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特点,从而保证该类人群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
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确诊的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并对他们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以及并发症、预后分析等。
结果:超过50%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不存在胸痛症状,而且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休克、意识障碍、牙痛、腹痛、胸闷气促等,从而耽误了很多病人的确诊。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不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而且其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
结论: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休克、意识模糊、牙痛、急性腹痛、胸闷气促等症状时要及时进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从而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 急性心肌梗塞 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6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65-0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所需的供血量不断减少甚至中断,从而引发心肌细胞出现严重性或者持久性的缺血性坏死[1]。引发急性心肌梗塞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了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高脂肪饮食以及过度劳累等。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临床症状有休克、左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持久性的胸骨后疼痛等,这些临床症状在老年患者中不太明显,所以经常会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这时就需要相关医疗机构对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确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选用了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确诊的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诊断均按照卫生组织公布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的。根据年龄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了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其中老年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60-94岁,平均年龄为73.5岁,其中心胸存在压迫感的8例,胸骨后疼痛15例,心前区疼痛7例,牙痛6例,上腹痛3例,咽喉不适4例。合并高血压15例,血脂异常10例,慢性肺病7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6例。心电图测试结果显示,下壁+右室心梗患者l2例(占27.91%)、单一部位心梗患者10例(占23.26%)、高侧壁+前壁心梗患者8例(占18.6%)、下壁+高侧壁心梗患者5例(占11.63%)、下壁+广泛前壁心梗患者5例(占11.63%)、单纯右室心梗患者3例(占6.98%);非老年组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3.2岁,其中心胸存在压迫感的10例,胸骨后疼痛7例,心前区疼痛8例,牙痛5例,上腹痛8例,咽喉不适5例。合并高血压12例,血脂异常8例,慢性肺病9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6例。心电图测试结果显示,下壁+右室心梗患者l5例(占34.88%)、单一部位心梗患者8例(占18.6%)、高侧壁+前壁心梗患者5例(占11.63%)、下壁+高侧壁心梗患者8例(占18.6%)、下壁+广泛前壁心梗患者5例(占11.63%)、单纯右室心梗患者2例(占4.65%)。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不太明显,但是却符合國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1.2 治疗方法。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必须要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并保持室内安静,医护人员还要定期为患者进行呼吸、脉搏、血压以及心电图的检测,并且通过吸氧来减缓患者的疼痛感,必要时镇痛治疗,同时积极处理可能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疾病。除此之外所有患者如无禁忌均予以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抗心律失常、ACEI/ARB药物治疗。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给予急诊溶栓或PCI处理。患者如合并有其他疾病,均对其他疾病也进行相应处理。
1.3 观测指标。动态监测患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完善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脑钠肽、胸片、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通过Killip分类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给予表示,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进行校验,通常P<0.05代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特征。
2 结果
经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老年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症状,其余患者的症状主要为胸闷气促、心律失常、上腹痛、牙痛和咽喉不适等。非老年组中有18例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症状,其余患者的症状主要为心律失常、胸闷气促、上腹痛、牙痛和咽喉不适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老年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胸骨疼痛症状要明显的低于非老年组患者。
3 讨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破裂出血,从而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痉挛或血栓的形成,冠状动脉供血量不足或者中断,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与之相关的心肌细胞出现了严重缺血现象。我国有接近65%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症状与成年人一样,主要为持续性胸骨后疼痛,这些症状主要反应了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或损伤,而引发的血清酶水平或心电图演变的动态变化。有接近30%的老年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少数患者以晕厥、心衰、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等症状,极易导致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现象出现。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在下降,但是其在老年人死因中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死亡中,有56%患者的年龄大于70岁,而且年龄本身就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诱因之一。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中有70%的患者均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且相关的病变范围比较广泛。