻害,11月5日播种(B4)幼穗分化二棱期到四分体期的天数明显减少,与B2相比,B3在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方面无明显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不同播期对宛麦19幼穗分化进程的影响,表明宛麦19属弱春性品种,在本年度气候条件下,10月5日播种,主茎在小麦越冬期拔节,发生冻害,影响到穗粒数,显著低于10月15日、25日播种。因此,宛麦19在南阳市的适宜播期是10月15—25日。
在75~225 kg/k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增加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有所降低,产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表明宛麦19的适宜播量是150 kg/km2。
通过研究播种期与播量的互作关系发现,要充分发挥宛麦19的高产潜力,应选择10月15—25日播种,相对应的播量150 kg/km2左右[4-6]。
4 参考文献
[1] 赵吉平,左联忠,王彩萍,等.冬小麦品种晋麦36号播期和播量试验研究[J].中国种业,2010(12):57-58.
[2] 李本良,苏光智,掌卫,等.播期播量对小麦个体与群体影响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4,8(4):22-26.
[3] 卢良恕.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9-126.
[4] 闫翠萍,张永清,张定一,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中筋冬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品质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8):1733-1740.
[5] 吴九林,彭长青,林昌明,等.播期和密度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3):36-38.
[6] 刘万代,陈现勇,尹钧,等.播期和密度对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3):46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