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觅钱币瑰宝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慕孙仲汇的大名,经几位钱币专家的介绍,近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笔者拜访了现任上海国际商品拍卖公司艺术品部顾问的这位钱币收藏家、鉴赏家。
  
  收藏之家的熏陶
  
  浙江余姚人孙仲汇出身富裕人家,家有收藏传统。祖父读过古书,写得一手好字,喜爱购藏中国字画、古钱币。伯父孙建方加入中国最早的新光集邮协会,是老资格会员。父亲孙建章玩藏字画、钱币、邮票。一家三口迷恋上艺术品,可谓“收藏之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孙仲汇幼年就喜爱上了钱币。那时无玩具,家长将普通钱币交给他玩,他还将铜钱带到学校中去玩。
  孙仲汇从12岁起,开始欣赏字画、钱币的美术图案和印章上秀逸的字,艺术的灵气渐渐地深入脑海,产生了一种特别愉悦的快感。读完高中,他已从觉得好玩进入收藏的境界。孰料,“文革”浩劫来临,家藏物品被抄一空。孙仲汇读不了大学,进一家建筑企业当普通职工。自学文科,希望自学成才。
  
  从研究人手成为专家
  
  粉碎了“四人帮”,百业俱兴,上海兴起了“收藏热”,又唤起了孙仲汇收藏的志趣。
  那时,孙仲汇收入微薄,但他不喝酒、不抽烟,无特别嗜好。身高1.76米,由于吃得不多,营养不足,体重仅100斤。节衣缩食倒也积蓄了一些钱,用来购买普通钱币。积少成多,以藏养藏,居然收藏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古钱。他玩收藏并非为了谋利,而是欣赏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钱,而要看是否活得愉快,是否对社会有贡献。有了追求,生活才有意义。”
  孙仲汇是个“怪人”,性格倔强,与领导合不来。一气之下,于1991年年底辞职,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令他郁闷,于是以购藏钱币为乐,足迹遍及江浙、京津和四川、河北、河南、湖南、湖北、陕西等地,既会会泉友,亦顺便收藏点钱币。
  “每一种钱币,都有一段历史。不搞研究,难以达到深度、高度,也就不了解收藏品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有了这种认识,孙仲汇将重点转入研究。他不急于求成,从研读古文开始,以求了解历史和钱币的时代背景、作用。
  1972年,历史书开禁。孙仲汇喜出望外,买了一些无标点的《四史》,用了几年时间,通读一遍。同时研读古代字帖,了解汉字的演变,从而能辨识古钱上的古体字,能了解历代钱币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作用、当时经济状况、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一位专家说,死读书成不了鉴赏家,要结合观察钱币实物,联系实际进行研究,才能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效果。这些话孙仲汇牢记在心,自1960年起,他就勤跑文物商店、古玩市场。上海会稽路、济南路、淮海路、思南路、旧校场街一带的古玩商店、地摊,是他常去的处所,获得了鉴赏钱币的基本知识,由外行成为内行。
  孙仲汇撰写介绍钱币知识和鉴别钱币的文章,刊于各地报刊。由于鉴赏眼力独到,欣赏水平不一般,引起收藏界和大专院校的注意。自1986年起,复旦大学文博学院请孙仲汇去授课,专讲《中国钱币学》,受到师生们普遍的欢迎和赞许。
  孙仲汇知识渊博,不抱“门户之见”,乐于解答藏友的难题。1996年的一天,一位周姓朋友在山西省钱币学会打给孙仲汇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仲汇兄,我觅得一枚直径3.5厘米厚的古钱,背面平整,所铸之字有点像西汉半两钱上的笔划,正面铸‘容成’两字,这是什么朝代的钱币?”孙仲汇当即回答说:“历史上好像有个容成侯,待我去查一下。”
  后来孙仲汇去翻《史记》,了解“容成”的历史背景,他对周氏藏友说:“在西汉汉景帝朝,有名叫唯徐庐的匈奴部落的一个首领,投降后被封为容成侯。此人铸造的钱,上有‘容成’两字。这种钱币并非为了钱币流通所用,而作为家族的荣耀和标志。‘容成’钱币为国内首次发现,非常珍贵,你要好好保存,别轻易出手。在古代,铸钱作为家族标志的有过先例。先秦吕不韦封为文信侯后,曾铸造过文信钱。”
  
  
  
