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与途径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当前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国情,对弥合我国的就业鸿沟,解决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功能,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四步走:识别和确定就业能力;创新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方式;创新获取就业能力的途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注意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的掌握要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教师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
  【关键词】就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就业鸿沟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绩效衡量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有效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法系统。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实施实践教学策略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过程。它对全面实现教育目的,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弥合“就业鸿沟”,解决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从图1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2001-2006年趋于上升,2007年以来有所下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就业压力加大。
  造成高等教育人才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供需总量和供需结构两个方面去探讨。目前大多数学者(钱建国,宋朝阳,2006;姚裕群,2008;曾湘泉,2009)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更多的是由于结构性原因,即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上质量供需脱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就业鸿沟。主要体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业的主体“大学生”和就业的客体“用人单位”感觉存在差异。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容易;而大部分用人单位则认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难觅。即“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如圖2所示,高校院校和用人单位分别是劳动力市场高级人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高校毕业生所具有的实际技能与用人单位的期望技能之间存在的差异,就形成了就业鸿沟,差异越大,鸿沟就越宽。就业鸿沟主要是因为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业鸿沟的弥合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用人单位要降低对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期望值,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要提高高校大学生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传授专业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求职能力及适应能力的培养。
  就业能力是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换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就业能力转变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场所,根据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传递的信号(如就业的难易程度,工资的高低),通过一个健全可行的、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即社会观察与调研)、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等方法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工作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就业技能,设计或安排工作经历机会,促进学生自我意识提升,实现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转变,为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有效地架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对弥合就业鸿沟,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和趋势
  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论,我国在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表1是我国2000-2009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可以看出,这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在2002年达到了15%,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很低,到2009年仅为24.2%,距离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还有很大的距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因此,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都将是大众化教育为主体的局面,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与方式上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在教育目的、职能、教育规模等许多方面是不同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一般公民都能享受的权利;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少量社会精英,是理论型、学术型的人才,而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在注重培养个人修养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高等院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就业能力包括了学生找工作的技能、学生在就业中的通用技能和的专业技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一种提高学生技能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法系统,是基于人才需求、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的教育策略,体现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与趋势。
  (三)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陷于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在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中并没有相应推进教育行政体制及办学培养模式的变革,只关注招生规模与数量的扩大,而没注重培养质量提高,而导致了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不匹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和精英教育阶段是不一样的,精英教育需要学术水平的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就是学校的“产品”。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质量是否合格,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就是各级各类高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方法,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及时掌握社会需求人才的层次与种类,了解社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主动调整专业结构,逐步实现按需招生,按需培养,运用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对职业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优胜劣汰,减少教育投入的浪费,提高办学效益,从而达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四)有助于促进教育功能的实现
  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发挥其各种社会功能是以人的发展或劳动力的培养为中介来实现的,但这种实现是以教育培养的熟练劳动力或专门人才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并直接从事经济生产为前提条件的,也就是说,教育经济功能的大小有赖于培养的熟练劳动力或专门人才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的大小。因此,教育不仅要使已有的知识不断延续,还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各种有用的能力,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谋生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因而,高等学校培养有竞争能力、创新性、可就业性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成必然趋势。就业能力表现为获得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或者说求职大学生对于一个满意度较高、又充满竞争性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接近程度越高,获得岗位的可能性越大,就业能力也就越强。对于学校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学校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包括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使个体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强调哪一方面,都不利于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它使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奋斗目标,更加现实具体。只有练就过硬的就业能力,才能为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进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如果大学生不能就业,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更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主观自我向社会自我转化的关键。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各项竞赛活动,不仅掌握了实际应用能力,而且提高了认知社会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磨砺了自己的意志,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和工作中。
