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低年级时若没有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将来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定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识字作为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兴趣与习惯也应该从小培养。教学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单元的识字内容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已有识字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识字教学的趣、融、境三个特点即趣味性、整体性、情境性。希望他们通过这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能快乐的学习汉字,快乐的享受阅读,从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关键词: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识字策略
一、研究背景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识字上花很大的功夫,但是总有学生出现识字困难的现象。为什么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还是收效甚微呢?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一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对症下药”。仔细研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会发现教材将识字内容主要分成识字单元中的集中识字,课文单元中的阅读识字,以及以语文园地等为载体的板块识字这三块。每一块中识字的目标与作用是不一样的。
二是对受教育者的定位不准确。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学习的特点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有趣心理,但注意力易分散。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主要还是要以培养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为主。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基于此,我希望通过对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单元中的识字内容进行教学策略上的实践与研究,以达到提高一年级学生识字效率的目的。
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已有识字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识字教学的趣、融、境三个特點即趣味性、整体性、情境性。对学生而言,希望他们通过这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能快乐的学习汉字,快乐的享受阅读,从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对教师而言,希望能为其提供更多元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与研究
(一)趣——让兴趣成为识字的推动力
趣即学生在识字中所产生的趣味性。都说成功的教学不能靠强制,而是要靠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上文提到的一年级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我在课文中进行识字教学时将趣味性摆在第一位。即通过多种趣味十足的学习手段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1、趣识规律,巧记汉字
每个汉字都有悠久的演变历史。要认识一个汉字,就要知道它背后的意义。学生所学习的汉字中,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形一般表示字意,叫做形旁。声一般表示字音,叫做声旁。学好形声字,就要好好利用形旁和声旁。要让学生既能明白字理,又能读准字音。
(1)看“形”明字理
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第11课《项链》时,我们遇到了“挂”、“娃”这两个生字。这就是典型的同声不同形了。学习这类字,清楚偏旁的意义,就能巩固对生字的认知。我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片段1:
出示生字卡片。
师:小朋友,这两个生字你会读么?快找拼音娃娃来帮忙。
生拼读“挂”、“娃”。
师:聪明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读音只有声调上的不同,其他都一样。
师:很好,你在读音上有了发现,真仔细。
生:从字形上看,他们的偏旁不一样。
师:哇,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偏旁。偏旁变一变,字的意思就有大不同呢。“挂”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
生:提手旁,和手有关。
生:可能是一个动作。用手去挂东西。
师:看来我们的小朋友有很丰富的生活经历呢。那你能做一个挂项链的动作么?
师:现在考考大家“娃”的女字旁是什么意思?
生讨论交流。知道这是娃娃的娃。
师:“娃”本来是指长得漂亮的女人。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娃”所指代的人的年龄越来越小,就成了现在的小娃娃。现在你记住这个字了么?
师:我们在第7课《青蛙写诗》里见过相似的字是哪个?
生:青蛙的蛙。它是虫子旁的和小虫子有关。
师:小朋友,你还学会了举一反三,真厉害呀。
出示“圭”
师:我们现在来看这些字共同的部分,知道它念什么吗?
很多小朋友发wā的音。
师:这个部分也是一个汉字呢,念guī。不念wā。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玉器。我们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部分汉字的现代读音和古代读音有了一些区别。所以“圭”不念wā,念guī。明白了么?
师:你还在课外书中见过“圭”字家族的成员么?
