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跳槽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但频繁的跳槽,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企业及社会的进步。本文从群体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频繁跳槽的原因,提出应对频繁跳槽行为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跳槽现象;高职设计类毕业生;群体行为理论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跳槽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方式,可促进企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但过于频繁的跳槽,其实并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企业的稳定及社会的进步。
1 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跳槽现象
通过对本校2008级《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就业第一份工作调查发现:有66%毕业生一年内跳槽,有人甚至一年之内换了好几份工作,第一份工作能够坚持3年以上的,仅有1人,工作两年之内跳槽者的比例高达100%。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所学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进入设计公司培养一个新人到能为公司创造利益的熟手,不同设计行业,往往需要至少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设计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跳槽的现象,不仅对毕业生职业发展不利,对毕业生的诚信造成危机,对学校形象造成损害,而且也给企业管理造成许多麻烦。设计需要与市场接轨,设计观念,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2 高职设计类毕业生群体分析
当代高职毕业生新人年龄在20~22岁之间,他们张扬个性,自我崇拜,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充满激情。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差距的,他们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自我否定,或者迷失自我。艺术类毕业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更是表现出与一般毕业生所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1]
(1)自我中心。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成长环境较优越。他们的父母小时候吃过苦,便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倾尽全力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但父母的这种教育,却导致这一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他们总是从自我意愿出发,“希望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围绕自己转;是希望自己来定义自己,自己来左右自己的生活。他们每个人对事物和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分析视角,但早熟的身体和不成熟的思维下所隐藏的,是风华正茂的他们在自我放纵的行为中透出浅薄无知的幼稚和冲动。”[1]
(2)追求个性的叛逆。艺术类毕业生极具创意精神和叛逆精神。“求新求异”的思维反映到行为特征上,艺术类毕业生可以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普通的衣服也可以混搭成不同的新意,他们也不讳言“睡觉,发呆”也可以是爱好。有不少老师反映:艺术类学生难教难管。“艺术类毕业生大多追求独特的个性,逆反心理较强,对教师的督导、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家长或教师的成才设计和引导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严重。同时,艺术类毕业生更加喜欢表现自我,更勇于尝试。”[2]
(3)认知上,感性大于理性。艺术类学生,“自我心理的认同都比较明显,自认为对艺术的理解、对一切视觉表象都有很高的敏感度和很强的判断力。”[2]这代人受到父辈呵护有加,生活比较平顺。加上高职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同时社会经验也不足,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欠佳。他们经受挫折的抗压力较弱;在看待问题及处理事物上,缺乏理性的判断与分析,往往感性大于理性。
由上可知,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具有普通毕业生的特点,同时他们更加看重自我的意愿和喜好是否得到满足。同时他们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容易感情用事。工作上一旦出现偏差,容易冲动跳槽。“他们在心理上还不成熟,情感上还不稳定,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出现较多的从众行为。”[3]
3 高职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原因及其分析
根据回访调查数据分析,设计类毕业生跳槽主要原因有五点。第一,与自身兴趣不符。3%设计类毕业生入职一两个月后,因为设计观念,行业特点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状况的差异,感觉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点就跳槽。第二,薪酬不符。大概有80%毕业生因为薪酬跳槽。第三,10.5%艺术类大学生感觉公司人际关系复杂,而跳槽。第四是对工作氛围不满,5%毕业生辞职是因为对公司环境不满而跳槽。例如,公司电脑台陈旧,公司没有网络,离家太远等。第五,1.5%毕业生跳槽是因为对当前职位不满,感觉公司晋升空间有限,缺乏上升空间。那么,高职设计类毕业生跳槽后真的能如其所愿吗?下面就上述原因进行分析:
(1)因行业转换跳槽。对初入社会的毕业新人而言,进入一个行业已属不易,而真正了解一个行业往往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在一年之内,频繁离职或跳槽,如蜻蜓点水般,并不能真正认识到一个行业,而只会浪费毕业生以及企业的宝贵的时间。
(2)因薪资跳槽。有的毕业生盲目攀比,觉得收入稍不如意就觉得不公平,要跳槽。但跳槽会给毕业新人高工资待遇吗?根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报告,“过于频繁地更换雇主并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带来收入的增加。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4]由此可见,跳槽需要资本,盲目频繁跳槽,收入不增反降。
