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习全面、和谐、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育《课程方案》中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板块。教学活动课时,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它具有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活动课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其特点,组织好活动课。
一、抓住“活动性”,围绕“活动”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课强调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活动是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学科课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课要通过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这个活动既指“身体”的活动,也指“大脑”的活动。教师设计活动课,就是要把两种形式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课成为一个多向交流的系统,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志向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而不感到疲倦。中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习全面、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抓住“灵活性”,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加强思维训练
在组织活动课的时候,完全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主体网络。活动课虽然也是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智商高的学生可参加校一级活动课,中等的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活动课,较差的学生可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课。在分配参加哪一类活动课的时候,当然也要尊重学生自身意愿,帮助学生分析、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这样灵活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的每一步进展,无一不是数学思维方式重大变更的结果。就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来讲,也处处离不开思维,通俗地说就是会不会提问题。思维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构成了人与人素质差异的重要因素。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对增进学生智能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一向为人们所肯定。近几年来,各种刊物发表的有关数学思维方面的文章很多,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会还设立了“思维与数学”数学专题协作组,这就说明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得到人们一致的认识和普遍的重视。所以,在强调素质培养的今天,数学教学更突出思维训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抓住“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与相对枯燥的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更有趣味性。根据学生好胜、好动、好奇等心理特征,活动课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游艺会、竞赛、猜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此,教师应注意用巧妙的方式把学生对学习形式的兴趣转移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上来。活动课的趣味性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比如,组织学生搞投球竞赛活动。学生们一改学科课的沉闷,兴趣盎然地为本队队员加油鼓励,并逐一记录每个队员的成绩,之后,统计本队队员共投进多少球,有几个没投进去,谁投进去得最多,谁最少,最后,汇报给“教练”——老师,老师再汇总到黑板上,大家一起比较各队成绩,确定哪队获胜。在这一有趣的活动中,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创造了许多不同算法。在欢乐的氛围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学习兴趣与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了取得好成绩,同队队员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抓住“实践性”,建立学习信念,注重非智力因素
活动课程强调“做”,要求学生在“做”中想,“做”中学,“做”中说,所以活动课力求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它应包括两个方面:1.课内实践。主要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类活动。如低年级的摆木棒学加减法,中高年级的拼图、割补图形等。2.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实地测量、数学行军、模拟买卖、布置数学环境、编写智趣报等。
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学习信念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数学学习信念的形成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信服四个阶段,而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认同阶段,即在思想感情上、态度上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数学信息,并顺利进入内化信服阶段,形成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体系和认知结构。活动课的实践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变得轻松、有趣而有实效。
人的素质表现在许多方面,也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知识、能力、思想、习惯、观念、意志、兴趣、爱好等等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但是实践中却往往把数学教学片面地理解为知识的教与学。解决教学问题,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坚韧、顽强的毅力。通过数学审美教育,又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对美的追求。素质教育的涵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传统教育方法的片面性、平均性的缺点,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转变学生的被动性,必须改革教育方法,必须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教学。
五、抓住“创造性”,培养学生能力
活动课的创造性,既指教师在教材教法上的创造性,也指学生思维创造性。活动课的灵活性,给老师提供了施展才华、表现个性与独创性的舞台。活动课的实践性又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灵活性、直觉性与发散性,从而使学生能时时发出创造的火花。
活动课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宽广的、更能展现教育魅力的舞台,也决定了它必将是学生喜爱的课型。认真、艺术地组织好活动课,将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伴合作、积极交流,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并通过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体验获得直接的经验。
总之,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科学、有效地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虽有一定难度,但其前景,我们坚信必将是辉煌的、令人瞩目的。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育《课程方案》中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板块。教学活动课时,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它具有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活动课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其特点,组织好活动课。
一、抓住“活动性”,围绕“活动”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课强调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活动是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学科课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课要通过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这个活动既指“身体”的活动,也指“大脑”的活动。教师设计活动课,就是要把两种形式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课成为一个多向交流的系统,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志向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而不感到疲倦。中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习全面、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抓住“灵活性”,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加强思维训练
在组织活动课的时候,完全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主体网络。活动课虽然也是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智商高的学生可参加校一级活动课,中等的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活动课,较差的学生可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课。在分配参加哪一类活动课的时候,当然也要尊重学生自身意愿,帮助学生分析、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这样灵活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的每一步进展,无一不是数学思维方式重大变更的结果。就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来讲,也处处离不开思维,通俗地说就是会不会提问题。思维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构成了人与人素质差异的重要因素。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对增进学生智能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一向为人们所肯定。近几年来,各种刊物发表的有关数学思维方面的文章很多,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会还设立了“思维与数学”数学专题协作组,这就说明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得到人们一致的认识和普遍的重视。所以,在强调素质培养的今天,数学教学更突出思维训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抓住“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与相对枯燥的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更有趣味性。根据学生好胜、好动、好奇等心理特征,活动课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游艺会、竞赛、猜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此,教师应注意用巧妙的方式把学生对学习形式的兴趣转移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上来。活动课的趣味性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比如,组织学生搞投球竞赛活动。学生们一改学科课的沉闷,兴趣盎然地为本队队员加油鼓励,并逐一记录每个队员的成绩,之后,统计本队队员共投进多少球,有几个没投进去,谁投进去得最多,谁最少,最后,汇报给“教练”——老师,老师再汇总到黑板上,大家一起比较各队成绩,确定哪队获胜。在这一有趣的活动中,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创造了许多不同算法。在欢乐的氛围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学习兴趣与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了取得好成绩,同队队员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抓住“实践性”,建立学习信念,注重非智力因素
活动课程强调“做”,要求学生在“做”中想,“做”中学,“做”中说,所以活动课力求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它应包括两个方面:1.课内实践。主要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类活动。如低年级的摆木棒学加减法,中高年级的拼图、割补图形等。2.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实地测量、数学行军、模拟买卖、布置数学环境、编写智趣报等。
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学习信念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数学学习信念的形成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信服四个阶段,而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认同阶段,即在思想感情上、态度上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数学信息,并顺利进入内化信服阶段,形成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体系和认知结构。活动课的实践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变得轻松、有趣而有实效。
人的素质表现在许多方面,也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知识、能力、思想、习惯、观念、意志、兴趣、爱好等等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但是实践中却往往把数学教学片面地理解为知识的教与学。解决教学问题,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坚韧、顽强的毅力。通过数学审美教育,又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对美的追求。素质教育的涵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传统教育方法的片面性、平均性的缺点,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转变学生的被动性,必须改革教育方法,必须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教学。
五、抓住“创造性”,培养学生能力
活动课的创造性,既指教师在教材教法上的创造性,也指学生思维创造性。活动课的灵活性,给老师提供了施展才华、表现个性与独创性的舞台。活动课的实践性又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灵活性、直觉性与发散性,从而使学生能时时发出创造的火花。
活动课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宽广的、更能展现教育魅力的舞台,也决定了它必将是学生喜爱的课型。认真、艺术地组织好活动课,将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伴合作、积极交流,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并通过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体验获得直接的经验。
总之,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科学、有效地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虽有一定难度,但其前景,我们坚信必将是辉煌的、令人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