生:洼、哇……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偏旁表义的概念,也对汉字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在帮助记忆的同时,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产生探索汉字根源的乐趣。
(2)读“声”正字音
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第14课《小蜗牛》中“芽”这个生字时,我运用了这个规律。在我上完这节课后,同事告诉我全国青年名师曹爱卫老师也曾在书中提到她上这篇课文时的教学方法,我马上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2、因课施教,妙趣横生
识字教学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课施教”。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适合归类识字,识字方法需要多样化,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5课《影子》中“前、后、左、右”四个生字时,我就感受到了“因课施教”的快乐。
课堂上,拼读过“前、后、左、右”四个生字后,我提出了一个常规的问题:“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的?”结果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学生都说是在家里提前预习记住的。听到这个反馈,我有点失落,难道识记生字真的要靠死记硬背么?看着孩子们沉默的神情,我企图打破僵局,“还有别的记住生字的方法么?”孩子们听我这样问,一个个都抓耳挠腮,眉头紧锁,似乎都在绞尽脑汁想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沮丧。原本活泼的课堂瞬间沉寂了下来。看到这个场景,我马上冷静下来思考,对了!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呀!我马上调整情绪和学生玩起了“我出你做”的游戏。第一组游戏开始,由我打乱顺序给出前后左右四张生字卡片作为四个指令,学生根据指令分别指向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学生在我给出指令的那一刻,快速地做出正确的指向,久违的笑容也再一次出现在了他们稚嫩的脸上。紧接着第二组游戏开始。老师发布指令,学生做相反的动作。这下气氛更活跃了,方向指对了的学生还会帮助错误的学生。就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快乐地记住了生字,还明白前与后,左与右分别是两组相对的反义词。这是多么快乐的一堂课啊。 (二)融——让识字与课文相得益彰
识字要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文本的学习也离不开识字的前提。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充分说明了课文与识字是双向互助,相互促进的。这就是融的概念,即识字与课文是一个整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识字教学需要整体性。为了能更好的体现这个理念,我在教学时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以下这两种识字方法。
1、以读促学,掌握生字
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课文产生语境,在语境中学习生字,效果也很好。但是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简短又富有意趣的诗歌,若换成长篇大论,学生可就要叫苦连天了。
《江南》是一年级上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首汉乐府。教学时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将生字读正确,诗歌读流利。其中对于生字“东、西、北”,在教学时可以和“南”放在一起读,读到这几个字的时候读重音,加深印象,联系诗歌的语境,感受方位的变化。然后,在读流利之后,带入情感与节奏继续朗读,从而达到感知整首诗歌美好意境的目的。
2、以字促学,文本兼顾
课文中的识字教学不单单就是认识生字,更要对生字有进一步的要求,要对阅读产生帮助。生字与课文之间就像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一些生字看着不起眼,可能不用教就可以记住,可仔细琢磨一番,却发现它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字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關键字。对于这样的生字,我们可不能轻易放过。要充分利用它,发挥它作为关键字贯穿全文的价值。
<三>写出了怎样的诗
师:我们的小青蛙诗人把诗写好了。写得怎么样呢?小青蛙想找一位发言人把它读出来给大家听。谁愿意来当小青蛙的发言人?
……
在这次教学中,我通过“写”字串起了课文,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又不散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在关键字的引领下学习、掌握了全文。
(三)境——让情境深化对字的认知
一切景语皆情语,境即情境。识字需要情境性。我对情境性的理解是课文中的一些生字带有一定的文章情感基调。在教学这些生字时可以依托课文所给的情境,带着情感去学习。并在学习掌握之后,反之可以作用于加深对文章的情感认知。
如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中的生字“更”,学生通过基本的学习方法能大致掌握其音形义。但如果要通过这个字,去理解小雨点儿为大地带去美好变化的这一层情感,并有感情地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那就还需要围绕这个“更”字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我就抓住了情境性这个特点进行对“更”字的教学。
教学片段4:
师:小雨点儿去了他想去的地方,他为那些地方带去了怎样的改变呢?
生:那些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师:更红了,更绿了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么?
生能指出和以前相比的意思即可。
动画展示花儿和小草的颜色加深,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体会“更”的意义。
师:图片美不美?这都是谁的功劳?
师:小雨点儿不仅让花儿更红,让草更绿,他还给别的事物带去了变化。
出示填空:小雨点儿让花儿更红,让草儿更绿,让()更(),让()更()……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答案越说越多,情绪高涨。“让小河更满了,让树叶更绿了,让土地更肥沃了,让禾苗更高了……”
师:哇,看来小雨点给大地带去了好多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第一句话。“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大雨点儿去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出示动画图片,感受贫瘠荒芜的土地变得美丽肥沃。
指导朗读第二句话。
师:雨点儿们可真了不起啊!他们给大地带去了美丽。让我们来夸夸他们。