(3)因人际关系跳槽。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人际关系,到哪家企业都是一样。如果仅仅因为感觉同事素质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跳槽走人,换了新工作后,会发现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依然存在同样的埋怨,就会产生再次跳槽的想法。
还有的毕业生仅仅因为公司没有网络,干了几天就走人。一些毕业新人往往自恃过高,仅仅做了两个月就要求加薪。还有的设计类毕业生是因为对工作氛围不满,认为公司环境压抑以及因升职无望而跳槽。实际情况是,频繁跳槽似乎能带来丰富的履历,但频繁跳槽不仅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还会让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诚信度和职业能力打上问号,给求职者再度求职带来困难,从而越来越受到招聘单位的冷遇。
4 运用群体行为理论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盲目跳槽
群体行为理论包含群体从众行为、群体交往行为以及群体凝聚力等因素。应用群体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毕业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冲突、沟通及从众行为等知识,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有效沟通方法。下面主要应用群体行为理论,从多方面转变大学生不良择业心态,并提出应对频繁跳槽行为的有效对策。 (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避免频繁跳槽的从众行为。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人人渴望成功,高校毕业生在面临行业选择时都会有困惑。对设计类毕业生而言,首先是要对自己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要找出你的目标和兴趣点,了解自己职业优势和弱势。设计行业有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或者是建筑装饰设计,选定行业后就要脚踏实地,争取早日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才能真正地获得主导权和主动权。其次调整心态,进行设计观念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设计需要创新,但创新并不一定就是另类。设计类行业,设计理念常常要迎合市场的认知理念。设计类毕业新人,需要转换自己的就业观念,设计与商业化的结合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
(2)择业观教育,避免盲目跳槽的从众行为。首先,设计类毕业生应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非常重要。态度可以决定一切!能力则是由积极进取的态度长期做引导,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行业领域形成的实际操作技能。设计工作往往要应客户需求,加班加点完成一个设计项目,就更加需要一个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其次,人人渴望成功。“人往高处走”固然没错,但切忌为小利跳槽。忠诚造就一个人的职业声誉和个人品牌。诚信度,有助于获取职场的成功。切忌因为眼前利益,急于提升待遇而频频跳槽,这样可能会让你的职场目标陷入迷茫。在进入职场时,应该慎重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花长一点的时间在该职位上积累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事业长远发展储备能量,不要在乎一时的利益得失。最后,很多大学生初涉社会,无任何工作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前认识、感受和适应社会竞争,学校应通过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半订单式培养模式,弹性实习等方式寻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适的接口。
(3)通过传授群体交往行为的技巧,提高学生情商,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每个职场新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艺术类毕业生,容易生搬硬套所学过的知识而忽略实际的生活环境。毕业生入职首先必须掌握的就是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尤其是设计类工作,基本没有靠自己单打独斗的,一个设计作品的诞生讲求的是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因此,要学会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胸怀宽广。正确处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上,注重与人交往的原则和分寸,搭建融洽的人际关系。由于艺术类毕业生比较感性,所以还应增强其抗压能力,学会调适自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4)增强群体凝聚力。从企业而言,应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注重员工的培训与提高,从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够留得住人才。
5 结语
从群体行为理论出发,高校在高职设计类学生教育中,应从专业设置、专业讲授方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职设计类毕业生应主动把个人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实现自我和企业共同成长,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以宽广的心胸对待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轨迹,减少盲目跳槽、频繁跳槽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郭恒亮.重新审视“90后”毕业生及其教育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4):16.
[2] 史琼.艺术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6):50-51.
[3] 薛小荣,田云章.毕业生从众行为及其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09(1).
[4] 麦可思公司.2011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EB/OL].http://www.edualpha.net/article-37015-1.html,2011-6-16/2013-7-4.
