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机电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五种作用,即:课堂演示、合作交流、个别辅导、获取资源、即时评价,以此打造职业教育的“生本课堂”,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课;信息技术;生本课堂
基金项目: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机电专业课‘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ZYB145)
作者简介:王静,男,江苏省丹徒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机械、机电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4-0051-02
经过10多年的推广,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已令无数师生享受到了教育的乐趣和生命力量的神奇。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价值原则。那么,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中真正体现生本呢?笔者结合机电专业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虚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
机电专业课的确不如某些学科生动、形象,特别是“机械制图”等课程,十分抽象,学起来甚是枯燥无味,加上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校实验设备有限,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自然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也深感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应该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课程的剖视图时,笔者利用3DMAX软件将形体剖切开来直观展示,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激趣作用;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平面连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是教学的难点,笔者采用自制动画演示课件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在“数控机床”教学中,笔者利用数控仿真系统等,解决了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以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教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为学生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融视听为一体的教学环境,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火花,从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
二、合作交流——化“有限”为“无限”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尽可能地精简,而学生的活动应大量地进行,因此,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广泛的合作交流。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在课前课后为师生、生生之间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习者的个体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得有限的学习得以无限的延伸。
如:教师可设计聊天室“机电园地”,讨论机电类专业课的学习问题,以便学生交流在机电类专业课中的学习经验和感受,分享机电类专业课的学习资料(包括电子文本、动画演示、视频录像等),交流有关机电类课程的学习成果(如学生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对老师教学提出建议和愿望。该聊天室还可定期请机电专业的骨干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聊天室的交流,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中,不再局限于自己有限的学习,而是将自己融入集体。实践表明,通过这一方式的学习,多数学生都有从困惑走向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有限”的课堂得以“无限”的扩张,“有限”的内容得以“无限”的深入。
三、个别辅导——化“共性”为“个性”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而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所以,我们应为每个学生打造适合其特点的教学。但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遏制了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更便于实现个别化教学,这也是因材施教生本思想的真正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
例如,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现状,分层次地制作易、中、难三个级别的学习及测试课件,存放于网络中。上课时,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调出这一课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不同的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层次和练习的难易;学生可利用网络与师生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可个别辅导,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适合的难度来完成学习的数量和内容。这样,能够充分呈现体现学习者个性特色的学习环境,化“共性教学”为“个性教学”,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获取资源——化“封闭”为“博采”
生本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学习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方便地获取各种资源,不仅培养了信息技术能力,更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丰富了原本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了知识量,拓展了知识面。
例如,笔者在机械传动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机构应用实例,自主学习其使用特点并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做成表格或PowerPoint文档,相互交流成果。再如,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专题教学网站,学生可根据需要下载相关教学课件或获取习题的视频帮助,同时,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图书资料信息等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学校多媒体阅览室中搜集材料。实践表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博采”众长,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优化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1]
五、即时评价——化“终结”为“过程”
生本教育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评价要从“拉牛上树”转为“驱牛向草”,要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结束后才能评价,而且学生在完成自评和互评后,教师难以统计,如想实现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与及时统计则难度更大,此时,信息技术的功能就得到了充分显现。
例如,在“数控技术”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数控仿真教学评价系统,学生登录后,点击某任务的评价界面,在自评部分,可根据自己所学实际情况分三档自我评价,也可提交仍存在的困难与疑惑;在互评部分,学生对各组成员的表现分优、良、一般三个档次评价,同时,也可留言建议;教师可用自己的用户名与密码登录系统,打开评价界面,此时,系统能自动产生对学生评价的汇总统计,在饼状图中,教师能方便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就学生留言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教学的每个过程均可实现在线评价,并能进行终结评价,从而很好地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挥了评价的及时激励作用;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我们必须把发展学生天性、释放学生能量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思考,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2]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登高望远、博采众长,扩展学习空间、延伸学习时间、丰富学习内涵。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机电专业课真正的生本课堂,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广方.生本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育走向生本》北京研讨会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3(4):22-24.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盛艳]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课;信息技术;生本课堂