老年患者极易出现体液及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血小板释放,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释放量增加,血栓素A2-前列环素平衡失调等现象出现。血小板集聚性的增加过程中其代谢产物血栓素会引发冠状动脉出现痉挛的现象,从而导致已经存在的粥样硬化病变官腔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发了急性心肌梗塞。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与非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别,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中冠状动脉的病变比较轻,但是单支病变比较多,胸痛比较明显[2]。虽然有些中年人不存在心绞痛的病史,但是由于患病因素比较多,侧支循环比较少,从而导致冠状痉挛症状比较多,因此,中年人的急性心肌梗塞经常是由于动脉迅速阻塞引发的。而且大量的吸烟、过激的刺激等也会加重中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然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状比较常见,而且与成年人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由于心脏神经的衰变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同时经常会被休克、泵衰竭以及消化道等症状所掩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中多支病变比较多、冠状病变比较严重,侧支的循环比较多,从而引发的临床症状不够明显,这将会给临床检查和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而且年龄越大,这种现象越严重。由于长期的冠状动脉循环障碍,还会出现一些微小的病灶,但是急性大块透壁现象比较少见,疼痛的不典型癥状主要表现在背部、剑突下、上腹部、牙咽部痛等,对于老年患者,其病程比较长,心肌硬化、收缩能力减退,心肌储备能力下降、心室壁的顺应性降低[3]。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常会由于多类并发症的存在而掩盖了各类症状,又由于老年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极易加重泵衰竭,导致泌尿道或呼吸道的感染,甚至引发肾功能或肺功能的衰竭,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死率。
本次研究中老年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患者出现“三高”的几率明显大于成年人,从而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的硬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身体的大部分器官都会随之衰老,导致冠状动脉的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加大了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除此之外,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也高于非老年组,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加大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率,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而且老年患者的并发症比较多,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1)无痛性症状比较多。大多数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一开始的时候各类症状不太明显,尤其是疼痛症状,从而导致老年患者经常会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中轻微的疼痛经常会出现在牙齿、咽喉等部位,还有一些疼痛就连患者也很难辨别其具体的位置,这样也会给医护人员的检测和诊断带来不便。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主要症状是休克、胸闷、上腹痛以及意识障碍等,甚至有些患者表现出牙痛的症状。本次研究发现,各大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症状的分析和掌握,并当老年患者出现上腹痛或者意识出现模糊时,应该立即进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老年患者病情的延误,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2)并发症和合并症比较多。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比较常见的合并症为左心衰竭和心律失常,其次为心脏破裂、心源性休克等。老年患者中心肌梗塞经常会伴随多种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之间又会相互影响。通常以高血压、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最为常见,其次为糖尿病。如果患者出现合并肺部感染则极易发生心肌梗死或心肌梗塞合并肺部感染,严重的时候可导致患者死亡。
(3)经常会伴随心理疾病的发生。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困惑。正常情况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身体机能的减退,常常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困惑,例如无助、孤独感以及恐惧感等。如果老年人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时,则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神经系统,加剧了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悲观和焦虑等情绪。因此,家属和医院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时,要首先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疏导,这样的综合性治疗要比单单的药物治疗所起到的效果好得多。
(4)脑循环障碍比较常见。在本次研究的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大多数患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脑循环障碍,其主要表现症状为头晕、烦躁、神情冷漠、嗜睡以及脑梗塞等。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3例神志淡漠患者、10例嗜睡患者、8例脑梗塞患者、12例烦躁患者。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过程中经常会伴随血管狭窄供血不足以及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因此,如果老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塞时,将会大大降低心的排血量,从而进一步加重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梗塞。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加大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检测和治疗力度,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各个生理机能逐渐退化,所以导致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其死亡率仍比非老年组高。这种现象还与老年人的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病、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导致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的原因还与疾病的漏诊和误诊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医疗单位要熟悉和掌握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毛玉娟.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信息,2013,5(27):152-153
[2] 葛振嵘.女性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50例临床特点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15(06):89-90
[3] 金光临,刘幼文,员凤英.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09,14(03):38-39