作者简介:李莉(1977—),女,江西九江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黄仕强(1963—),男,副教授,硕士,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跳槽现象;高职设计类毕业生;群体行为理论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跳槽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方式,可促进企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但过于频繁的跳槽,其实并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企业的稳定及社会的进步。
1 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跳槽现象
通过对本校2008级《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就业第一份工作调查发现:有66%毕业生一年内跳槽,有人甚至一年之内换了好几份工作,第一份工作能够坚持3年以上的,仅有1人,工作两年之内跳槽者的比例高达100%。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所学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进入设计公司培养一个新人到能为公司创造利益的熟手,不同设计行业,往往需要至少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设计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跳槽的现象,不仅对毕业生职业发展不利,对毕业生的诚信造成危机,对学校形象造成损害,而且也给企业管理造成许多麻烦。设计需要与市场接轨,设计观念,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2 高职设计类毕业生群体分析
当代高职毕业生新人年龄在20~22岁之间,他们张扬个性,自我崇拜,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充满激情。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差距的,他们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自我否定,或者迷失自我。艺术类毕业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更是表现出与一般毕业生所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1]
(1)自我中心。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成长环境较优越。他们的父母小时候吃过苦,便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倾尽全力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但父母的这种教育,却导致这一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他们总是从自我意愿出发,“希望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围绕自己转;是希望自己来定义自己,自己来左右自己的生活。他们每个人对事物和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分析视角,但早熟的身体和不成熟的思维下所隐藏的,是风华正茂的他们在自我放纵的行为中透出浅薄无知的幼稚和冲动。”[1]
(2)追求个性的叛逆。艺术类毕业生极具创意精神和叛逆精神。“求新求异”的思维反映到行为特征上,艺术类毕业生可以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普通的衣服也可以混搭成不同的新意,他们也不讳言“睡觉,发呆”也可以是爱好。有不少老师反映:艺术类学生难教难管。“艺术类毕业生大多追求独特的个性,逆反心理较强,对教师的督导、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家长或教师的成才设计和引导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严重。同时,艺术类毕业生更加喜欢表现自我,更勇于尝试。”[2]
(3)认知上,感性大于理性。艺术类学生,“自我心理的认同都比较明显,自认为对艺术的理解、对一切视觉表象都有很高的敏感度和很强的判断力。”[2]这代人受到父辈呵护有加,生活比较平顺。加上高职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同时社会经验也不足,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欠佳。他们经受挫折的抗压力较弱;在看待问题及处理事物上,缺乏理性的判断与分析,往往感性大于理性。
由上可知,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具有普通毕业生的特点,同时他们更加看重自我的意愿和喜好是否得到满足。同时他们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容易感情用事。工作上一旦出现偏差,容易冲动跳槽。“他们在心理上还不成熟,情感上还不稳定,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出现较多的从众行为。”[3]
3 高职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原因及其分析
根据回访调查数据分析,设计类毕业生跳槽主要原因有五点。第一,与自身兴趣不符。3%设计类毕业生入职一两个月后,因为设计观念,行业特点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状况的差异,感觉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点就跳槽。第二,薪酬不符。大概有80%毕业生因为薪酬跳槽。第三,10.5%艺术类大学生感觉公司人际关系复杂,而跳槽。第四是对工作氛围不满,5%毕业生辞职是因为对公司环境不满而跳槽。例如,公司电脑台陈旧,公司没有网络,离家太远等。第五,1.5%毕业生跳槽是因为对当前职位不满,感觉公司晋升空间有限,缺乏上升空间。那么,高职设计类毕业生跳槽后真的能如其所愿吗?下面就上述原因进行分析:
(1)因行业转换跳槽。对初入社会的毕业新人而言,进入一个行业已属不易,而真正了解一个行业往往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在一年之内,频繁离职或跳槽,如蜻蜓点水般,并不能真正认识到一个行业,而只会浪费毕业生以及企业的宝贵的时间。
(2)因薪资跳槽。有的毕业生盲目攀比,觉得收入稍不如意就觉得不公平,要跳槽。但跳槽会给毕业新人高工资待遇吗?根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报告,“过于频繁地更换雇主并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带来收入的增加。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4]由此可见,跳槽需要资本,盲目频繁跳槽,收入不增反降。
