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管理的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特征日益突显,新的概念、理论层出不穷,且正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尊崇和运用。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维和经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科学、持续地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应从战略管理、流程再造、自主創新、和合管理等方面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创新 问题 对策思考
一、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
21世纪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过去更加雄厚,但也面临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的强大约束和增长成本的上升,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实际困难,等等。因此,企业必须加快管理创新,顺应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的新要求。
(二)发展观念的转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当前许多企业长期形成的经济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思维等,都非短时间所能完全改变,因此发展观念的彻底转变和管理的调整创新必须加快推进。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暴露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实行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的任务十分尖锐地摆在了我国企业面前。
(四)企业内部管理发展呈现新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由以产品、服务为核心的传统竞争转向企业战略联盟的竞争;传统的监控型管理转向以潜能开发、促进人力资本增值的授权型管理;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的权力控制型转向扁平式的授权型、团队式的管理运作模式,员工由被动管理型转向参与管理,进而转向自我管理型,等等。
二、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体制形态不同,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差距较大,现代化的管理形态和传统经验管理形态并存,企业粗放式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国的制造业企业中,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排位最后,工业增加值只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4.72%、10.1%,远低于世界企业500强的7.32%和16.1%的水平。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入不足
我国是经济大国,但远不是经济强国。突出表现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和发明专利数量少,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和制造装备的补缺还大多依赖进口,企业研发投入和无形资产的积累不足。其他国家的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总量是中国企业的6.4倍。从研发投入来看,按照国际标准,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的企业才会有竞争力,而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只有31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5%。
(三)基础管理不扎实,细节管理不到位
我国企业基础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资料浪费比较严重,考核制度有待完善;考核合理性不够,反馈不清楚;制度朝令夕改,缺乏严肃性;务虚多,内耗严重,等等。追根究底,在于企业没有扎实而有效地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兼顾员工发展不够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寓意: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通过制订、落实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双赢”格局。而这也正是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弱项。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15.98%的企业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42.21%的企业有与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且能按计划正常执行。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仍然以企业目标为重,而考虑个人目标较少,两者兼顾不够。
三、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推进我国企业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促进战略联盟,实现企业战略总目标
在越来越强调创新、合作的新环境中,企业无论规模多大、实力多强,都不可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所有产品、技术及市场,企业战略思维必须从竞争走向竞合。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企业可以获取互补性资源,快速进入新市场;分担研究与开发的成本与风险;防止竞争损失,并在合作中获得新的增长点,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从而能实现企业战略总目标。
(二)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企业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30年。目标管理、精益生产、学习型组织等各类管理潮流风起云涌,但却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扭转企业管理思维定势。另外,众多企业采用了信息技术(IT),但只是把IT技术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或自动化程度的手段,而对业务过程不作任何适应性改变,限制了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空间。为了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在更高水平上进行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因此,“业务流程再造(BPR)”尤其值得实践。“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与企业流程相关的经营问题进行根本性反思,不是简单地考虑如何把现有的事做得更好,而是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它强调创新,强调彻底摆脱企业原有模式的束缚,按照发展实际,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因此,BPR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跳跃式的。实施的原则是以最快、最好、最省、最简单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通过流程再造,提高组织
的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使员工知识、技能多样化,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使企业不仅取得经营业绩上的巨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将企业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管理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升级转型。
BPR以其先进性、合理性与变革的彻底性吸引了全世界众多企业的关注,其中许多企业由于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统计,全世界近70%左右的企业流程再造项目五年后均归于失败。为此,国内企业要成功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必须要注意:一是把准时机,首先选择关键性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再造,比如研发、采购、销售等,集成一定经验后,再以关键流程为核心带动其他流程的再造,谨慎推进;二是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方式,强调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实现从职能管理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提高组织的运转效率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三是打破本位主义,强调整体流程最优,减少甚至消除无效或不增值的活动;四是培育和提升团队素质,形成共识。
