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说:“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
2012年1月5日,继新浪微博推出“悄悄解除关注”功能后不久,微博小秘书发布了一项新功能——悄悄关注。小秘书说:“你悄悄关注的人,Ta的粉丝列表中没有你,你的关注列表中也没有Ta。悄悄关注了谁,只有你自己知道。暗恋、盯梢神马的最费神了,悄悄关注一键搞定,最多只能悄悄关注10人哦!”这可真是“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我来了,不留下一点提示……
网友们将此功能称为“潜伏”、“闷骚利器”,此器一出,风波四起,有人称体贴,有人骂坑爹;有人拍手欢迎,有人拍砖怒骂。自从微博火了以后,新浪不时地推出一些新功能,比如私信、悄悄解除关注等等,也颇受博友欢迎。但这次推出了这个“悄悄关注”功能却同时迎来鲜花与臭鸡蛋齐飞,不知新浪是否对此感到费解。
其实,公众反应的复杂恰恰说明了社会心理多元化的裂变。风波掀起后,新浪微博公关也称,这是应用户多元化需求而产生的新功能。没错,微博是一个充满个性化表达的平台,它的自由度非常大,这与多元化的人群、多元化的表达以及多元化的需求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辅助的关系。新浪积极跟踪用户需求,适时推出新功能,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仅仅为了推陈出新,而不考虑一项功能本身的价值及其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却是一种冒失。
究竟是什么样的用户有这样的需求,而这需求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本可以直接关注,却碍于某种不便或者不愿,非来个“悄悄关注”,被一些网友冠上“闷骚、羞涩”的标签,甚至“猥琐、阴暗”的骂名。微博女王姚晨说:“悄悄关注?往美了想,有暗恋的味道。往歪了想,可理解为低调偷窥。”此言可以概括悄悄关注功能所引起的两种不同社会评价。
正面的评价是出于对人性的信任与理解,认为需要此功能的人出于一种善意的羞涩,心里挂念着某些人,却又不太想让Ta知道,比如失恋者、暗恋者、父母等等。负面的评价则建立在对人性的不信任之上,认为需要此功能的人是出于敌对、嫉妒、怀疑等等理由,行猥琐、阴暗的盯梢之实。这一类人存在的可能性,正是许多人反对此项功能的原因。对于这类人来说,此功能也让他们心中暗爽:这样一来,就省得穿小马甲了!不过郁闷的是,他们最多也只能悄悄关注10个人。除了有这两种需求的人,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人为要求新浪开设此项功能。当然,功能开设后,自然也会有一些闲得“蛋疼”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和理由,顺便尝尝新鲜,打个酱油。
有激烈反对者主张,“悄悄关注”功能侵犯了微博博主的隐私权。这主张乍一听是有点道理,但仔细分析,并非如此。任何注册了微博账号的人都可以随意浏览别人的主页,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所有人的微博界面都是可以公开浏览的,因此并不存在隐私权一说。不过,微博虽然是公开的,但微博空间更像一个光明磊落的小江湖,大家彼此一样,都在明处。但如果有一双双隐形的眼睛在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可能多少都会有点不舒服。因此,此功能遭受质疑,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也在情理之中。
总的来说,此功能的确附带了些许暧昧的味道,暧昧之处在于它在某些方面迎合了人性中的幽暗,更深想一步,也许还会有一丝乔治·奥威尔式的恐惧——老大哥在盯着你……
这样的功能,使光明者看到光明的欢乐,使幽暗者便于幽暗,它毕竟为猥琐、阴暗和其他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的偷窥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因此,不管推出什么样的功能,还是应该多一些普适性的考量。至于悄悄关注功能,还是取消了好,但不必悄悄地……
2012年1月5日,继新浪微博推出“悄悄解除关注”功能后不久,微博小秘书发布了一项新功能——悄悄关注。小秘书说:“你悄悄关注的人,Ta的粉丝列表中没有你,你的关注列表中也没有Ta。悄悄关注了谁,只有你自己知道。暗恋、盯梢神马的最费神了,悄悄关注一键搞定,最多只能悄悄关注10人哦!”这可真是“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我来了,不留下一点提示……
网友们将此功能称为“潜伏”、“闷骚利器”,此器一出,风波四起,有人称体贴,有人骂坑爹;有人拍手欢迎,有人拍砖怒骂。自从微博火了以后,新浪不时地推出一些新功能,比如私信、悄悄解除关注等等,也颇受博友欢迎。但这次推出了这个“悄悄关注”功能却同时迎来鲜花与臭鸡蛋齐飞,不知新浪是否对此感到费解。
其实,公众反应的复杂恰恰说明了社会心理多元化的裂变。风波掀起后,新浪微博公关也称,这是应用户多元化需求而产生的新功能。没错,微博是一个充满个性化表达的平台,它的自由度非常大,这与多元化的人群、多元化的表达以及多元化的需求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辅助的关系。新浪积极跟踪用户需求,适时推出新功能,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仅仅为了推陈出新,而不考虑一项功能本身的价值及其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却是一种冒失。
究竟是什么样的用户有这样的需求,而这需求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本可以直接关注,却碍于某种不便或者不愿,非来个“悄悄关注”,被一些网友冠上“闷骚、羞涩”的标签,甚至“猥琐、阴暗”的骂名。微博女王姚晨说:“悄悄关注?往美了想,有暗恋的味道。往歪了想,可理解为低调偷窥。”此言可以概括悄悄关注功能所引起的两种不同社会评价。
正面的评价是出于对人性的信任与理解,认为需要此功能的人出于一种善意的羞涩,心里挂念着某些人,却又不太想让Ta知道,比如失恋者、暗恋者、父母等等。负面的评价则建立在对人性的不信任之上,认为需要此功能的人是出于敌对、嫉妒、怀疑等等理由,行猥琐、阴暗的盯梢之实。这一类人存在的可能性,正是许多人反对此项功能的原因。对于这类人来说,此功能也让他们心中暗爽:这样一来,就省得穿小马甲了!不过郁闷的是,他们最多也只能悄悄关注10个人。除了有这两种需求的人,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人为要求新浪开设此项功能。当然,功能开设后,自然也会有一些闲得“蛋疼”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和理由,顺便尝尝新鲜,打个酱油。
有激烈反对者主张,“悄悄关注”功能侵犯了微博博主的隐私权。这主张乍一听是有点道理,但仔细分析,并非如此。任何注册了微博账号的人都可以随意浏览别人的主页,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所有人的微博界面都是可以公开浏览的,因此并不存在隐私权一说。不过,微博虽然是公开的,但微博空间更像一个光明磊落的小江湖,大家彼此一样,都在明处。但如果有一双双隐形的眼睛在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可能多少都会有点不舒服。因此,此功能遭受质疑,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也在情理之中。
总的来说,此功能的确附带了些许暧昧的味道,暧昧之处在于它在某些方面迎合了人性中的幽暗,更深想一步,也许还会有一丝乔治·奥威尔式的恐惧——老大哥在盯着你……
这样的功能,使光明者看到光明的欢乐,使幽暗者便于幽暗,它毕竟为猥琐、阴暗和其他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的偷窥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因此,不管推出什么样的功能,还是应该多一些普适性的考量。至于悄悄关注功能,还是取消了好,但不必悄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