  
  著作等身 远销港台
  
  孙仲汇勤于研究,善于思考,自1989年起,近20年来,他写就并先后在上海、台湾地区出版了《古钱》《中国古钱》《古钱币图解》《钱币鉴赏》《中国古钱鉴赏与收藏》《古钱真赝对比》《古钱鉴藏趣话》《简明钱币辞典》等8部书籍,洋洋百万言,可谓著作等身。上述专著,每出一本,面市不久便销售一空。这些书成为钱币收藏者爱不释手的工具书。
  在上述书籍中,《中国古钱》是在海外发行的。此书在1992年出版。这一年秋天,台湾艺术图书公司老板何恭上通过上海一位编辑,找到了孙仲汇,约请他撰写介绍钱币雅俗共赏的书籍。孙仲汇欣然命笔,花了两年时间,写成约十六七万字的《中国古钱》。此书从《空首布与甲骨文》《从先秦货币看文字的演变》写到《古钱鉴定》,共100章节,涉及中国各个朝代钱币知识,最后两章还写了《外国钱币》《洋商客钞》。1994年,《中国古钱》在台湾出版发行,沪港三联书店亦在香港等地经销。每册精装本书价虽定为264元,书一面市就很热销。
  在《中国古钱》一书中,第41节《李清照与打马钱》写得非常精彩。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氏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的诗文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文笔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前期她写的《打马格序》《金石录序》是其得意之作,文字流畅、清新。《打马格序》写的是游戏规则,书中有十多幅方孔铜质钱币的图案,有单匹骏马造型、人骑马造型,骏马中有唐太宗的坐骑“昭陵六骏”之一的赵骑特勒,有名骏绿耳马;文字分别刻“赵将李牧”、“魏骑骥(千里马)足”等。钱币图案生动,形象鲜明,文字俊逸。李清照用古文写序,一般人看不懂,精读过古文的孙仲汇用白话文翻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介绍了宋代打马钱的游戏规则,颇具文学水平,亦很有趣,很有欣赏价值。
  
