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医眼中的邓小平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作为一名保健医生,很荣幸地在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了三年。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伟人的风采,亲耳聆听了伟人的教诲,他那浓重的四川乡音至今萦绕在我的耳边。小平同志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现在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的亲切,富有启迪意义。
  那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经过十年动乱后的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为了进一步确定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的前进步伐,他经常到全国各地视察,不辞劳苦,调查研究。我在小平同志身边工作期间,他的身体状况很好,医疗方面的事情很少。他每次去外地,我们医务人员都要随行做后勤工作。我曾随他老人家到过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延吉、丹东、大连、北戴河、秦皇岛、天津、蓟县、承德、乌鲁木齐、石河子、吐鲁番、敦煌、天水、兰州、苏州、无锡、杭州、上海、广州、成都等许多地方,聆听过他许多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
  近20年时间过去了,看今天祖国的巨大变化,我对邓小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当时用朴素语言阐述的许多重要观点有了更新的理解,并发自内心地敬佩他老人家高瞻远瞩的非凡韬略和思想。
  
  视察新疆
  
  1981年8月8日,我随小平同志从北戴河启程,乘专列前往祖国大西北新疆,10日到达乌鲁木齐。
  小平同志一下火车就对前来迎接他的自治区领导强调说:“我这次偕王震、王任重同志是借假期来新疆的,不要宣传,一切从简,切不可兴师动众。”接着又说:“明天就到石河子垦区去看看。”小平同志说是到新疆来“休假”,其实是来考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75年撤销编制后以农垦局取代的管理体制是否合适,事关生产建设兵团再恢复的大事。为此,他到乌鲁木齐一安置好住处,就不顾长途乘车的劳顿,于第二天驱车前往位于准噶尔盆地南沿的石河子市,开始了他的视察和调查研究。


  8月11日,石河子市民仍像平常一样生活、工作着。我们一行的几辆面包车缓缓驶入石河子第一招待所,没有欢迎的人群,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军垦官兵的命运却从此出现了新的转机。我们在招待所稍事休息后,便在自治区党政军负责同志谷景生、肖全夫等陪同下,乘车游览石河子市容。谷景生是小平同志的老部下,时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沿途视察中,石河子地委书记刘炳正向小平同志汇报了教学区、工业区、文化区、生活区的情况。小平同志认真地听着,并不时地点点头。
  面包车在笔直平坦洁净的路面上行驶,一排排翠绿挺拔的钻天杨从车窗掠过。公路两旁林带如织,田连阡陌,渠水潺潺。眼前美景令小平同志心情舒畅,他笑着说:“这次来,的确不虚此行!”陪同人员介绍说,昔日脚下是一片杳无人迹的沙漠,现在的石河子林带是军垦官兵们的成绩和骄傲。小平同志奔波一天毫无倦意,对所见所闻感到十分欣慰,他说有必要在这里多住几天,还要到工厂和团农场去看看。
  8月13日,我随小平同志乘坐面包车行驶在通往一四五团一营三连的路上。他不时地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军垦官兵、家属、教师和学生在路边张望着,说笑着。当鱼贯而入的车队在一营三连驻地停下后,人群沸腾了,人们欢呼着、跳跃着,争着与小平同志握手。小平同志向欢迎的人群频频招手致意。三连连长兼指导员殷延福热情地向小平同志迎了过来,恭敬地说:“邓主席,您好!”小平同志点头回答:“同志们好!”他握住殷延福的手笑着问:“你这个连队有多少人?”殷连长回答:“1078人。”小平同志听后十分惊异,敏捷地举起右手食指在空中摇了摇,对身边的谷景生同志高声说:“一个连,这么多人,好!顶我过去手下的一个团。”小平一席话,引得人们大笑起来。他指的是过去红军时期一个团的人数。大家一边说着,一边向路北面一条浓荫蔽日的林带走去。
