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利:“希望自己成为雪域高原的那抹晨光”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feiw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拉萨定居,一心一意地做公益,每天穿梭在泥泞路、无人区中……这是一位90后女孩的别样人生选择,她叫王顺利。
  整理各地爱心人士寄来的物资是王顺利每天的主要工作,她需要不停地重复蹲下、站起、抬胳膊、装包的动作几万次,再把物资一箱箱装车,冒着严寒酷暑分发到每个村民手里。从最早珠峰脚下的一个小村落,到现在散落在高原上的230多个村子,“近的可能两三天到,远一点的要十几天”。去那些村子经常会经过无人区,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吃的、喝的。渴了,有时就吃山上的雪;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压缩饼干。
  王顺利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要为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付出这么多。“之前也有同学想过来和我一起干,但很多人半路就折返了,他们觉得太苦。”王顺利说,“自己做这些的想法很简单,与西藏结缘于一句孩子的承诺。”
  那是王顺利13岁上初中时,偶然结识了一个打工的藏族男孩格桑。格桑家里有11個孩子,他出来打工是为了供弟弟妹妹们上学。那时的王顺利,不知道怎么从甘肃通渭的大山走到珠穆朗玛峰,但她知道不能上学的滋味儿。她跟13岁的格桑说:“你回家去吧,以后我供你上学。”当时,学校没有宿舍,王顺利和同学在校外租房子住。每晚9点半结束晚自习后,王顺利就拿着手电筒去外面捡饮料瓶卖。两个瓶子能卖1分钱,每当攒够50元100元,她就给格桑汇过去,就这样汇了11次。2013年,王顺利考上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那几年,王顺利勤工俭学去工地搬砖、街头发传单、推销商品挣到的钱,加上成绩优异拿到的奖学金,攒起来有7万多元,基本上都用在了格桑的家乡。
  大二一开学,她竟然在校园里遇到了格桑。原来格桑两次高考失利后,最终考取了和王顺利同一所学校。格桑毕业后选择回到珠峰脚下的那个小村子当老师,他说:“姐姐,你尚且能为我的家乡做到如此,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没有理由做得比你更少。”
  2016年4月,王顺利决定到早已和自己结下深深不解之缘的这个村子去看看,靠着一双腿走了13天,才到了那个海拔5100米的村子。“当时说出自己的名字,没想到村里人都知道,他们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王顺利还去了村里的学校,“第一次给孩子们梳头发,一个女孩问我梳子是什么,她没见过,我一下子眼泪就出来了。14岁的姑娘从来没梳过头发。”她在那个村子待了4天,世界以低倍速展现在王顺利眼前,她看到了比雪水还纯净的纯朴,除了纯净,还带着一分温情。她觉得这4天烙进了自己的一辈子,她觉得应该有人为这些淳朴的村民们做些什么。就这样,王顺利放弃了被录用为公务员的内地的稳定工作,选择去了雪域高原,把拉萨作为爱心中转站,把珠峰脚下的村子作为爱心终点站。王顺利最初在拉萨找了一份工作,但“后来投入公益的时间越来越多”,她辞职后通过在网上卖藏区特产,或者在假期做家教获得收入,“每天太忙了,几乎没有凌晨两点前睡过觉,但觉得充实又快乐”。她来到西藏后开了微信公众号,记录她做公益的一点一滴,命名为“雪域微晨”。她说:“希望自己成为雪域高原的那抹晨光。”
  或许是精诚所至,王顺利只用4个月时间就学会了藏语。刚去时村子里没有路,就在那石头上走。王顺利有一次扭了脚,一位村民走在她前面,把一块块石头捡起来扔到两边,一直给王顺利捡出一条路。村里没有公厕,上厕所是王顺利每次送物资最头疼的问题。后来,村民用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的石头,给她建了一间专属于她一个人的厕所。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棍,200多公里走了一个多月,平生第一次到拉萨,就是为了给她送7个藏鸡蛋。“我照顾了她一年多,每个月给她送药送吃的。”王顺利说,“这就是他们这些最淳朴的农民表达感激的方式。”王顺利有些哽咽,她说自己在公益路上收获的远远比给予的多。
  “像这样让人感动的事情特别特别多,这个理由足够让我坚持下去。”王顺利说,“小小的梦想,和西藏一起成长,逆风的方向最适合飞翔!”她这样总结自己在西藏的收获和成长。当得知自己当选2018年度“正能量志愿者”时,王顺利说:“听到这个消息其实还是蛮激动的,因为做公益这么多年终于被认可了。”对于得到的一万元奖金,她有着继续帮助有需要的人的计划,但她想做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买身新衣服——这个26岁风华正茂的女孩,已经很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
  热议锐评:王顺利说:“和西藏的结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让我意识到在生命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想要完成的心愿,个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也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我坚信,梦想和成长是我们值得坚守的东西。”诚哉斯言。