  拾遗补缺 作用特殊
  
  孙仲汇以诚挚的口吻对笔者说:“我研究钱币,旨在对《二十四史·食货志》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状况提供第一手实物资料。”
  他列举了很多事例,听来令人心悦诚服。
  1983年,他赴南京博物院参观,见展柜中有一枚明代铸造的“嘉靖通宝”大钱,背面刻“十一两”3字。金黄铜色,肉质平整光洁,版式特别。他觉得这是一枚“雕母”(祖钱),便与该院工作人员商量,取出来仔细鉴别,认定确是“雕母”钱。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枚铜质“雕母”,另有北宋木质“雕母”、元代铅质“雕母”,而明代铜质“雕母”为初次发现,殊为珍贵。事后,该院请专家们鉴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特地致函孙仲汇,表示感谢。
  1990年,河南一位藏友寄给孙仲汇一张用铅笔涂的金熙宗(1138-1140年)朝所铸造的“天眷通宝”拓片。孙仲汇观看后,觉得它可能是真品。对这种铜钱,历史上无文字记载,因量太少,年代久远,前人也不知道有这种钱币。孙仲汇修版后,将“天眷通宝”拓片图刊于《钱币鉴赏》一书,引起了钱币收藏界的关注。2006年,“天眷通宝”真品出现在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会上,最终以120万元成交。
  1998年,孙仲汇在上海拍卖公司看到一枚破旧的直径4.9厘米、在清光绪年由甘肃铸造的方孔铜质大钱,数量不多,当即举牌收入手中。他说:“这种钱面市后不再铸造,物稀为贵啊!”还认为这是对货币史研究的补充,购藏是非常值得的。
  2000年春,孙仲汇在朋友处发现了南唐中主李璟(李后主之父)朝铸造的一枚“唐国通宝”,这种钱币有10多种版别,此版别前谱所无。孙仲汇不惜钱财,毫不迟疑地买到了手。他说:“这种钱币存世很少,我购藏后不再转让,留作研究之用。”
  在鉴定古钱币的过程中,孙仲汇始终抱着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不仅向前辈钱币鉴定家学习,也向其弟子施志民、李松朋等请教。2005年的一天,一位卖主寄来一幅袁世凯共和纪念币图片,打算转手。孙仲汇看了又看,觉得图案上的线条有点松,吃不准是真是假。不耻下问,他当即拎起电话,向其一位弟子求教。那位弟子在电话中说:“这种纪念币是用高科技仿真制作的,要当心!”经过反复鉴定,果然是赝品,避免了一次鉴定失误。圈内人说:“老师向弟子求教,有失身份与体面。”孙仲汇不以为然,他谦虚而坦然地对笔者说:“抱定科学态度,是艺术鉴定的本色。老师向弟子请教不算丢人!”孙仲汇还说:“我写的那些书刊文章,难免有错的地方,有时看东西也会看走眼。一个人永不出错,那不现实,知道错了才会有进步。”他就是这样,向前辈、向书本、向弟子学习,懂得了更多的钱币知识,收到了货真价实的钱币。在他的收藏中不乏珍品、孤品。上海国际商品拍卖公司同仁说:“请来孙仲汇先生当艺术品部顾问,是找对人了!”
其他文献
这里介绍两枚新疆迪化宝迪局铸造的钱币,一枚为宝迪当八十大钱,另一枚为宝迪当十大样尔宝样钱。  迪化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位于天山中段北麓。汉为蒲类国,唐为北庭大都护府。乌鲁木齐在准格尔时期为厄鲁特部蒙古人的游牧之地,清初置乌鲁木齐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灭准格尔后改名迪化,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于离旧城八里处建立迪化新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设迪化直隶州
期刊
巴蜀之地——四川,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之美誉。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早在200万年以前就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而古蜀文化的代表——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批8广世神品更是举世罕见的古史奇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华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的陶瓷制造业,同样也是历史悠久,窑场众多,炉火旺盛。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种类齐备的各种陶制品,始烧于东晋、烧造
期刊
翻开自己的钱币册,醒目地见到我早年集得的一枚“福建通宝”钱。此钱外圆直径为29毫米,内圆孔径为5毫米。正面是上下右左对读式仿宋体“福建通宝”四个字。背面圆孔上下铸“二文”面值字,左右为铁血十八星旗(又称当时的陆军旗)及五色旗。据有关资料,辛亥革命胜利后,福建省革命党人宣布拥护共和,成立了福建省军政府,为稳定金融和适应社会流通需要,当即铸造了这样的钱币。为了使新铸的钱币有别于数千年封建帝制时铸行的方
期刊
背文“东国”的朝鲜“乾元重宝”    背文为“东国”的“乾元重宝”(见图),不是我国唐代所铸,而是朝鲜高丽王朝所铸。  我国唐代所铸的“乾元重宝”,于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铸,以一当十与“开元通宝”小平钱并行。钱文“乾元重宝”四字隶书,上、下、右、左直读,第一个字“乾”字写作“鱼钩乾”,即“轧”字。次年复铸重轮“乾元重宝”,在背廓内侧加铸一轮窄瘦内廓,谓之“重轮”,以一当五十与“开元
期刊
在方孔钱中,常出现一种花穿现象。这种所谓的花穿,是指方孔钱的穿廓部位在外形上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其钱穿孔呈八角,穿似花朵,新颖别致。  花穿现象,最早出现于秦代“半两”方孔钱上,随后,历朝各代,均有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秦汉时期的花穿钱,孔边上的“凿口”较深,位置较正,八角穿形精美;隋唐时期,多为中穿深口,花形比较规整;宋代花穿钱,已达到巅峰,特别是在对子钱中,几乎都能寻觅到花穿钱,但到了南宋淳熙七年
期刊
西夏惠宗李秉常,毅宗李谅祚长子。拱化五年(公元1067年)毅宗李谅祚死,八岁的李秉常即位,改元乾道。公元1069年改元天赐礼盛国庆。公元1075年改元大安。大安二年亲政。大安年间(公元1075-1085年)铸“大安通宝”隶、真二体年号小平钱。所见“大安通宝”多为隶书直读,一般直径2.4厘米,重4克。  1981年在内蒙林西县出土的二十万古钱中,首次发掘了一枚震惊泉界的奇珍之品。目前面文为西夏文的钱
期刊
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及过,辽铸年号加“元宝”钱并非自圣宗统和年始有,而是在其祖辈穆宗朝时就已铸有“应历元宝”钱。这里为与广大泉友共同交流鉴赏,愿将这枚“应历元宝”公示出,以共睹为快。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谅教。  该钱外径37.2毫米,厚2.3毫米,穿径8毫米,光背,重19克。从图(实物)可见,其钱文风貌与众泉书所载的“应历通宝”小平钱几近相同。其“元”字为右排元,这与辽前期所盛行流通使用的“开元通宝
期刊
砝码,度量衡中衡器也,又称为“权”,古语权衡利弊就是从这里出的。在本人多年收藏的铜砝码等衡器中,有一枚清代壹百两鼓形铜砝码,是本人之最爱,其为清代乾隆年间所颁衡器的实用物证。该壹百两铜砝码为黄铜制,呈鼓形,上下平底,重3738克,面铸阳文“照布政司壹百两部法校准”,腹围阴刻“乾隆六十年闰二月二十九日较准”。此砝码为传世品,品相保存完好,包浆浓厚,实为清朝器物。  清朝度量衡由户部掌管,“布政司”是
期刊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轰轰烈烈的北伐抗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金兵长驱直入直捣汴京,将北宋徽、钦二宗掳往北方,致使宋高宗急匆匆登基又急匆匆举国渡江南下,迁都杭州,史称南宋。这是发生在公元1126~1127年间的历史事件。  公元1127午南宋定都杭州后始铸建炎元宝、通宝和重宝钱。织兴元年(1131年),始铸绍兴元宝和通宝钱,铸量比建炎稍多,但小平钱少见,另外,在“绍兴通宝”钱中,有一种旋读瘦金体
期刊
风舞九天——楚文物特展于5月22日在湖南省博物馆新陈列大楼三楼展出,展览持续三一个原创的大型楚文物特展,本展分“尚武修文”、“尊礼崇乐”、“蕴美求巫祈福”四大部分,展览面积约1 800平方米,展品囊括了湘、鄂、豫、皖四省楚文物精品,这里选介部分展品,以飨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