(3)因人际关系跳槽。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人际关系,到哪家企业都是一样。如果仅仅因为感觉同事素质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跳槽走人,换了新工作后,会发现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依然存在同样的埋怨,就会产生再次跳槽的想法。
还有的毕业生仅仅因为公司没有网络,干了几天就走人。一些毕业新人往往自恃过高,仅仅做了两个月就要求加薪。还有的设计类毕业生是因为对工作氛围不满,认为公司环境压抑以及因升职无望而跳槽。实际情况是,频繁跳槽似乎能带来丰富的履历,但频繁跳槽不仅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还会让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诚信度和职业能力打上问号,给求职者再度求职带来困难,从而越来越受到招聘单位的冷遇。
4 运用群体行为理论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盲目跳槽
群体行为理论包含群体从众行为、群体交往行为以及群体凝聚力等因素。应用群体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毕业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冲突、沟通及从众行为等知识,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有效沟通方法。下面主要应用群体行为理论,从多方面转变大学生不良择业心态,并提出应对频繁跳槽行为的有效对策。 (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避免频繁跳槽的从众行为。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人人渴望成功,高校毕业生在面临行业选择时都会有困惑。对设计类毕业生而言,首先是要对自己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要找出你的目标和兴趣点,了解自己职业优势和弱势。设计行业有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或者是建筑装饰设计,选定行业后就要脚踏实地,争取早日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才能真正地获得主导权和主动权。其次调整心态,进行设计观念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设计需要创新,但创新并不一定就是另类。设计类行业,设计理念常常要迎合市场的认知理念。设计类毕业新人,需要转换自己的就业观念,设计与商业化的结合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
(2)择业观教育,避免盲目跳槽的从众行为。首先,设计类毕业生应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非常重要。态度可以决定一切!能力则是由积极进取的态度长期做引导,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行业领域形成的实际操作技能。设计工作往往要应客户需求,加班加点完成一个设计项目,就更加需要一个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其次,人人渴望成功。“人往高处走”固然没错,但切忌为小利跳槽。忠诚造就一个人的职业声誉和个人品牌。诚信度,有助于获取职场的成功。切忌因为眼前利益,急于提升待遇而频频跳槽,这样可能会让你的职场目标陷入迷茫。在进入职场时,应该慎重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花长一点的时间在该职位上积累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事业长远发展储备能量,不要在乎一时的利益得失。最后,很多大学生初涉社会,无任何工作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前认识、感受和适应社会竞争,学校应通过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半订单式培养模式,弹性实习等方式寻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适的接口。
(3)通过传授群体交往行为的技巧,提高学生情商,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每个职场新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艺术类毕业生,容易生搬硬套所学过的知识而忽略实际的生活环境。毕业生入职首先必须掌握的就是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尤其是设计类工作,基本没有靠自己单打独斗的,一个设计作品的诞生讲求的是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因此,要学会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胸怀宽广。正确处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上,注重与人交往的原则和分寸,搭建融洽的人际关系。由于艺术类毕业生比较感性,所以还应增强其抗压能力,学会调适自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4)增强群体凝聚力。从企业而言,应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注重员工的培训与提高,从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够留得住人才。
5 结语
从群体行为理论出发,高校在高职设计类学生教育中,应从专业设置、专业讲授方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职设计类毕业生应主动把个人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实现自我和企业共同成长,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以宽广的心胸对待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轨迹,减少盲目跳槽、频繁跳槽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郭恒亮.重新审视“90后”毕业生及其教育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4):16.
[2] 史琼.艺术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6):50-51.
[3] 薛小荣,田云章.毕业生从众行为及其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09(1).
[4] 麦可思公司.2011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EB/OL].http://www.edualpha.net/article-37015-1.html,2011-6-16/2013-7-4.
作者简介:李莉(1977—),女,江西九江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黄仕强(1963—),男,副教授,硕士,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