  那里的环境很干净,地面是新垫的黄土,4张铺着白布的大条桌上,摆满了葡萄、苹果和刚切开的大西瓜,这些都是军垦官兵自己种的瓜果。小平同志坐在面向北边棉田的一把椅子上,王震、王任重同志坐在右边,谷景生同志和殷连长则坐在左边。坐下后,谷景生同志问:“殷连长,你们连的耕地有多少亩?”“8200亩。”殷连长顺口而答。小平同志侧耳细听。谷景生又问了种植粮食作物、棉花面积的数目。殷连长每回答一句,小平同志都微笑着点一点头,听得十分认真。谷景生同志又问:“地膜棉花有多少?”殷连长回答说有400亩,并说这些都是在没有铺膜机械的情况下靠人工栽种的。小平同志全神贯注地听着这个小伙子如数家珍似地流利回答。此时,谷景生同志站起来,将果盘推到小平同志面前说:“邓主席,这是我们农场栽培的瓜果,你尝一尝吧!”小平同志笑着说:“好!能吃上准噶尔的瓜果,不容易啊!”新疆是水果之乡,哈密瓜甜得令我们这些外地人惊叹不已。西瓜很大,没有几个人聚到一起,甭想吃完。
  坐了一会儿后,小平同志就开始参观棉田。他走在最前面,棉花“树”高至腰间,翠绿满目,平整如毯,无边无际。累累棉铃参差其间,令人赏心悦目。小平同志看着棉桃,格外高兴,又详细地询问了棉花的种植情况。农场负责同志任友志介绍说:这里是纬度450以北地区,历来认为不能种植棉花。部队进疆以后,王震将军借鉴、吸收了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发展生产的经验,自力更生抓棉花生产,并与当时来我国工作的苏联棉花专家迪托夫教授和陶峙岳将军签订了《石河子棉花丰产协议》,还创办了部队第一所高等学府“八一农学院”。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措施,大办了好几期植棉人员培训班。1951年,棉花由土地板结不能出苗提高到亩产皮棉10多公斤;1953年,解放军在准噶尔南沿的玛纳斯河流域又种植了3万多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50公斤。这是新疆有史以来第一次棉花大丰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破除了新疆不能植棉的旧传统。小平同志不时地点着头,对任友志同志的介绍很满意,说:“很好,很好。很可观!”小平同志用手扒开浓密的棉枝,高高地抬起腿,跨过棉行,生怕踩坏了棉枝。
  黄昏,兴致很高的小平同志仍没有离开的意思,他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沙漠建设得这样美,不容易啊!我想在这里多呆一会儿。”他仰望蓝天,欣赏着空中蝉翼般透明的云纱,又极目远眺银冠楚楚的冰峰,然后凝视身边翡翠般的林带绿洲,深吸了一口带有芬芳气息的新鲜空气,满意地笑了。
  夕阳落地,已是傍晚,该走了。小平同志依依不舍地与送行的殷延福等同志握手,与军垦官兵们频频挥手惜别。
  之后,小平同志又到新疆南山牧区视察,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小平同志视察新疆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就作出了《恢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王震同志在宣布这一决定的大会上指出:“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去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期间,根据广大农垦干部、职工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愿望,对恢复兵团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大会同时宣布谷景生同志兼任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书记、第一政委。至此,撤销了7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重新恢复了。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对振兴和繁荣新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视察东北
  
  1983年的东北之行,可谓是小平同志自“文革”结束复出后到外地视察历时最长、视察地点最多的一次。
  7月19日,我随小平同志从北京启程,先到北戴河。刚安排好住所,小平同志就立即找公安部负责同志谈话,布置全国大规模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战役。7月31日,在视察秦皇岛港口以后,又驱车北上,继续视察东北的三江平原、军垦农场、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牡丹江镜泊湖、延边长白山,最后到达东北的“南方城市”大连。这也是我作为小平同志的保健医生,最后一次陪同他老人家外出视察。