“雨点儿你们真了不起,你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自然而然地就将识字与体会文章情感结合在了一起,有效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这也是课文教学中生字的学习服务于阅读的体现。
四、初尝成效
意趣融合、整体感知。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识字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教师而言,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研究,利用趣味性、整体性、情境性的识字策略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识字效率,也是一次宝贵的教学经历。可以说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好处。
五、反思与展望
通过运用文中所提到的趣、融、境这三种识字策略,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汉字,快乐爱上阅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不够,想象能力不强,在学习时,还是需要老师“牵着走”。又比如有些学生缺乏创造性,对汉字的学习不会举一反三。也许是他们的阅读量还有所欠缺,积累的程度不够。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识字与阅读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以识字为桥梁,走入阅读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 张小琴.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随文识字【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2012(03):135,159
[4] 孙春峰.高效识字三部曲——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随文识字【J】.北京:《现代阅读》,2013(01):217
关键词: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识字策略
一、研究背景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识字上花很大的功夫,但是总有学生出现识字困难的现象。为什么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还是收效甚微呢?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一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对症下药”。仔细研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会发现教材将识字内容主要分成识字单元中的集中识字,课文单元中的阅读识字,以及以语文园地等为载体的板块识字这三块。每一块中识字的目标与作用是不一样的。
二是对受教育者的定位不准确。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学习的特点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有趣心理,但注意力易分散。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主要还是要以培养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为主。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基于此,我希望通过对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单元中的识字内容进行教学策略上的实践与研究,以达到提高一年级学生识字效率的目的。
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已有识字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识字教学的趣、融、境三个特點即趣味性、整体性、情境性。对学生而言,希望他们通过这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能快乐的学习汉字,快乐的享受阅读,从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对教师而言,希望能为其提供更多元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与研究
(一)趣——让兴趣成为识字的推动力
趣即学生在识字中所产生的趣味性。都说成功的教学不能靠强制,而是要靠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上文提到的一年级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我在课文中进行识字教学时将趣味性摆在第一位。即通过多种趣味十足的学习手段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1、趣识规律,巧记汉字
每个汉字都有悠久的演变历史。要认识一个汉字,就要知道它背后的意义。学生所学习的汉字中,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形一般表示字意,叫做形旁。声一般表示字音,叫做声旁。学好形声字,就要好好利用形旁和声旁。要让学生既能明白字理,又能读准字音。
(1)看“形”明字理
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第11课《项链》时,我们遇到了“挂”、“娃”这两个生字。这就是典型的同声不同形了。学习这类字,清楚偏旁的意义,就能巩固对生字的认知。我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片段1:
出示生字卡片。
师:小朋友,这两个生字你会读么?快找拼音娃娃来帮忙。
生拼读“挂”、“娃”。
师:聪明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读音只有声调上的不同,其他都一样。
师:很好,你在读音上有了发现,真仔细。
生:从字形上看,他们的偏旁不一样。
师:哇,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偏旁。偏旁变一变,字的意思就有大不同呢。“挂”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
生:提手旁,和手有关。
生:可能是一个动作。用手去挂东西。
师:看来我们的小朋友有很丰富的生活经历呢。那你能做一个挂项链的动作么?
师:现在考考大家“娃”的女字旁是什么意思?
生讨论交流。知道这是娃娃的娃。
师:“娃”本来是指长得漂亮的女人。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娃”所指代的人的年龄越来越小,就成了现在的小娃娃。现在你记住这个字了么?
师:我们在第7课《青蛙写诗》里见过相似的字是哪个?
生:青蛙的蛙。它是虫子旁的和小虫子有关。
师:小朋友,你还学会了举一反三,真厉害呀。
出示“圭”
师:我们现在来看这些字共同的部分,知道它念什么吗?
很多小朋友发wā的音。
师:这个部分也是一个汉字呢,念guī。不念wā。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玉器。我们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部分汉字的现代读音和古代读音有了一些区别。所以“圭”不念wā,念guī。明白了么?
师:你还在课外书中见过“圭”字家族的成员么?