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确诊的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并对他们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以及并发症、预后分析等。
结果:超过50%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不存在胸痛症状,而且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休克、意识障碍、牙痛、腹痛、胸闷气促等,从而耽误了很多病人的确诊。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不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而且其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
结论: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休克、意识模糊、牙痛、急性腹痛、胸闷气促等症状时要及时进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从而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 急性心肌梗塞 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6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65-0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所需的供血量不断减少甚至中断,从而引发心肌细胞出现严重性或者持久性的缺血性坏死[1]。引发急性心肌梗塞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了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高脂肪饮食以及过度劳累等。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临床症状有休克、左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持久性的胸骨后疼痛等,这些临床症状在老年患者中不太明显,所以经常会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这时就需要相关医疗机构对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确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选用了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确诊的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诊断均按照卫生组织公布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的。根据年龄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了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其中老年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60-94岁,平均年龄为73.5岁,其中心胸存在压迫感的8例,胸骨后疼痛15例,心前区疼痛7例,牙痛6例,上腹痛3例,咽喉不适4例。合并高血压15例,血脂异常10例,慢性肺病7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6例。心电图测试结果显示,下壁+右室心梗患者l2例(占27.91%)、单一部位心梗患者10例(占23.26%)、高侧壁+前壁心梗患者8例(占18.6%)、下壁+高侧壁心梗患者5例(占11.63%)、下壁+广泛前壁心梗患者5例(占11.63%)、单纯右室心梗患者3例(占6.98%);非老年组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3.2岁,其中心胸存在压迫感的10例,胸骨后疼痛7例,心前区疼痛8例,牙痛5例,上腹痛8例,咽喉不适5例。合并高血压12例,血脂异常8例,慢性肺病9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6例。心电图测试结果显示,下壁+右室心梗患者l5例(占34.88%)、单一部位心梗患者8例(占18.6%)、高侧壁+前壁心梗患者5例(占11.63%)、下壁+高侧壁心梗患者8例(占18.6%)、下壁+广泛前壁心梗患者5例(占11.63%)、单纯右室心梗患者2例(占4.65%)。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不太明显,但是却符合國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1.2 治疗方法。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必须要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并保持室内安静,医护人员还要定期为患者进行呼吸、脉搏、血压以及心电图的检测,并且通过吸氧来减缓患者的疼痛感,必要时镇痛治疗,同时积极处理可能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疾病。除此之外所有患者如无禁忌均予以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抗心律失常、ACEI/ARB药物治疗。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给予急诊溶栓或PCI处理。患者如合并有其他疾病,均对其他疾病也进行相应处理。
1.3 观测指标。动态监测患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完善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脑钠肽、胸片、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通过Killip分类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给予表示,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进行校验,通常P<0.05代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特征。
2 结果
经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老年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症状,其余患者的症状主要为胸闷气促、心律失常、上腹痛、牙痛和咽喉不适等。非老年组中有18例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症状,其余患者的症状主要为心律失常、胸闷气促、上腹痛、牙痛和咽喉不适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老年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胸骨疼痛症状要明显的低于非老年组患者。
3 讨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破裂出血,从而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痉挛或血栓的形成,冠状动脉供血量不足或者中断,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与之相关的心肌细胞出现了严重缺血现象。我国有接近65%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症状与成年人一样,主要为持续性胸骨后疼痛,这些症状主要反应了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或损伤,而引发的血清酶水平或心电图演变的动态变化。有接近30%的老年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少数患者以晕厥、心衰、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等症状,极易导致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现象出现。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在下降,但是其在老年人死因中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死亡中,有56%患者的年龄大于70岁,而且年龄本身就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诱因之一。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中有70%的患者均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且相关的病变范围比较广泛。老年患者极易出现体液及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血小板释放,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释放量增加,血栓素A2-前列环素平衡失调等现象出现。