  素材运用:闯荡的青春;90后女孩的非常选择;公益,从一个到很多;不变的承诺;给予和收获;梦想与成长;改变与推动……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政协网、中国西藏网等)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27日,被誉为歌坛“常青树”的费玉清公开了一封亲笔信,宣布将在2019年巡回演唱会结束后,正式退出演艺工作。信中坦言,父母的离开让他失去了归属,从而在绚丽的舞台上倍感孤独。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像父亲生前叮嘱过的那样,好好看看人生沿途的风景。“退休后,我想过着云淡风轻的日子,无牵无挂,莳花弄草,寄情于大自然,但使愿无违。”  消息一出,引发一片唏嘘。  费玉清原名张彦亭,1955年出生于
七月没有课表  七月没有考试  穿一件背心,一条短裤  我们到夏天里去  去郊外的小路上  睡在草地里  美滋滋(měi zī zī )地享受着  自由自在的乐趣  水中火辣辣的太阳  照出夏天的颜色  红的是盛夏  绿的是山野  (指导老师:李印银)    点评:小作者用简单的词语组合成朗朗上口的一首小诗,让我们在暑假尽情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光。
①牛伯伯准备盖房子,买了很多砖。  ②四个小动物来帮忙,分别搬了3、5、6、8块砖。  ③小狗说:“我搬的比小猫和小猪都多,但比小熊少。”小猫说:“我搬的比小猪多。”  ④搬完砖,四个小动物高高兴兴回家了。  小朋友,你知道四个小动物分别搬了多少块砖吗?
一、写作思维  分析时事材料,表现生活哲理,体现了当今高考命题的主要思维形式——辩证思维。  时事类作文题目,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挖掘丰富的人生哲理,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论证的内容进行思考。  首先,时事类材料作文,要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找到平衡点,围绕这一平衡点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具有辩证关系的观点。  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在分析“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时,就可以在“距离”与“联系”的关
近日,“17元吃海底捞”登上热搜。一名网友晒出自己的海底捞账单,点了四份清水锅0元,一份捞派捞面7元,一份自选小料10元,合计17元。此事迅速登上话题热榜,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此话题的相关讨論。事件发生后,不少人称自己效仿此法,其中一位顾客称自己带两个孩子去海底捞吃了27元,但其表示做手部护理时,服务员不帮忙看孩子,“态度不好”。一句委屈的抱怨引发轩然大波,有人用“乞讨式”形容这种行为——只要自己不尴
在古诗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来看看吧。  ①冰雪——比喻高尚的品质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指高洁的心情,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②明月——引发离别、思乡之情  例如:拳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写出诗人望月思乡的感伤。  ③菊花——代表高洁的品质  例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用“菊”表达
山本文绪:《蓝,另一种蓝》  山本文绪,日本小说家。曾当过公司职员,后专心从事写作,是日本文坛近年来出现的一颗新星,擅长发掘平淡生活之下的精彩故事。1999年获第20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代表作《涡虫》《三十一岁又怎样》等。  作品介绍:这本书是山本文绪文学世界中唯一“超现实”的故事。讲的是女主角苍子在陌生的街头偶遇自己的分身,从此开始了一场互换身份、体验彼此身份的冒险游戏,进而发展到彼此勾心斗角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日子。在建党百年即将来临之际,红旗中学开展了“认识红色人物”、“品读红色经典”、“踏访红色景点”系列庆祝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凝聚力量,砥砺前行。请从下列任务中选取一项作文,立意自定,文題自拟;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1. 以学习委员“小康”的名义,就“认识红色人物”这一活
说起劳动,大脚丫深有体会,那叫一个累(lèi)!可是,在斯(sī)里兰卡最西南的加勒(lè)地区,有一种劳动却(què)非常有趣,充满(chōnɡ mǎn)了新奇的画面美感,这就是高跷捕鱼。  在加勒地区,住着大约500个渔(yú)民家庭,这些渔民都会高跷捕鱼,据(jù)说这是他们祖(zǔ)祖辈(bèi)辈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技艺呢。  有人猜测(cāi cè),当初是因为当地人穷(qiónɡ)得买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湖南留守贫寒女孩钟芳蓉考出676分的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成绩,没有报考在社会评价下“光鲜、高薪、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而选择了冷门的北大考古专业。她说,“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对此,有人不解,有人盛赞,有人不屑,有人宠之,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讨论还在继续。  材料二:针对陕北“放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