(三)低成本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研发支出增速为22%,研发支出总额达3664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49%,反映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但是,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因此,作为技术创新最大的主体,我国企业应立足于持续发展和应对未来竞争,努力构建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的长效机制,将自主创新纳入战略规划;注重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建立起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战略储备;不断吸纳、创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努力把企业建设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华为作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从成立之初就规定把年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2006年,华为向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249件,超过了思科的212件,占到中国PCT申请量的10%,其无线产品进入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十几个发达国家。不可否认,由于基础薄弱,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与原始创新还有相当的距离,进行自主创新的成本较高,短期内也很难见效。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认为,强调“自主”,不等于关起门来一切都靠自己搞创新。走高性价比的应用型技术集成创新之路,不失为企业当前更现实和明智的选择。例如,海尔的“整合创新”之路———每一样技术都是现成的东西、都不是海尔独创的,但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的方法是海尔独创的。海尔正是通过集成过去的创新能力,整合全球的设计和研发,最终形成颠覆性创新的实力。例如“,小小神童洗衣机”的成功,甚至引领了欧美同类企业的研发方向。
(四)内外兼顾,推行中国式和合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新空间
管理首先是一种理念,管理的运作过程是领导艺术的运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是必要的,但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随着企业之间逐渐由以竞争为主转向以合作为主,外部和谐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日益加深;企业内部则更加强调发挥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基于这一新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如金博士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哲学思想为基石,开创了“和合管理”的研究先河,为探索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提供了理念指导。“和气生财,合作制胜”是中国式和合管理的精髓,
它深刻地阐明:没有和睦相处与合作努力,就没有价值创新的实现。推行“和合管理”,是在包容矛盾、化解竞争、促进合作的努力中,创造企业新的利润空间和实现“双赢”。除了“外合”之外,企业“内和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它的关键是协调人的关系,实现企业文化伦理的和谐,使企业员工能团结一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对此,首要任务是使员工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奉行一致的价值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重视采用教育、启发、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员工责任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使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守企业的共同目标和核心价值观,摆脱包括雇佣关系在内的一切关系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笔者据从事多年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方案和建议。加强创新型企业管理建设,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是每一个企业未来建设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如金.和合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Nick·Obolensky.公司再造[M].谢作渺、王长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蒋黔贵.论企业管理创新[J].新华文摘,2009,(8).
[4]彭建军.论传统“和合”精神的现代管理价值[N].光明日报,2008-12-30.
[5]桂港.创新的革命[J].中外管理,2008,(9).
[6]王梦奎.关于“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若干问题[J].新华文摘,2009,(8).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创新 问题 对策思考
一、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
21世纪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过去更加雄厚,但也面临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的强大约束和增长成本的上升,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实际困难,等等。因此,企业必须加快管理创新,顺应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的新要求。
(二)发展观念的转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当前许多企业长期形成的经济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思维等,都非短时间所能完全改变,因此发展观念的彻底转变和管理的调整创新必须加快推进。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暴露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实行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的任务十分尖锐地摆在了我国企业面前。
(四)企业内部管理发展呈现新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由以产品、服务为核心的传统竞争转向企业战略联盟的竞争;传统的监控型管理转向以潜能开发、促进人力资本增值的授权型管理;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的权力控制型转向扁平式的授权型、团队式的管理运作模式,员工由被动管理型转向参与管理,进而转向自我管理型,等等。
二、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体制形态不同,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差距较大,现代化的管理形态和传统经验管理形态并存,企业粗放式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国的制造业企业中,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排位最后,工业增加值只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4.72%、10.1%,远低于世界企业500强的7.32%和16.1%的水平。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入不足
我国是经济大国,但远不是经济强国。突出表现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和发明专利数量少,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和制造装备的补缺还大多依赖进口,企业研发投入和无形资产的积累不足。其他国家的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总量是中国企业的6.4倍。从研发投入来看,按照国际标准,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的企业才会有竞争力,而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只有31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5%。
(三)基础管理不扎实,细节管理不到位
我国企业基础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资料浪费比较严重,考核制度有待完善;考核合理性不够,反馈不清楚;制度朝令夕改,缺乏严肃性;务虚多,内耗严重,等等。追根究底,在于企业没有扎实而有效地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兼顾员工发展不够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寓意: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通过制订、落实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双赢”格局。而这也正是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弱项。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15.98%的企业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42.21%的企业有与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且能按计划正常执行。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仍然以企业目标为重,而考虑个人目标较少,两者兼顾不够。
