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良好的组织意识和职业意识,素质再“低”的员工也会产生巨大的工作能量。
任何企业都有文化,企业诞生之日就是企业文化启动之时;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每个企业都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只不过这些文化有优质和劣质之分。我们建设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摒弃和消除那些劣质的文化。
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存在一种“常识性”谬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适合在“员工素质低”的企业内开展,一些人甚至认为,员工素质低的企业,不应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为什么出现这些论调呢?
员工素质高低与企业文化无必然关联
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何一项活动,既受特定的价值观指导,又会附着甚至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是同步的。
于是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相互决定与派生关系。员工素质高的企业,未必就一定会形成好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较低的企业,也未必没有良好的文化。员工素质只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较好基础,却不是企业文化建设是否导入和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那么,为什么会有“员工素质低不适合开展企业文化”这样的说法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没有弄清员工素质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在简单的、脱离企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二是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而不确定、不好理解的概念,素质较低的员工不太容易理解、接受和执行。后者可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阻碍,但绝不应该成为不适合建设企业文化的理由。
“你马上将失去全部的生命了。”
有一个调侃文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文人坐船过河,为了显摆自己的知识,文人问船夫:“你懂哲学吗?”“不懂。”船夫回答。“哎呀,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那么,你懂历史吗?”文人接着问。船夫老实地回答不懂。“那你就失去三分之二的生命了。”文人说。话音刚落,河面起了风浪,船晃得厉害,文人感觉很害怕。船夫问文人:“你懂得游泳吗?”“不懂。”文人惊慌地回答。“哎呀,那你马上将失去全部的生命了。”船夫说。
我们想用这样一个带有一点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故事,来映射企业在员工素质培育方面的误区,那就是只重视了员工技能性操作等工具理性的培养,而缺乏对员工实践理性的培养。
许多企业都提出要提高员工素质,但是对“员工素质”这一概念界定,又大多语焉不详。这表明,正是由于员工素质存在问题,所以才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员工现有的素质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总结和设计,也要与员工目前的素质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匹配。
培养:从“奴隶”到“将军”
员工素质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组织意识、市场意识、技能养成。
组织意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组织的存在与性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制度约束与个体成长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使之逐渐降低对组织管理的依赖,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驱动能力。
市场意识,也可以称为职业意识,即强化员工职业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市场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包括对能力的理解,对企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
我们以往理解的员工素质,只是表述了知识、技能等事实,这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是说明了其自身素质,而未说明其“职业素质”。
从组织文化角度看,员工素质并不简单取决于员工知识、技能水平,而是取决于员工组织价值观、职业意识。有了良好的组织意识和职业意识,素质再“低”的员工也会产生巨大的工作能量,中国历史上无数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农民,就是我们这一结论的铁证。
(作者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任何企业都有文化,企业诞生之日就是企业文化启动之时;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每个企业都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只不过这些文化有优质和劣质之分。我们建设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摒弃和消除那些劣质的文化。
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存在一种“常识性”谬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适合在“员工素质低”的企业内开展,一些人甚至认为,员工素质低的企业,不应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为什么出现这些论调呢?
员工素质高低与企业文化无必然关联
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何一项活动,既受特定的价值观指导,又会附着甚至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是同步的。
于是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相互决定与派生关系。员工素质高的企业,未必就一定会形成好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较低的企业,也未必没有良好的文化。员工素质只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较好基础,却不是企业文化建设是否导入和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那么,为什么会有“员工素质低不适合开展企业文化”这样的说法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没有弄清员工素质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在简单的、脱离企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二是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而不确定、不好理解的概念,素质较低的员工不太容易理解、接受和执行。后者可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阻碍,但绝不应该成为不适合建设企业文化的理由。
“你马上将失去全部的生命了。”
有一个调侃文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文人坐船过河,为了显摆自己的知识,文人问船夫:“你懂哲学吗?”“不懂。”船夫回答。“哎呀,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那么,你懂历史吗?”文人接着问。船夫老实地回答不懂。“那你就失去三分之二的生命了。”文人说。话音刚落,河面起了风浪,船晃得厉害,文人感觉很害怕。船夫问文人:“你懂得游泳吗?”“不懂。”文人惊慌地回答。“哎呀,那你马上将失去全部的生命了。”船夫说。
我们想用这样一个带有一点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故事,来映射企业在员工素质培育方面的误区,那就是只重视了员工技能性操作等工具理性的培养,而缺乏对员工实践理性的培养。
许多企业都提出要提高员工素质,但是对“员工素质”这一概念界定,又大多语焉不详。这表明,正是由于员工素质存在问题,所以才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员工现有的素质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总结和设计,也要与员工目前的素质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匹配。
培养:从“奴隶”到“将军”
员工素质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组织意识、市场意识、技能养成。
组织意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组织的存在与性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制度约束与个体成长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使之逐渐降低对组织管理的依赖,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驱动能力。
市场意识,也可以称为职业意识,即强化员工职业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市场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包括对能力的理解,对企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
我们以往理解的员工素质,只是表述了知识、技能等事实,这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是说明了其自身素质,而未说明其“职业素质”。
从组织文化角度看,员工素质并不简单取决于员工知识、技能水平,而是取决于员工组织价值观、职业意识。有了良好的组织意识和职业意识,素质再“低”的员工也会产生巨大的工作能量,中国历史上无数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农民,就是我们这一结论的铁证。
(作者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