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恋(Adore Noir),2016年4月,加拿大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jj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恋》在本期刊登了具有不同风格来自不同背景的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尽管他们如此地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他们的共性,那就是永远保持拍摄状态。他们从不放弃,通过他们的作品,告诉了人们作为一位艺术家不断地与大自然进行对话意味着什么,而且当感到想要放弃的时候需要怎么办。 六位艺术家分别讲述了他们创作的作品。例如封面照片的创作者李·安妮·怀特(Lee Anne White)就认为植物都是有各自特性的,她将艺术家的镜头对准了跳舞的植物,这些植物要么在鞠躬,要么在窃窃私语,它们在平面上旋转而出,将我们带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另外一位艺术家瑞贝卡·赛克斯通·拉森(Rebecca Sexton Larson)认为:客观不意味着直接地记录真实的环境,而是去想象有待我们去理解并看明白的环境。当我们徜徉在她拍摄的图片中时候,我们的兴趣会被激发,那些看上去具有历史性的照片,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叙事。
  《英国摄影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2016年4月
  4月号的《英国摄影杂志》关注的是影像创作者接受委托,以创新的方式使用摄影术,为一些著名品牌做创意。
  接受委派创意也许是摄影师最为向往的事情。我们不断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对于影像采用了开明的姿态,一些品牌的艺术总监意识到夺人眼球的摄影成为了复苏其品牌产品的关键。他们寻找具有强烈观点的摄影师合作,任由摄影师去创作超前创意的作品。而摄影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注入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在翻阅杂志的时候打破平衡,同时还要具有品牌特点。
  也有摄影师认为,当做自己的项目的时候,需要的是保持在自己的范围之内,作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接受委派任务就不同了,摄影师要与其他人合作,共同商量做什么,怎么做,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摄影师拓展技术技能。
  《镜头文化》(Lensculture),网络杂志,2016年4月,法国
  艾瑞克·波勒1964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创作的作品《艺术家行者》深受英国大地艺术家和风光摄影师的影响。从1990年代开始,波勒一直都是用双脚步行周游世界。走过每一片大地,每一米海拔,他总是在创作影像。波勒将这些影像看作是“行走的体验,可视的体验”。他认为行走带来的感官潜在性和物理性改变,行走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注意力和对于景观的接收力。波勒说:“那些我曾经遍历过的景观塑造了我,同时这些景观也遍历了我。我把摄影影像看作是形式、精力和感知的容器。”
  好奇、知识和欲望一直紧紧跟随着波勒,长时间以来,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他被地中海文明所打动,终于他制定了一个五年的庞大计划,游走这些神秘的地方,用摄影的方式,实现了他儿时就有的梦想。
  波勒利用密集的充满活力的岩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大量照片中都充满了光线,通过画框,赋予它一种不同于我们原本期待的凝视。“我喜欢这种模糊性:它将摄影影像转化为具有戏剧性的东西,是一种想象的构建,是一种对景观的经历,同时又有所改变。”
  《零地带》(Zonezero),网络杂志,2016年4月
  任何一种对于一个群体的再现都暗示着一种观点。每当我们观察一组人群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翻译,总是带着我们自己的观察,去揭示我们所属的群体。摄影术具有记录功能,正因如此,摄影成为了一个合适的工具,用以将这些观察清晰化,同时促进种族和风俗的研究。
  然而,只要我们稍微对其意识形态的偏见有一点敏感,它立即就揭示出其殖民主义负担,一些最早的记录群体的照片,要么是随着军队的进入而拍摄,或者是沿着贸易路线拍摄,我们不应该把这看作是一个偶然现象。
  例如,关于墨西哥-美国战争(1846-1848)和印度反抗英国殖民者(1857)的影像,表现了这些早期记录的迷惑,在那些被拍摄的人们的眼神中,通常留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些照片表现了另外一种胜利。
  一幅影像可以表现群体的种族性、社会性和部落性。当今摄影已经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许现在是时候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表现一个群体不是去探索一个客观的再现,或者一种内在的真实,而是去努力给出合适的解释和准确的证据,这样可以汇集多角度的观点以贴近难以捉摸的现实。
  《零地带》是墨西哥摄影家佩德罗·迈耶(Pedro Meyer)于1995年创办的摄影网站。
其他文献