基金项目: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机电专业课‘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ZYB145)
作者简介:王静,男,江苏省丹徒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机械、机电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4-0051-02
经过10多年的推广,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已令无数师生享受到了教育的乐趣和生命力量的神奇。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价值原则。那么,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中真正体现生本呢?笔者结合机电专业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虚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
机电专业课的确不如某些学科生动、形象,特别是“机械制图”等课程,十分抽象,学起来甚是枯燥无味,加上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校实验设备有限,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自然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也深感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应该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课程的剖视图时,笔者利用3DMAX软件将形体剖切开来直观展示,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激趣作用;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平面连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是教学的难点,笔者采用自制动画演示课件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在“数控机床”教学中,笔者利用数控仿真系统等,解决了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以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教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为学生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融视听为一体的教学环境,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火花,从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
二、合作交流——化“有限”为“无限”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尽可能地精简,而学生的活动应大量地进行,因此,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广泛的合作交流。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在课前课后为师生、生生之间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习者的个体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得有限的学习得以无限的延伸。
如:教师可设计聊天室“机电园地”,讨论机电类专业课的学习问题,以便学生交流在机电类专业课中的学习经验和感受,分享机电类专业课的学习资料(包括电子文本、动画演示、视频录像等),交流有关机电类课程的学习成果(如学生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对老师教学提出建议和愿望。该聊天室还可定期请机电专业的骨干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聊天室的交流,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中,不再局限于自己有限的学习,而是将自己融入集体。实践表明,通过这一方式的学习,多数学生都有从困惑走向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有限”的课堂得以“无限”的扩张,“有限”的内容得以“无限”的深入。
三、个别辅导——化“共性”为“个性”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而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所以,我们应为每个学生打造适合其特点的教学。但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遏制了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更便于实现个别化教学,这也是因材施教生本思想的真正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
例如,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现状,分层次地制作易、中、难三个级别的学习及测试课件,存放于网络中。上课时,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调出这一课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不同的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层次和练习的难易;学生可利用网络与师生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可个别辅导,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适合的难度来完成学习的数量和内容。这样,能够充分呈现体现学习者个性特色的学习环境,化“共性教学”为“个性教学”,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获取资源——化“封闭”为“博采”
生本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学习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方便地获取各种资源,不仅培养了信息技术能力,更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丰富了原本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了知识量,拓展了知识面。
例如,笔者在机械传动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机构应用实例,自主学习其使用特点并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做成表格或PowerPoint文档,相互交流成果。再如,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专题教学网站,学生可根据需要下载相关教学课件或获取习题的视频帮助,同时,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图书资料信息等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学校多媒体阅览室中搜集材料。实践表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博采”众长,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优化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1]
五、即时评价——化“终结”为“过程”
生本教育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评价要从“拉牛上树”转为“驱牛向草”,要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结束后才能评价,而且学生在完成自评和互评后,教师难以统计,如想实现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与及时统计则难度更大,此时,信息技术的功能就得到了充分显现。
例如,在“数控技术”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数控仿真教学评价系统,学生登录后,点击某任务的评价界面,在自评部分,可根据自己所学实际情况分三档自我评价,也可提交仍存在的困难与疑惑;在互评部分,学生对各组成员的表现分优、良、一般三个档次评价,同时,也可留言建议;教师可用自己的用户名与密码登录系统,打开评价界面,此时,系统能自动产生对学生评价的汇总统计,在饼状图中,教师能方便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就学生留言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教学的每个过程均可实现在线评价,并能进行终结评价,从而很好地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挥了评价的及时激励作用;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我们必须把发展学生天性、释放学生能量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思考,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2]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登高望远、博采众长,扩展学习空间、延伸学习时间、丰富学习内涵。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机电专业课真正的生本课堂,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广方.生本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育走向生本》北京研讨会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3(4):22-24.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盛艳]