三、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推进我国企业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促进战略联盟,实现企业战略总目标
在越来越强调创新、合作的新环境中,企业无论规模多大、实力多强,都不可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所有产品、技术及市场,企业战略思维必须从竞争走向竞合。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企业可以获取互补性资源,快速进入新市场;分担研究与开发的成本与风险;防止竞争损失,并在合作中获得新的增长点,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从而能实现企业战略总目标。
(二)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企业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30年。目标管理、精益生产、学习型组织等各类管理潮流风起云涌,但却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扭转企业管理思维定势。另外,众多企业采用了信息技术(IT),但只是把IT技术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或自动化程度的手段,而对业务过程不作任何适应性改变,限制了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空间。为了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在更高水平上进行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因此,“业务流程再造(BPR)”尤其值得实践。“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与企业流程相关的经营问题进行根本性反思,不是简单地考虑如何把现有的事做得更好,而是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它强调创新,强调彻底摆脱企业原有模式的束缚,按照发展实际,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因此,BPR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跳跃式的。实施的原则是以最快、最好、最省、最简单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通过流程再造,提高组织
的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使员工知识、技能多样化,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使企业不仅取得经营业绩上的巨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将企业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管理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升级转型。
BPR以其先进性、合理性与变革的彻底性吸引了全世界众多企业的关注,其中许多企业由于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统计,全世界近70%左右的企业流程再造项目五年后均归于失败。为此,国内企业要成功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必须要注意:一是把准时机,首先选择关键性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再造,比如研发、采购、销售等,集成一定经验后,再以关键流程为核心带动其他流程的再造,谨慎推进;二是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方式,强调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实现从职能管理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提高组织的运转效率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三是打破本位主义,强调整体流程最优,减少甚至消除无效或不增值的活动;四是培育和提升团队素质,形成共识。
(三)低成本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研发支出增速为22%,研发支出总额达3664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49%,反映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但是,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因此,作为技术创新最大的主体,我国企业应立足于持续发展和应对未来竞争,努力构建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的长效机制,将自主创新纳入战略规划;注重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建立起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战略储备;不断吸纳、创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努力把企业建设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华为作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从成立之初就规定把年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2006年,华为向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249件,超过了思科的212件,占到中国PCT申请量的10%,其无线产品进入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十几个发达国家。不可否认,由于基础薄弱,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与原始创新还有相当的距离,进行自主创新的成本较高,短期内也很难见效。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认为,强调“自主”,不等于关起门来一切都靠自己搞创新。走高性价比的应用型技术集成创新之路,不失为企业当前更现实和明智的选择。例如,海尔的“整合创新”之路———每一样技术都是现成的东西、都不是海尔独创的,但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的方法是海尔独创的。海尔正是通过集成过去的创新能力,整合全球的设计和研发,最终形成颠覆性创新的实力。例如“,小小神童洗衣机”的成功,甚至引领了欧美同类企业的研发方向。
(四)内外兼顾,推行中国式和合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新空间
管理首先是一种理念,管理的运作过程是领导艺术的运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是必要的,但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随着企业之间逐渐由以竞争为主转向以合作为主,外部和谐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日益加深;企业内部则更加强调发挥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基于这一新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如金博士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哲学思想为基石,开创了“和合管理”的研究先河,为探索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提供了理念指导。“和气生财,合作制胜”是中国式和合管理的精髓,
它深刻地阐明:没有和睦相处与合作努力,就没有价值创新的实现。推行“和合管理”,是在包容矛盾、化解竞争、促进合作的努力中,创造企业新的利润空间和实现“双赢”。除了“外合”之外,企业“内和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它的关键是协调人的关系,实现企业文化伦理的和谐,使企业员工能团结一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对此,首要任务是使员工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奉行一致的价值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重视采用教育、启发、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员工责任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使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守企业的共同目标和核心价值观,摆脱包括雇佣关系在内的一切关系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笔者据从事多年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方案和建议。加强创新型企业管理建设,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是每一个企业未来建设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如金.和合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Nick·Obolensky.公司再造[M].谢作渺、王长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蒋黔贵.论企业管理创新[J].新华文摘,2009,(8).
[4]彭建军.论传统“和合”精神的现代管理价值[N].光明日报,2008-12-30.
[5]桂港.创新的革命[J].中外管理,2008,(9).
[6]王梦奎.关于“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若干问题[J].新华文摘,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