  8月初,小平同志到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鹤乡视察,然后在牡丹江镜泊湖休息和游览一周。8月13日,连日云低天暗的长白山上空忽然异常晴朗,小平同志的心情也格外舒畅。在长白山天池,小平与卓琳夫妇并肩远眺对面起伏的山峦,兴致勃勃,在场的摄影记者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一瞬,他们又与孩子们一起合影。这时,卓琳同志招手叫我,说:“傅医生,过来咱们一起合个影吧。”接着又把与我们同行的北京医院院长吴蔚然及医疗组其他同志都叫了过来,并示意让我坐在她老人家的身边。以往,我与小平同志合影的照片很多,但却很少与卓琳同志合影,尽管在北京我陪同卓琳同志看过电影,串过亲戚,逛过商店,乘过公交车,接触的机会很多,但是我与卓琳同志正式照像的时候却很少。就在我刚挨着她坐下时,卓琳同志亲切地拉着我的衣襟说:“离我这么远干什么?”说完就一把拉住我紧靠她右边。此刻,记者迅速按下照相机快门,为我留下了这一美好、幸福的瞬间。现在,每当我看到这张珍贵的照片,就会追忆起我在小平同志身边的件件往事,深切缅怀他老人家。
  在长白山上,小平同志隔着天池,长久地遥望着对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山上风很大,我们工作人员见他站在那里久久未动,却不便上前打扰,他一定在思考什么大事。直到20余天后,小平同志会见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时,我才联想起他在长白山上那睿智的目光。
  在视察的沿途,小平同志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人们都发自内心地向他问好。延边朝鲜族男女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民族歌,跳起了民族舞,表达了对小平同志的热爱之情。小平同志频频向人们招手致意,心情非常愉快。回到宾馆后,他老人家余兴亦浓,欣然挥毫写下“长白山”字幅,三个大字遒劲有力。他端详片刻,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然后,不顾旅途疲劳,再度笔走龙蛇,又写下“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字幅,寄托着他对延边人民的殷切期望。
  小平同志从长白山来到大连后,还兴致勃勃地几次畅游黄海。这年夏天,他两度到大连,并在大连会见了朝鲜客人。就在这个夏季的大连海滨,我常听到他谈及要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等问题。由大连回到北京后,他即同中央领导同志就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进行谈话。他说:“除现在的特区以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再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使这些港口城市同深圳、珠海、厦门及汕头4个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大连之行,在市委、市府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我随小平同志乘面包车游览了市容。小平同志对市区南部傅家庄至老虎滩一段沿海的风景兴致很浓,并高兴地询问了有关这段道路的情况。此后,这段封闭的道路便对外开放,正式通车,成为旅游景点,即现在的滨海路中段、西段、东段及北段,为“北方香港”的大连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 征敏)
  (题图为1981年8月邓小平在新疆视察时与维吾尔族老人在一起的情景)
其他文献
山西省教育工会的全称是"中国教育工会山西省工作委员会",是在1950年组建的。初期只有10余人,陆续增至30余人。其机构设置及各部门负责人有:办公室黄琳、赵鸣鹤,组织部长张为人,业务部郝春和,劳保福利部晋升之,妇工部王亚南,事务部王智秀。  工会工作与政府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殊途同归。政府部门对教育工会的工作是积极支持的,互通情报,吸收我们参加有关会议,帮助我们解决干部问题,以
期刊
坐落于山西省西南端、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的芮城县,以其悠久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为三晋所瞩目。新世纪伊始,该县县委书记姚震海、县长员志东针对芮城地处承东启西的地位优势,高瞻远瞩,大胆提出了三大龙头战略,即芮城发展要以风陵渡为龙头,经济发展要以工业为龙头,芮城要做山西的龙头,旨在搭建风陵渡之中国东西部经济互动平台,打造亚宝、华泰、芮化、中鲁、黄化五大工业航母,展示新世纪全新的芮城风采。要举龙头,
期刊
