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熟悉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喜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愉快、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
(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化、创造性,反对划一性和一味的模仿重复。一切要从学生发展出发,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2)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尊重、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3)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新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分离彼此的思考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生共同体。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充盈于师生之间一种教育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 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可具体采用多种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知识竞赛。
(4)运用积极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所以只有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和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行成。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单一地要求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块并不一定就要求要在課堂里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体育活动过程,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在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熟悉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喜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愉快、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
(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化、创造性,反对划一性和一味的模仿重复。一切要从学生发展出发,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2)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尊重、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3)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新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分离彼此的思考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生共同体。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充盈于师生之间一种教育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 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可具体采用多种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知识竞赛。
(4)运用积极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所以只有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和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行成。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单一地要求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块并不一定就要求要在課堂里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体育活动过程,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在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