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的广泛普及是通讯科技飞速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物质文明提高的体现。然而使用手机的滚滚热潮涌入校园,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学校虽禁令多多,学生却屡屡“以身试法”。曾经有过关于学生校园携带手机违反校纪而被开除的新闻报道。这样的结果既让学校管理陷入尴尬境地,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而带来终身遗憾。作为一名老师,无论是在校园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得去面对学生带手机这个问题。对其视而不见或严厉惩治都非良策。那么如何正确应对,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每位德育管理者都应该关注的话题。笔者多年担任高中学校年级组管理工作,就我校在学生手机管理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笛卡尔说过:存在即合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带手机有诸多便利。但是从学校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考虑,弊大于利。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在欣赏手机带来的精彩时,往往会无意间消耗了过多的精力、时间、金钱。严重耽误学习,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寝室,学生半夜三更还在玩手机,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何谈学习效果。二是学生沉迷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时,慢慢的变得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谈与沟通,久而久之对学生的性格塑造也有不良影响。三是手机上资讯丰富快捷,但内容却鱼龙混杂,甚至还有一些格调低下的黄色信息。对缺乏甄别能力的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影响。四是助长盲目消费,滋生攀比心理。学生认为带手机上学可以显示自己家的经济实力,可以在同学中很有面子。以前有些班级个别学生的手机价格昂贵,动辄三五千。手机不好的学生,甚至有自惭形秽的感觉。相互攀比成风,大大的有损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五是现在手机的功能是越来越强大了,游戏、网络、音乐、视频等等应有尽有,相反通话和信息功能就显的没那么重要了,而事实上学生带手机和家人沟通的的比例更微乎其微。六是以手机为焦点的师生矛盾也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障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紧张对立,何谈好的学习效果。如此来看,手机问题要管,更要管好。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要想完全杜绝学生使用手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故而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首先要营造管理的大环境。国家要尽快出台加强校园手机管理的相关法规。让学校管理能有章可循,做到依法管理。这样也可以避免学校因手机管理的风波而处在舆论的风尖浪口。大约在十多年前,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定规则(有些是州议会或地方政府立法),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在美国,反对在校园使用手机的力量很强。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佐治亚州在下午3时放学之前严禁学生使用手机。一旦学生违反规定,老师可以将手机没收,并对当事者进行违纪处理。北欧的芬兰也禁止社会向青少年推销手机。芬兰市场法院近日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如果违反这一禁令,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所以说,校园手机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应全民参与,广泛关注,全社会营造一个管理的大环境。
其次治标要治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我们学校是个全寄宿制学校。学生离家远,联系家长极不方便。这也是手机入校园的重要原因。后来学校安装了20部公用电话供学生,并配以专人管理。学生和家长约定时间相互联系。如有急事,教师办公室的电话可以及时转达。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电话免费使用的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这也为学校限制手机入校园奠定基础。
再次,要双管齐下,形成合力。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反复宣讲,尽量争取家长的支持,不要给小孩配手机,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手机对小孩学习,生活方面的影响,让家长认识到给小孩过早配手机不是明智的选择;此外,向家长介绍学校固定电话的设置情况,打消家长担心和小孩沟通难的顾虑;另一方面年级组严格管理制度,把手机违纪和集体观念联系起来。以班级为单位签订手机管理个人承诺书。立字为据,加以约束。教育学生做讲信用,能自律的好学生。同时如果老师发现学生违反规定,要如实记录在教学日志中,并进行违规处理,不但要扣除学生的德育分,还要扣班集体量化分数。这样一来,为了班级荣誉,学生很主动地不用手机,而且他们之间也会互相监督。
最后,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合理使用手机。例如学生如果利用手机QQ聊天,那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如果学生利用手机阅读电子书,那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更高的审美情趣;如果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那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观念。我们年级组要求各班级不要孤立地看待学生使用手机中出现的问题。其实学生使用手机存在的种种问题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很好切入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于校园学生手机问题我们应理性看待,坦然面对。毕竟手机问题并非洪水猛兽。对学生要春风化雨,讲求方法,宽严适度,以理服人。切莫一棒子打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说“校园手机管理,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一项挑战,也是对学校管理者的智慧与教育理念的考验”。作为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我们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7-15
