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活佛转世之谜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m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佛圆寂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现象,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种十分神秘的魔幻般的人文景观。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人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命线贯穿于前世和后世之间,生命是以轮回的方式永远存在的,这就是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现象赋予生命的超常意义。
  从活佛转世到圆寂,或从圆寂到转世,这期间有许多神话般的故事。章嘉若白多吉在《七世达赖传》中记载:七世达赖洛桑嘉措被病魔缠身后,贵贱众人虽采取多种方式欲将他留于尘世,但在这期间西藏各地出现了地震、日食、冬日鸣雷等奇异现象。在达赖喇嘛及其贴身侍从的梦中,也出现了种种不祥之兆,预示他将不久于人世。
  藏历第十三饶迥火牛年(藏族年历的叫法),在七世达赖50岁时,这位功德圆满的活佛圆寂了。活佛圆寂时,天空如琉璃一般透明蔚蓝,没有一丝云影。微风停止了吹拂,变得柔软温馨,使芸芸众生感到心底透亮,安舒无比。活佛法体(活佛遗体)面部不见一丝皱纹,如有一道白光闪烁,脸颊和嘴唇红润慈祥,并略带微笑。法体右手垂地,左手持一串白色檀木佛珠,盘腿打坐,右腿微微伸直,如大自在佛休息时的姿态,整个法体如年少之人。
  活佛转世灵童 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源于藏传佛教中的一个教派噶玛噶举派为了使自己的教派永不衰谢。噶玛噶举派将公元1284年生于后藏贡塘地方的一个叫让琼多杰的孩子立为噶玛噶举派继承人噶玛拨希的转世活佛,并追认噶玛噶举派创立者都松钦巴为第一世活佛,如此,噶玛拨希为第二世,让琼多杰便为第三世。从此以后,西藏便有了永生不死的活佛,并产生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有关活佛转世,有着许多优美动听的传说。
  据说有些潜心修炼、乐善好施的活佛在圆寂前,能够预言自己后世的出生地点和再生父母的姓名。1992年6月25日,由中央政府批准认定的第16世活佛噶玛巴转世灵童伍金赤列多杰,就是依据前世的遗嘱寻得的。16世噶玛巴活佛日白多杰于1977年立下遗嘱,便密封存箱。1981年活佛圆寂,依照噶玛噶举派教规,噶玛噶举派4名高僧打开封存有遗嘱的箱子。遗嘱预言转世灵童位于西藏昌都县拉多乡中藏语“巴”字打头的村庄,灵童父亲名叫顿珠,母亲名叫洛嘎,灵童属相为地上行走的动物。西藏楚布寺僧人根据遗嘱预言,在一个叫巴果的村庄果真寻得了灵童,灵童父母的姓名和活佛遗嘱预言不谋而合,灵童属相为牛——地上行走的动物。
  西藏有一个神奇的湖泊,叫拉姆措,藏族称此湖为神湖。如果有活佛圆寂,到湖边去诵经祷告,湖中就会幻化出各种风景画和藏文字,依此可判断转世灵童的出生地点及姓名、年龄。
  青海省果洛有一寺院的活佛圆寂后,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一直未寻灵童。十年动乱结束,宗教政策放开后,寺内一些德高望重的喇嘛便到塔尔寺为活佛超度。他们乘火车向西,准备到西藏拉姆措湖祈祷。火车路经青海省扎嗄天峻大山,天峻大山气势雄奇,云雾缭绕。几位佛僧都开口赞叹此山之壮丽雄伟。十几日后,他们到了拉姆措湖边,向神湖敬献了哈达等物,开始诵经祷告。7天7夜后,就看见湖面像一面纱帘徐徐打开,青海省的扎嗄天峻大山离拉姆措湖有1000多公里远,此时却清晰地显现在湖面上。众人又惊又喜,根据这一启示知道活佛已转世在天峻。但又不知如何寻找,便又开始祷告。又过了7天7夜,湖面上显现出“十一”两个藏文数字,预示转世灵童已满11岁。那一年适逢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这座寺院便派人和天峻县取得联系,把该县年满11岁的男童尽数统计,并依此寻得了转世灵童。
  据传说,灵童因是活佛转世,所以尽管年岁很小,但他能认出前世活佛所用的东西。所以,大凡寻访灵童的人都要带一些已故活佛的遗物和其他杂物放在一起,让灵童辨认。灵童如果是活佛转世,他便能准确无误地认出已故活佛用过的东西。
  活佛“奇光”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透过活佛转世现象看出,藏传佛教凭借生死轮回观念,认为在前生后世之间,总有一些相关联的凭证可寻,这些“凭证”便成了认定转世灵童的主要依据。在青海省化隆县的夏琼寺,曾有一位活佛,据说他整天闭门修炼,足不出户,每日早晨,他都要吩咐手下侍从为他准备好一匹马,将马拴在他修行的屋外。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每到傍晚时分,这匹备好鞍具、寸步未行的坐骑却累得汗流满身,气喘吁吁,而此时,也正是活佛修炼完毕之时。对这件事,活佛的徒弟们是这样解释的:活佛在屋中修炼,这只是凡人俗子眼中的事实。其实,活佛早已骑马远去,到各处行善积德去了。由于每日所去路途很远,所以累坏了忠实的坐骑,使它流汗不止。
  活佛转世现象和活佛身上奇异的光环,或许能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藏族文化中,时间并没有纵深度,历史、神话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因此,面对宇宙,我们不再感到苍茫无望。伟大的中国历史久远,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许多奥秘还需我们去认识,去解开!