生:洼、哇……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偏旁表义的概念,也对汉字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在帮助记忆的同时,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产生探索汉字根源的乐趣。
(2)读“声”正字音
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第14课《小蜗牛》中“芽”这个生字时,我运用了这个规律。在我上完这节课后,同事告诉我全国青年名师曹爱卫老师也曾在书中提到她上这篇课文时的教学方法,我马上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2、因课施教,妙趣横生
识字教学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课施教”。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适合归类识字,识字方法需要多样化,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5课《影子》中“前、后、左、右”四个生字时,我就感受到了“因课施教”的快乐。
课堂上,拼读过“前、后、左、右”四个生字后,我提出了一个常规的问题:“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的?”结果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学生都说是在家里提前预习记住的。听到这个反馈,我有点失落,难道识记生字真的要靠死记硬背么?看着孩子们沉默的神情,我企图打破僵局,“还有别的记住生字的方法么?”孩子们听我这样问,一个个都抓耳挠腮,眉头紧锁,似乎都在绞尽脑汁想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沮丧。原本活泼的课堂瞬间沉寂了下来。看到这个场景,我马上冷静下来思考,对了!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呀!我马上调整情绪和学生玩起了“我出你做”的游戏。第一组游戏开始,由我打乱顺序给出前后左右四张生字卡片作为四个指令,学生根据指令分别指向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学生在我给出指令的那一刻,快速地做出正确的指向,久违的笑容也再一次出现在了他们稚嫩的脸上。紧接着第二组游戏开始。老师发布指令,学生做相反的动作。这下气氛更活跃了,方向指对了的学生还会帮助错误的学生。就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快乐地记住了生字,还明白前与后,左与右分别是两组相对的反义词。这是多么快乐的一堂课啊。 (二)融——让识字与课文相得益彰
识字要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文本的学习也离不开识字的前提。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充分说明了课文与识字是双向互助,相互促进的。这就是融的概念,即识字与课文是一个整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识字教学需要整体性。为了能更好的体现这个理念,我在教学时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以下这两种识字方法。
1、以读促学,掌握生字
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课文产生语境,在语境中学习生字,效果也很好。但是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简短又富有意趣的诗歌,若换成长篇大论,学生可就要叫苦连天了。
《江南》是一年级上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首汉乐府。教学时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将生字读正确,诗歌读流利。其中对于生字“东、西、北”,在教学时可以和“南”放在一起读,读到这几个字的时候读重音,加深印象,联系诗歌的语境,感受方位的变化。然后,在读流利之后,带入情感与节奏继续朗读,从而达到感知整首诗歌美好意境的目的。
2、以字促学,文本兼顾
课文中的识字教学不单单就是认识生字,更要对生字有进一步的要求,要对阅读产生帮助。生字与课文之间就像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一些生字看着不起眼,可能不用教就可以记住,可仔细琢磨一番,却发现它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字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關键字。对于这样的生字,我们可不能轻易放过。要充分利用它,发挥它作为关键字贯穿全文的价值。
<三>写出了怎样的诗
师:我们的小青蛙诗人把诗写好了。写得怎么样呢?小青蛙想找一位发言人把它读出来给大家听。谁愿意来当小青蛙的发言人?
……
在这次教学中,我通过“写”字串起了课文,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又不散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在关键字的引领下学习、掌握了全文。
(三)境——让情境深化对字的认知
一切景语皆情语,境即情境。识字需要情境性。我对情境性的理解是课文中的一些生字带有一定的文章情感基调。在教学这些生字时可以依托课文所给的情境,带着情感去学习。并在学习掌握之后,反之可以作用于加深对文章的情感认知。
如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中的生字“更”,学生通过基本的学习方法能大致掌握其音形义。但如果要通过这个字,去理解小雨点儿为大地带去美好变化的这一层情感,并有感情地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那就还需要围绕这个“更”字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我就抓住了情境性这个特点进行对“更”字的教学。
教学片段4:
师:小雨点儿去了他想去的地方,他为那些地方带去了怎样的改变呢?
生:那些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师:更红了,更绿了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么?
生能指出和以前相比的意思即可。
动画展示花儿和小草的颜色加深,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体会“更”的意义。
师:图片美不美?这都是谁的功劳?
师:小雨点儿不仅让花儿更红,让草更绿,他还给别的事物带去了变化。
出示填空:小雨点儿让花儿更红,让草儿更绿,让()更(),让()更()……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答案越说越多,情绪高涨。“让小河更满了,让树叶更绿了,让土地更肥沃了,让禾苗更高了……”
师:哇,看来小雨点给大地带去了好多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第一句话。“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大雨点儿去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出示动画图片,感受贫瘠荒芜的土地变得美丽肥沃。
指导朗读第二句话。
师:雨点儿们可真了不起啊!他们给大地带去了美丽。让我们来夸夸他们。
“雨点儿你们真了不起,你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自然而然地就将识字与体会文章情感结合在了一起,有效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这也是课文教学中生字的学习服务于阅读的体现。
四、初尝成效
意趣融合、整体感知。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识字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教师而言,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研究,利用趣味性、整体性、情境性的识字策略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识字效率,也是一次宝贵的教学经历。可以说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好处。
五、反思与展望
通过运用文中所提到的趣、融、境这三种识字策略,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汉字,快乐爱上阅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不够,想象能力不强,在学习时,还是需要老师“牵着走”。又比如有些学生缺乏创造性,对汉字的学习不会举一反三。也许是他们的阅读量还有所欠缺,积累的程度不够。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识字与阅读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以识字为桥梁,走入阅读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 张小琴.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随文识字【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2012(03):135,159
[4] 孙春峰.高效识字三部曲——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随文识字【J】.北京:《现代阅读》,2013(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