4月26日,值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启动教科书使用摄影作品百万元稿酬向摄影家分配,这是自我国《著作权法》颁布教科书法定许可规定后,首次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向摄影家分配稿酬。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众多全国性摄影团体和著名摄影家发起,经国家版权局批准成立并在民政部登记的国家一级社团和非营利组织,是国家唯一指定和法律授权从事摄影著作权保护和管理
期刊
姚瑞中1969年生于台北,1994年毕业于“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横滨三年展、亚太三年展等重要展览百余次,是目前台湾最有影响的摄影家之一。  大学刚毕业,您就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了?  我1994年毕业,1997年去了威尼斯,那年28岁。  28岁就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对一个年轻艺术家,当时感觉怎样?  很惨,回来就很惨。那时整个台湾几乎没有艺术市场,又碰上了亚洲金融风暴。我太年轻出
期刊
在拍摄彩色影像非常方便的数码时代,依然有不少摄影者喜欢黑白影像,他们对一些传统经典黑白作品耳熟能详,尤其对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推崇备至。那么,数码黑白影像与传统黑白影像有哪些异同?数码黑白摄影又能从传统黑白摄影那里借鉴些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亚当斯的两个《月升》作品的创作经过,再结合两个数码影像后期处理的实例,探究一下数码黑白摄影的审美趣味及技术处理特性。  安塞尔?亚当斯的两个《月升》  20
期刊
海峡彼岸的宝岛台湾并不遥远,台湾的摄影似乎也并不陌生,特别是最近几年,台湾摄影家带着他们的作品频繁出现在大陆的摄影活动现场和画廊,大陆摄影家也时常赴台湾办展交流,海峡两岸的摄影交往愈加频繁与热络,并产生更深层次的相互影响。  但是,我们对台湾摄影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下的真切状况,似乎又没有特别清晰的了解,因此,我们把这个关于台湾摄影的专题呈现出来,试图向大陆摄影界进行一次较为详尽的介绍,特别是对现今台
期刊
从谢春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压榨,对自己热情的释放,对时代情绪的把握,以及对人性的挖掘。影像只是他表达的方式,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影像其实有多种可能,最重要的是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1949年出生于台中的谢春德,17岁时拿着父亲变卖田产后给他的28万台币,买了一台徕卡M4相机、一套哈苏相机、一部仙娜4×5相机,还有一部16mm Bolex电影摄影机,很时髦地闯入了台北,开始了他漂泊
期刊
2014年9月出版的《寂境:看见郭英声》,不仅位列当年台湾诚品书店年度畅销榜的榜首,还获得了2015年度台北国际书展的“书展大奖”以及台湾“文化部”颁发的第39届金鼎奖文学类图书奖。  2016年在上海的衡山和集书店,我再次看到了这本书。这是一本郭英声对人生的坦诚交代之书,看完后,会让人眼前浮现那个焦虑、忧郁,同时对感情、艺术抱有强烈热情的狂躁青年。是的,即便生于1950年,但当见到郭英声本人的时
期刊
2017年,台北市立美术馆将推出吴天章的大型个人回顾展,以肯定他在台湾当代艺术界的地位与成就。  1956年生于台湾的吴天章因以油画创作“政治、历史”题材,而在台湾有着“台湾艺坛‘解严’第一人”的称号,但随着1987年台湾“解严”,他在1990年代开始采用摄影进行创作。这之后,每隔十年,他都因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创作的转型,这些转型,也伴随着它对影像媒材的一次次颠覆性运用。  2015年,吴天章参加
期刊
1972年生于台湾嘉义的陈伯义,目前就读于“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专长为摄影及海洋工程。《红毛港》系列是以摄影为主,结合文件、遗迹物件的展示,来发展出关于高雄红毛港拆迁和聚落史的叙事空间。其作品被“国立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日本清里摄影美术馆及私人单位收藏。  您在拍《红毛港》之前其实拍了很多其他内容?  是的,我拍过关于“鬼神”的内容,从2000年拍到2004年,创作
期刊
有好几年的时间邓博仁是我在报社的同事,每次在办公室电脑前处理事务的时候,会见到头发卷卷的他,总是活力充沛地走过来,分享他每天处理新闻拍摄出来的成果。有新闻摄影的内容,也有他进棚拍摄消费时尚的照片,那份热忱与投入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那段期间平面媒体的走向以及经营已经到了式微与转型的慌乱,但他的兴奋与投入令人感动。后来,我知道他除了工作以外,自己也积极地进行创作,每次发展出新的作品系列,他总是兴高采烈
期刊
《微尘圣像》是作为牧师的冯君蓝,拿起相机拍摄的人像系列。这组肖像系列,让冯君蓝将牧师和摄影师的身份做到了完美的契合。  肖像的主体都是冯君蓝的教友,拍摄地点就在教会楼上租来的工作室里。作品中人物透露出对拍摄者全然的信任,他们衣着简单,装扮成圣经典故中的人物:牧童大卫、童贞女玛利亚、诺亚、灵童撒母耳、女先知米利安。每一幅肖像,都是被摄对象自身的故事和他们所扮演的圣经人物形象故事的结合。  冯君蓝镜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