其他文献
韩国,这个秉持传统文化的东方发达国家,正在重新审视其对庞大性产业的管理方式。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韩国经济发展上取得傲人成就。就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韩国拥有着庞大的性产业。未经官方证实的非正式数据显示,有超过100万韩国女性从事性产业,行业规模占到GDP的大约4%。  不过,韩国政府从法律上从未承认过性产业,甚至一度声称要彻底铲除。韩国法律对卖淫者和购买性服务者处以最高300万韩元罚款(约合1.
期刊
英国《每日邮报》日前刊登多张玛丽莲·梦露出道早期的罕见照片。照片中的梦露青涩可人,跟“性感女神”完全不搭边。  说起这些照片,得来纯属巧合。纪念品店主阿斯特丽德和本·弗朗斯夫妇20年前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古董店内,看到店家拿着一只盒子走进门来。店家告诉两人,盒子里是梦露的简报和照片。  “买得很急,我也只看了一眼,”他说。  盒子随后被弗朗斯夫妇买下,带回荷兰,但就此压了箱底。直至2012年,美国的
期刊
法国女记者艾瑞儿为了探究法国一些年轻人对“伊斯兰国”着迷的原因,把自己装扮成天真少女,在脸谱上与“圣战士”毕莱尔“网恋”,还差一点潜入“伊斯兰国”当了“圣战新娘”。她把与毕莱尔的交往及其透露出的“伊斯兰国”的秘密写成新书,立刻被“伊斯兰国”全球追杀。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势力扩张之后,欧洲有些年轻人被吸引前往中东加入“圣战”行列;还有年轻女孩居然也受到感染,“私奔”到那里当起了“圣战新娘”。30
期刊
2015年3月31日,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女博士吴蕾死在了自己家的床上。随后,自称是吴蕾公公的高朝祥向警方投案自首,并供认正是他将儿媳掐死了。  一个口碑颇佳,又年轻有为的女教授为何会被公公杀死呢?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悲剧?  儿媳是个大学女教授 2015年3月31日下午4时许,合肥市120急救中心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电话中一名男子语气焦急地反复重复:“我这里有病人,你们快来救救她。”当急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孩在标榜自己是“大叔控”。据网调显示,在18~25岁年龄组的女性当中,有70%的女性有“大叔控”情结。她们对年长10岁以上的大叔倾心仰慕,对此许多网友也提出质疑,年纪轻轻干嘛非得找大叔?是为了安全感,还是想傍大款?对于“大叔控”的女孩,我们是该指责大叔,还是批评女孩?看来,更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静下心来反思这种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  笔者不想从男女年龄的差距带来生理不和谐来谈这个
期刊
很多隔代育儿大家庭,比单纯的“421”结构更为复杂:比如有大姑子小姑子跟着一起生活;比如宝宝的太姥姥太爷爷还健在,真正的四世同堂……这样的家庭真可以被称为“三明治之家”,大家夹裹在一起,有协调也有差异,五味杂陈。  不过,如果把很多不习惯的味道换个角度去品尝,也许别有风味,说不定还会爱上它!  四世同堂,6个月和90岁的甜蜜“夹心” 千千习惯在网上给宝宝比较完纸尿裤的价格后,再查看一下老人的尿垫有
期刊
近来,一个新的情感话题出现在网络上,即“金钱出轨”。这个话题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号称年薪6万的男人,就拿着这些钱和老婆过着普通的生活,其实他的年收入已经达到12万,他另外开了一个自己的银行账户。有情感专家称这种行为是典型的财务不忠。大家听到了吧?除了精神、肉体能出轨,财务都能出轨了,更让人心拔凉拔凉的还在后头呢,您知道这个老公是怎么解释的?他把原因归咎于配偶:“我不信任老婆。”  这金钱出轨是个
期刊
我婆婆K祖籍爱尔兰,人们常说婆媳关系不好处,可我们家的“中美婆媳关系”却很融洽和谐。  K的父母早年从爱尔兰移民纽约,定居曼哈顿。她生长在曼哈顿,年轻时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在纽约一家医院当护士,遇上我当医生的公公,两人喜结连理55个春秋,育有一儿三女。  我和老公订婚后,K偕三个女儿喜气洋洋请我出去吃饭,几个女人天南地北地东拉西扯聊了许多事。这期间婆婆说的一些话,听似不经意随口说说,我悄悄记在心里。
期刊
前世刀枪疤痕犹在 在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居住着—位叫唐江山的“转世奇人”。唐江山现在二十多岁,已结婚,有两个孩子。据唐江山父母及村里的老人说:唐江山3岁时(1979年)的某一天突然对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前世叫陈明道,父亲叫三爹。我的家在儋州(儋县),靠近海边(在海南岛北部,离东方市一百六十多里)。”他还说自己是在“文革”期间武斗被人用刀和枪打死的。更奇怪的是。他竟然能讲一口流利的儋州方言
期刊
一九二六年,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印度的德里诞生了,她的名字叫香蒂·迪庇。  到了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小香蒂突然莫名奇妙地对她母亲说:“妈妈;我以前曾在马图拉城居住哩。”她还煞有其事地告诉母亲马图拉和当初家中的情况。以后,香蒂又好几次提到此事。父母亲看到才七岁的女儿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胡话,很是担忧,就带她去看病。医生听了香蒂的叙述也迷惑不解。  但是,香蒂到了九岁,仍然没忘记在马图拉生活过的事:“妈妈,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