笛卡尔说过:存在即合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带手机有诸多便利。但是从学校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考虑,弊大于利。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在欣赏手机带来的精彩时,往往会无意间消耗了过多的精力、时间、金钱。严重耽误学习,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寝室,学生半夜三更还在玩手机,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何谈学习效果。二是学生沉迷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时,慢慢的变得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谈与沟通,久而久之对学生的性格塑造也有不良影响。三是手机上资讯丰富快捷,但内容却鱼龙混杂,甚至还有一些格调低下的黄色信息。对缺乏甄别能力的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影响。四是助长盲目消费,滋生攀比心理。学生认为带手机上学可以显示自己家的经济实力,可以在同学中很有面子。以前有些班级个别学生的手机价格昂贵,动辄三五千。手机不好的学生,甚至有自惭形秽的感觉。相互攀比成风,大大的有损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五是现在手机的功能是越来越强大了,游戏、网络、音乐、视频等等应有尽有,相反通话和信息功能就显的没那么重要了,而事实上学生带手机和家人沟通的的比例更微乎其微。六是以手机为焦点的师生矛盾也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障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紧张对立,何谈好的学习效果。如此来看,手机问题要管,更要管好。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要想完全杜绝学生使用手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故而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首先要营造管理的大环境。国家要尽快出台加强校园手机管理的相关法规。让学校管理能有章可循,做到依法管理。这样也可以避免学校因手机管理的风波而处在舆论的风尖浪口。大约在十多年前,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定规则(有些是州议会或地方政府立法),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在美国,反对在校园使用手机的力量很强。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佐治亚州在下午3时放学之前严禁学生使用手机。一旦学生违反规定,老师可以将手机没收,并对当事者进行违纪处理。北欧的芬兰也禁止社会向青少年推销手机。芬兰市场法院近日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如果违反这一禁令,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所以说,校园手机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应全民参与,广泛关注,全社会营造一个管理的大环境。
其次治标要治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我们学校是个全寄宿制学校。学生离家远,联系家长极不方便。这也是手机入校园的重要原因。后来学校安装了20部公用电话供学生,并配以专人管理。学生和家长约定时间相互联系。如有急事,教师办公室的电话可以及时转达。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电话免费使用的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这也为学校限制手机入校园奠定基础。
再次,要双管齐下,形成合力。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反复宣讲,尽量争取家长的支持,不要给小孩配手机,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手机对小孩学习,生活方面的影响,让家长认识到给小孩过早配手机不是明智的选择;此外,向家长介绍学校固定电话的设置情况,打消家长担心和小孩沟通难的顾虑;另一方面年级组严格管理制度,把手机违纪和集体观念联系起来。以班级为单位签订手机管理个人承诺书。立字为据,加以约束。教育学生做讲信用,能自律的好学生。同时如果老师发现学生违反规定,要如实记录在教学日志中,并进行违规处理,不但要扣除学生的德育分,还要扣班集体量化分数。这样一来,为了班级荣誉,学生很主动地不用手机,而且他们之间也会互相监督。
最后,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合理使用手机。例如学生如果利用手机QQ聊天,那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如果学生利用手机阅读电子书,那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更高的审美情趣;如果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那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观念。我们年级组要求各班级不要孤立地看待学生使用手机中出现的问题。其实学生使用手机存在的种种问题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很好切入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于校园学生手机问题我们应理性看待,坦然面对。毕竟手机问题并非洪水猛兽。对学生要春风化雨,讲求方法,宽严适度,以理服人。切莫一棒子打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说“校园手机管理,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一项挑战,也是对学校管理者的智慧与教育理念的考验”。作为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我们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