血小板集聚性的增加过程中其代谢产物血栓素会引发冠状动脉出现痉挛的现象,从而导致已经存在的粥样硬化病变官腔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发了急性心肌梗塞。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与非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别,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中冠状动脉的病变比较轻,但是单支病变比较多,胸痛比较明显[2]。虽然有些中年人不存在心绞痛的病史,但是由于患病因素比较多,侧支循环比较少,从而导致冠状痉挛症状比较多,因此,中年人的急性心肌梗塞经常是由于动脉迅速阻塞引发的。而且大量的吸烟、过激的刺激等也会加重中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然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状比较常见,而且与成年人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由于心脏神经的衰变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同时经常会被休克、泵衰竭以及消化道等症状所掩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中多支病变比较多、冠状病变比较严重,侧支的循环比较多,从而引发的临床症状不够明显,这将会给临床检查和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而且年龄越大,这种现象越严重。由于长期的冠状动脉循环障碍,还会出现一些微小的病灶,但是急性大块透壁现象比较少见,疼痛的不典型癥状主要表现在背部、剑突下、上腹部、牙咽部痛等,对于老年患者,其病程比较长,心肌硬化、收缩能力减退,心肌储备能力下降、心室壁的顺应性降低[3]。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常会由于多类并发症的存在而掩盖了各类症状,又由于老年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极易加重泵衰竭,导致泌尿道或呼吸道的感染,甚至引发肾功能或肺功能的衰竭,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死率。
本次研究中老年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患者出现“三高”的几率明显大于成年人,从而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的硬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身体的大部分器官都会随之衰老,导致冠状动脉的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加大了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除此之外,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也高于非老年组,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加大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率,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而且老年患者的并发症比较多,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1)无痛性症状比较多。大多数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一开始的时候各类症状不太明显,尤其是疼痛症状,从而导致老年患者经常会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中轻微的疼痛经常会出现在牙齿、咽喉等部位,还有一些疼痛就连患者也很难辨别其具体的位置,这样也会给医护人员的检测和诊断带来不便。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主要症状是休克、胸闷、上腹痛以及意识障碍等,甚至有些患者表现出牙痛的症状。本次研究发现,各大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症状的分析和掌握,并当老年患者出现上腹痛或者意识出现模糊时,应该立即进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老年患者病情的延误,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2)并发症和合并症比较多。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比较常见的合并症为左心衰竭和心律失常,其次为心脏破裂、心源性休克等。老年患者中心肌梗塞经常会伴随多种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之间又会相互影响。通常以高血压、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最为常见,其次为糖尿病。如果患者出现合并肺部感染则极易发生心肌梗死或心肌梗塞合并肺部感染,严重的时候可导致患者死亡。
(3)经常会伴随心理疾病的发生。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困惑。正常情况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身体机能的减退,常常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困惑,例如无助、孤独感以及恐惧感等。如果老年人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时,则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神经系统,加剧了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悲观和焦虑等情绪。因此,家属和医院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时,要首先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疏导,这样的综合性治疗要比单单的药物治疗所起到的效果好得多。
(4)脑循环障碍比较常见。在本次研究的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大多数患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脑循环障碍,其主要表现症状为头晕、烦躁、神情冷漠、嗜睡以及脑梗塞等。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3例神志淡漠患者、10例嗜睡患者、8例脑梗塞患者、12例烦躁患者。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过程中经常会伴随血管狭窄供血不足以及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因此,如果老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塞时,将会大大降低心的排血量,从而进一步加重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梗塞。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加大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检测和治疗力度,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各个生理机能逐渐退化,所以导致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其死亡率仍比非老年组高。这种现象还与老年人的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病、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导致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的原因还与疾病的漏诊和误诊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医疗单位要熟悉和掌握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毛玉娟.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信息,2013,5(27):152-153
[2] 葛振嵘.女性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50例临床特点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15(06):89-90
[3] 金光临,刘幼文,员凤英.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09,14(0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