  二、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为了保证学校培养出有用、合格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如前所述,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实施实践教学策略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过程。如图3所示,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教师为主导,就业能力的识别和确定阶段
  1.调查本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的社会需求
  在研究了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是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然后对问卷进行分析汇总。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当前本专业就业市场主要需求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其中哪些知识、哪些技能是重要的,必须通过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的工作主要由教师完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调查问卷的设计问题,要征求专家和从业人员的意见,力求全面准确。
  2.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重新确定教学过程中应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调整课程设置,对重点学科加大课时。增设技能传授性课程。对相应课程的教材、教案进行修订。
  (二)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方式的创新阶段
  这个过程研究探讨这些知识和技能如何以更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也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中心环节。
  1.组织学生参观实习
  专业认识的实习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理念,主要采取实地参观与听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参观的单位以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部门为主。同时广泛邀请专家来校为学生举行专题报告会,让学生亲目睹企业的工作流程、听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这一阶段主要放在大一刚刚入学或大三的上半年刚刚接触专业课时进行。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加强实习单位的联系、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2.改革单一的教学手段
  可以考虑在专业主干课教学过程请本地企业的和专家开展专题性的案例教学,形成教与学互动式教学氛围;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涉外性特点推广普及双语教学。
  3.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形式。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是我们当前最为有效的實践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就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运用业务基本知识、程序等对虚拟的业务内容进行逼真的模拟性操作,提高学生将来从业的职业具体和关键能力,如交流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
  4.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
  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力争学生有一段在企业学习培养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为主导,获取就业能力的途径的创新阶段
  1.鼓励学生做专题社会调查
  鼓励学生每年都围绕专业问题开展专题社会调查。由系集体进行讨论拟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内容或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定性的研究方法,从社会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遵循严谨的步骤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
  聘请老教授做论文写作和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校学生科研项目,锻炼学生写作和科研能力。举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比赛。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搞好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校外的从业活动,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最后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升华。,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无报酬的校外从业活动。
  4.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引导毕业生结合其本科专业就业的方法,充分各自优势,给予职业规划指导,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资格考试;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成本;根据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做出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
  (四)院系为主导,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企业进行访谈,企业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已就业的学生就业能力是否较之实践教学改革前有所提高,哪些地方还需要满足。根据调查结果,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的实践教学改革,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两个关键问题需认真把握:一是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能力的市场需求状况,力求全面准确,适度超前。教育是有滞后性的,由于教育周期的问题,教育成效一般要学生毕业之后才可以逐渐显示出来,而社会需求是迅速发展的,所以就业能力的确定一定要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所谓适当意味着应当在满足现阶段需要的同时,要加强对市场中期和长期发展实际需要的预测和了解,仔细分析专业对应行业的整个发展趋势及这个行业里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做出合理的规划。二是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包括专、兼职在内,有充分实践经历与能力的应用型教育队伍:既要有一定数量的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又要有相当数量具有充分实践经历与能力的专、兼职工程师、技术员、经理等。这就要求对教师不应只看发表论文的篇数和级别,对教师应根据其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做出评价。选派教师进修,不能只是为了获取学位,教师应多到有关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学校也可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培训应用型师资。
  三、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及当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吴林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6):101-104.
  [2]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3]马凤岐,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2009(3):11-13.
  [4]吴建设,丁继安,石伟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65-67.
  [5]高建进,潘懋元.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势在必行[N].光明日报,2010-07-15.
  
  作者简介:户艳辉(1976—),女,硕士,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Micro Controller Unit),结合DS12887日历时钟芯片与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智能床头灯。以一种更温和,更舒适的方式准时地唤醒睡眠中的人。  关键词:DS12887芯片;STM32F103;智能灯  0 引言  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时因外界的干扰而惊醒,对记忆力、心理和精神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因此在被闹钟吵醒的早晨仍会有疲惫的感觉。本文基于单
“公序良俗原则”同其他民法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正、诚信)相比,具有价值的独特性和地位的至高性.其价值独特性在于兼具“价值宣示”和“裁判规范”的双重法律性质;地位
近年来,市场在不断变化,且变化非常迅猛,如快时尚、电商、微商、双十一等,服装行业出现一个组合式的管理需求现象。  相对来说,快时尚品牌会更愿意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因为他们有速度上的需求,另外他们希望能尽快获得客户的反馈。但是在这个行业里做得比较成功的公司,不会仅局限于一种模式,往往是多个模式并行。如优衣库和H&M,他们从设计到门店的周期并不仅是7到10天,因为他们旗下还有所谓的基础款系列,这类产品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空间.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安全施工管理工作不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人要在社会有一寸立足之地,首先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身体,而一个良好的身体一定与长期的身体锻炼息息相关。学校体育必须迎合2l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终身体育”成为这一巨大变化的核心部分。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
期刊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论述并不断丰富了“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建设需要完成的四个方面的重大课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决定,今年要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各省、市委又以讲好高质量专题党课的形式,扎实启动,全面部署,足以体现出各级对开展
期刊
一、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实施顺利 1. 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0.5亿元,按可比价
乡镇经济发展使维持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为了保证乡镇经济发展出台大量的惠农政策,而专项资金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扶持政策之一,但是惠农专项资金在实行的过程中
Since Ppdai.com, China’s first peer-to-peer (P2P) lending company, was set up in 2007, the number of P2P lending platforms in the country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By October 31, 2014, China had ha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