如果有人问及,何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政坛的"宋氏三姐妹",大概中国公众的大多数都可以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可是,如果有人问及,何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于中国科苑的"何氏三姐妹",对此能够作答的中国公众恐怕就十分有限了。即使是在"何氏三姐妹"的故里山西,对之能够作答的人也屈指可数。然而,你可曾知道,恰恰是鲜为人知的科苑"何氏三姐妹",却在新中国的固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原子物理学,以及植物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当想起这句话,我就情不自禁想起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山西省教育事业的著名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第一任教育厅厅长池庄先生。  池庄先生生于1881年,1957年因病逝世,字子临,我省平定县西上庄村人。幼读私塾,聪慧好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青年时代就读于山西大学西斋采矿冶金专科,获进士功名。求学期间,他目睹祖国贫穷落后,屡遭列强蹂躏,民不聊生,深感痛心、耻辱,遂立下鸿鹄之志,要发
期刊
山西屯留县,地处太行山腹部,钟灵毓秀,物华天宝。该县民营企业家李金龙创办的山西正泰实业有限公司,以其雄厚的实力和效益,声誉远播,美名远扬。记者采访时,对李金龙的创业史,常常叹服不已。军人出身的他,有胆有识,精明果断。随着他的侃侃而谈,一部民营企业的创业史展示了他的风采。    起家于商    20世纪80年代的屯留,封闭、落后。刚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李金龙,因父亲的不幸病逝,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重担。为
期刊
(一)    韩明,又名韩道明,乳名马小,兄妹四人,排行第二,1911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沁县河止村一个农民家里。  韩家祖上世代务农。韩明的父亲韩何齐,又名韩旦,是个为人正直、忠厚善良、勤劳俭朴、严以持家的普通农民。他种地是行家,理家是能手,一生无不良嗜好,从不染烟酒,凭着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家境逐步上升到有房10余间,土地数十亩的中农水平。韩明自幼聪明,好学上进,其父韩何齐为使儿子成为有文化、
期刊
国耻民仇怎能忘,耄耋暮年记犹新!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公然炮轰我卢沟桥,点燃侵华战火。日军的铁蹄,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河北省踏入雁门关天险,于同年11月8日攻入太原。次年2月侵入临汾。日军势如洪水猛兽,长驱直入,沿着同蒲路南下,相继侵陷侯马、曲沃、闻喜、运城。  当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其五十三军、四十七军、十四军、二十九军等四个番号军,集中退到绛县境内进行休整,作新的部署,
期刊
(七)林彪事件和批极左思潮    好不容易熬到了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中央部署落实政策,我们一批因有种种“问题”已被报社编入另册、等候被扫地出门的人,又被陆续调回编辑部安排了工作。我被安排在“毛泽东思想宣传组”。离开编辑岗位几个月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办公桌上,当时确实有重回党的怀抱之感,心情竟然十分激动。回想两个月前我被编入“另册”后,已经做好了下放干校劳动的思想准备,只是担心孩子们还小,家中又
期刊
《文史月刊》2002年第5期发表的《日军在山西的毒气弹》一文中,其第44页右栏第1行提到的"谭庄"应为"坦庄",第15行提到的伪兵队长张存根,应为保卫团团长张同忠。该人是原平县(崞县)西南贾村人,其保卫团当时就驻在坦村。定襄上零村距张同忠出生地七里路。  神池县老干部局 武纬
期刊
1935年夏,我从北国太原到江南游学。  提起江南,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无锡国专。提起国专,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老夫子——唐文治先生。唐老夫子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但全校上下几乎没有人称他为校长,而一律称他为老夫子。这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老夫子作过前清的工商部侍郎,代理过尚书;丁忧在家,受命接办了南洋公学,肇建了交通大学。这个学校人才辈出,声名远扬。前几年交大校庆,上海本校和迁西安的交大,都有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